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进行的无声的智力角力。书中的某些段落,特别是关于符号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交叉讨论,晦涩难懂,需要反复查阅其他背景知识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激发了我的阅读热情。作者似乎故意打破了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习惯,他要求读者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每一个词语的重量。例如,作者对“宽宽”这个形容词的运用,不仅仅是描述信箱的大小,更暗示了一种容纳一切、不加评判的宇宙观。这种对语言深层含义的挖掘,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这本书的体量和信息密度实在太大了,常常读完一个章节,我需要停下来,让自己彻底沉浸在刚刚吸收的庞杂信息中进行消化和重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用来打发时间的读物,它要求你投入时间、心力和智慧,而一旦你投入了,它给予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攀登一座既陌生又熟悉的山峰。一开始会感到有些吃力,因为作者似乎故意设置了许多阅读障碍,文本结构并不线性,充满了大量的引文、注释和旁白,仿佛一个不断自我解构的文本结构。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拒绝被简单地归类或概括。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历史材料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每一个引用的典故都经过了细致的辨析,这为文本增添了坚实的重量感。然而,这种重量感并非压抑,反而提供了一种稳固的基础,让那些关于精神流亡和身份重塑的探讨显得尤为有力。其中有一段关于“边界消融”的描写,运用了极其华丽且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感受到文字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与其他同类主题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的视角更为内敛和克制,它没有大声疾呼,而是通过精巧的布局,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在路上”的永恒状态。对于喜欢深度阅读和文本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它的期望是比较世俗的,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清晰的故事线索。但很快我就意识到,我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宏大和抽象的文学构造。《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第2版)》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体的情感体验与宏大的历史主题编织在一起,而且两者互为表里,无法分割。书中的“信箱”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接收器,更是记忆的容器,它记录了那些未能及时送达、或被故意忽略的信息流。而“出埃及记”的主题,在这里被赋予了全新的诠释,它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像是心灵深处一次漫长而痛苦的自我解放过程。作者在处理这种双重主题时,展现了极高的技巧,他能在一页之内,从对一个古老仪式细节的描摹,瞬间跳跃到对现代个体焦虑的精准捕捉。这种跳跃感,要求读者时刻保持警惕和专注,稍有分神,就可能错过一些极其关键的转折。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甚至需要“做笔记”才能完全消化的书。
评分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在叙事节奏上的精妙控制。它拥有史诗般的广度,却能保持住私人书信的亲密感。作者巧妙地利用了“第二版”这个设定,似乎暗示了对前一个版本的修正、补充,甚至是一种自我审判。这种元小说式的处理手法,让文本本身具有了生命力和动态性。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等待”这一状态的描绘,那种在永恒的期待中产生的形而上学的焦虑,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每一个字都在时间的缝隙中挣扎。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释怀,而是将那种游离、不确定性呈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性深处矛盾的直视,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探讨了信仰的瓦解与重建,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在巨大历史洪流面前个体的微小与坚韧。读完后,我感觉到自己对“离开”这个行为的理解被彻底拓宽了,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一种持续的、内在的生命状态。
评分这本《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第2版)》给我带来了非常强烈的震撼。初读时,我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历史事件或宗教文本的解读,但随着深入,我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且层次丰富的叙事迷宫。书中的叙事视角频繁地在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之间切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中。尤其是在对“信箱”这一意象的探讨上,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符号解读,而是将其拓展为一个关于信息、记忆与遗忘的哲学探讨。每一封“信”的背后,都隐藏着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深刻反思。作者文笔老辣,时而如同哲学家般冷静剖析,时而又化身为饱经沧桑的旅人,娓娓道来那些被时间侵蚀的往事。这种风格的交织,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情感上的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打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环境描写,实则暗藏着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需要读者反复揣摩,才能体会到其中精妙的布局。整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连串更深刻、更具启发性的问题,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出走”与“归属”的理解。
评分古人讲的没错。历史重演果然就如一出闹剧,生活模仿艺术!这浮躁、奢靡、自夸又健忘的部落,多像柏拉图描述的愚昧凶狂的雅典!看,这是他们的城邦遗址,这几堆锈铁玻璃渣,便是当年的摩天巨厦。那时节,真个“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专家们天天陪着领导起草法规,力求完整体现部落的“内在理性”(《理想国》590e)。这一条,“中小学教师严禁奸污猥亵女生”,是教育局颁布的教师准则;那一条,“男领导不准配备女秘书”,是反腐倡廉的得力措施,专门配合“报考公务员乳房要对称”的录用体检标准(“网友票选中国十大著名禁令”,星岛环球网2005.12.19)。不想竞应了那句老话,“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风气就乱了。比如,学校本是培育年轻人道德理想的园地,却纷纷合并扩招,抢着为官员企业家办班,说是打造“跨世纪人才”。而那些名为教授博导的,非但不能把道德信念转化为知识传授弟子,担起“城邦的脑袋”或监护人(fylakes)的重任,自己就带头腐败了。
评分第九灾——三天黑暗之灾(针对埃及人拜太阳神Ra)
评分1.单独补充——补钙和补充其他矿物质分开补充。
评分第三灾——虱子之灾(针对Geb)
评分以上因为搜索到冯象的博客,所以就抄了原文,引文因为篇幅关系,被我删去很多,具体的内容可以转到http://www.ideobook.net/150/ 去一读究竟。读了他译经的阐释,才明白上帝说“光!”的时候就是在称自己,而他的翻译,"上帝说:光!就有了光"比和合本思高本要好出很多。
评分发布: 岑青峰 2010年11月1日4:04 来源: 速途网 我要评论(0) 访问次数 851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b 十诫(二十1至17)
评分就有了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