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千金方家庭使用手册》是根据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结合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健康问题进行整理和编写的一本真正的居家生活、养生保健使用手册。有了这样一本书,上点小火、有点小毒、生个小病,你真的不用上医院了。
海报:
内容简介
《千金方家庭使用手册》以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大作《备急千金要方》为蓝本改编而成。编写过程中,我们尽量地保留了原著的风貌,但内容较以前更为精炼,分别对各科疾病的医治方法,以及孙思邈所倡导的养生原则等进行了介绍。根据读者阅读特点,我们将纯文字的原著,翻版为图解版本的“千金方”,采取一页文字,辅以一页图画进行讲解,让喜爱研究我国中医的人们以及关注养生的人,都能轻松读懂这部国学巨著。
作者简介
刘红,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专家组成员,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栏目特约主讲嘉宾。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多年。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刘冠军教授,国医大师贺普仁亲传弟子,家学渊源。善用中医中药、针灸、火针等治疗临床疑难病症,出版学术著作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于雅婷,主任医师、高级药膳食疗师。2008 年、2012 年国家举重队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成员,领导创新的现代化中医食疗技术获“2008~2009 年*投资价值健康管理新技术”“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领先品牌”,荣获“科苑人物”“2008~2009 年中华健康管理杰出人物”“亚健康事业开拓者”“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特别贡献人物”“中华百业功勋人物”“中国创新人物”等称号。
目录
阅读导航 / 10
《千金要方》计量单位及换算 / 12
常用中草药单品图鉴 / 14
经典名方展示 / 24
第一章古书新读
百岁老人孙思邈 / 30
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巨著 / 31
中药方剂的发展历程 / 32
君、臣、佐、使 / 34
中药方剂的八种疗法 / 36
方剂煎煮中的学问 / 38
中药气味有阴阳 / 40
药材品质的简单鉴别 / 42
第二章序例
大医习业 合格医者的入门条件 / 46
大医精诚 医德比医术更重要 / 47
治病略例 常见病症治疗原则综述 / 48
诊候第四 诊治疾病的原则所在 / 50
处方第五 处方要对症而下 / 52
用药第六 草药配伍禁忌 / 54
合和第七 诸药合煎的注意事项 / 58
服饵第八 服药期间的诸多禁忌 / 62
药藏第九 储备药材有讲究 / 63
第三章妇女幼儿疾病
求子方 治疗女性不孕的处方 / 66
养胎方 养胎期间的调理方 / 68
妊娠恶阻方 缓解妊娠反应的处方 / 70
妊娠诸病方 调治妊娠期的各种不适 / 72
产难方 突发难产的处理方法 / 76
产后虚损、虚烦方 缓解产后体虚 / 78
产后中风方 祛除产后外感风寒 / 82
产后心腹痛方 治疗产后心腹痛 / 84
恶露不尽、下痢、淋渴方 产后恢复 / 86
产后补益方 产妇身体虚弱调理方 / 88
下乳方 治疗产后母乳不通 / 90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方 妇科病妙方 / 91
月经不通方 调经止痛的常用方剂 / 92
初生出腹 新生儿护理 / 94
惊痫方 治疗小儿癫痫病 / 96
伤寒咳嗽方 治疗小儿风寒咳嗽 / 98
癖结胀满方 巧治小儿食欲不振 / 100
痈疽瘰疬方 皮肤瘙痒调理方 / 101
小儿杂病方 常见病治疗方案杂谈 / 102
第四章七窍病
眼病方 眼痛眼昏急救方 / 106
鼻病方 清除鼻病,呼吸通畅 / 110
口舌疾病方 告别口疮和口臭 / 112
唇齿疾病方 唇齿健康身体强 / 114
喉病方 祛除喉痛有良方 / 116
耳病方 治愈耳聋,恢复听力 / 118
面部疾病方 治疗面部瘢痕及痤疮 / 120
第五章诸风及风毒脚气
论杂风状 / 124
诸风?贼风?偏风方 中风病的治疗 / 128
风痱?风癔?风痹方 风病调理方 / 132
角弓反张方 治愈项背强直的良方 / 134
汤液 治疗脚病的方剂 / 136
诸散 治疗脚病的散剂 / 137
酒酿 药酒也能治疗各种脚痛 / 138
药膏 缓解疼痛的外用药 / 139
第六章伤寒病
伤寒概论 / 142
辟温方 辟除温病的处方 / 144
伤寒膏方 用药膏治疗伤寒 / 145
发汗散?发汗汤 发汗散寒方 / 146
宜吐?宜下泄方 排出毒素的药方 / 150
劳复方 伤寒病愈后调理方 / 152
狐惑病方 祛除湿热毒素的验方 / 153
百合病方 治疗情志所伤的验方 / 154
伤寒发黄方 发黄病的对症治疗 / 156
温疟方 疟疾综述及其治法 / 158
第七章肝胆疾病
肝胆脉论 / 164
肝?胆虚实方 肝胆虚实不适方 / 166
坚症积聚方 治疗邪气积蓄的妙方 / 168
万病丸散方 丸、散剂疗病验方 / 170
风虚杂补酒煎方 药酒杂用综述 / 172
第八章心肺疾病
心肺脉论 / 178
心肺虚实 保护心肺的“千金妙方” / 182
脉极?脉虚实方 护脉就等于护心 / 184
心劳病?肺劳病方 心肺劳病要补气 / 186
积气方 治疗“七气”所致疾病 / 188
心腹痛?胸痹方 治疗心脏疾病 / 190
肺痿?肺痈方 滋润肺部,止咳消痈 / 192
第九章脾胃疾病
脾胃脉论 / 196
脾胃虚实方 强健脾胃,补益虚损 / 198
秘涩方 缓解便秘,治疗大便不通 / 200
痼冷积热方 祛寒气,利饮食 / 201
各种痢疾方 冷痢与热痢的调治 / 202
噎塞胀满方 腹胀、噎塞的紧急处理 / 206
呕吐反胃方 降逆止呕的民间良方 / 208
第十章大小肠病及痔漏
大小肠脉论 / 212
舌论?肛门论 / 213
大小肠虚实方 肠鸣腹泻的调理妙方 / 214
好忘方 治疗健忘,增强记忆力 / 216
九虫方 快速驱虫,保护肠腑 / 218
肠痈方 治疗肠痈的救命方 / 220
皮虚实方 肺与大肠病的调理 / 222
恶疾大风与疥癣 杂病与皮肤瘙痒方 / 224
第十一章肾?膀胱?尿道疾病
肾、膀胱及胞囊脉论 / 228
腰痛方 针对病因的治疗 / 230
肾、膀胱虚实方 强肾脏,养膀胱 / 231
骨极、骨虚实方 告别骨质疏松症 / 232
三焦虚实方 调治三焦病症 / 234
肾劳方 补益肾脏虚损 / 238
精极方 补肾益气,强身健体 / 240
消渴淋闭方 小便异常的调治方 / 242
水肿方 水肿病的概述 / 244
杂补方 健康长寿的秘密 / 246
第十二章备急?解毒?疔肿痈疽
跌打急救方 跌打损伤常用方药 / 250
火疮急救方 烧伤后的紧急处理 / 252
狐臭漏腋方 清除各种奇异体味 / 253
解毒方 误食中毒的急救方 / 254
疔肿、痈肿方 疗效好的消肿解毒方 / 256
丹毒方 上火的内服与外用药 / 260
发背方 背部痈肿的调理 / 262
隐疹方 赶走隐疹的常见方剂 / 263
瘭疽方 化肿解毒有妙方 / 264
第十三章养性?枏食治?平脉
养性序论 / 268
食治序论 / 272
道林养性法 修身养性是长寿秘诀 / 276
居处法 日常起居中的长寿要点 / 278
调气法 调理气息是正道 / 280
平脉大法 诊病需要先诊脉 / 282
指下形状 根据指下形状辨别脉象 / 284
房中补益第六 / 286
精彩书摘
《千金要方》计量单位及换算《千金要方》载有医疗方剂4500余首,内容涉及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传染病科等各科病症,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财富。但囿于古籍的限制,书中方剂的计量单位想必会为现代人带来一定的困扰,如在阅读药材用量时,经常会见到诸如“升”“斗”“斛”“合”等古代度量衡单位名称,现代读者很难把握其真正用量。为了便于读者准确把握,现就我国古今单位对照情况予以说明。我国的计量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了各自的度量衡体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统一的度量衡诏书,度量衡制度初步形成。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社会的发展,历朝历代在承袭前制的基础上,制定出了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度量衡制度,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计量单位制独特的体系。
《千金要方》成书于唐代。关于唐代的度量衡制,《唐六典》中有这样一段话:“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凡量,以秬黍中者,容1200黍为龠,二龠为合,10合为升,10升为斗,三斗为大斗,10斗为斛。凡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24铢为两,三两为大两,16两为斤。凡积秬黍为度量权衡,调钟律,测晷影,合汤及冠冕之制用之;内外官悉用大者。”即确定了以累黍定度量衡之标准。
具体标准如下:
度制
度是计算长度的单位,常见名称如分、寸、尺、丈等,为十进制。唐代度制如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与当代公制换算关系如下:小尺:1丈=300厘米,1尺=30厘米,1寸=3厘米,1分=0.3厘米大尺:1丈=360厘米,1尺=36厘米,1寸=3.6厘米,1分=0.36厘米
量制
量是计算容积的单位,常见名称如合、升、斗、斛等,为十进制。唐代量制如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与当代公制换算关系如下:大斛:1斛=60000毫升,1斗=6000毫升,1升=600毫升,1合=60毫升小斛: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衡制衡是计算重量的单位,常见名称如分、钱、
两、斤、钧、石等。唐代衡制如下: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与当代公制换算关系如下:
1石=79320克,1钧=19830克,1斤=661克,1两=41.3克,1钱=4.13克,1分=0.41克阅读本书时,将唐代计量单位与当代计量单位换算即可。
如148页麻黄汤的方剂:
麻黄三两,甘草、桂心各一两,杏仁七十枚。分别将以上四味药切细,用九升水来熬麻黄,熬到七升时去沫,加入其他药,合熬取汤液两升半,去渣即成,每次服八合后盖上被子捂汗。按照当代度量衡单位,应这样计量:麻黄123.9克,甘草、桂心各41.3克,杏仁七十枚。分别将以上四味药切细,用1800毫升水来熬麻黄,熬到1400毫升时去沫,加入其他药,合熬取汤液500毫升,去渣即成,每次服160毫升后盖上被子捂汗。唐代度量衡的名称除了以上常见单位之外,在唐代早期,还沿袭了一些前朝单位,如衡制的“铢”,1两=24铢。
如66页白薇丸的方剂:白薇、防风、人参、细辛、秦椒、白蔹、牛膝、秦艽、桂心、沙参、芍药、五味子、白僵蚕、牡丹、蛴螬各一两,柏子仁、干姜、干漆、卷柏、附子、芎各二十铢,紫石英、桃仁各一两半,干地黄、钟乳、白石英各二两,鼠妇半两,水蛭、虻虫各十五枚,吴茱萸十八铢,麻布叩巾复头一尺,烧。
按照当代度量衡单位,应这样计量:白薇、防风、人参、细辛、秦椒、白蔹、牛膝、秦艽、桂心、沙参、芍药、五味子、白僵蚕、牡丹、蛴螬各41.3克,柏子仁、干姜、干漆、卷柏、附子、芎各34克,紫石英、桃仁各61.95克,干地黄、钟乳、白石英各82.6克,鼠妇20.65克,水蛭、虻虫各十五枚,吴茱萸30.6克,麻布叩巾复头300厘米,烧。
《千金要方》中方剂众多,读者在使用本书时,便可以参照唐代度量衡制,对方剂中各药材及水的用量有一个精准的把握,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
前言/序言
现代生活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越来越重的负担。快节奏的生活、过剩的营养、污染的大气、不合格的水质、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负面因素,使我们慢慢步入了亚健康的大群体。小病不治,积大难医。可是,我们又不可能有点小小不适就跑医院找医生。怎么办?那就让我们问教于唐代医药家,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孙思邈吧。家庭版的《千金要方》让你不用穿越就可以向药王问诊。
《千金要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
书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对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对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千金要方》还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它记有医疗方剂4500余首,临床内科、传染病、外科、骨伤科、妇产科、小儿科、耳目口齿、咽喉科等数以百计的各种病症,都选列了不同数量的医方,供作临床处方治疗时进行参考。其中有许多前人的医方和孙氏自创的方剂,至今仍有着比较广泛的影响。
《千金方家庭使用手册》是根据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结合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健康问题进行整理和编写的一本真正的居家生活、养生保健使用手册。有了这样一本书,上点小火、有点小毒、生个小病,你真的不用上医院了。
千金方家庭使用手册:古韵养生,现代生活智慧 引言: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健康已成为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追求科学的养生之道,希望以最自然、最温和的方式,守护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安康。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养生信息,我们常常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是时候回归那些历经时间沉淀、凝聚古人智慧的经典了。《千金方家庭使用手册》正是这样一部旨在将古老中医瑰宝融入现代家庭生活的实用指南,它不仅是对经典医学著作的现代解读,更是对一种平衡、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千金方》原著的堆砌,而是在深入理解其精髓的基础上,提炼出最适合现代家庭日常应用的养生理念与方法。它将古老的中医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身体的运作规律,以及疾病发生的原因。同时,本书更侧重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念,强调通过日常的饮食调理、起居有常、适度运动以及情志疏导,来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第一部分:认识我们自己——中医体质与辨识 在开始任何养生实践之前,了解自己的身体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中医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体质,这体质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患病的倾向以及对药物和食物的反应。本书将详细介绍中医的体质分类,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体质。 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简单易行的自我评估方法,通过观察身体的外在表现(如体型、肤色、舌象、脉象等)以及内在感受(如精神状态、易患疾病、喜好饮食等),帮助读者准确判断自己的体质类型。认识体质并非是为了给自己贴标签,而是为了更精准地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例如,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手足心热,那么适合他们的养生方法就应侧重于滋阴润燥;而阳虚体质的人则可能畏寒肢冷,则需要温阳散寒的调理。 第二部分:吃出健康——饮食养生之道 “药补不如食补”,这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千金方》中就蕴含着大量关于饮食养生的智慧,本书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进行了现代化提炼。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讲解食物的性味归经,即食物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等味道,以及它们对人体各脏腑经络产生的不同影响。 本书将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技巧、膳食的搭配等多个维度,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饮食建议。例如: 四季饮食法则: 春夏秋冬,人体生理功能和外界环境变化不同,饮食也应随之调整。我们将介绍如何在不同季节选择当季最适合的食材,如何通过饮食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养生的目的。 辨证施食: 结合前面提到的体质辨识,本书将提供不同体质人群的专属食谱建议。例如,如何通过饮食来改善痰湿体质的肥胖问题,如何通过膳食来调理血瘀体质的月经不调等。 常见病的食疗方: 针对现代家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况和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失眠、消化不良、便秘等,本书将精选《千金方》中安全有效的食疗方,并详细说明其制作方法、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悄然调理身体。 饮食禁忌与宜忌: 了解哪些食物不宜同食,哪些食物在特定疾病或生理阶段应慎食,能够有效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本书将列出常见的食物搭配禁忌,以及针对不同病症的饮食注意事项。 药食同源的智慧: 很多我们日常食用的食材,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本书将发掘这些“药食同源”的食材,教你如何在日常烹饪中巧妙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第三部分:起居有常——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古人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摆脱了对自然的完全依赖,但顺应天时的生活规律,依然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石。《千金方》对此有着深刻的论述,本书将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 睡眠的艺术: 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是身体修复和精力恢复的关键。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解释睡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作息时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运用安神助眠的食疗或茶饮,来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 劳逸结合的平衡: 长时间的过度劳累或长时间的静止不动,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本书将阐述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并提供如何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避免因过度劳累而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 起居环境的优化: 室内通风、采光、温湿度等都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我们将提供一些简单的居家环境改善建议,让你能够在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中生活。 四季起居的适应: 不同的季节,起居作息也应有所调整。例如,夏季宜晚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本书将根据四季变化,给出具体的起居指导。 第四部分:形神兼养——运动与情志的调理 中医养生不仅关注身体的物质层面,更重视精神情志的调养。“形神合一”是中医的根本观点,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健康的心灵。 适度运动的益处: 运动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本书将介绍一些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人群的传统养生运动,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并讲解其基本要领和养生功效。我们也会鼓励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 情志的疏导与调控: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均可致病。本书将深入探讨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情志调理方法,如倾诉、冥想、听音乐、培养兴趣爱好等,帮助读者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穴位按摩的妙用: 穴位按摩是中医养生中一种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的方法。本书将精选家庭常用、功效卓著的穴位,并配以清晰的图文,指导读者如何准确找到这些穴位,以及如何运用推拿、点按等手法,来缓解常见的身体不适,如头痛、颈椎不适、腹胀、腰痛等。 芳香疗法与香薰的智慧: 熏香、香囊等在古代养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将介绍一些具有安神、提神、舒缓功效的天然香料,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香薰,来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辅助身心调养。 第五部分:家庭常见病的辨治与预防 本书并非一本专业的医学诊断手册,但它将基于《千金方》的智慧,为家庭提供一些常见病症的初步辨识和家庭式应对方法。 感冒的家庭护理: 从风寒感冒到风热感冒,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观察症状,选择适当的食疗方(如生姜红糖水、葱白汤等)或简单的居家疗法进行初步缓解。 咳嗽的居家调理: 针对不同性质的咳嗽,本书将提供相应的润肺止咳、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和草药饮用建议。 消化不良与腹泻的应对: 如何通过饮食调整和简单的按摩来缓解胃部不适、腹胀、腹泻等问题。 小儿常见病照护: 针对婴幼儿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如积食、夜惊、轻微腹泻等,我们将提供温和的家庭护理建议,并强调何时需要及时就医。 女性健康的小贴士: 针对女性生理周期、孕期、产后等特殊时期,提供一些温和的养生指导和食疗建议。 结语: 《千金方家庭使用手册》的诞生,是希望将这份流传千年的养生智慧,以最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位读者。我们相信,真正的养生并非是复杂的仪式或昂贵的保健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点滴中的点滴关怀和智慧选择。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和您家人健康路上的忠实伙伴,帮助您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充满活力的家庭。让我们一起,用古老中医的智慧,点亮现代生活的健康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