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场和运动》是一本汇集超过十年的当代影像评论所成的文集,其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的“论丛”,分别是电影笔记与欧陆剧场。
1.《电影,剧场和运动》既是对当代影像作品的深度观察,同时也完成了艺术跨界的思考。
2.《电影,剧场和运动》一书对艺术家、学者、策展人及艺术类学生来说,是一本珍贵的资料。
《电影,剧场和运动》是一本汇集超过十年的当代影像评论所成的文集,其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的“论丛”,分别是电影笔记与欧陆剧场。在《电影,剧场和运动》一书中,作者放眼全球经典电影作品、剧场和运动,以纯粹的文字形式凝结出对“独特当下”的思考。该评论文集是一本艺术跨界的文集,交织着“欧洲”理论的省思、影像范畴的搜寻与台湾影像现象的批判式调查。在这些由评论所组成的“论丛”里,它所蕴含的是对自由的不断追寻与独立思考的尝试。
电影笔记
何谓秘密?
爱欲(S)的界面(s)
知晓是枝裕和
恬静的批判者——是枝裕和
一天的“歩いても”
矩阵中的气息:充气与呼吸之间的流变
白色的黑夜与电影的齿痕
作为Prozac的电影
终结的历史与待续的故事
流放的声音
李相日的《69》:布莱希特的私生子
忘怀的技术与爱的世界观
一项狂欢技术·而非无谓
绝对的爱=绝对的腐化
生产性影像的流转
殖民记忆的电影手法
没有流星的日子
咖啡の味
用影像诉说转变
《杨德昌》的台湾寓言
当代专家的无责任状态
交易链与东部主义
你我的距离
欧陆剧场
新感官主义的政治剧场
蒙太奇式的无尽对话
身体记忆的活体实验
海纳·穆勒的政治剧场I
海纳·穆勒的政治剧场II
等待并非等待什么
旅行的灵魂:一种地形学的运动
艺术是时代的镜子
哈姆雷特的镜子
《电影,剧场和运动》书摘:何谓秘密?——论王家卫的《花样年华》
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的。——《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讲的并非一段外遇或爱情的故事,而是追问着感情如何发生。而王家卫用胶卷追问的方式,便是假造各种moods 或某种mood(氛围或情状),让曾经走过《阿飞正传》的苏丽珍和片尾惊鸿一瞥的无名男子能够“重头来过”,从紧靠在狭窄走道上成为邻居开始,或在买面必经的楼梯甬道里,以一种不侵犯对方身体的谨慎交换着不确定的眼神。这仿佛华尔兹的距离环抱了两只身影间的无形秘密,旋摆过凝结成画面的时光走道,然而,发生了什么?王家卫的答案是:“秘密就是秘密……”
缄默:遮掩与玩味“秘密”的暧昧时间
今年五月法国影评人米歇尔?西蒙(Michel Ciment)在戛纳采访王家卫时,问及该片的构思是否取材自莱奥?麦卡雷(Leo McCarey)的《金玉盟》(An Affaire to Remember),尽管两部影片在题材特征上多处雷同,但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金玉盟》中,由于剧情与影像不断地向观众解说秘密的内容为何,因此对观众而言秘密早已不存在,而这“公开秘密”存在的必要性,也仅仅指向“揭晓”谜底时所引发的主宰式快感。
但在《花样年华》中,影片既不说明秘密为何,亦不意图“揭露”任何足以撼动人心、臻至永恒的神圣性,而是随着影片的进行,端详着西门子(SIEMENS)偌大白色钟面后“秘密”地发生的情事;就在两人眼神、语调和步伐的微妙移转里同时保存下这秘密,尽管这秘密使得情境不断生变,却始终缄默;如同没有秒针的钟面,我们不再确定时钟是否仍挽着时间径自回旋(如《阿飞正传》中那急急划过钟面的秒针),还是踱步凝滞在那一刻属于西门子的记忆。像王家卫说的这是一种希区柯克式的影像:所有的危机(逾越社会关系的危机、变成他者的危机等等,用王家卫的白话来说就是“面子”与“欲望”)皆呈现在视窗里;而他的版本则是以时间的暧昧不明(动?或静?)来做为危机现身的舞台,时间之所以暧昧是因为秘密并未被揭发,而不被揭发的秘密才得以始终表现为秘密。所以,影像所呈现的并非秘密的内容,而是缄默以不同的姿态遮掩着、玩味着那变幻无穷的秘密。缄默的物像不只是时钟,还有那袅袅上升的烟雾,当然最为醒目的莫过于旗袍,《花样年华》中的旗袍成为60 年代(继承30 年代上海风)香港女体的缄默形式:旗袍取消肉体的多样感性,而赋予女性符合社会礼俗与沙文式消费欲望的单一肢体线条。然而,在王家卫对柳腰圆臀的物癖凝视,以及张叔平在织品花色花样的大胆铺陈下,身体转而摆弄着包装上织品质感的各种风情,旗袍虽禁锢了身体,但却为不可见的欲望着上了色彩。
绝对:灰飞烟灭的刻骨铭心
秘密,在电影中的价值不再是“被揭发”(不论向观众或向剧中人物)后所感受到的崇高,而是因为秘密历久而仍旧“不被揭发”,凝结出一种“沉重”,所以秘密的价值必须得自时间的严酷,表现为一种偏执的真挚。于是我们可以说秘密在《花样年华》中的两种时间形式:一种是充满危机、暧昧不清的“某刻”,另一种则是超越现世危机的“永恒”(象征性时间)。从洋楼窄小的走道到吴哥窟狭长的尖拱廊,这一趟物换星移是突兀放大与加速归零两种运动的错身而过:放大成一整座庙宇山城的雕琢记录,却又早已幻灭为一堆残垣。这“放大的灭绝”仿佛一场时间的核爆,“秘密”的所有未来都被吞噬在这遥远过去的残骸里,此即王家卫所宣称的“绝对”:吴哥窟是洋楼的“绝对”,而王国覆亡的神秘则是两人秘密的“绝对”。可是这种一直出现在王家卫作品中神秘的世故,却从未安定过主人公的情绪,相反地,往往成为过去挫败的理由;但在《花样年华》中的神秘世故却静默地、几近宗教式地回归不可否认的遥远过去,成为未来的唯一形式。当周慕云对着洞口交付秘密时,那忽近忽远的环绕式剪接所引发的悸动,小沙弥看到的并非秘密,而是周慕云将秘密藏于吴哥窟时所发生的无声核爆,我们的感情在一个虚构的洞口、一条“无路可逃”的时光隧道中默默地爆裂开……而在“吴哥窟主题”的展开下,在卡拉索(Galasso)安排的拨弦与大提琴的低吟中带着我们舞过这片尾的舞蹈,一段灰飞烟灭的刻骨铭心。
两人之间的“秘密”其实就是“距离”的转换,或说这距离变化所呈现的视像。而距离得以成为秘密的原因就在于它逸出了该时代的空间与人际关系,王家卫所瞄准的便是在这些距离间挤滑牵动的光影。去到吴哥窟将秘密藏入洞里时已是1972 年(根据王家卫之前的设定),随着时间距离的拉长而萃取出某种神秘的永恒,仿佛王朝的神秘覆亡一般,一种绝对的缄默,而缄默所必要的距离(如占了一半画面的墙柱厚度或小沙弥俯望周慕云的距离)便诉说着秘密本身的凝聚力,秘密在一种刻意放轻足音的凝视中从情调变成神秘。
华尔兹:保持距离的激情
大卫·马丁内斯(David Martinez)说得极好:“对他(王家卫)来说,电影音乐并非为了说明某个确切的真实脉络,而是为了传唤一个纯粹的参照世界,即内在世界。”在《阿飞正传》里是泽维尔?库加特(Xavier Cugat)的恰恰和伦巴,《春光乍泄》则是阿斯托尔?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a)的探戈,前者对应的是旭仔面对镜子的独舞,后者则是黎耀辉跟何宝龙在厨房的拥舞。这些跳舞皆属于影片叙事世界的现实,音乐则将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一首用散文写成的、充满古老回响的史诗。我被它那种对“时间”的独特处理方式深深吸引住了。它似乎并不遵循线性的时间观,而是将过去、现在和那些尚未发生的可能性,糅合在一个巨大的、流动的时空场域里。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考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带着一种古典的庄重感和无可指摘的美感。它让我联想到了那些古老的史诗译本,那种翻译过来的文字中特有的节奏和韵脚,虽然是现代的语汇,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阅读它,就像是走进一座用文字搭建的、布满了苔藓和精雕细琢的古老建筑群,你需要放慢脚步,去感受每一块石头的纹理,去聆听那些回荡在空旷走廊里的历史低语。它讲述的那些事件,往往是宏大而抽象的,但作者总能通过一些极其微小、却又极富象征意义的细节,将这种宏大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抓住一丝可以依托的情感锚点,不至于完全迷失在这文字的迷宫中。这绝对是一部需要用“心”去阅读的书,而不是用眼睛快速扫过。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噪音和张力的作品,我必须这么说。它不提供安慰,它只提供一种赤裸裸的、近乎粗暴的真相。这本书的叙事声音异常独特,它像是无数个声音同时在你的脑海里争吵,每一个声音都带着强烈的立场和毫不退让的固执。你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主线,它更像是一系列零碎的、闪回式的片段,彼此之间通过情绪的共振而非逻辑的推进联系在一起。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闯入了一场正在进行的、激烈的辩论的旁观者,我只能努力去捕捉那些碎片化的信息,试图拼凑出一个整体的图景。书中的对话尤其精彩,它们短促、尖锐,充满了未尽之意和潜台词,每一次交锋都像是心理层面的较量。你读到最后,可能依然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因为作者的目的似乎根本不在于给出一个结论,而在于让你体验那种在多重矛盾中挣扎、无法得出单一答案的现代困境。这种阅读体验,非常消耗精力,但带来的智力上的刺激感却是无与伦比的,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判断事物的习惯和偏见。
评分这本书,哦,天哪,我得说,我简直是被它那种深沉的哲学思辨给‘镇住’了。它完全没有碰触到任何关于银幕的闪光,或者舞台上的喧闹。相反,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荒芜和疏离。作者的笔触极其冷峻,充斥着对符号学和存在主义的深刻反思。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意义的失重”,他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坚固的信仰结构比喻成漂浮在真空中的碎片,没有重力,也就不存在真正的依托。我读到那里,手里的咖啡差点洒出来,因为那种被剥离一切的虚无感,它不是描述性的,而是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知系统,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生活的“意义”究竟建立在何种脆弱的基石之上。它很少使用我们习惯的叙事手法,更多的是密集的论证和令人窒息的密度。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攀登到人思维的极限边缘,去窥视那些我们通常选择性遗忘的真相。那种对现代社会“表演性生存”的批判,那种对个体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真实性”的拷问,简直是直击灵魂。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周围的世界都变得异常遥远和不真切了,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是一次对心智的洗礼,或者说,一次痛苦的重塑。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期待的是那种轻松愉快的消遣,你知道的,那种能让人暂时逃离现实压力的读物。但这本书,它完全是另一种物种。它的文字像夏日午后突然降下的一场暴雨,来势汹汹,带着泥土的腥味,瞬间打乱了你所有的节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其内部世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描摹能力。它不是在讲一个故事,它是在搭建一个完整的、自洽的生态系统,里面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场景,都像是被施了魔法,带着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诡异气息。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主角在一条无尽的、铺满鹅卵石的小路上行走,那段文字的韵律感和画面感,简直可以让你嗅到空气中湿润的苔藓味。但这种沉浸感是带着刺的,因为它不断地在提醒你,你正在阅读的,是一种被精心编织出来的幻象,它在嘲笑你对“现实”的执着。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趣,它像一个复杂的迷宫,你以为你找到了出口,结果却转回了起点,每一次的循环都让你对之前所获得的信息产生新的怀疑。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不是因为它难懂,而是因为它让你太想停下来,喘口气,梳理一下被它搅乱的心绪。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本‘知识的饕餮盛宴’,但要小心,你可能会被它撑死。我一向喜欢那些能拓宽我视野的非虚构作品,而这本书,它横跨了至少五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从早期文明的祭祀仪式,到后现代艺术的解构主义,再到量子物理学的某些边缘理论,它信手拈来,仿佛这些知识体系本来就应该紧密相连。最绝妙的是,作者在连接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点时,展现出一种惊人的洞察力,他找到了一种隐藏在历史进程中的、统一的“模式”。例如,他对“周期性”的探讨,从行星的轨道到人类社会的兴衰,都用了一种近乎数学般精确的语言来描述,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当然,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如果你对背景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因为它不会停下来为你解释每一个典故或理论的来龙去脉。我不得不时不时地暂停,去查阅一些名词和概念,但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反而加深了我对书中观点的理解和吸收。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本需要你反复翻阅、圈点批注的“思维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