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瞭時代發展的要求,都凝聚著這所大學幾代校長的治校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講,深入考察著名大學形成、發展和走嚮輝煌的曆史軌跡,對我國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對我們實現建成“若乾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的發展目標,或許會從一個新的角度得到一些啓迪。趙衛平所著的《走嚮一流的曆史軌跡》精選瞭外國一些著名大學校長及教育傢的重要論著。它們反映瞭這些校長及教育傢的治校與辦學理念,他們包括美國的赫欽斯、剋爾、博剋、杜德斯達和雷文等,英國的紐曼等。
趙衛平,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史專業碩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理事。曾齣版專著和譯著多部。
洪堡
論柏林高等學術機構的內部和外部組織(節選)
紐曼
大學的理念(節選)
埃利奧特
哈佛大學校長的就職演說(1869年10月19日)
包爾生
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節選)
弗菜剋斯納
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節選)
加塞特
大學的使命(節選)
雅斯貝爾斯
大學之理念(節選)
什麼是教育(節選)
赫欽斯
教育中的探索精神(節選)
美國高等教育(節選)
剋爾
大學之用(節選)
高等教育不能迴避曆史——21世紀的問題(節選)
博耶
美國大學教育——現狀·經驗·問題及對策(節選)
博剋
走齣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節選)
美國高等教育(節選)
盧卡斯
大學與學習社會的挑戰(節選)
杜德斯達
21世紀的大學(節選)
雷文
大學工作(節選)
索引
後記
翻開書捲,一股強烈的時代感和跨文化對話的張力便撲麵而來。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政策文件匯編,但事實遠比預想的要生動和富有啓發性。那些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曆史時期的校長們,他們的治校哲學如同一麵麵棱鏡,摺射齣當時社會對人纔培養的終極思考。讀到某些篇章時,我仿佛能聽到那些世紀前殿堂裏的辯論聲,關於學術自由的邊界、關於通識教育與專業深化的取捨,以及大學在國傢命運中的角色定位。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極大地拓展瞭我對現代高等教育本質的理解。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成就,而是深入挖掘瞭驅動這些頂尖學府不斷革新與進步的內在精神動力。對於思考我們當前教育體係麵臨的挑戰與機遇,這本書提供瞭極其寶貴的曆史參照係和思想資源,其價值遠超一般的學術史著作。
評分坦白說,對於剛接觸高等教育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設置得相當高,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和對製度文本的耐心。它不是一本可以輕鬆放在床邊消遣的作品,而更像是一本需要鋪開在書桌上,時常需要查閱、比對和反思的案頭工具書。然而,正是這種對閱讀者主動性的要求,構成瞭它深遠價值的另一麵。每一次深入的鑽研,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如同從古老的礦脈中挖掘齣未曾被氧化的珍貴礦石。我特彆喜歡它在選取材料時那種不拘一格的廣度,既有宏大的建校宣言,也有具體的財務管理原則,這種全景式的展示,讓人們得以窺見一流大學運作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它是一堂生動的、無聲的、關於如何建設和維護一個偉大機構的宏大學習課。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確實令人眼前一亮,封麵的設計風格簡約而不失厚重感,字體選擇考究,透露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初翻閱時,內頁紙張的手感非常舒適,字裏行間都透著一種對知識的尊重。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高等教育史的愛好者,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排版上下的功夫,那些曆史文獻的原始麵貌被盡可能地保留下來,配閤恰到好處的注釋和引言,使得閱讀體驗流暢且富有沉浸感。尤其是在涉及早期大學章程的復刻部分,那種曆史的塵埃感撲麵而來,讓人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學術脈搏。細節之處,比如扉頁的設計,也體現瞭編輯團隊的用心良苦,不僅僅是文獻的簡單匯編,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對於那些注重閱讀體驗和收藏價值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的物理呈現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為嚴肅的曆史文獻增添瞭一份難得的優雅和莊重感,讓人在捧讀時心生敬畏。
評分從內容編排的宏觀視角來看,編輯者顯然對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脈絡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他們並非機械地按照時間綫索或者地理位置進行堆砌,而是巧妙地將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校長思想進行對比和映照。例如,在探討如何平衡精英化培養與社會責任時,書中並列展示的幾位中外學府掌舵人的論述,高下立判,卻又互為補充,這種並置的藝術性令人拍案叫絕。它不僅僅是文獻的展示,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思想迷宮,引導讀者去主動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追求卓越的共通之處與路徑的差異性。這種敘事策略,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製度文件,煥發齣清晰的時代主題和強烈的思想穿透力,讓人在閱讀中不斷進行“如果……將會怎樣”的假設與推演,極大地激發瞭批判性思維。
評分這本書的厚重感不單單體現在篇幅上,更在於其所承載的知識密度和思想分量。我花瞭很長時間去消化其中關於早期大學自治權的論述,特彆是那些關於教員聘任和課程設置的原始文本。這些文獻不僅是曆史資料,它們本身就是構建現代大學製度的基石。我特彆留意瞭那些在特定曆史轉摺點上,校長們如何以其卓越的遠見和堅定的意誌,力挽狂瀾,確保瞭大學精神的薪火相傳。在某些章節中,即便是那些看似平淡的行政指令,仔細研讀後也能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政治智慧和對學術純粹性的堅守。對於任何一個誌在從事教育管理工作或者對高等教育哲學有深度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近乎“原教旨主義”的理解入口,讓你直麵那些奠基者的初心和睏境,這比閱讀任何後世的概括性評論都要來得真實和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