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大型係列養生節目《戰勝糖尿病,我也是醫生》精華實錄。
◆糖尿病患者自我防治指導書。
◆糖尿病傢庭必備!
◆知名主持阿丘,攜手國內糖尿病專傢團隊,解密日常調養方案!
◆戰勝糖尿病,光靠醫生遠不夠,本書教您成為自己的醫生。如果您能像醫生一樣對糖尿病知根知底,那麼,日常生活中的控糖、降糖將會變得非常安全且輕鬆,您也將徹底戰勝糖尿病!
海報:
我們對糖尿病幾乎一無所知。
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專利嗎?
糖尿病和糖的攝入有關係嗎?
血糖低瞭,是否就等同於糖尿病好瞭呢?
如何有效預防糖尿病並發癥?
得瞭糖尿病,你知道如何纔能與之和平共處嗎?
本書是央視大型養生欄目《戰勝糖尿病,我也是醫生》的精華實錄,特邀國內資深糖尿病專傢團隊,為您深入解答所有未知的、睏惑的、被誤解的疾病常識,並提供許多簡單易行、在傢就能輕鬆控糖、降糖的日常調養方案。融匯古代與現代、國內與國際、西醫與中醫等前沿的治療理念,幫助您用醫生的眼光閤理規劃飲食、規律運動、平穩血糖、調節情緒,養齣健康體質,過上與健康人無異的高品質生活。
翻開本書,照著書中所列的方法做,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輕鬆控糖、降糖、遠離並發癥,徹底戰勝糖尿病。
趙海彬
世界中醫藥協會聯閤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理事。河北省中、西醫結閤協會“肥胖與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國傢“八六三”計劃“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項目組”成員。多年從事糖尿病及並發癥的臨床研究。
李曉寜
資深營養瘦身專傢。長期從事營養健康研究,對糖尿病有深入的研究。同時擔任“秀域健康美容管理機構”董事長。
第一章 認識糖尿病
戰勝它之前,先真正認識它。
1、我們生活在一個“糖尿病大國” /2
2、糖尿病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5
3、糖尿病為什麼如此高發 /8
4、糖尿病中的“糖”究竟是什麼糖 /12
5、你屬於糖尿病的高發人群嗎 /15
6、糖尿病的前期癥狀你知道多少 /19
7、做好三級預防,糖尿病就是可控的 /24
第二章 肥胖,很危險
肥胖是健康的第一大敵,更是糖尿病的主要誘因。
1、肥胖是萬病之源 /28
2、為什麼肥胖者更容易患糖尿病 /32
3、減肥,刻不容緩 /35
第三章 科學確診糖尿病
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嗎?不一定,你需要更科學的診斷。
1、沒“三多一少”的癥狀,不等於沒有糖尿病 /40
2、測血糖隻是確診的標準之一 /43
3、不同類型糖尿病的特點和病因 /48
第四章 無知,更可怕
糖尿病是個“無知病”,糖尿病患者的不幸大多來自無知。
1、不在乎、不瞭解、不改變,最終隻會害瞭你 /54
2、謹遵醫囑很重要,走入誤區不得瞭 /58
3、不要再上偏方假藥的當 /62
第五章 隻降糖,不治病
聊一聊那些隻降糖、不治病,卻伴隨一生的糖尿病用藥。
1、掛對科,纔能看好病 /68
2、口服藥是降糖主力軍,不是救命藥 /71
3、胰島素你用對瞭嗎 /76
第六章 中醫治療糖尿病
治療糖尿病,西醫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中醫同樣卓有成效。
1、中醫與糖尿病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82
2、治療糖尿病,西醫好還是中醫好 /87
3、“六位一體”疏肝調氣法 /92
4、控製肥胖的瘦腹法 /95
5、求醫須先求己: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調理 /99
第七章 可怕的並發癥
隻要預防好並發癥,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就沒什麼不一樣。
1、糖尿病足的預防與護理 /104
2、警惕糖尿病眼部並發癥及糖尿病腎病 /109
3、綜閤治療——糖尿病及並發癥最好的選擇 /113
第八章 糖尿病急癥
糖尿病急癥的突然到來,總是伴隨著疏忽大意和感覺良好。
1、胰島素嚴重不足引發的酮癥酸中毒 /118
2、糖尿病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 /122
3、高滲性昏迷和乳酸中毒 /126
4、預防急癥,做好血糖監測一二三 /129
第九章 管住嘴
食物可能帶來健康,也可能帶來災禍。戰勝糖尿病,從管住嘴開始。
1、不良飲食習慣是滋生糖尿病的土壤 /134
2、糖尿病患者的常見飲食誤區 /137
3、升糖指數——糖尿病患者選擇食物的標準 /144
4、蔬菜很好,但你吃對瞭嗎 /148
5、糖尿病患者應該多喝水還是少喝水 /153
6、無糖、降糖食品是敵,還是友 /157
7、戰勝糖尿病不難,個人習慣有力量 /161
第十章 邁開腿
邁開腿不難,做到適度、規律就很不簡單。
1、適度運動對糖尿病患者有益無害 /166
2、適閤糖尿病患者做的有氧運動 /169
3、運動沒規律,等於白動 /173
4、運動之前一定要看的注意事項 /177
5、早起運動不一定效果好——關於運動的誤區 /181
6、為糖尿病患者量身定做的疏糖操 /185
第十一章 大傢一起來抗糖
請每一位糖友相信,你永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1、堅持,還是放棄——首先是個心理問題 /190
2、親友——糖尿病患者的幕後英雄 /194
3、糖尿病——國際國內共同的話題 /198
4、群眾組織——糖尿病患者共同的傢 /203
附錄
常見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 /207
糖尿病中的“糖”究竟是什麼糖
日常生活中,每每說到“糖”,我們往往將之與“甜”聯係起來,然後在腦海中浮現齣一幅幅幸福的畫麵。的確,小時候吃上一塊糖,是多麼幸福的事情,糖帶給過我們多少愉悅和美好啊!但是,此“糖”非彼“糖”。此處,我們主要是聊糖尿病的“糖”。
糖到底是什麼物質?
我們都知道,人體有三大營養物質:糖類、蛋白質和脂類。糖類可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也可分為還原糖和非還原糖。糖類又稱碳水化閤物,主要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蔗糖、麥芽糖、澱粉和糖原等等。其中,乳糖、蔗糖、麥芽糖等屬雙糖,麵條、麵包、米飯、饅頭等食物中所含的澱粉屬多糖。除瞭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可被人體直接吸收,其餘都須在體內轉化為以葡萄糖為主的單糖後方能被吸收利用。
糖的主要功能是為人體提供熱能,人體所需能量70%左右是由糖提供的。除此之外,糖還是構成人體組織和保護肝髒功能的重要物質。我們通常所說的糖,其實是指營養中的葡萄糖,人體中不能沒有葡萄糖,沒有葡萄糖人就沒有任何動力。但是,人體血液中糖分的增加,並不等於器官對葡萄糖吸收能力增加瞭。
常有人錯誤地認為,糖尿病就是身體器官缺糖瞭,於是便問:“這麼說我是吃少瞭,我本來是不吃糖的,那我現在是不是要吃糖?”或者有人認為,糖尿病是因為吃糖過多的緣故。他們簡單地把糖尿病中的“糖”和日常生活中吃的糖畫瞭等號。糖尿病中講的是葡萄糖,不是我們生活中吃的糖,所有碳水化閤物都會轉化成葡萄糖。
專傢觀點:
廣義上說的糖是指葡萄糖,和我們生活中的糖完全是兩樣東西。
前麵我們提過,碳水化閤物即糖類,而玉米、大麥、高粱等榖物是碳水化閤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因此,吃糖多少與糖尿病發病率並無絕對的比例關係。
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幾乎都含有某種形式的糖。例如,蜂蜜中幾乎都是果糖、葡萄糖,水果也是如此,番薯、洋蔥等蔬菜同樣含有這些糖分;巧剋力的含糖量為54%,葡萄乾的含糖量是64%,棗的含糖量更是高達78%。葡萄糖、果糖無須轉化便能直接進入人體血液,例如橘子汁中含的糖隻需3~4分鍾就可進入血液並為人體提供能量。
葡萄糖並非糖尿病的罪魁禍首,根本原因在於葡萄糖升高以緻“糖化”各種組織蛋白,纔最終導緻糖尿病各種並發癥。換言之,即使攝入以各種食物為載體的單糖、雙糖或多糖,隻要胰島功能正常,能夠分泌足夠的胰島素,它們都能被胰島素代謝而使血糖保持正常,也就不會齣現所謂的糖尿病瞭。
當然,糖的攝入對糖尿病發病有一定的間接影響,適當控製糖的攝入可以降低肥胖的可能,而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前,無論是否患糖尿病,人們普遍有“恐糖癥”,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對此,國外專傢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科學傢把糖尿病患者分成兩組,第一組攝入無蔗糖的飲食,第二組用蔗糖代替部分澱粉,飲食熱量與第一組相同。結果顯示,兩組的血糖值相同。實驗同時證明,如果在原有熱量的基礎上再加蔗糖,血糖值就會升高。
由此可見,控製血糖的關鍵是控製攝入的熱量總量,至於是攝入蔗糖(雙糖)還是澱粉(多糖),兩者並無區彆。因此,“恐糖癥”並無科學根據,“談糖色變”大可不必。
精彩對話:
“我已經十年沒吃過主食瞭,為什麼血糖還這麼高?我從來都不吃糖,為什麼還會得糖尿病?”
“即便不吃主食不吃糖,人體內也會産生糖分。決定糖尿病發病與否的不是吃瞭什麼,而是胰島功能是否正常。”
口服藥是降糖主力軍,不是救命藥
在糖尿病的治療中一直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剛剛開始治療便大量用藥。其實在很多時候,正式用藥前可以通過控製飲食和增加運動來控製血糖,實在控製不住瞭,再使用閤適的降糖藥。降糖藥一代一代地換,最後再考慮使用胰島素。如果一開始便使用胰島素,那麼最後想換也為時晚矣。
糖尿病用藥,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胰島素,一種是口服藥。
本節我們先聊一聊口服藥。
血糖降下來瞭,不代錶糖尿病就好瞭
從營養學的角度看,糖尿病治療體係可分成兩大派彆,一種是通過控製糖的攝入量來降低血糖,一種是通過提高糖代謝的方式使血糖降低。兩種流派的目的都是以降糖為主。
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血糖低瞭,並不意味著糖尿病就好瞭。很多患者會單純把血糖降沒降、降瞭多少,來作為判斷降糖藥是否有效、糖尿病是否治愈的標準。
一位美國醫生曾經寫過一個總結,總結中說,數十年來,人類與糖尿病展開瞭一場殊死搏鬥,總結近百年來糖尿病治療的曆史,可以匯成一句話:我們戰勝瞭血糖,卻輸給瞭糖尿病!這位醫生的意思是,現今任何一種治療方式,單純地降低血糖很容易,但是治標不治本,糖尿病依舊肆虐。
中醫一直強調標本兼治,但是在糖尿病麵前,同樣敗下陣來。
由此有人不禁灰心喪氣地說,既然口服藥甚至打胰島素都隻能起到降糖作用,病根始終未除,那麼治療的意義何在呢?
我們需要正視這樣一個事實:降糖是治療糖尿病的標準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標準。正如降糖是目標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標。除瞭降糖之外,血壓、血脂、血液黏稠度等多項指標在治療中都需要綜閤考慮。
精彩對話:
“西藥往往標明有毒副作用,那麼中藥呢?”
“中藥相對來說少些,但並非一點毒副作用都沒有,不是絕對的。”
服用口服藥前你必須知道的事項
當前,口服降糖藥仍是治療糖尿病的主力軍,主要應用於2型糖尿病。在服用各類口服藥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降糖類藥物僅能幫助患者改善或調節血糖,並不能代替飲食,因此藥物治療必須配閤飲食調節,意即患者攝入的熱量須既能滿足人體所需,又可通過藥物作用將血糖控製在安全範圍內。
2.是藥三分毒,降糖類藥物大多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由於須與飲食進行特定的配閤,因此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和監控下使用;最常見的副作用是低血糖,一旦齣現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必須及時查找原因,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相應對策;其他副作用還包括胃腸道反應、肝腎損害等,因此必須定期做相應檢查。
3.降糖類藥物的時效性和量效性較強,漏服或改變劑量都不可取,否則會導緻血糖波動,因此必須堅持長期用藥;糖尿病目前無法根治,終身治療是唯一選擇,因此長期堅持是其中關鍵。
4.降糖類藥物的劑量和品種須適閤病情的需要與身體的狀況,因此必須定期檢查血糖,進行必要的血糖監測,以瞭解和評價藥物的作用,從而為調整用藥劑量或更換藥物品種提供必要的依據。
除瞭口服藥物,還要注意調理飲食、閤理運動、保持心情。四個方麵都做到瞭,糖尿病將不再可怕。總之,在糖尿病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中,誰堅持到瞭最後,誰就是最終的勝利者。在這個需要持之以恒的過程中,降糖顯然已經不是唯一目標瞭。
專傢觀點:
糖尿病的有效治療包括:
1.三頓吃好;
2.血糖不高;
3.全身有勁。
這是一本非常獨特的書,書名《戰勝糖尿病,我也是醫生》本身就帶有一種雙重吸引力。我並非醫學專業人士,但“我也是醫生”這句話,讓我好奇作者究竟會以何種角度來解讀糖尿病,以及如何將醫學知識以一種普通讀者也能理解的方式呈現。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期待,並且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將深奧的醫學概念,巧妙地融入作者的生活經曆和感悟之中,讀起來既有知識的深度,又有情感的溫度。 我尤其被作者在書中描述的“與糖尿病共處”的哲學所打動。他沒有將糖尿病描繪成一個必須“消滅”的敵人,而是將其視為一個身體發齣的信號,一個促使我們反思和調整生活方式的契機。這種積極、接納的態度,讓我對糖尿病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詳細記錄瞭他如何從最初的震驚、睏惑,到逐漸理解、接納,並最終積極主動地去管理自己的健康,這個過程充滿瞭真實的力量。 書中關於飲食和運動的建議,並非是生硬的醫學條文,而是作者自己實踐的心得體會。他會分享自己在廚房裏的嘗試,在戶外奔跑的感受,甚至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改變,如何最終對健康産生深遠的影響。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讓我覺得糖尿病的管理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並且是可以帶來樂趣和成就感的。 “我也是醫生”的這部分,作者展現瞭一種“以人為本”的醫學觀。他強調的不僅僅是醫學知識本身,更是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為關懷,如何以一種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和幫助他人。這種視角讓我覺得,即使不是醫生,我們也可以在生活中,用“醫生”般的細緻和關懷,來照顧好自己和身邊的人。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閱讀體驗。它不僅提供瞭關於糖尿病的實用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傳遞瞭一種積極嚮上的人生觀和健康觀。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而真誠,沒有浮誇的辭藻,卻字字珠璣,能夠觸及人心。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健康,或者希望從生活中獲得更多積極力量的朋友。
評分我最近讀完瞭一本讓我印象深刻的書,雖然書名中提到瞭“我也是醫生”,但我並不是醫生,而是一個普通讀者,但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和感悟,卻遠超我預期的豐富。它不僅僅是關於糖尿病的科普,更像是一本關於生命韌性和自我覺察的隨筆。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用一種近乎對話的語氣,將一些相對復雜的醫學概念,拆解得非常易於理解,而且還穿插瞭他自己的人生經曆,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既能獲得知識,也能感受到人性的溫度。 我尤其對作者在書中描述的“與糖尿病共舞”的理念印象深刻。他並沒有將糖尿病描繪成一個可怕的敵人,而是將其視為生命中一個特殊的“夥伴”,一個提醒我們關注自身健康、調整生活方式的契機。這種積極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化敵為友”的態度,讓我耳目一新。在很多關於疾病的敘述中,我們往往會看到強調“鬥爭”和“戰勝”,但作者在這裏提齣的“共舞”,則是一種更平和、更具智慧的處理方式,強調的是一種長期的、可持續的相處之道。 書中很多細節的處理都非常用心。例如,作者在描述自己如何調整飲食時,並沒有簡單地列齣禁忌食物,而是分享瞭他在嘗試各種健康食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甚至是一些失敗的嘗試,這讓他的經曆顯得更加真實可信。他還會分享一些自己通過運動,重新找迴身體活力的小故事,這些故事充滿瞭畫麵感,讓我仿佛身臨其境,也能感受到他從中獲得的快樂和滿足。 最令我贊賞的是,作者在書中並沒有一味地強調“絕對正確”的方法,而是鼓勵讀者去探索適閤自己的方式。他反復提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身體的反應也各有不同,所以最重要是學會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找到最適閤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這種開放式的、個性化的建議,讓我覺得非常受用,也給瞭我很大的信心去嘗試和調整。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而是以一種真誠、坦率的方式,與讀者分享瞭他的經驗和感悟。這本書讓我對糖尿病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關注,以及積極麵對生活挑戰的勇氣。即使你不是糖尿病患者,也會從中獲得很多關於生活智慧的啓發。
評分這本書,我真的是花瞭些時間纔讀完,雖然不是專業人士,但“我也是醫生”這個副標題一下子就吸引瞭我,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角會很特彆。我一直對健康話題很感興趣,尤其是在身邊有親友受到慢性病睏擾的情況下,瞭解更多信息總能帶來一些安慰和方嚮。這本書的作者,雖然不是我認識的醫生,但他在書裏分享的那些關於糖尿病的觀點,我感覺非常接地氣,像是鄰居間的聊天,又帶著一絲專業的光芒。 我特彆喜歡作者描述他自己如何“戰勝”糖尿病的經曆。他沒有像很多科普讀物那樣,隻是羅列冰冷的數字和醫學術語,而是把整個過程講得有血有肉。我能感受到他在確診時的震驚和迷茫,以及之後為瞭改變生活方式所付齣的努力和掙紮。他詳細描述瞭自己如何調整飲食,如何開始運動,甚至是如何處理那些突如其來的情緒波動。這些細節讓我覺得,原來戰勝一個看似難以逾越的疾病,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可以通過一步一步的行動來實現的。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強調瞭“戰勝”的不僅僅是疾病本身,更是我們麵對疾病的態度。作者在書裏反復提到,糖尿病就像一個“慢性陪伴者”,我們無法徹底消滅它,但可以學會與它和平共處,甚至讓它成為我們改變生活方式、活得更健康的一個契機。這種積極的心態轉變,比任何藥物都來得重要。我之前總覺得生病就是一件很倒黴的事情,需要被動地接受治療,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我們是可以主動掌控自己健康的,即使麵對的是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病。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書裏分享的那些“旁敲側擊”的知識點。他不會生硬地科普,而是將醫學知識巧妙地融入到他的個人經曆和生活感悟中。比如,在講到飲食調整時,他會結閤自己在傢做飯的趣事,分析不同食材對血糖的影響;在談到運動時,他會分享自己跑步過程中遇到的風景和心路曆程。這種方式讓我覺得學習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充滿瞭趣味性,而且知識點也更容易被記住和理解。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糖尿病,甚至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它告訴我們,即使麵對疾病,我們依然擁有選擇和改變的力量。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很親切,沒有距離感,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在循循善誘。對於任何關心自身健康,或者身邊有糖尿病患者的朋友,我都強烈推薦這本書。它不僅能提供實用的信息,更能給予我們麵對生活睏難的勇氣和智慧。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書,書名挺有意思的,叫做《戰勝糖尿病,我也是醫生》。雖然我不是醫生,但是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也懂瞭不少,並且對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教科書,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情味。作者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將糖尿病這個話題講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分享的個人經曆。他並沒有迴避自己患病的痛苦和挑戰,反而坦誠地展示瞭他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反思和成長。這種真實的分享,讓我覺得非常 relatable,好像作者就在我的身邊,和我一起麵對生活的難題。他描述的那些關於飲食調整的細節,比如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健康食譜,如何應對聚餐時的社交壓力,都非常實用,而且充滿瞭智慧。 “我也是醫生”這個副標題,讓我一開始以為會是一本很專業的醫學著作,但讀下來纔發現,它更多的是作者將醫學知識融會於生活,用一種“過來人”的視角,來分享他如何理解和管理自己的身體。他並不強調枯燥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來闡釋糖尿病的原理和應對方法。這種方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很多有用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都與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戰勝”的理解。他並沒有將糖尿病視為一個需要徹底消滅的敵人,而是將其看作一個需要長期、智慧地與之共處的“夥伴”。他強調的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一種與身體和諧相處的方式。這種觀念的轉變,讓我覺得非常重要,它不僅僅是針對糖尿病,而是可以應用於生活的方方麵麵,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接納自己,並積極地去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它以一種溫暖而充滿力量的方式,為我們揭示瞭糖尿病的真相,並提供瞭一套切實可行的生活指南。它不僅能幫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管理病情,也能讓每一個關注健康的人,從中獲得啓迪。這本書的語言親切自然,內容豐富實用,充滿瞭作者的個人智慧和真誠,讀起來是一種享受。
評分最近讀到一本名為《戰勝糖尿病,我也是醫生》的書,我是一個普通讀者,對醫學知識並非專業,但“我也是醫生”這個標題,給瞭我一種特彆的期待,仿佛可以從一位“同行”那裏獲得一些獨特的視角。這本書的魅力,恰恰在於它能夠打破專業壁壘,將一些復雜的東西講得通俗易懂,並且融入瞭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曆,讓它不僅僅是一本醫學書籍,更像是一部關於自我探索和生命成長的故事。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書中描繪的“戰勝”的過程。它不是那種戲劇性的、一夜之間的奇跡,而是通過點滴的改變、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終實現的一種由內而外的蛻變。作者詳細地記錄瞭他如何從最初的迷茫和恐懼,一步步地走嚮接納、理解,並最終積極地去管理自己的健康。他對於細節的描述,比如對食物的細緻觀察,對運動的循序漸進,以及對情緒的深刻洞察,都讓我覺得非常真實和觸動。 書中關於“我也是醫生”的敘述,並非是在炫耀學識,而更像是一種將醫學知識內化,並以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式呈現齣來。他用一種非常平等和友好的姿態,與讀者進行交流,分享他的經驗,也邀請讀者一同思考。我從中感受到的,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專傢,而是一個真誠地希望能夠幫助到他人的朋友。這種“同理心”的錶達,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之一。 而且,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將糖尿病視為一個絕癥,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重要的轉摺點,一個重新審視和優化生活方式的機會。這種積極的解讀,消除瞭我之前對糖尿病的一些固有偏見和恐懼,讓我覺得即使麵對這樣的挑戰,也依然有希望,有力量去改變。他對於“戰勝”的定義,不再是簡單的“治愈”,而是如何更好地與身體對話,如何更健康、更快樂地生活。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次非常鼓舞人心的閱讀。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普通人在麵對疾病時所能展現齣的非凡力量,也讓我認識到,即使不是醫生,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這本書的語言流暢自然,敘事引人入勝,充滿瞭智慧和溫情,對於任何想要瞭解糖尿病,或者希望提升生活品質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評分很喜歡,快遞也蠻快的。
評分給老爸
評分給老爸
評分東西還不錯啊,下次還會買的
評分看看,多學習學習,應該有所幫助
評分包裝很好送貨很快很喜歡
評分買給老爸的,希望能學到點東西
評分還沒看 期待有效果吧。
評分不錯,還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