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推荐用书!
1. 《艺术概论》 赵斌 吴冠平 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402页 2017年8月印
2.《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新修订版)[美]罗伯特·C·艾伦 著 李迅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409页
3.《认识电影》(插图第11版)[美]路易斯·贾内梯 著 焦雄屏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84页
不得不说,这本关于电影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只罗列导演和作品年表的教科书,而是真正深入到电影作为一种独特媒介的语言学层面。比如,书中对蒙太奇手法的不同流派,从苏联的爱森斯坦到法国新浪潮的跳切,每一个技术革新的背后,都紧密关联着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导演的哲学立场,这一点非常引人入胜。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分析默片时代如何仅凭视觉叙事就构建出复杂的情感张力,那段文字读起来简直像是在看一部无声的纪录片在脑海中放映。此外,它对技术变革(如有声电影、宽银幕的出现)如何重塑叙事模式的探讨,也极具洞察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明白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它是一种严肃的、具有时代烙印的文化载体,让你在欣赏爆米花大片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库布里克或安东尼奥尼的深层结构。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编者对于跨学科知识融汇贯通的追求。它不仅仅是把艺术史和电影史并列放置,而是清晰地展示了视觉艺术、文学思潮如何反哺电影语言的进化。例如,当它讨论表现主义在德国的兴起时,立刻会关联到弗里茨·朗的经典场景设计,这种关联性使得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一部电影,你不能只盯着银幕上的内容,还必须抬头看看当时的世界在发生什么。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前沿理论时所保持的克制和严谨,既介绍了最新的理论流派,又没有让它们淹没掉对经典作品的尊重与分析。这套书的整体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位博学的、同时又非常清晰的导师指导下进行一次深度的学术漫步。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套书在内容更新上的努力。尤其是在电影史的部分,新版本明显加强了对当代全球电影,特别是亚洲电影和流媒体时代叙事模式的关注。这在很多老旧的影史教材中是看不到的。它没有停留在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怀旧上,而是勇敢地探讨了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和产业结构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文化生态至关重要。比如,它对“碎片化叙事”在短视频和网络剧集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反思,这让我感到这些知识是“鲜活的”而非“考古学的”。从艺术概论的宏大叙事到电影实践的精细操作,这套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当下的坚实桥梁。整体来说,它提供的是一种全面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文化素养,而非仅仅是过时的知识点罗列,物超所值。
评分《认识电影》(第11版)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它详尽地分解了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场面调度到灯光设计,再到剪辑中的节奏控制,几乎是一本电影制作的微观操作手册。我特别欣赏它对“镜头”这一基本单位的剖析——焦距、景别、角度是如何共同作用于观众心理的。书中那些大量的图解和实例对比,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比如,对比低角度和高角度镜头所传达出的权力关系差异,一看便知。对于一个电影发烧友或者想尝试自己拍摄短片的人来说,它提供的视角非常宝贵,能帮你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分析者”。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模仿某位大师的风格,而是理解每一种电影语言选择背后的必然性。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结构清晰,目录引导性强,非常适合作为工具书随时查阅。
评分这本《艺术概论》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真是令人惊喜,它不像有些入门书籍那样流于表面,而是能触及到艺术史脉络中那些最核心的问题。比如,书中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起源和演变有着非常细腻的分析,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对绘画构图的影响,到印象派对光影捕捉的革命性探索,再到后现代主义对“艺术”本身边界的颠覆,每一部分都配有精妙的案例和深刻的论述。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抽象艺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既尊重历史又敢于批判的平衡态度。它不强迫读者去“爱”上某种艺术形式,而是教会我们如何“理解”它背后的文化语境和社会张力。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看展览的视角都变得立体起来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与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对于一个想系统建立自己艺术认知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那些复杂的术语和理论框架,在这里都被阐释得清晰明了,简直是艺术学习路上的导航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