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第2版)

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象 著
图书标签:
  • 小说
  • 文学
  • 成长
  • 家庭
  • 亲情
  • 以色列
  • 历史
  • 宗教
  • 回忆录
  • 自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1449
版次:2
商品编码:11153083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第2版)》接续《创世记:传说与译注》,也分上下编。上编研究《圣经》与文学翻译,包括西方解经学传统、中文旧译的舛误类型或“病理机制”,并以下编《出埃及记》为例详细说明。《圣经》之外,还讨论一组古希腊、罗马和欧洲中世纪文学经典,如荷马史诗、柏拉图《理想国》、西塞罗《论老年》、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但丁《神曲》和乔叟《鸟儿议会》。这些伟大作品昭示的古典伦理同自由人格的理想,跟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些突出病症——大学教育和学术的深度腐败、行业道德的全面崩溃——恰成鲜明对比。作者认为,由此入手提问分析,或可为改革与反思拓开一条新路。
  全书插图五十四幅、卷末列有简明的“圣经年表”和“参考书目”,都是专为配合读者鉴赏思考书中论及的人物故事、社会现象和经文哲理等问题而精心选编的。

作者简介

  冯象,上海人。少年负笈云南边疆,从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获北大英美文学硕士,啥佛中古文学博士(Ph.D),耶鲁法律博士(J.D)。现任北京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兼治法律、宗教、伦理和西方语文。
  著/译有:《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三联书店,1992)、《中国知识产权》(英文,Sweet & Maxwell, 1997,增订版2003)、《木腿正义》(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北京大学出版社增订版,2007)、《玻璃岛》(三联书店,2003)、《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增订版,2011)、《创世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三联书店修订版,2012)、《摩西五经》(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6)、《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三联书店,2007)、《智慧书》(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8)、《新约》(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10)、《信与忘》(三联书店,2012)及法学评论、小说诗歌若干。

内页插图

目录

献辞
例言

上编
上帝说:光!就有了光
她身旁的丈夫
宽待“泰斗”
传教士“七月流火”
圣经里有没有密码
见不到起舞的苏格拉底
通天塔的教训
我凭名字认定了你
疯癫是宙斯的长女
海枣与凤凰
哪怕摩西再世
“罪恶”是女人还是男人
监护人谁来监护
她只爱歌手一族
天国的讽喻
新郎流血了,行过割礼了
谁写了摩西五经
猫头鹰的大眼
古狗、石阄和腰布
病语病句七例
禁忌的分寸
第一个情人节
我乃我是者
地狱里一对鸽子
神的灵与言啊,谁最能诱骗世人——答彭伦

下编
《出埃及记》译注

圣经年表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实际上,学术界屡屡发生抄袭造假,问题的要害不在法律如何规定,而在道德缺席。社会影响极恶劣的丑闻,所在单位都可以敷衍了事、绝少处罚,就不仅是腐败的个案了;是职业道德整个儿垮了,大学和研究所不必接受教育伦理、学术纪律的约束,少数人甚至享有体制上的豁免即造假牟利的特权。这意味着什么?将来,史家考证发掘我们这个时代,对“跑点”撒钱“包装院士”等等“世界一流”的创举,会怎么看?他们大概会说:
  古人讲的没错。历史重演果然就如一出闹剧,生活模仿艺术!这浮躁、奢靡、自夸又健忘的部落,多像柏拉图描述的愚昧凶狂的雅典!看,这是他们的城邦遗址,这几堆锈铁玻璃渣,便是当年的摩天巨厦。那时节,真个“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专家们天天陪着领导起草法规,力求完整体现部落的“内在理性”(《理想国》590e)。这一条,“中小学教师严禁奸污猥亵女生”,是教育局颁布的教师准则;那一条,“男领导不准配备女秘书”,是反腐倡廉的得力措施,专门配合“报考公务员乳房要对称”的录用体检标准(“网友票选中国十大著名禁令”,星岛环球网2005.12.19)。不想竞应了那句老话,“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风气就乱了。比如,学校本是培育年轻人道德理想的园地,却纷纷合并扩招,抢着为官员企业家办班,说是打造“跨世纪人才”。而那些名为教授博导的,非但不能把道德信念转化为知识传授弟子,担起“城邦的脑袋”或监护人(fylakes)的重任,自己就带头腐败了。
  当然,也有老实用功的学者。但因为他们不会造假,或者学苏格拉底把时间精力都放在教课上,只好把部落“科研成果”评估表格交了白卷。这些智者,眼看校园一步步陷入养鸡场式的管理,便明白了抗议也是徒劳(《理想国》496c以下):如同一个人流落在野兽中间,他能靠谁主持正义?不肯同流合污,却又寡不敌众:只怕来不及为朋友和城邦做一件好事就倒霉完蛋了,对己对人又有什么益处!——大势如此,他们只好沉默,埋头做自己的学问,仿佛狂风暴雨里找个墙角躲着;在众人汹汹法纪倾圮之时,能够洁身自好、安度余生,也就心满意足了……
  我想,将来人们凭吊我们的废墟,是要与另一座城邦——哲人的城邦对照的。那里,智者心中的道德或“义”(dikaiosyne),是他通过坚持美德,尽凡人之最大能力,变得像神一般而充满了“善”的自觉(613b)。那理想的城邦,便矗立在我们的废墟之上,是柏拉图为“诸神永不捐弃”的义人们设计的。
  ……

前言/序言


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第2版) 一部关于探索、转变与信仰的深刻叙事 《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第2版)》是一部以细腻笔触描绘个体内心世界与宏大历史叙事交织的著作。本书并非单纯的文献汇编或理论探讨,而是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框架,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充满挑战与启迪的旅程。故事围绕着两个核心意象展开:“宽宽信箱”象征着沟通、联结与传递,而“出埃及记”则隐喻着挣脱束缚、寻求自由与重塑身份的深刻变革。 第一部分:宽宽信箱——微观世界的涟漪 “宽宽信箱”是本书故事发生的起点,它承载着个体之间最直接、最私密的交流。这些信件,或是书信,或是电子邮件,或是其他形式的沟通记录,构成了本书微观世界的基础。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了信件中流露出的情感、思绪、困惑与希望。每一封信都像是一颗投向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逐渐影响着收信者,也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图景。 在“宽宽信箱”的部分,读者将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年龄、背景、职业,但都通过信件的传递,彼此产生微妙的联系。信件的内容可能涉及个人情感的纠葛,如爱情的萌芽与失落,亲情的维系与疏离;可能关乎事业的起伏,如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妥协;也可能触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如时代的变迁、价值观的碰撞。 作者在展现这些个体交流的同时,也并未忽视信件背后隐藏的时代印记。通过信件的措辞、提及的事件、表达的观点,读者能够感受到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涌动,以及个体在其中所经历的挣扎与适应。例如,早期的信件可能充满了朴素的问候与真挚的情感,而后期则可能掺杂着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迷茫,或是对信息爆炸时代的某种反思。 “宽宽信箱”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不经意”的深刻。它不像一篇议论文那样直接阐述某个观点,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对话与内心独白,让读者自己去发掘字里行间的意义。每一封信都仿佛是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视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动机,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见微知著”的叙事方式,使得“宽宽信箱”的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更重要的是,“宽宽信箱”并非孤立的存在。这些信件的传递,本身就构建了一个看不见的网络,将原本可能毫无交集的人们联系起来。一个微小的提问,可能引出一串长长的回响;一次偶然的分享,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这种由“信”而生的联结,暗示着人类内心深处对沟通与理解的渴望,也为后续的“出埃及记”埋下了伏笔。在看似日常的交流中,个体已经开始感受到某种束缚,或者在字里行间寻求突破的契机。 第二部分:出埃及记——个体与时代的史诗 当“宽宽信箱”所承载的个体经历逐渐积累,当生活中的困惑与挣扎达到某种临界点,故事便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出埃及记”。这一部分,叙事从微观的个体交流,上升到宏大的个人或群体命运的转变。这里的“出埃及记”不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迁徙,而是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一次价值观的重塑,一种对既定命运的反抗与超越。 “出埃及记”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宽宽信箱”中的一次关键对话,点醒了主人公;可能是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动,迫使人们必须做出选择;也可能是内心的觉醒,让他们不再安于现状。这种转变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未知。正如圣经中的“出埃及记”一样,它意味着离开舒适区,踏上充满荆棘的道路,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一部分,作者将展现个体如何在“出埃及记”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方向。有人可能选择离开熟悉的环境,去追寻一个模糊的理想;有人可能在逆境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也有人可能在迷失中,重新认识自我,找到内在的力量。这是一个关于勇气、牺牲、信仰与重生的故事。 “出埃及记”的意象,也为本书注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它触及了自由与责任、个体与集体、传统与创新等一系列核心命题。作者通过人物的经历,探讨了在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或个人困境时,个体如何做出艰难的选择,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本书的“出埃及记”并非总是以戏剧性的方式呈现,有时它可能是一种漫长而平静的觉醒,一种对旧有模式的悄然告别。然而,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其核心都指向了生命本质的成长与蜕变。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挣扎的细腻描绘,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出埃及记”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与喜悦,也让读者在人物的命运中,看到自己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交织的叙事:信与路的共鸣 《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第2版)》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这两个意象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并非孤立的叙事单元,而是相互映照,相互呼应。 “宽宽信箱”所记录的日常交流,往往是“出埃及记”发生的土壤。那些字里行间的困惑、不满、渴望,悄悄地汇聚成一股推力,最终促使人们踏上寻找自由与新生的道路。同样,“出埃及记”的经历,也会反过来影响信件的内容。当个体经历深刻的转变后,他们与他人的沟通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会通过“宽宽信箱”传递出去,影响到更多的人。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非线性、非单一视角的叙事。它通过多条线索的并行推进,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切换,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生动的世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沉浸于个体的细腻情感,又可以感受宏大时代的脉搏。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挑战性,能够引发读者多层次的思考。 “第2版”的更新,意味着本书可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与拓展。或许是对人物命运的更细致的描绘,或许是对社会背景的更详实的考证,又或许是对核心主题更深刻的阐释。无论具体更新内容为何,都表明了作者对这个故事及其所承载意义的持续探索与打磨。 总而言之,《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第2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以“宽宽信箱”的细腻描摹,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与传递;以“出埃及记”的宏大叙事,探讨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转变与新生。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这场关于探索、关于转变、关于信仰的深刻旅程,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与启迪。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也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进行的无声的智力角力。书中的某些段落,特别是关于符号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交叉讨论,晦涩难懂,需要反复查阅其他背景知识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激发了我的阅读热情。作者似乎故意打破了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习惯,他要求读者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每一个词语的重量。例如,作者对“宽宽”这个形容词的运用,不仅仅是描述信箱的大小,更暗示了一种容纳一切、不加评判的宇宙观。这种对语言深层含义的挖掘,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这本书的体量和信息密度实在太大了,常常读完一个章节,我需要停下来,让自己彻底沉浸在刚刚吸收的庞杂信息中进行消化和重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用来打发时间的读物,它要求你投入时间、心力和智慧,而一旦你投入了,它给予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攀登一座既陌生又熟悉的山峰。一开始会感到有些吃力,因为作者似乎故意设置了许多阅读障碍,文本结构并不线性,充满了大量的引文、注释和旁白,仿佛一个不断自我解构的文本结构。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拒绝被简单地归类或概括。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历史材料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每一个引用的典故都经过了细致的辨析,这为文本增添了坚实的重量感。然而,这种重量感并非压抑,反而提供了一种稳固的基础,让那些关于精神流亡和身份重塑的探讨显得尤为有力。其中有一段关于“边界消融”的描写,运用了极其华丽且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感受到文字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与其他同类主题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的视角更为内敛和克制,它没有大声疾呼,而是通过精巧的布局,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在路上”的永恒状态。对于喜欢深度阅读和文本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它的期望是比较世俗的,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清晰的故事线索。但很快我就意识到,我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宏大和抽象的文学构造。《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第2版)》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体的情感体验与宏大的历史主题编织在一起,而且两者互为表里,无法分割。书中的“信箱”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接收器,更是记忆的容器,它记录了那些未能及时送达、或被故意忽略的信息流。而“出埃及记”的主题,在这里被赋予了全新的诠释,它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像是心灵深处一次漫长而痛苦的自我解放过程。作者在处理这种双重主题时,展现了极高的技巧,他能在一页之内,从对一个古老仪式细节的描摹,瞬间跳跃到对现代个体焦虑的精准捕捉。这种跳跃感,要求读者时刻保持警惕和专注,稍有分神,就可能错过一些极其关键的转折。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甚至需要“做笔记”才能完全消化的书。

评分

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在叙事节奏上的精妙控制。它拥有史诗般的广度,却能保持住私人书信的亲密感。作者巧妙地利用了“第二版”这个设定,似乎暗示了对前一个版本的修正、补充,甚至是一种自我审判。这种元小说式的处理手法,让文本本身具有了生命力和动态性。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等待”这一状态的描绘,那种在永恒的期待中产生的形而上学的焦虑,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每一个字都在时间的缝隙中挣扎。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释怀,而是将那种游离、不确定性呈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性深处矛盾的直视,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探讨了信仰的瓦解与重建,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在巨大历史洪流面前个体的微小与坚韧。读完后,我感觉到自己对“离开”这个行为的理解被彻底拓宽了,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一种持续的、内在的生命状态。

评分

这本《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第2版)》给我带来了非常强烈的震撼。初读时,我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历史事件或宗教文本的解读,但随着深入,我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且层次丰富的叙事迷宫。书中的叙事视角频繁地在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之间切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中。尤其是在对“信箱”这一意象的探讨上,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符号解读,而是将其拓展为一个关于信息、记忆与遗忘的哲学探讨。每一封“信”的背后,都隐藏着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深刻反思。作者文笔老辣,时而如同哲学家般冷静剖析,时而又化身为饱经沧桑的旅人,娓娓道来那些被时间侵蚀的往事。这种风格的交织,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情感上的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打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环境描写,实则暗藏着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需要读者反复揣摩,才能体会到其中精妙的布局。整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连串更深刻、更具启发性的问题,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出走”与“归属”的理解。

评分

古人讲的没错。历史重演果然就如一出闹剧,生活模仿艺术!这浮躁、奢靡、自夸又健忘的部落,多像柏拉图描述的愚昧凶狂的雅典!看,这是他们的城邦遗址,这几堆锈铁玻璃渣,便是当年的摩天巨厦。那时节,真个“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专家们天天陪着领导起草法规,力求完整体现部落的“内在理性”(《理想国》590e)。这一条,“中小学教师严禁奸污猥亵女生”,是教育局颁布的教师准则;那一条,“男领导不准配备女秘书”,是反腐倡廉的得力措施,专门配合“报考公务员乳房要对称”的录用体检标准(“网友票选中国十大著名禁令”,星岛环球网2005.12.19)。不想竞应了那句老话,“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风气就乱了。比如,学校本是培育年轻人道德理想的园地,却纷纷合并扩招,抢着为官员企业家办班,说是打造“跨世纪人才”。而那些名为教授博导的,非但不能把道德信念转化为知识传授弟子,担起“城邦的脑袋”或监护人(fylakes)的重任,自己就带头腐败了。

评分

第九灾——三天黑暗之灾(针对埃及人拜太阳神Ra)

评分

1.单独补充——补钙和补充其他矿物质分开补充。

评分

第三灾——虱子之灾(针对Geb)

评分

以上因为搜索到冯象的博客,所以就抄了原文,引文因为篇幅关系,被我删去很多,具体的内容可以转到http://www.ideobook.net/150/ 去一读究竟。读了他译经的阐释,才明白上帝说“光!”的时候就是在称自己,而他的翻译,"上帝说:光!就有了光"比和合本思高本要好出很多。

评分

发布: 岑青峰 2010年11月1日4:04 来源: 速途网 我要评论(0) 访问次数 851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

b 十诫(二十1至17)

评分

就有了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