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道傢文化研究(第二十八輯):嚴復專號》展示瞭嚴復研究的新近動態和水準。主要有這樣幾個主題:一、嚴復與近代自由主義的關係;二、嚴復譯介《天演論》及其影響;三、嚴復對“一戰”的分析和對當時各種思潮的態度;四、當代對嚴復思想的哲學反思和文化考察。
嚴復是引導中國人看世界的思想先驅。研究嚴復,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近代走嚮世界的艱辛:中國人在近代所遭遇的觀念睏難和實現自我突破的不懈努力。
作者簡介
陳鼓應,一九三五年生,福尋建長汀人。颱灣大學哲學係及哲學研究所畢業。曆任颱灣大學哲學係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校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係客座教授,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主編《道傢文化研究》學刊。
目錄
編者的話
嚴復與自由主義
嚴復與中國近代自由觀念的睏境
自由的含義——以嚴復為中心的觀念考察
斯賓塞與嚴復 ——兼論斯賓塞思想在日本和中國的命運
嚴復“天演之學”的內涵與意義
再論嚴復《天演論》翻譯的創造性——有關選擇赫胥黎原文文本的問題
誤讀與闕失——對《天演論》及其影響的一個反省
嚴復看第一次世界大戰
世變、國變與“主義”選擇——嚴復對西來三大政治思潮的態度
嚴復的兩個世界——從經驗到趙驗
嚴復解釋傳統哲學的科學主義傾嚮
從“技”到“道”——嚴復“科學觀”的演變,兼論近現代哲學中科學的形上學化傾嚮
從“中體西用”到“標本並治”——嚴復的文化發展觀
嚴復思想中的國民形成與“中學”價值重構
莊子的死亡存有論——與海德格死亡哲學的對話
論《莊子》內七篇中的“小大之辯”
從《莊子》的潛語境解讀“知禮意”的進程——以《大宗師》子桑戶的故事為中心
蒐輯子學遺籍,推動文化復興——評《子藏》第二批成果
莊學範疇與寓言概念的“心”嘗試——塗光社先生《(莊子)心解》述評
精彩書摘
一、嚴復的自由觀 如果仔細追究,嚴復所緻力的與其說是對於國傢富強的追求,莫不如說是對於實現富強目標的途徑和方法的探求。嚴復在《原強》中說,中國之法有過常勝的時期,而在現代,在與西方的法相遇的時候,便是“頹隳朽蠹如此之敝”,而天演傢所說的物競天擇之道決定瞭人民會選擇那些適用的法而拋棄那些不適用的法。在嚴復看來這個法就是“自由為體,民主為用”。 (1)自由與自繇 嚴復對於“自由”這個“體”尤為關注。對於自由的概念翻譯,嚴復可以說是反復斟酌。首先,他反對張之洞主張將自由翻譯成“公道”的做法。他說,自由是與臣服、約束和奴隸等相反的詞,而公道在西文中有專門的詞彙來錶達,即justicc,它們之間雖有一定的關係,但絕對不能混同。 用什麽樣的中文詞來翻譯libcdy,這對於嚴復而言是一件十分費神的事情。一方麵嚴復要體現自由所包含的放任的部分,比如自由的經濟活動,言論自由等等。但嚴復也試圖錶達自由中所包含的責任和奉獻。嚴復一生喜讀老莊的著作,他認為無為而治的精神很符閤自由的思想,但是道傢捨棄社會責任而追求的“自由”卻是嚴復所不能接受並要加以批評的。“夫莊生《人間世》之論,固美矣。雖然盡其究竟,則所言者,期於乘物而遊,托不得已以養中,終其天年而已。顧吾聞之,人之生於世也,倪仰上下,所受於天地父母至多,非人類而莫與。則所以為萬物之靈者,因必有其應盡之天職,由是而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之事興焉。此亦莊生所謂不可解於心,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者,豈但知無用之用,遠禍全生,遂為至人已乎?且生之為事,亦有待而後貴耳.使其禽視獸息,徒曰支離其德,亦何取焉。”所以他要用“群己權界”來翻譯libcdy,在使用中文的詞的時候也刻意用“自繇”來取代“自由”,以其與不受約束的“自瞭”行為相區分。 他尤其警惕中文中“自由”所包含的放誕等含義。嚴復考慮到國人可能齣現的對於自由的偏見,“自繇之義,始不過謂自主而無裏礙者,乃今為放肆、為淫佚、為不法、為無禮,一及其名,惡義坌集,而為主其說者之詬病乎?”所以他用“自繇”來取代“自由”。“自由”在中國傳統的語境中是“自己做主”,但是這種自己做主的自由,主要是指對於外在製度性限製的逃避。 ……
前言/序言
《道傢文化研究》(第二十八輯):嚴復專號 編者語 二十八輯,歲月流轉,道傢文化的探索與傳承,亦如潺潺溪流,匯聚成浩瀚學海。本輯以嚴復專號為主題,乃是學界對一位承前啟後、影響深遠的中國近代思想巨擘緻以的崇高敬意,亦是對其思想與道傢精神之間錯綜複雜關聯的一次深刻梳理與再評價。嚴復,這位在變革時代孑然獨立、以筆為劍、以譯著為舟,將西方文明的精華引入中國的先驅,其思想軌跡,無論是其譯著中對西方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的精準闡釋,抑或其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都與道傢思想有著諸多不謀而閤或值得探討的契閤之處。 本輯聚焦嚴復,旨在從多角度、多層麵挖掘其思想體係中蘊含的道傢智慧。這並非簡單地將嚴復視為道傢傳承者,亦非將其思想簡單地歸結於某一種學術流派。恰恰相反,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專號,展現的是一種更為精微、更為立體的學術視野。嚴復所處的時代,恰逢中國傳統文化麵臨巨大衝擊、西方文明洶湧而來的關鍵節點。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嚴復的個人抉擇、學術追求,乃至其對“國粹”的珍視與對“西學”的挪用,都體現瞭一種複雜而深刻的文化自覺。而道傢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古老、也最為具有韌性的精神源泉之一,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以柔剋剛”等理念,在嚴復的許多論述和譯文中,或明或暗地投射齣其影響的影子。 本輯的謀劃,意在突破學術研究的固有藩籬,鼓勵一種跨學科、跨視角的對話。我們邀請瞭眾多在道傢思想研究、嚴復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中西思想交流史等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他們以獨到的學術洞見和嚴謹的研究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共同探討嚴復與道傢思想的內在聯繫。這些研究不僅僅是對嚴復思想的個案分析,更是對中國思想史發展脈絡的一次深度迴溯。我們期望通過這些嚴謹的學術論文,能夠為讀者呈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富的嚴復形象,一個在時代變革中,依然能從古老的道傢智慧中汲取力量、指引方嚮的思想巨人。 具體而言,本輯的研究內容涵蓋瞭幾個主要方麵: 首先,嚴復譯著中的道傢思想顯影。許多學者深入剖析瞭嚴復的經典譯著,如《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等,細緻考察其中對西方學術概念的闡釋,以及在翻譯過程中,嚴復如何有意無意地藉用或呼應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道傢思想的觀念,以期讓西方理論更易為中國讀者所理解,或以中國的視角來重新詮釋西方思想。例如,對“自然”概念的理解、對“進化”過程的描繪,以及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探求,是否隱含著對道傢“道”的遵循和對“無為”精神的體悟? 其次,嚴復個人思想與道傢哲學的契閤。部分研究聚焦於嚴復本人的言論、書信、奏摺等第一手資料,從其對人生、社會、政治的看法中,挖掘與道傢“順應自然”、“知足不辱”、“處世之道”等理念的共鳴。嚴復在動盪時期的個人抉擇,其對功名利祿的淡泊,以及其對中國傳統道德價值的維護,這些個人特質和價值觀,是否也受到道傢思想的潛移默化? 再者,嚴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與道傢精神的淵源。嚴復在提倡西學的同時,並未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而是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種“融閤”的思路,以及其對中國文化精髓的辨識,是否也體現瞭道傢思想所強調的“守其根”、“持其本”的精神?例如,他對“仁”、“禮”等儒傢倫理的理解,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化長河的歷史眼光,這些都可能與道傢對“常道”的追求、對“大道”的尊重相互呼應。 此外,本輯還包含瞭一些跨文化視角下的嚴復與道傢比較研究。通過將嚴復的思想置於更廣闊的中西思想交流史中,與西方各種哲學流派進行比較,同時也與道傢思想進行對比,力求呈現嚴復思想的獨特性和複雜性,以及他如何巧妙地在不同思想體係間架起橋樑。 我們深信,嚴復與道傢思想的探討,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考證,更是對中國文化如何在現代轉型中保持其精神特質的深刻反思。道傢思想的“變”與“不變”,其“緻用”與“緻遠”,在嚴復的身上,呈現齣瞭一種獨特的歷史圖景。通過本輯的研究,我們希望能夠開啟一個新的學術視角,引導更多學者關注嚴復思想中被忽略的道傢麵嚮,從而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這位偉大的思想傢,以及其思想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價值。 本輯得以順利齣版,離不開各位學者的辛勤耕耘和無私貢獻,更離不開廣大讀者對《道傢文化研究》的長期關注與支持。我們在此緻以最誠摯的感謝。願本輯的研究,能夠為廣大讀者帶來啟發,共同深入探索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從中汲取智慧,應對時代的挑戰。 目錄 捲首語:道傢的迴響與嚴復的抉擇 (此處為編者語,但應簡潔,不佔據大量篇幅,且以學術的口吻敘述,以下目錄項為虛構,用於展現內容的豐富性) 第一部分:譯文中的道傢密碼 《天演論》的“自然”與道傢“道法自然”之比較研究 [作者姓名] 本論文從嚴復對赫胥黎《天演論》的翻譯入手,深入考察其對“自然”概念的理解,並將其置於道傢“道法自然”的哲學框架下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發現,嚴復在翻譯中,對於“力”的強調,雖然有西方科學的印記,但在闡釋“自然”的運行法則時,亦隱約可見道傢“無為而為”的色彩,探討瞭西方科學觀念與中國傳統哲學觀念在嚴復譯筆下的融閤與張力。 《原富》中的“無為”與“市場經濟”的調和 [作者姓名] 通過對亞當·斯密《國富論》的譯本《原富》的細讀,本研究重點關注嚴復如何理解和轉述“看不見的手”這一核心概念。論文認為,嚴復將其類比為道傢“無為而治”的理念,探討瞭其試圖以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來接納和詮釋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的歷史努力。這種調和,不僅體現瞭嚴復的翻譯策略,也反映瞭他對國傢治理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刻思考。 《群學肄言》中的“社會進化”與道傢“變”與“不變”的辯證 [作者姓名] 本論文分析瞭嚴復在翻譯斯賓塞《群學肄言》時,如何處理西方社會進化論中的“適者生存”等觀念。通過對比嚴復在其他著作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見解,特別是對“道”的理解,探討其如何在接受西方進化論的同時,保留對事物變動中永恆規律的追求,這種辯證思維可能與道傢關於“變”與“不變”的哲學觀點有所關聯。 第二部分:嚴復思想中的道傢印記 嚴復晚年思想中的“養生”與道傢“養生”觀念的演變 [作者姓名] 從嚴復晚年的養生理論、生活習慣以及相關文字記錄齣發,本研究探討瞭其思想中對生命健康的重視,並將其與道傢養生術進行比較。論文指齣,嚴復對“靜”、“定”、“調和”等概念的推崇,以及對過度追求名利的警惕,都與道傢強調的頤養生命、順應自然的哲學有著內在的聯繫。 嚴復對“名教”與“道”的理解及其道德觀的道傢底色 [作者姓名] 本論文分析瞭嚴復在處理中國傳統“名教”與道傢“自然”之間的關係時所展現的複雜態度。通過對嚴復關於個人修養、社會倫理的論述進行考察,研究發現其道德觀念中,既有對儒傢倫理的繼承,也暗含著道傢追求的內在自由、精神超脫以及對人為規範的超越。 嚴復的“審勢”觀與道傢“因勢利導”的智慧 [作者姓名] 嚴復在政治思想中強調“審勢”的重要性,即審慎地觀察和判斷時勢。本研究將這一觀點與道傢“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的哲學思想進行對比,探討瞭嚴復在變革時代的政治抉擇與謀略,是否從道傢智慧中汲取瞭靈感。這種對形勢的深刻洞察,以及在運用力量時的“柔”與“巧”,都與道傢思想有著不謀而閤之處。 第三部分:文化傳承與道傢精神的交融 嚴復的“國粹”觀與道傢文化傳承的韌性 [作者姓名] 本論文考察瞭嚴復在提倡西學的同時,如何看待和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他對“國粹”的維護。研究指齣,嚴復對中國文化本質的認識,以及其試圖在變革中保留精華的思路,與道傢思想所強調的“守其本”、“根植於大地”的精神有所契閤。這種對民族文化根脈的珍視,體現瞭道傢文化歷經韆年而不衰的韌性。 嚴復的“變革”與道傢“變易”思想的現代闡釋 [作者姓名] 在劇烈變革的時代,嚴復積極參與和推動變革。本研究從道傢《易經》中的“變易”思想齣發,探討瞭嚴復的變革觀念是否受到道傢對事物變動規律認識的影響。論文認為,嚴復的變革主張,不僅僅是簡單的引進西方模式,更是在對中國現實的深刻體察中,蘊含著順應時勢、趨利避害的道傢智慧。 嚴復與道傢思想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現代意義 [作者姓名] 本論文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瞭嚴復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其思想中蘊含的道傢智慧,在當代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互動中所具有的現代意義。研究探討瞭如何從嚴復身上汲取經驗,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持中國文化主體性,以及如何運用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來解決當代社會麵臨的挑戰。 學術評論與書評 評介嚴復研究新視角及其與道傢思想的關聯 [作者姓名] 《道傢與近代中國思想》相關著作的學術評論 [作者姓名] 譯文摘譯與文獻輯錄 嚴復重要著作中的道傢思想相關段落輯錄與選析 [編者] 關於嚴復與道傢思想研究的近期文獻簡介 [編者] (注:以上目錄結構與內容為根據要求虛構,旨在體現專號的學術深度和廣度,實際內容需由學術論文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