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大型系列养生节目《战胜糖尿病,我也是医生》精华实录。
◆糖尿病患者自我防治指导书。
◆糖尿病家庭必备!
◆知名主持阿丘,携手国内糖尿病专家团队,解密日常调养方案!
◆战胜糖尿病,光靠医生远不够,本书教您成为自己的医生。如果您能像医生一样对糖尿病知根知底,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控糖、降糖将会变得非常安全且轻松,您也将彻底战胜糖尿病!
海报:
我们对糖尿病几乎一无所知。
糖尿病是老年人的专利吗?
糖尿病和糖的摄入有关系吗?
血糖低了,是否就等同于糖尿病好了呢?
如何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得了糖尿病,你知道如何才能与之和平共处吗?
本书是央视大型养生栏目《战胜糖尿病,我也是医生》的精华实录,特邀国内资深糖尿病专家团队,为您深入解答所有未知的、困惑的、被误解的疾病常识,并提供许多简单易行、在家就能轻松控糖、降糖的日常调养方案。融汇古代与现代、国内与国际、西医与中医等前沿的治疗理念,帮助您用医生的眼光合理规划饮食、规律运动、平稳血糖、调节情绪,养出健康体质,过上与健康人无异的高品质生活。
翻开本书,照着书中所列的方法做,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轻松控糖、降糖、远离并发症,彻底战胜糖尿病。
赵海彬
世界中医药协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协会“肥胖与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八六三”计划“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项目组”成员。多年从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李晓宁
资深营养瘦身专家。长期从事营养健康研究,对糖尿病有深入的研究。同时担任“秀域健康美容管理机构”董事长。
第一章 认识糖尿病
战胜它之前,先真正认识它。
1、我们生活在一个“糖尿病大国” /2
2、糖尿病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5
3、糖尿病为什么如此高发 /8
4、糖尿病中的“糖”究竟是什么糖 /12
5、你属于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吗 /15
6、糖尿病的前期症状你知道多少 /19
7、做好三级预防,糖尿病就是可控的 /24
第二章 肥胖,很危险
肥胖是健康的第一大敌,更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
1、肥胖是万病之源 /28
2、为什么肥胖者更容易患糖尿病 /32
3、减肥,刻不容缓 /35
第三章 科学确诊糖尿病
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不一定,你需要更科学的诊断。
1、没“三多一少”的症状,不等于没有糖尿病 /40
2、测血糖只是确诊的标准之一 /43
3、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特点和病因 /48
第四章 无知,更可怕
糖尿病是个“无知病”,糖尿病患者的不幸大多来自无知。
1、不在乎、不了解、不改变,最终只会害了你 /54
2、谨遵医嘱很重要,走入误区不得了 /58
3、不要再上偏方假药的当 /62
第五章 只降糖,不治病
聊一聊那些只降糖、不治病,却伴随一生的糖尿病用药。
1、挂对科,才能看好病 /68
2、口服药是降糖主力军,不是救命药 /71
3、胰岛素你用对了吗 /76
第六章 中医治疗糖尿病
治疗糖尿病,西医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中医同样卓有成效。
1、中医与糖尿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82
2、治疗糖尿病,西医好还是中医好 /87
3、“六位一体”疏肝调气法 /92
4、控制肥胖的瘦腹法 /95
5、求医须先求己: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调理 /99
第七章 可怕的并发症
只要预防好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就没什么不一样。
1、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 /104
2、警惕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及糖尿病肾病 /109
3、综合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最好的选择 /113
第八章 糖尿病急症
糖尿病急症的突然到来,总是伴随着疏忽大意和感觉良好。
1、胰岛素严重不足引发的酮症酸中毒 /118
2、糖尿病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 /122
3、高渗性昏迷和乳酸中毒 /126
4、预防急症,做好血糖监测一二三 /129
第九章 管住嘴
食物可能带来健康,也可能带来灾祸。战胜糖尿病,从管住嘴开始。
1、不良饮食习惯是滋生糖尿病的土壤 /134
2、糖尿病患者的常见饮食误区 /137
3、升糖指数——糖尿病患者选择食物的标准 /144
4、蔬菜很好,但你吃对了吗 /148
5、糖尿病患者应该多喝水还是少喝水 /153
6、无糖、降糖食品是敌,还是友 /157
7、战胜糖尿病不难,个人习惯有力量 /161
第十章 迈开腿
迈开腿不难,做到适度、规律就很不简单。
1、适度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有益无害 /166
2、适合糖尿病患者做的有氧运动 /169
3、运动没规律,等于白动 /173
4、运动之前一定要看的注意事项 /177
5、早起运动不一定效果好——关于运动的误区 /181
6、为糖尿病患者量身定做的疏糖操 /185
第十一章 大家一起来抗糖
请每一位糖友相信,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坚持,还是放弃——首先是个心理问题 /190
2、亲友——糖尿病患者的幕后英雄 /194
3、糖尿病——国际国内共同的话题 /198
4、群众组织——糖尿病患者共同的家 /203
附录
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207
糖尿病中的“糖”究竟是什么糖
日常生活中,每每说到“糖”,我们往往将之与“甜”联系起来,然后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幸福的画面。的确,小时候吃上一块糖,是多么幸福的事情,糖带给过我们多少愉悦和美好啊!但是,此“糖”非彼“糖”。此处,我们主要是聊糖尿病的“糖”。
糖到底是什么物质?
我们都知道,人体有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和脂类。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也可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糖原等等。其中,乳糖、蔗糖、麦芽糖等属双糖,面条、面包、米饭、馒头等食物中所含的淀粉属多糖。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其余都须在体内转化为以葡萄糖为主的单糖后方能被吸收利用。
糖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提供热能,人体所需能量70%左右是由糖提供的。除此之外,糖还是构成人体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我们通常所说的糖,其实是指营养中的葡萄糖,人体中不能没有葡萄糖,没有葡萄糖人就没有任何动力。但是,人体血液中糖分的增加,并不等于器官对葡萄糖吸收能力增加了。
常有人错误地认为,糖尿病就是身体器官缺糖了,于是便问:“这么说我是吃少了,我本来是不吃糖的,那我现在是不是要吃糖?”或者有人认为,糖尿病是因为吃糖过多的缘故。他们简单地把糖尿病中的“糖”和日常生活中吃的糖画了等号。糖尿病中讲的是葡萄糖,不是我们生活中吃的糖,所有碳水化合物都会转化成葡萄糖。
专家观点:
广义上说的糖是指葡萄糖,和我们生活中的糖完全是两样东西。
前面我们提过,碳水化合物即糖类,而玉米、大麦、高粱等谷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因此,吃糖多少与糖尿病发病率并无绝对的比例关系。
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几乎都含有某种形式的糖。例如,蜂蜜中几乎都是果糖、葡萄糖,水果也是如此,番薯、洋葱等蔬菜同样含有这些糖分;巧克力的含糖量为54%,葡萄干的含糖量是64%,枣的含糖量更是高达78%。葡萄糖、果糖无须转化便能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例如橘子汁中含的糖只需3~4分钟就可进入血液并为人体提供能量。
葡萄糖并非糖尿病的罪魁祸首,根本原因在于葡萄糖升高以致“糖化”各种组织蛋白,才最终导致糖尿病各种并发症。换言之,即使摄入以各种食物为载体的单糖、双糖或多糖,只要胰岛功能正常,能够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它们都能被胰岛素代谢而使血糖保持正常,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糖尿病了。
当然,糖的摄入对糖尿病发病有一定的间接影响,适当控制糖的摄入可以降低肥胖的可能,而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无论是否患糖尿病,人们普遍有“恐糖症”,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对此,国外专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科学家把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摄入无蔗糖的饮食,第二组用蔗糖代替部分淀粉,饮食热量与第一组相同。结果显示,两组的血糖值相同。实验同时证明,如果在原有热量的基础上再加蔗糖,血糖值就会升高。
由此可见,控制血糖的关键是控制摄入的热量总量,至于是摄入蔗糖(双糖)还是淀粉(多糖),两者并无区别。因此,“恐糖症”并无科学根据,“谈糖色变”大可不必。
精彩对话:
“我已经十年没吃过主食了,为什么血糖还这么高?我从来都不吃糖,为什么还会得糖尿病?”
“即便不吃主食不吃糖,人体内也会产生糖分。决定糖尿病发病与否的不是吃了什么,而是胰岛功能是否正常。”
口服药是降糖主力军,不是救命药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刚刚开始治疗便大量用药。其实在很多时候,正式用药前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来控制血糖,实在控制不住了,再使用合适的降糖药。降糖药一代一代地换,最后再考虑使用胰岛素。如果一开始便使用胰岛素,那么最后想换也为时晚矣。
糖尿病用药,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胰岛素,一种是口服药。
本节我们先聊一聊口服药。
血糖降下来了,不代表糖尿病就好了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糖尿病治疗体系可分成两大派别,一种是通过控制糖的摄入量来降低血糖,一种是通过提高糖代谢的方式使血糖降低。两种流派的目的都是以降糖为主。
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血糖低了,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就好了。很多患者会单纯把血糖降没降、降了多少,来作为判断降糖药是否有效、糖尿病是否治愈的标准。
一位美国医生曾经写过一个总结,总结中说,数十年来,人类与糖尿病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总结近百年来糖尿病治疗的历史,可以汇成一句话:我们战胜了血糖,却输给了糖尿病!这位医生的意思是,现今任何一种治疗方式,单纯地降低血糖很容易,但是治标不治本,糖尿病依旧肆虐。
中医一直强调标本兼治,但是在糖尿病面前,同样败下阵来。
由此有人不禁灰心丧气地说,既然口服药甚至打胰岛素都只能起到降糖作用,病根始终未除,那么治疗的意义何在呢?
我们需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降糖是治疗糖尿病的标准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正如降糖是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标。除了降糖之外,血压、血脂、血液黏稠度等多项指标在治疗中都需要综合考虑。
精彩对话:
“西药往往标明有毒副作用,那么中药呢?”
“中药相对来说少些,但并非一点毒副作用都没有,不是绝对的。”
服用口服药前你必须知道的事项
当前,口服降糖药仍是治疗糖尿病的主力军,主要应用于2型糖尿病。在服用各类口服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降糖类药物仅能帮助患者改善或调节血糖,并不能代替饮食,因此药物治疗必须配合饮食调节,意即患者摄入的热量须既能满足人体所需,又可通过药物作用将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2.是药三分毒,降糖类药物大多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由于须与饮食进行特定的配合,因此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控下使用;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低血糖,一旦出现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应对策;其他副作用还包括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因此必须定期做相应检查。
3.降糖类药物的时效性和量效性较强,漏服或改变剂量都不可取,否则会导致血糖波动,因此必须坚持长期用药;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终身治疗是唯一选择,因此长期坚持是其中关键。
4.降糖类药物的剂量和品种须适合病情的需要与身体的状况,因此必须定期检查血糖,进行必要的血糖监测,以了解和评价药物的作用,从而为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品种提供必要的依据。
除了口服药物,还要注意调理饮食、合理运动、保持心情。四个方面都做到了,糖尿病将不再可怕。总之,在糖尿病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谁坚持到了最后,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在这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中,降糖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目标了。
专家观点:
糖尿病的有效治疗包括:
1.三顿吃好;
2.血糖不高;
3.全身有劲。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虽然书名中提到了“我也是医生”,但我并不是医生,而是一个普通读者,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和感悟,却远超我预期的丰富。它不仅仅是关于糖尿病的科普,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韧性和自我觉察的随笔。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用一种近乎对话的语气,将一些相对复杂的医学概念,拆解得非常易于理解,而且还穿插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也能感受到人性的温度。 我尤其对作者在书中描述的“与糖尿病共舞”的理念印象深刻。他并没有将糖尿病描绘成一个可怕的敌人,而是将其视为生命中一个特殊的“伙伴”,一个提醒我们关注自身健康、调整生活方式的契机。这种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化敌为友”的态度,让我耳目一新。在很多关于疾病的叙述中,我们往往会看到强调“斗争”和“战胜”,但作者在这里提出的“共舞”,则是一种更平和、更具智慧的处理方式,强调的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相处之道。 书中很多细节的处理都非常用心。例如,作者在描述自己如何调整饮食时,并没有简单地列出禁忌食物,而是分享了他在尝试各种健康食谱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甚至是一些失败的尝试,这让他的经历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他还会分享一些自己通过运动,重新找回身体活力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也能感受到他从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 最令我赞赏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绝对正确”的方法,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式。他反复提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身体的反应也各有不同,所以最重要是学会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这种开放式的、个性化的建议,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去尝试和调整。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以一种真诚、坦率的方式,与读者分享了他的经验和感悟。这本书让我对糖尿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以及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即使你不是糖尿病患者,也会从中获得很多关于生活智慧的启发。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名为《战胜糖尿病,我也是医生》的书,我是一个普通读者,对医学知识并非专业,但“我也是医生”这个标题,给了我一种特别的期待,仿佛可以从一位“同行”那里获得一些独特的视角。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够打破专业壁垒,将一些复杂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并且融入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自我探索和生命成长的故事。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描绘的“战胜”的过程。它不是那种戏剧性的、一夜之间的奇迹,而是通过点滴的改变、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终实现的一种由内而外的蜕变。作者详细地记录了他如何从最初的迷茫和恐惧,一步步地走向接纳、理解,并最终积极地去管理自己的健康。他对于细节的描述,比如对食物的细致观察,对运动的循序渐进,以及对情绪的深刻洞察,都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和触动。 书中关于“我也是医生”的叙述,并非是在炫耀学识,而更像是一种将医学知识内化,并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出来。他用一种非常平等和友好的姿态,与读者进行交流,分享他的经验,也邀请读者一同思考。我从中感受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一个真诚地希望能够帮助到他人的朋友。这种“同理心”的表达,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而且,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将糖尿病视为一个绝症,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个重新审视和优化生活方式的机会。这种积极的解读,消除了我之前对糖尿病的一些固有偏见和恐惧,让我觉得即使面对这样的挑战,也依然有希望,有力量去改变。他对于“战胜”的定义,不再是简单的“治愈”,而是如何更好地与身体对话,如何更健康、更快乐地生活。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鼓舞人心的阅读。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疾病时所能展现出的非凡力量,也让我认识到,即使不是医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本书的语言流畅自然,叙事引人入胜,充满了智慧和温情,对于任何想要了解糖尿病,或者希望提升生活品质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书名《战胜糖尿病,我也是医生》本身就带有一种双重吸引力。我并非医学专业人士,但“我也是医生”这句话,让我好奇作者究竟会以何种角度来解读糖尿病,以及如何将医学知识以一种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方式呈现。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并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将深奥的医学概念,巧妙地融入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之中,读起来既有知识的深度,又有情感的温度。 我尤其被作者在书中描述的“与糖尿病共处”的哲学所打动。他没有将糖尿病描绘成一个必须“消灭”的敌人,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身体发出的信号,一个促使我们反思和调整生活方式的契机。这种积极、接纳的态度,让我对糖尿病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详细记录了他如何从最初的震惊、困惑,到逐渐理解、接纳,并最终积极主动地去管理自己的健康,这个过程充满了真实的力量。 书中关于饮食和运动的建议,并非是生硬的医学条文,而是作者自己实践的心得体会。他会分享自己在厨房里的尝试,在户外奔跑的感受,甚至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改变,如何最终对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让我觉得糖尿病的管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是可以带来乐趣和成就感的。 “我也是医生”的这部分,作者展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医学观。他强调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本身,更是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关怀,如何以一种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和帮助他人。这种视角让我觉得,即使不是医生,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用“医生”般的细致和关怀,来照顾好自己和身边的人。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提供了关于糖尿病的实用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健康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而真诚,没有浮夸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能够触及人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健康,或者希望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积极力量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是花了些时间才读完,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我也是医生”这个副标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会很特别。我一直对健康话题很感兴趣,尤其是在身边有亲友受到慢性病困扰的情况下,了解更多信息总能带来一些安慰和方向。这本书的作者,虽然不是我认识的医生,但他在书里分享的那些关于糖尿病的观点,我感觉非常接地气,像是邻居间的聊天,又带着一丝专业的光芒。 我特别喜欢作者描述他自己如何“战胜”糖尿病的经历。他没有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只是罗列冰冷的数字和医学术语,而是把整个过程讲得有血有肉。我能感受到他在确诊时的震惊和迷茫,以及之后为了改变生活方式所付出的努力和挣扎。他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调整饮食,如何开始运动,甚至是如何处理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这些细节让我觉得,原来战胜一个看似难以逾越的疾病,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可以通过一步一步的行动来实现的。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强调了“战胜”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更是我们面对疾病的态度。作者在书里反复提到,糖尿病就像一个“慢性陪伴者”,我们无法彻底消灭它,但可以学会与它和平共处,甚至让它成为我们改变生活方式、活得更健康的一个契机。这种积极的心态转变,比任何药物都来得重要。我之前总觉得生病就是一件很倒霉的事情,需要被动地接受治疗,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们是可以主动掌控自己健康的,即使面对的是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里分享的那些“旁敲侧击”的知识点。他不会生硬地科普,而是将医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他的个人经历和生活感悟中。比如,在讲到饮食调整时,他会结合自己在家做饭的趣事,分析不同食材对血糖的影响;在谈到运动时,他会分享自己跑步过程中遇到的风景和心路历程。这种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趣味性,而且知识点也更容易被记住和理解。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糖尿病,甚至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疾病,我们依然拥有选择和改变的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亲切,没有距离感,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循循善诱。对于任何关心自身健康,或者身边有糖尿病患者的朋友,我都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不仅能提供实用的信息,更能给予我们面对生活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挺有意思的,叫做《战胜糖尿病,我也是医生》。虽然我不是医生,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也懂了不少,并且对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作者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糖尿病这个话题讲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分享的个人经历。他并没有回避自己患病的痛苦和挑战,反而坦诚地展示了他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反思和成长。这种真实的分享,让我觉得非常 relatable,好像作者就在我的身边,和我一起面对生活的难题。他描述的那些关于饮食调整的细节,比如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健康食谱,如何应对聚餐时的社交压力,都非常实用,而且充满了智慧。 “我也是医生”这个副标题,让我一开始以为会是一本很专业的医学著作,但读下来才发现,它更多的是作者将医学知识融会于生活,用一种“过来人”的视角,来分享他如何理解和管理自己的身体。他并不强调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阐释糖尿病的原理和应对方法。这种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都与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战胜”的理解。他并没有将糖尿病视为一个需要彻底消灭的敌人,而是将其看作一个需要长期、智慧地与之共处的“伙伴”。他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一种与身体和谐相处的方式。这种观念的转变,让我觉得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针对糖尿病,而是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接纳自己,并积极地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它以一种温暖而充满力量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糖尿病的真相,并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生活指南。它不仅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管理病情,也能让每一个关注健康的人,从中获得启迪。这本书的语言亲切自然,内容丰富实用,充满了作者的个人智慧和真诚,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评分朋友得了糖尿病,买本书送他的,希望有帮助
评分十个字,太好用了,值得推荐,大家买吧
评分很喜欢,快递也蛮快的。
评分很好,慢慢学习
评分看看,多学习学习,应该有所帮助
评分给老爸
评分实用的:-D,价格便宜
评分一步一步爱上京东,我觉得京东老板的视野很开阔,积累众多粉丝,厉害,给岳父买的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