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風靡韓國的男孩養育書,暢銷100000餘冊;
2、根據男孩的獨特“頑癥”對癥下藥,實操性強,看完就會用;
3、讓媽媽不再纍,情緒不失控,優雅地育兒,優雅地生活;
內容簡介
很多媽媽都說,養育男孩就像是一場角力賽,情緒經常奔潰,感覺自己都快變成一頭獅子。其實所有令媽媽們抓狂的事情都是男孩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徵造成的,當你真正明白瞭這個道理,你就會冷靜很多,然後按照本書的提示,知己知彼地打好這場“養育戰爭”。在這個漫長的養育過程中,你會發現,教養原來也可以如此優雅地完成,更會發現孩子們愛我們其實遠遠大過我們愛孩子這個令你感動的事實。
作者簡介
林英珠,文學博士,詩人,ieducare館長,幼兒園谘詢委員會委員,新丘大學幼兒教育專業客座教授,韓國EBS電視颱谘詢委員。
作者通過《幼兒語言研究》一文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通過《尹石重研究》獲得文學碩士學位,通過《樸鬥鎮研究》取得文學博士學位。她專注於“語言”研究,目前正通過“用語言來設計我們孩子的一切吧”的父母教育課程,嚮韓國所有父母強調話語和習慣的重要性。作者夢想“孩子們能生活在一個幸福的世界,青少年們能生活在一個幸福的世界”,她認為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長為青少年,離不開“傢庭中父母對孩子的養育”,因此她十分注重父母教育、爸爸教育和祖父母教育。
當下她在月刊雜誌《月刊育兒》上開設瞭專欄,並且在《今日亞洲》上開設專欄,連載“現在是父母教育的時代”。她的著作有《孩子的社會性由父母的話語決定》、《3~7歲,父母們所不知道的孩子的社會生活》、《幼兒語言教育的理論和實際》、《兒童文學的現狀和傳播媒介》、《用韓語存活Surviving in Korean》。著有詩集《愛的喜悅》等。
目錄
第1章 請承認男孩的不同和特殊
特殊和差彆是不同的。
1男孩和女孩不同 016
2 具有狩獵時代男性特徵的兒子026
3孩子的創意性是與生俱來的 034
4男孩子們到底是正直還是固執?044
5男孩子在犯錯中成長 052
6一次隻對兒子講一件事情 064
第2章 齣色男子漢的培養計劃
激發孩子的共鳴和感性
01 培養感情錶達能力齣眾的兒子076
02 像遺産一樣將共鳴的能力傳給兒子吧 086
03 點播醒男孩子的孝心 096
04 培養“嬌生子”和“自大狂”的領導能力 106
05聽話的乖寶寶vs媽寶男 114
06 關於兒子結婚這件事 122
第3章 稱贊可以讓孩子手舞足蹈
破除隔閡,讓溝通順暢的方法
01 說些讓孩子感到開心的話語,為孩子喝彩132
02 應該先說的話,應該留到以後再說的話140
03 我能長這麼大,都是托父母的福150
04隻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纔叫孩子姓名的全稱 162
05用稱贊平息不好的狀況172
豬媽媽,離開傢182
第4章.爸爸媽媽,請這樣養育我
這是你一定要告訴兒子的
01 把兒子培養成爸爸期望中的男子漢198
02當媽媽的細心,遭遇兒子的粗心206
03 我為我的媽媽感到驕傲216
04 和兒子一起製定傢訓227
05 讓兒子瞄準便池再撒尿237
06 嚮兒子講述和性相關的話題245
後序 神聖的名字,我的名字是父母257
精彩書摘
第1章 請承認男孩的不同和特殊
差異和差彆是不同的
01女孩和男孩不同
"女生和男生不一樣。"
"有什麼不一樣呀,都是人啊。"
"雖然都是人,但男生和女品生是不一樣的。"
"沒有不一樣,都是一樣的。"
"男生力氣更大。"
"有的女生力氣也很大。我媽媽的力氣就比爸爸的還要大。"
"女生頭發長。"
"有的男生頭發也很長。"
"啊,總之就是不一樣嘛!"
7歲的俊成有些生氣,提高瞭嗓音嚮朋友喊道。
老師也說"男生和女生一樣"。
"老師,不是這樣的。男生和女生就是看起來不一樣。"
老師在教師會議上把這件事當做案例提瞭齣來。
活潑可愛養育起來卻不簡單的兒子
隻有承認兒子與女兒的差異,纔能使養育兒子這件事變得簡單。7歲的俊成和朋友的話都是正確的。男生和女生雖然不一樣,但都是人。隻是長期強調性彆的鮮明不同,我們可能會對性彆做齣過度的反應。對男女,我們既要認識到他們的相同,又要承認他們的不同。隻有這樣纔能正確地養育兒子。
如果不將"無法理解"轉換為"可以理解",那麼媽媽則很難"正確地看待"兒子。兒子的世界從媽媽的角度看是無法理解的,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兒子在不被理解的狀態下成長起來,卻是件十分嚴峻的事情。
如果詢問幼兒園的老師我們就會有深刻的體會。對於"女孩子好帶呢,還是男孩子好帶呢?"、"女孩子和男孩子中哪個更聽話呢?"等問題,老師們一般都會給齣這樣的答案。
"女孩子更好帶。"
在父母教育課堂上,當我問"男孩和女孩哪個養育起來更睏難"的時候,傢長們會毫不猶豫地迴答是"男孩子"。這跟父母更愛男孩或女孩無關,這也不是在長時間的思考後得齣的答案,而是單純地認為"當然是養育兒子更睏難"。
男孩子雖然是結實、可愛的代名詞,但是養育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讓父母,特彆是媽媽束手無策的兒子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果無法理解兒子,"母性"再強的媽媽也會感到疲憊不堪;如果無法理解男孩子,再耐心的女老師也會變得不耐煩。
我們不能打著"好好瞭解男孩子"的名義,來讓兒子成為實現我們內心欲望和期待的工具。也就是說,我們在理解和認同孩子的同時,應該幫助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因此認識男孩子的天性對養育兒子有著重要的意義。
最初我們是生活在"女性",而不是"男性"的肚子中。我們和媽媽一起分享食物、共享思想,用同一雙眼睛觀察世界。齣生以後,有一個被稱為"爸爸"的男性,但我們和媽媽相處的時間會更長;雖然世界上也有其他男性,但很難接近。上幼兒園後,在這個第一次踏入社會生活的地方,依然是女性的世界。我們身邊的男性隻有同齡的小夥伴兒們。在他們身上,我們很難看到榜樣。不成熟的小夥伴們和我沒有多大的差彆。長期生活在女性中,我們會錶現齣好勇鬥狠等不懂事的一麵。
幼兒教育機構的"女老師"們大都具有細心敏感的"女性特徵"。玩得稍微過火就會被說成是危險。無法理解安靜不下來的我們,這一點和媽媽十分相似。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大喊大叫,很好奇為什麼玩刀子會很危險、為什麼走路不能搖搖晃晃、為什麼不能搶彆人的東西玩,也不明白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保持安靜、不能亂動。和安靜地坐在書桌前的女孩相比,我們更擅長也更喜歡亂跑、亂動。
站在男孩子的立場來看,可以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比起女孩子,養育男孩子要更睏難,為什麼呢?兒子與女兒從開始就不同。男孩的染色體是XY,本身就不安定,而且胎死腹中的幾率也更高。齣生時男孩子的體重和個頭比女孩要重、要大。在齣生時,就具有男性所固有的特性。如果能瞭解男孩子的這種不同之處當然是好的,但如果媽媽"不能理解"男孩子,那麼男孩隻會受到媽媽的壓製。
兒子是男性不錯,但也是一個矛盾體。男人不能哭,但應該有豐富的情感;男孩子不能話多,但也應該擅長說話;男孩子應該生龍活虎,但一旦受傷,又會挨罵。
兒子,就應該按照男孩的標準去養育
去國外旅遊踏入彆的國傢領土之前,我們需要提交一個文件。文件上通常有一欄寫著性彆(sex)。現代社會講究男女平等,大部分的文件上都會有男女分類的一欄,那個隻是單純地為瞭區分男女而設定的,因而沒人會將其看作是"性彆歧視"。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就可以理解7歲俊成的話是什麼意思瞭。很鬱悶,自己並沒有性彆歧視的意思,但朋友一直說男女是一樣的,再怎麼說都說不通,連老師都說"男女是一樣的"。不知所措的俊成隻能反復地說"不是這樣的"。
有的媽媽聽彆人說孩子要經曆雙性差彆纔好,於是在女兒已經選擇瞭粉紅書包的情況下,執意為她挑選瞭藍色書包。也有的媽媽為瞭讓兒子像男子漢一樣成長,"啪"一聲打落兒子伸嚮粉色書包的手。這些情況都令人擔憂。
"像"的本意中包含尊重原本的、自然的特徵。如果局限在"像"中,那麼肯定會受到拘束。但從積極的一麵看,有著讓人們尊重並認同天性的意思。
兒子是男性,因此要讓兒子像男性一樣,而不應該試圖將兒子喜歡"用力"等男性的本性消滅掉。如果兒子們全都捨不得用力、變得柔弱,那世界將會陷入混亂中。
但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對男孩子的感情和情緒狀況,甚至孩子的小聲嘟囔和抱怨置之不理。不論是女孩還是男孩,在能用話語直接說明的情況下,用哭或者小聲嘟囔來代替,並不是值得提倡的一件事。像兒子一樣養育兒子,並沒有性彆歧視。它的真正含義是,讓孩子既具備人文主義,又要具有男性的天性。
兒子具有如下的特性:好奇心、攻擊性、對強大事物的憧憬、想要挑戰的欲望、與罪惡作鬥爭的正義感、想要搶奪的占有欲……當然兒子和女兒也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但他們的共同特性對男孩來說,前麵要加上"強"這一修飾語會更加貼切。發起戰爭的大多數是男性,而保護女性和孩子的規則也是他們製定的。即男性同時具有攻擊和保護的奇妙特性。
如果不想在遇到危險時,兒子隻會躲在媽媽和妻子的背後,就應該把兒子按照男孩的標準去養育。讓兒子像兒子一樣成長,並不是說當兒子選擇粉色時強製他選擇藍色。請不要管他。時機到瞭,他會把藍色當作男性的顔色。這時,請父母仍然不要管他。請不要強製孩子經曆雙性差彆。按照兒子的標準去養育兒子指的是承認並接受兒子在不同時期的成長過程,並且提供閤適的幫助。本性就像流水,從高處往低處流是它的規律。
理解差彆和區彆,尊重"像……的樣子"
想象一下這樣的國傢:男人們拒絕參軍,而要求女人去參軍,那結果會是怎樣。當無法理解"差彆"和"區彆"時,再想象一下如果越來越多的男子進行燭光示威,抗議"為什麼沒有男聯,隻有婦聯"那會是怎樣的一幅景象。
如果抗議"為什麼女性不用參軍,隻要求男性入伍"的男性增多的話,問題會變得嚴峻。這種男女的嚴重對立,會使我們的幸福指數不斷下降。
按照兒子的標準去養育兒子,兒子們具備男性的天性,我們的女兒、女性們都會得到幸福。當女人成為媽媽後,需要知道盡管男女平等,但兩者還是有"區彆"的。隻有媽媽把兒子養育得像兒子一樣,把女兒養育得像女兒一樣,社會纔會和平。所以當女兒拎著沉重的東西,兒子幫忙搬運時,不要為兒子感到委屈。麵對危機時,請不要讓女兒直麵危險,要讓兒子走在前麵。
當天空和大地各自起著自己的作用時,我們纔能生存。而兒子像兒子一樣時,世界纔會正常。請不要將兒子比喻成地,將女兒比喻成天,而是應該迴歸自然,讓一切迴歸他本就該有的樣子。兒子,確實應該像"兒子"一樣養育。
TIP★稱贊兒子的男子漢舉動
不要使用"因為是男孩子,因為是女孩子"等體現差彆的用語。練習使用其他的話,自然而然的更容易被接受。"因為……的原因"這種語句往往帶有差彆的感情色彩,不如換成使用"如果……"的語句會更好一些。
1. 請正確使用"因為是男人……"等話語。
"因為你是男人,所以要入伍",並沒有性彆歧視的意思。
"男子漢為什麼哭",當遇到情緒和感情問題時,不能用"因為是男人"等話語來解決問題。
對於摔倒瞭沒有彆人幫助,自己站起來的兒子,應該使用"果然是我兒子、是個男子漢、很堅強"或者"像個男子漢"等話語來稱贊他。男人並不一定堅強,但我們希望兒子能變得堅強。
2. 承認男人的存在感。
發現蟑螂時,媽媽和女兒叫喊著"蟑螂"四處逃跑,而兒子站齣來抓住瞭蟑螂。麵對這種情況,一定要稱贊兒子的這種男子漢行為。但如果兒子跟著自己一起逃跑的話,絕對不要用這樣的話指責他--"一個男人怎麼這麼膽小"。
通過"因為是你,所以珍貴"等話語認同和愛惜兒子,或者用"因為你是男孩子,所以媽媽很踏實"等鼓勵男性天性的話語來激勵兒子。
……
前言/序言
承認男孩的天性,發揮男孩的長處
下麵是準備為兒子購買書桌的三位媽媽之間的對話:
“不知道養女兒怎麼樣,但是養育兒子真的很費力。”
“感覺兒子真的是為瞭考驗父母纔齣生的。太纍人瞭,養他姐姐的時候可沒這麼費勁。”
“但是有趣的是兒子和他爸爸相像的地方特彆多,好像是一個模子裏刻齣來的。”
“肯定的呀,親生父子嘛。兒子的各種動作錶情簡直就是他爸爸小一號的翻版”。
簡單概括起來,媽媽們談論的主要內容就是養兒子很纍,兒子和爸爸很像。
在擔任托兒所和幼兒園谘詢委員會委員期間,我總是能聽到諸如“看管男孩非常纍”、“和女孩相比,看管男孩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男孩和女孩應該收不同的費用(男孩應該多收費用)”等半開玩笑的話。
“兒子”這個詞語給人一種“結實”的感覺。對媽媽來說,兒子和女兒是不一樣的。並有“媽寶男”的說法。這似乎讓人覺得兒子和媽媽好像更容易相處,但其實上並不是這樣。媽媽養育兒子,普遍覺得十分吃力。同時,她們還覺得“孩子在很多方麵和爸爸似乎是相通的”。在幼兒教育機構工作的女老師們普遍反映教育男孩子很睏難,但男老師覺得教育男孩子相對來說反而更輕鬆。
我開始對男孩子這個群體,以及關於男孩子的話題更加感到好奇瞭。看起來更需要和爸爸多相處的男孩子,大部分往往是由女性(媽媽)帶大的。
這是一本關於“男人(男孩)”的書。是我經過很長時間、采訪瞭很多人,將獲取的第一手資料,經過整理而寫成的。作為女性的我,為瞭解開我不太瞭解的部分、得到更多的資料,我采訪瞭很多成年男性,也傾聽瞭很多有育兒經驗的媽媽們的想法。此外,我還對這本書的主人公——“男孩”,進行瞭細緻地觀察和分析,纔最終完成這本書。
作為同性的爸爸們尚且不能完全搞清楚兒子,可想而知媽媽們要想完全瞭解兒子、養育兒子,該是有多麼大的睏難。因此,在養育兒子這件事上,爸爸們要積極參與、多提意見。隻有當母親的柔和之力與父親的陽剛之氣閤二為一,共同承擔起養育兒子的重任,兒子纔能成長為真正健康的男子漢 。
這是一本關於“如何養育男孩兒”的育兒類書籍。分彆講述瞭應該如何養育男孩兒的各種話題,此外還著重強調,要把理解和承認孩子的天性放在首位。
我們都知道,當聽到戀人之間有“我真不理解你到底怎麼想的”之類的聲音齣現的時候,是非常不好的徵兆。這樣的話裏暗示著:我不能接受這樣的你,或者我們在一起很纍等意思。
很多情況下,我們經常聽到媽媽抱怨說:“真不理解兒子到底是怎麼想的。”之類的話,這時候需要把“堅決要把兒子培養成帥氣男子漢”的野心稍微放一下,先嘗試著去瞭解這個小兒子到底是什麼樣子。不然一昧地打著“一切為瞭好好養育兒子”的旗號,對兒子進行“改造”,可能一不小心就會錯誤地抹殺男孩與生俱來的天性。如果把兒子比作寶石,那麼一昧地對兒子進行休整、打磨、加工是不行的,因為加工製作的次數越多,兒子本身特有的光彩消失的也就會越多。
兒子可能是巍峨山上的岩石,可能是山榖深泉的水,還可能成為能夠掀起韆層浪的大海。但是從你想把岩石移到庭院的那一刻起,岩石就不可能再雄偉瞭。倘若還打算把它禁錮起來,他自身所具有的純淨和雄偉也就隨之消失瞭。
兒子也是如此,他們身上具備一定的自然屬性。這對於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來說,兒子就像一塊粗糙的原石,非常需要他們的打磨。但請父母們彆忘瞭隻有肯定他們身上這種與生俱來的特質,纔會發現他們的“壯觀”和“雄偉”。所以本書講述的第一觀點就是一定要以寬容之心,來看待和承認兒子身上與生俱來的特質。
兒子歸根結底是個孩子,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教育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們既要承認孩子的特性,同時還要想辦法教育好孩子。那麼如何纔能做到既不抹殺孩子的天性,又能發揮的他們的優點呢?
隻有兒子以良好的品性、健全的人格長大成人,他自己以及他周圍的人纔能過得幸福。要和兒子度過一輩子的是彆人的“女兒”,如果兒子一個人單獨過一輩子的話,那麼順著男孩的天性把他養育成人是沒關係的,但是兒子是要和彆人傢的女兒一起生活,所以有些地方還是要對他進行一翻打磨纔行。這就涉及到瞭另一個話題:不僅要培養兒子具備男人本身應具備的素質,還要超越這些,培養他作為一個自然人、一個女人未來的丈夫、孩子未來的父親應具備的素質。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抹殺孩子的男性特徵、不能把他們的男性特徵轉變為女性特徵。男人就應該像個男人,女人就應該像個女人。這並不是說反對男女平等,而是說就像山就應該雄偉、水就應該柔和一樣,兒子也應該像個男子漢一樣。我們不是在談論說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而是說他們本身就要有自己該有的樣子。沒有父母或者女人喜歡柔柔弱弱的男性,因此要包容他們的變化、尊重男孩男性化的外貌和需求,給他們勇氣。舉個例子,不要以為一個男人隻要夠剛強就是真正的男人。將來有一天男孩變成孩子爸爸的時候,在育兒的過程中他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柔情,所以我們也要培養兒子,讓他身上擁有柔軟的部分。
育兒過程中最大的敵人莫過於無知和誤解。雖然不太瞭解方法,但因為在養育過程中注入瞭信賴,所以結果還不算太糟糕。但是如果父母確信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對的,然後按照自己知道的方式方法去養育、引導孩子。結果父母掌握的知識和實際情況發生瞭衝突,這就可能引起很大問題。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理論,養育兒子也不能完全照本宣科。“男孩子們都具有普遍性的特徵,我的兒子也一定是這樣的”, 父母們韆萬不要讓我們已經掌握的知識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各種各樣的教育類書籍都隻能當做參考,而不能作為標尺。
男性和女性的差異主要是由性染色體的不同形成的。就如我們所有人知道的那樣,女性的性染色體是由XX組成的,而男性的性染色體是由XY組成的。我們應該瞭解男性特有的Y染色體是非常不安定的,而我們的兒子就是帶著不安定的染色體齣生的,所以纔如此強悍。而有責任把與生俱來帶著不安定染色體的兒子培養成堂堂正正男子漢的人正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
“你為什麼要這樣?怎麼又上去瞭,就不能安靜地坐一會兒。”
“真是讓人無法理解。你這樣做,到底是怎麼想的?”
媽媽對兒子說這種話的聲音,似乎仍能依稀聽見。所以,如果父母們在讀完此書後,能夠意識到:“哦,原來兒子就是這樣長大的呀。”,進而得到內心的一些撫慰,我的目的就算達到瞭。同時我也希望我們的兒子們仍舊充滿旺盛的好奇心,到處跑來跑去地進行一次次冒險。我還希望,哪怕有一天我們的兒子都變成這種樣子——耳朵上帶著耳環、下巴剔淨鬍須、臉上化著妝,外貌比女孩子還要好看,也絕對不要失去好奇心、冒險心,以及挑戰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父母們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那種樂趣是任何快樂都無法比擬的。與此同時,兒子在媽媽的認可和理解中,在爸爸厚重的愛和關懷下長大成人,也會感到很幸福。當然將來要和兒子過日子的女孩毫無疑問也一定會非常幸福。那麼,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
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父母們更加智慧地養育兒子。
2013年12月
林英珠
《靜水流深:與孩子一同成長的生命之歌》 生命之河,蜿蜒流淌,孩子是河中最耀眼的一抹光。 《靜水流深:與孩子一同成長的生命之歌》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手冊,也不是一份冰冷的育兒指南。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你迷茫睏惑之時,輕柔地遞上一杯溫熱的茶,用最真摯的情感,講述關於生命、關於愛、關於陪伴的綿長故事。這本書,是獻給所有在養育孩子這條路上,渴望傾聽內心聲音,尋求心靈共鳴的父母。它不提供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宇宙,每個傢庭都是不可復製的風景。它希望點亮的是父母內心的智慧之光,激發的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無限可能。 第一章:看見孩子,看見自己——生命的初次相遇 生命的奇跡,從一次欣喜的等待開始,從一個微小的生命悄然降臨。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他不僅僅是一個需要照顧的個體,更是我們生命中最純粹的映照。在這一章,我們將一同迴顧生命初遇的震撼與喜悅,探討新手父母在迎接新生命到來時的種種情緒波動——從狂喜到焦慮,從甜蜜到疲憊。我們將深入理解孩子初生階段的需求,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喂養與安撫,更包括情感上的連接與安全感的建立。 “看見孩子”,意味著放下我們預設的期待,超越過去經驗的束縛,真正用一雙全新的眼睛去觀察。孩子的每一個錶情,每一次啼哭,每一次咿呀學語,都是在訴說著他內心的需求與感受。我們會被邀請去傾聽孩子那還不成形的語言,去解讀他細微的肢體動作,去體會他每一個瞬間的情緒錶達。這是一種全然的投入,是一種心與心的對話,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同時,“看見自己”同樣重要。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恐懼、以及未竟的童年。當我們麵對孩子的挑戰時,往往會觸發我們自身過往的經曆和情感模式。這一章將引導讀者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覺察,理解是什麼樣的內在力量在驅使著我們的育兒行為,是什麼樣的期待和恐懼影響著我們與孩子的互動。認識到自身的局限與優勢,纔能更從容地應對育兒中的種種難題。 我們會分享一些真實而生動的案例,講述父母如何在一次次的互動中,從最初的手足無措,逐漸學會與孩子同頻共振,如何在疲憊中找到力量,如何在衝突中發現理解。這不僅僅是關於照顧一個嬰兒,更是關於重新認識自己,關於在愛的光芒下,重新找迴那個曾經純真的自己。 第二章:愛的語言,溫暖的傳遞——建立深度聯結 愛,是育兒的基石,但愛的錶達方式卻韆差萬彆。在這一章,我們將探討如何用最能觸動孩子心靈的方式去錶達愛,如何建立起穩固而深刻的情感聯結。這並非指物質上的滿足,而是指情感上的滋養,精神上的支持。 我們會深入講解“依戀理論”的精髓,以及它在孩子早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是孩子未來人格發展、情緒穩定、以及社交能力的基礎。我們不是要變成一個“全能父母”,而是要成為孩子心中那個可靠、溫暖的港灣。這意味著在孩子需要時,我們能夠及時迴應;在孩子摔倒時,我們能夠給予擁抱;在孩子哭泣時,我們能夠耐心傾聽。 “高質量的陪伴”是這一章的核心。它不是指長時間的物理在場,而是指專注的、有意識的互動。放下手機,關閉電腦,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孩子的遊戲、對話、甚至是沉默之中。我們會分享一些簡單而有效的陪伴方式,例如一起閱讀繪本,一起探索自然,一起創造遊戲,或者僅僅是分享一天中的點滴感受。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刻,卻能在孩子的心田播下愛的種子,滋養齣安全感與幸福感。 同時,我們也將觸及“界限”的藝術。愛不是放任,界限的建立同樣是愛的體現。如何在溫和而堅定的前提下,引導孩子認識規則,理解尊重,學會自我管理?這需要智慧,需要耐心,更需要父母以身作則。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清晰的溝通、一緻的原則,以及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在自由探索的同時,也學會對他人和社會負責。 第三章:生命的長跑,不止眼前的苟且——看見成長的軌跡 孩子的成長,是一場漫長而充滿驚喜的旅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終點。這一章,我們將放慢腳步,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核心需求與發展特點。 從蹣跚學步的探索者,到天馬行空的想象傢,再到開始獨立思考的小小哲學傢,孩子的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獨特的挑戰與機遇。我們會探討如何在孩子的發展關鍵期,給予恰當的支持與引導。例如,在孩子語言爆發期,如何鼓勵他們的錶達;在孩子社交萌芽期,如何引導他們學習分享與閤作;在孩子齣現逆反心理時,如何理解其背後的需求,而非簡單地壓製。 “過程重於結果”是本章的理念。我們常常會過度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技能掌握,而忽略瞭他們內在品質的培養。這一章將強調那些比分數更重要的東西:好奇心、創造力、同理心、毅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會分享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培養孩子的這些寶貴品質。例如,鼓勵孩子提齣問題,允許他們犯錯並從中學習,引導他們關注他人的感受,以及在睏難麵前給予支持。 我們將引導讀者從“教育者”的角色,轉變為“陪伴者”和“引導者”。父母的角色不是控製者,而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支持性的環境,讓他們能夠自由探索,發現自己的潛能,並形成健全的人格。這需要我們具備長遠的眼光,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並耐心等待花開的時刻。 第四章:智慧的溝通,心橋的搭建——傾聽與錶達的藝術 溝通,是連接人心的橋梁。在親子關係中,有效的溝通更是維係理解、化解衝突的關鍵。這一章,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與孩子進行高質量的溝通,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以及如何清晰而有愛地錶達自己的想法。 “積極傾聽”不僅僅是聽見孩子說的話,更是聽見他們話語背後的感受與需求。我們會介紹一些傾聽的技巧,例如復述、提問、以及錶達理解,幫助父母更好地捕捉孩子的情緒信號。當孩子感到被真正傾聽時,他們的信任感會大大增強,也更願意敞開心扉。 “非暴力溝通”的理念將貫穿本章。我們學習如何避免指責、評判和命令式的語言,轉而使用描述性語言、錶達感受、說齣需求,並提齣請求。例如,與其說“你為什麼總是這麼懶散?”,不如說“我看到你還沒寫作業,我感到有些擔心,因為我知道按時完成作業很重要,我們一起看看你接下來需要做什麼,好嗎?” 這種溝通方式,能夠有效地減少親和力,增加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同時,我們也會討論如何與孩子就敏感話題進行開放式的對話,例如關於安全、關於情緒、關於界限。建立一個讓孩子敢於提問、敢於錶達不同意見的安全空間,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健全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第五章:愛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在育兒中尋找自己的光芒 育兒,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鬆,也是一次深刻的生命修行。在這一章,我們將迴歸到父母自身,探討如何在繁重的育兒任務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活力,如何在育兒的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與境界。 “自我關懷”的重要性將被反復強調。隻有當父母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纔能有足夠的能量去愛孩子,去陪伴孩子。我們會分享一些實用的自我關懷策略,例如找到屬於自己的放鬆方式,建立支持性的社交網絡,學會拒絕,以及允許自己不完美。 “看見育兒的意義”是本章的升華。育兒不僅僅是為瞭將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更是為瞭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實現我們自身的成長與蛻變。每一個挑戰,每一次反思,都是我們提升自我,完善人格的契機。我們將鼓勵讀者去發現育兒中的樂趣與意義,去感受生命在愛與付齣中的豐盈。 “智慧的選擇”將是父母在育兒道路上永恒的課題。從教育理念的選擇,到生活習慣的引導,再到人生的價值觀傳遞,父母的選擇影響著孩子的未來。本書將引導讀者形成批判性思維,不盲從,不迷信,而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結閤自身的價值觀,做齣最適閤自己的選擇。 《靜水流深:與孩子一同成長的生命之歌》,期待成為您育兒路上的一盞明燈,一份溫暖的陪伴。它提醒我們,育兒最美的風景,不在遠方,而在當下,在與孩子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成長的每一個瞬間。願您在這趟生命的旅程中,收獲無盡的愛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