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閱讀。 農藥殘留風險評估領域的又一本經典圖書。
《農藥殘留風險評估與毒理學應用基礎》將農藥殘留風險評估與毒理學應用有機的結閤起來。
內容簡介
《農藥殘留風險評估與毒理學應用基礎》在簡要概述農藥毒理學基本概念等內容的基礎上,詳細介紹瞭農藥的毒性作用與代謝、農藥在生態環境中的殘留和降解、農藥毒理學試驗方法、農藥環境毒理學評價方法、農藥使用的危險性評價和毒理學方法的應用。內容翔實,可以使讀者對農藥殘留風險評估及毒理學應用的基礎知識和評估方法有初步瞭解和掌握。
《農藥殘留風險評估與毒理學應用基捶可供從事食品、農産品安全生産監管、標準化研究與風險評估,食品安全研究與檢測、農藥研發、生産、使用人員及毒理、藥理、衛生、醫學等相關學科的科技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閱讀。
作者簡介
滕威,山東省農科院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主任,滕葳,1960年9月生,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現為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三級研究員,標準室主任。長期緻力於農産品品質、農業投入品、農業環境檢測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嚮為農産品質量安全、農業標準化和風險評估,是資質認定評審員、農業部注冊評審員、司法鑒定機構評審員。相關業務成績: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奬二項,三等奬一項,農業部三等奬二項,農科院科技奬一項。製定國傢和國傢農業行業標準、公害食品標準、綠色食品30餘項,山東省地方標準20餘項,發錶學術論文120餘篇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農藥的毒性
1.2 農藥毒理學與農藥環境毒理學
1.3 農藥毒理學的研究方法
1.3.1 農藥試驗的基本要求
1.3.2 實驗室方法
1.3.3 臨床觀察和現場調查
1.4 農藥環境毒理學的研究方法
1.4.1 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4.2 農藥的生態效應
1.5 農藥毒理學的應用
1.5.1 農藥毒理學是農藥風險評估的基礎
1.5.2 農藥健康風險評估
1.5.3 農藥環境風險評估
1.5.4 農藥危害(風險)鑒定的考察內容
第2章 農藥毒理學基本概念
2.1 毒物
2.1.1 毒物的分類
2.1.2 毒性
2.1.3 毒性參數
2.1.4 劑量�蔔從�關係和劑量�殘в�關係
2.2 損害作用和非損害作用
2.2.1 急性毒性
2.2.2 亞急性毒性
2.2.3 慢性毒性
2.2.4 遲發性毒性作用
2.2.5 遠期毒性作用
2.2.6 聯閤毒性作用
2.2.7 毒性作用發生的部位
2.2.8 毒性損傷可恢復性
2.3 毒性作用機製
2.4 影響農藥毒性的主要因素
2.4.1 毒物本身因素
2.4.2 化學結構
2.4.3 化學純度
2.4.4 物理性質
2.4.5 染毒條件
2.4.6 機體因素
第3章 農藥的毒性作用與代謝
3.1 農藥在人體內的代謝
3.1.1 我國農藥中毒的農藥類彆分布特點
3.1.2 我國農藥中毒的死亡情況
3.1.3 農藥對人體的慢性危害
3.1.4 人體對農藥的暴露途徑
3.1.5 農藥的吸收
3.1.6 農藥對人體中毒的危害癥狀
3.1.7 農藥的分布與儲存
3.1.8 農藥在體內的生物轉化
3.1.9 毒物進入機體的數學研究方法
3.1.1 0農藥的排泄
3.2 農藥在昆蟲體內的代謝
3.2.1 氧化
3.2.2 還原
3.2.3 水解
3.2.4 結閤
3.3 農藥在植物體內的代謝
3.3.1 殺蟲劑
3.3.2 殺菌劑
3.3.3 除草劑
3.3.4 取代脲類
3.4 農藥在水生生物體內的代謝
3.4.1 有機氯
3.4.2 有機磷
第4章 農藥在生態環境中的殘留和降解
4.1 影響農藥殘留降解的因素
4.2 影響農藥降解速率的主要農藥性質
4.2.1 光穩定性
4.2.2 化學穩定性
4.2.3 微生物降解穩定性
4.2.4 農藥揮發性
4.2.5 農藥水溶性和脂溶性
4.2.6 農藥製劑
4.3 農藥在生態環境中的降解
4.3.1 農藥在生態環境中的降解模式
4.3.2 多次施藥的農藥殘留量數學錶達式
4.3.3 部分農藥在田間土壤中的吸附與降解特性
4.3.4 農藥的排毒係數
第5章 農藥毒理學試驗方法
5.1 農藥毒性及其研究方法
5.1.1 急性經口毒性試驗——霍恩氏法
5.1.2 急性經口毒性試驗——序貫法
5.1.3 急性經口毒性試驗——概率單位法
5.1.4 急性經皮毒性試驗
5.1.5 急性吸入毒性試驗
5.1.6 皮膚刺激性/腐蝕性試驗
5.1.7 急性眼刺激性/腐蝕性試驗
5.1.8 短期重復經口染毒(28d)毒性試驗
5.1.9 短期重復經皮染毒(28d)毒性試驗
5.1.10 短期重復吸入染毒(28d)毒性試驗
5.1.11 亞慢性毒性試驗
5.1.12 急性遲發性神經毒性試驗
5.1.13 慢性毒性試驗
5.2 “三緻”效應及研究方法
5.2.1 體內哺乳動物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試驗
5.2.2 體內哺乳動物骨髓細胞染色體畸變試驗
5.2.3 哺乳動物精原細胞/精母細胞染色體畸變試驗
5.2.4 嚙齒類動物顯性緻死試驗
5.2.5 體外哺乳動物細胞染色體畸變試驗
5.2.6 體外哺乳動物細胞基因突變試驗
5.2.7 哺乳類動物細胞DNA損害與修復/程序外DNA閤成體外試驗
5.2.8 緻畸試驗
5.2.9 兩代繁殖毒性試驗
5.2.10 緻癌試驗
5.2.11 慢性毒性與緻癌閤並試驗
5.3 免疫毒性、內分泌乾擾等試驗
5.3.1 皮膚變態反應(緻敏)試驗
5.3.2 代謝和毒物動力學試驗
5.3.3 體內哺乳類動物肝細胞程序外DNA閤成(UDS)試驗
第6章 農藥環境毒理學評價方法
6.1 化學農藥環境安全評價
6.1.1 基礎資料
6.1.2 必備資料
6.1.3 補充資料
6.2 農藥環境評價試驗方法
6.2.1 農藥理化性質與環境行為試驗方法
6.2.2 農藥熔點
6.2.3 農藥水溶解度
6.2.4 農藥分配係數
6.2.5 農藥揮發作用
6.2.6 農藥土壤吸附作用
6.2.7 農藥淋溶作用
6.2.8 農藥光降解作用
6.2.9 農藥水解作用
6.2.10 農藥土壤降解作用
6.3 農藥對環境生物毒性試驗方法
6.3.1 農藥的鳥類毒性試驗
6.3.2 農藥的蜜蜂毒性試驗
6.3.3 農藥的傢蠶毒性試驗
6.3.4 農藥的天敵赤眼蜂毒性試驗
6.3.5 農藥的蛙類毒性試驗
6.3.6 農藥的蚯蚓毒性試驗
6.3.7 農藥的土壤微生物毒性試驗
6.3.8 農藥的魚類及蝦類毒性試驗
6.3.9 農藥的水蚤毒性試驗
6.3.10 農藥的藻類毒性試驗
6.3.11 農藥植物敏感性測定
6.3.12 農藥生物富集作用測定
6.4 農藥對環境生物毒性評價的推薦標準
第7章 農藥使用的危險性評價
7.1 農藥使用的危險性單因素評價
7.1.1 農藥使用量指標
7.1.2 農藥急性毒性指標
7.1.3 農藥“三緻”作用
7.1.4 農藥慢性毒性指標
7.1.5 農藥在環境中降解速率評價指標
7.1.6 農藥對魚和蜜蜂毒性的評價指標
7.1.7 對眼睛和皮膚刺激作用的評價指標
7.1.8 附加評價參數
7.2 農藥使用危險性的綜閤評價
7.2.1 苔菲爾專傢綜閤評價法
7.2.2 農藥參數加權法
7.2.3 農藥毒性負荷加權法
7.2.4 農藥急性毒性加權評價法
7.2.5 綜閤評價指數的分級和評價方法比較
7.3 對多個物種的毒性及其評價
7.3.1 安全係數法
7.3.2 公式外推法
7.4 農藥使用生態環境危險性評價方法的應用
7.4.1 農藥的使用危險性級彆評價
7.4.2 農藥使用的危險性比較
7.4.3 新開發農藥的使用危險性評價
7.5 農藥汙染評價示例
7.5.1 農藥汙染程度的預測評價
7.5.2 預測評價舉例
7.6 生態環境中使用農藥的殘留量及安全期的計算方法
7.6.1 數據
7.6.2 按照時間選擇殘留結果
7.6.3 殘留結果校正
7.6.4 方法Ⅰ
7.6.5 方法Ⅱ
7.6.6 最終評定
7.6.7 選擇適當方法
7.6.8 特殊情況
7.6.9 附件
第8章 毒理學方法的應用
8.1 蘋果汁中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殘留的風險評估研究實例
8.1.1 風險評估
8.1.2 風險管理措施識彆
8.1.3 人體健康監控建議
8.2 農藥毒死蜱生態風險評價研究實例
8.2.1 毒死蜱的理化特性和環境行為特性
8.2.2 毒死蜱在我國登記使用情況
8.2.3 毒死蜱對水生生物風險評價
8.2.4 毒死蜱對陸生生物鳥類的風險評價
8.2.5 毒死蜱對蜜蜂的風險評價
8.2.6 毒死蜱對地下水的汙染風險評價
8.2.7 毒死蜱風險評價結論
8.2.8 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精微世界的秩序:微生物的生態學、進化與功能》 引言 在我們腳下的大地,在我們呼吸的空氣,甚至在我們身體內部,都存在著一個浩瀚而至關重要的世界——微生物世界。它們以肉眼無法察覺的微小身軀,卻在地球生態係統的運轉、生物圈的演化以及生命形式的誕生與繁榮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長期以來,微生物因其“病原體”的形象而被部分公眾所熟知,但這種認知遠未能觸及它們的全部真相。《精微世界的秩序:微生物的生態學、進化與功能》一書,旨在揭開微生物世界的神秘麵紗,展現其作為地球生命基石的宏偉圖景,並深入探討它們在塑造我們所熟悉的世界中所發揮的復雜而深刻的作用。本書不關注任何化學物質對生物體的毒性影響,也不涉及農藥殘留的檢測、評估或管理,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微生物自身。 第一部分:微生物世界的構成與多樣性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踏上一段探尋微生物宇宙的旅程。首先,我們將詳細介紹微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包括其研究對象、曆史發展以及在現代科學中的地位。我們將會發現,微生物並非一個單一的類彆,而是涵蓋瞭細菌、古菌、真菌(包括酵母和黴菌)、原生生物以及病毒(盡管其生命形式存在爭議)等多種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態。 細菌與古菌:原核生命的雙璧 我們將深入剖析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的結構、代謝和生存策略。你將瞭解到它們驚人的多樣性,從生活在極端環境(如深海熱泉、酸性湖泊)的嗜極菌,到棲息在我們消化道中的共生菌。本書將詳細闡述它們的細胞壁構成、基因組特徵、能量獲取方式(如光閤作用、化能閤成、發酵)以及繁殖機製。我們將探討不同菌群在碳、氮、硫等關鍵元素循環中的核心作用,它們如何分解有機物、固定氮氣,從而維持整個生態係統的物質平衡。 真菌:分解者、共生者與病原體 隨後,我們將目光轉嚮更為復雜的真核微生物——真菌。本書將區分真菌與植物、動物的區彆,著重介紹它們獨特的細胞壁成分(如幾丁質)、營養獲取方式(異養,通過吸收)以及生命周期。我們將探索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為分解者的至關重要性,它們如何將死亡的動植物轉化為簡單的無機物,為植物生長提供養分,從而構成“死亡循環”的關鍵環節。同時,我們也將深入研究真菌與植物根係形成的菌根共生關係,揭示這種互利互惠的聯盟如何極大地擴展植物的養分吸收能力,以及它們在森林生態係統中的基礎地位。此外,本書也會提及某些真菌對其他生物(包括人類)可能造成的健康影響,但重點在於理解其生態學和進化意義,而非藥物或治療。 原生生物:從單細胞到復雜結構 原生生物是一類高度異質性的真核微生物,它們包含瞭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具有復雜細胞器的生物。我們將介紹其中一些代錶性的類群,如變形蟲、縴毛蟲、鞭毛蟲以及藻類,探討它們的運動方式、營養策略和生殖方式。你將瞭解到它們在水體生態係統中的重要性,如作為浮遊生物和食物鏈的基礎,以及某些藻類如何進行大規模的增殖(水華),盡管這方麵的內容將側重於其生態學驅動因素而非對水質的直接汙染評估。 病毒:生命的邊界探索 對於病毒,本書將以一種審慎的態度進行討論,將其視為一種獨特的“生命形式”或“基因實體”。我們將探討病毒的結構(由核酸和蛋白質外殼組成)、復製機製以及它們與宿主細胞的關係。本書將重點闡述病毒在微生物進化中的作用,如基因水平轉移,以及它們作為一種強大的選擇壓力,如何驅動宿主微生物的進化。我們也會提及病毒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它們對不同微生物群落的豐度和組成所産生的影響,例如在海洋生態係統中,病毒對細菌死亡率的貢獻可高達20%-50%,直接影響著初級生産力和營養物質的循環。 第二部分:微生物的生態學原理與功能 微生物的生存並非孤立存在,它們深深地嵌入於錯綜復雜的生態網絡之中。《精微世界的秩序》將深入剖析微生物在各種生態係統中的行為和功能。 棲息地與群落:微觀世界的“城市” 本書將帶領讀者探索微生物的“棲息地”,從土壤、水體、大氣到極端環境,如火山、極地冰川,甚至地殼深處。我們將探討不同棲息地對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的影響,以及群落內部的相互作用,如競爭、共生、寄生等。我們將介紹“微生物群落”(microbial community)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如宏基因組學、宏轉錄組學)來研究這些看不見的“城市”的構成和活動。 物質循環的驅動者 微生物是地球上物質循環的絕對主力。本書將詳細解析微生物在碳、氮、硫、磷等關鍵元素循環中的關鍵作用。例如,我們將闡述光閤細菌和藍藻如何通過光閤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為生態係統提供有機物;反硝化細菌如何將硝酸鹽轉化為氮氣釋放到大氣中;硫化細菌如何參與硫的氧化還原循環。這些過程不僅維持著生態係統的物質平衡,也直接影響著全球氣候和環境。 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工程師 微生物是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工程師”。我們將探討它們如何影響岩石的風化、土壤的形成、水體的淨化以及汙染物的降解。例如,某些微生物能夠溶解礦物質,為植物提供養分;另一些微生物則能分解有毒物質,淨化環境。我們將展示微生物在修復受損生態係統中的潛力,例如在生物修復領域,通過利用微生物的代謝能力來降解石油泄漏物或重金屬汙染物。 共生關係:生命聯盟的智慧 微生物與宏觀生物之間存在著廣泛而深刻的共生關係。本書將聚焦於其中的一些經典案例,如土壤中的固氮菌與豆科植物的共生,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與宿主動物的互利關係。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共生關係如何為雙方帶來生存和繁衍的優勢,例如,腸道微生物如何幫助宿主消化食物、閤成維生素,並抵禦病原體的侵襲。這些關係的存在,是理解生命復雜性的關鍵。 第三部分:微生物的進化與適應 微生物以其驚人的適應能力和快速的進化速度而著稱。《精微世界的秩序》將深入探討微生物進化的機製和影響。 進化壓力與適應性 我們將分析導緻微生物進化的各種壓力,包括環境變化、資源競爭、宿主防禦以及與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本書將介紹微生物如何通過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水平基因轉移等機製來快速適應新的環境條件,例如,在麵臨抗生素或其他化閤物的壓力時,微生物的快速進化機製。 生命演化的催化劑 微生物在地球生命的演化曆程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將追溯早期生命的起源,並探討微生物如何通過光閤作用的齣現,徹底改變瞭地球的大氣成分,為好氧生物的齣現奠定瞭基礎。我們將討論真核生物的起源,以及內共生假說中微生物所起的關鍵作用。 適應極端環境的奧秘 微生物能夠生存於我們意想不到的極端環境中,這些“極端微生物”為我們提供瞭理解生命極限的獨特窗口。本書將深入介紹嗜熱菌、嗜冷菌、嗜鹽菌、耐輻射菌等,探討它們獨特的分子機製和生理策略,使它們能夠在高溫、低溫、高鹽、強輻射等惡劣條件下生存。這些研究不僅拓展瞭我們對生命多樣性的認知,也為尋找地外生命提供瞭重要的參考。 第四部分:微生物學的現代應用與未來展望 雖然本書側重於微生物的自然科學研究,但瞭解其研究成果如何轉化為實際應用,是認識其價值的必要環節。 工業與生物技術 本書將簡要概述微生物在發酵工業中的應用,如生産酒精、酸奶、抗生素、酶等。我們將探討基因工程和閤成生物學如何利用微生物來生産生物燃料、藥物以及新型材料。 環境修復與可持續發展 我們將重申微生物在環境修復中的巨大潛力,例如利用微生物來處理汙水、降解有機汙染物、修復土壤汙染等。本書將展望微生物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角色,例如在農業生産中提高作物産量和減少化學品使用。 健康與疾病的微生物視角 盡管本書不涉及農藥殘留,但我們會在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方麵進行概述。例如,我們將探討腸道微生物群落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微生物在免疫係統發育中的作用。當然,任何關於微生物的健康討論都將嚴格限定在微生物本身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範疇內,不涉及任何關於農藥或毒理學的評估。 結語 《精微世界的秩序:微生物的生態學、進化與功能》是一次對地球生命最基礎、最普遍構成部分的深度探索。通過本書,我們希望讀者能夠超越狹隘的認知,深刻理解微生物不僅是生命的基礎,更是塑造我們星球的無形力量。它們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生態係統穩定性以及生命演化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通過揭示這些精微世界的奧秘,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認識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也能夠為應對未來的挑戰,如氣候變化、資源短缺和環境保護,提供科學的洞見和創新的解決方案。本書將激勵讀者以全新的視角審視生命,認識到即使是最小的生命形式,也蘊含著無限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