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永不言弃:中风患者康复手记》以手记的形式,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中风康复的科学道理。每一篇札记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展开。在这里,各位读者可以找到自己关心的中风康复的各种信息,从运动训练到心理等相关的知识,帮助患者及其家属走出康复过程中的困惑,学会康复训练的正确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损伤,大限度地重返社会。
作者简介
陈立典,教授、主任医师、博十乍导师。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福建中医药大学同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康复学”学术带头人、福建省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康复护理学》负责人、教育部特色专业、国家级叶医康复学教学团队负责人、人民一瑾生出版社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康复治疗专业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同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十二五”同家科技支撑计划“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临床规范和评价研究”首席责任专家。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屈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协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先后主持了多项重大康复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课题,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73前期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项等科研课题10余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认识中风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变故——中风
1.什么是中风
2.中风,“风”来自哪里
3.为什么会中风
4.不可忽视的中风诱因
5.中风有哪些前驱症状
6.中风有哪些类型
7.中医对中风怎么分类
8.中风该与哪些病作鉴别
9.中医体质判定与中风
10.如何辨中风的闭证与脱证
11.中医的虚、风、痰、火、气、血与中风有什么关系
12.中风如何进行中医急救
13.预测中风的恢复情况
第二节 形形色色的中风病友——中风后的功能障碍
1.偏瘫的生活——运动功能障碍
2.不听使唤的手脚——联合反应
3.不听使唤的手脚——共同运动
4.疼痛的消失——感觉障碍
5.总是对左边的东西熟视无睹的老张头——知觉障碍
6.进食困难——吞咽功能障碍
7.金口难开——语言功能障碍
8.性格的突变——情感障碍
9.爱忘事的张大妈——记忆障碍
10.都是卧床惹的祸——废用综合征
11.中医的“功能障碍”——痿证
第三节 走进大脑——中风后功能恢复的神经病理基础
1.脑功能分区
2.脑的可塑性与功能再组
3.替代论与脑功能重组
4.康复训练与脑的可塑性
5.影响大脑可塑性的因素
6.中医古籍里的“元神之府”之争
7.功能影像学——揭开脑的神秘面纱
8.神经干细胞和神经生长因子的贡献
9.运动的重新学习与控制
10.解密针灸治疗
11.经络学说与中风
12.藏象学说与中风
13.中药的探幽
第二章 中风的康复治疗
第一节 寻医治疗
1.关于中风康复时机的思考
2.康复治疗团队
3.参加康复评价会
4.中风康复治疗效果的科学评价
5.寻找所谓的“神医”
6.到底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
7.古书记载中医是怎么治疗中风的
8.中医有哪些康复手段
9.中医康复治疗有什么好处
10.不同治疗方法的竞赛
11.上门推销的万能“中风治疗仪”
12.原来不能患侧输液
第二节 康复训练课程
1.在床上的体位摆放
2.学习翻身
3.中风病人翻身注意事项
4.正确的坐姿
5.奇妙的桥式运动
6.十指交叉握的自我辅助活动
7.学习从床上坐起
8.练就不倒翁
9.重新站起来
10.步行功能的再训练一:步行前准备训练
11.步行功能的再训练二:循序渐进的步行训练方法
12.步行训练的注意事项
13.学习穿衣
14.第一次用拐杖走路
15.拐杖不能轻易丢
16.我的第三只脚——踝足矫形器
17.一份付出未必有一份收获——训练也有度
18.手功能的康复
19.练习上下楼梯
20.改善吞咽的自我训练
21.让金口能开的语言治疗
22.有趣的小组训练
23.康复训练贵在坚持
第三节 传统康复治疗
1.老专家的绝招——补阳还五汤
2.如何煎服汤药
3.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中风病人喝汤药好还是服中成药好
4.不可一途而论——大小活络丹
5.中风针灸时机与疗效关系的评价
6.腕踝针对付肩痛有妙招
7.昏迷病人的兴奋剂——中医五音疗法
8.老伴自学的按摩手艺
9.太极拳带来奇迹
10.有保健作用的导引方法——八段锦
11.舞动五禽戏
12.行气除百病的气功养生
13.中风病人可以进补吗
14.药食同源——药膳养生
15.燃烧温热之余也能解除病痛的神奇艾灸
第四节 走出中风病人误区
1.只要被动地接受康复治疗就能恢复功能吗
2.病人活动越多越好吗
3.锻炼的强度越大效果就越好吗
4.神经保护剂用得越多越好吗
5.中医中药疗效慢吗
6.中风康复就是疗养吗
7.吃了西药就不能再吃中药吗
8.针灸刺激强度越大越好吗
9.针灸的穴位越多越好吗
10.错误的握力训练
11.只有中风后遗症期才需要康复治疗吗
12.只有住在医院才能进行康复训练吗
13.中风是“不治之症”吗
第三章 康复护理
1.买轮椅的学问
2.老伴,请放手让我自己做
3.天人相应,起居有常
4.药补不如食补
5.食物也有性格——食物的性味和归经
6.如何调摄情志
7.沐浴也有治疗作用
8.不能忽视预防再次中风
9.家属的扶抱技巧
10.重新装修的家
11.如何帮助失语的病人进行沟通
12.出院后康复训练才刚刚起步——永不言弃
精彩书摘
(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病因,约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其中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为公认的四大危险因素。在正常情况下,动脉壁的新陈代谢依靠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动脉管壁取得营养及氧的供应,并将代谢后的废物消除。如果循环血液中脂质含量过多,进出管壁中的脂蛋白就可发生滞留,附着于管壁,导致动脉壁的正常功能和结构发生改变,同时由于受损后的动脉壁可使脂质更易渗入并沉积在管壁上,最后发展成粥样斑块,使血管硬化,受累的动脉管腔狭窄,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缓慢等,从而发生中风。
(2)高血压:高血压是公认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中风的病因之一。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都是最危险的因素,80%以上的中风与高血压有关。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小动脉管壁发生病理性变化,如内膜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管腔变硬,当发展到脑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时,可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缺血性中风。同时,高血压还可引起细小动脉壁透明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突然上升时,可导致这种已经变硬而脆弱的血管破裂出血,发生脑出血。所以人们习惯把高血压和中风联系在一起。
(3)脑血管的先天异常:脑血管的先天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它包括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
(4)心脏病:脑组织是靠心脏源源不断地通过脑血管供应血液而维持正常的脑功能。因此,心脏病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会直接影响到脑的生理功能。无论在什么血压水平上,有心脏病的人患中风的危险都要增加2倍以上。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可能并发的各种心肌损害如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左心室肥厚、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各种心律失常等,均可增加中风的风险。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时,脑的供血量不足,会引起脑梗死;当合并有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发作时,其栓子由左心房脱落后,随着血循环经左心室流人脑血管而造成脑栓塞。
……
前言/序言
《逆流而上:生命韧性的十二堂课》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在人生巨变中重新找到力量、绽放生命光彩的深刻探索。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康复指南,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段鼓舞人心的精神旅程,学习如何在困境中锻造坚韧的意志,如何在失落中重塑自我,以及如何在看似黯淡的时刻,点燃重新出发的希望之光。 本书的章节设计,如同十二面精雕细琢的镜子,每一面都折射出生命中不同维度的智慧和力量。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不放弃”这一精神内核的丰富内涵,将其从一个简单的口号升华为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作者以其亲身经历的深刻洞察,辅以对历史人物、哲学思想以及心理学研究的融会贯通,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多层次、多视角的“永不言弃”图景。 第一课:倾听内在的低语——认识自我,接纳现实 在生活的急流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声音裹挟,迷失了与自己内心连接的路径。这一课,我们将一同踏上自我探索的旅程。它鼓励我们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勇敢地直面身体、情感或境遇上的不完美。接纳,并非消极的妥协,而是与现实达成和解的第一步,是积蓄力量、调整方向的基石。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性思考和反思练习,读者将被邀请深入了解自己真实的感受、恐惧与渴望,认识到即使在最脆弱的时刻,内在的生命力依然存在。我们会探讨如何区分“无能为力”与“可以选择的行动”,如何在承认局限性的同时,发现新的可能性。这一课的关键在于,理解接纳是力量的源泉,而非软弱的标志,它为接下来的所有尝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生命中的“锚”——重塑目标,点亮前行之路 当既定的生活轨迹被颠覆,曾经的目标或许已变得遥不可及。这时,我们需要为自己重新寻找“生命的锚”。这一课将带领读者探索如何在一个动态变化的世界中,重新设定有意义、可实现的目标。我们不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从小处着手,关注那些触手可及的希望。通过对自身价值观的深入挖掘,帮助读者识别什么才是真正能够驱动自己前进的核心动力。无论是学习一项新技能、培养一项新爱好,还是为他人提供帮助,任何能够带来成就感和归属感的目标,都将成为我们逆风飞翔的翅膀。本书会提供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将宏大的愿望分解成可执行的小步骤,庆祝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从而建立起持续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第三课:微小行动的力量——以“小步快跑”对抗“压倒性” 面对巨大的挑战,我们常常感到无力和不知所措,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我们为敌。这一课的核心在于揭示“微小行动”的惊人力量。它教导我们如何将压倒性的困境分解成一系列可以管理的、微不足道的步骤。通过关注当下能够立即执行的任务,我们可以逐渐积累成功经验,打破“无力感”的怪圈。本书将分享许多关于如何设定“SMART”原则的小目标,以及如何利用“番茄工作法”等时间管理技巧,来系统性地推进事务。更重要的是,它强调的是行动本身带来的掌控感和积极反馈,这种反馈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推动力。我们将看到,即使是最微小的进步,也是一次对绝望的有力反击。 第四课:从“我不能”到“我如何能”——转变思维模式,解锁潜能 思维模式是我们看待世界、应对挑战的“滤镜”。当“我不能”的念头占据主导,我们往往会筑起心灵的围墙,错失潜在的解决方案。这一课将引导读者深入探究限制性信念的根源,并学习如何将其转化为建设性的“我如何能”的思维模式。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本书将提供一套实用的工具,帮助读者识别并挑战那些负面的自我对话。我们会练习如何用积极的、赋能的语言来重塑内心独白,如何从每一次失败中汲取经验,而不是将其视为终点。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练习和耐心,但一旦成功,它将极大地拓展我们解决问题的视野和能力,让我们在逆境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第五课:连接的力量——拥抱支持,共渡难关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人生的低谷时期,他人的支持与连接,往往是我们重拾希望的关键。这一课将探讨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它鼓励我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寻求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帮助。本书将分享关于有效沟通的技巧,如何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及如何以感恩的心接受他人的帮助。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如何辨别和远离那些消耗我们能量的负面关系,专注于那些能够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的连接。书中将穿插许多感人的故事,讲述在群体支持下,个体如何克服巨大困难,重获新生的经历。 第六课:情绪的潮汐——理解与管理,而非压抑 情绪如同潮汐,有涨有落,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压抑或忽视负面情绪,只会让它们在暗中积聚,最终爆发。这一课将带领读者学习如何科学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将探索各种情绪背后的原因,学习识别内心的警报信号,并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例如深呼吸、正念冥想、写日记等。本书强调的是情绪的接纳与疏导,而非一味地追求“快乐”。我们认识到,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也是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信号,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所处的环境。通过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谐共处,我们能更好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韧性。 第七课:身体的智慧——倾听信号,重新激活活力 我们的身体承载着我们的全部生命体验,它拥有着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当身体发出信号时,我们是否能真正地倾听?这一课将聚焦于如何重新建立与身体的连接,理解身体的智慧。它并非提供一套刻板的锻炼计划,而是强调根据个体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身体活动,如温和的伸展、散步,或是任何能带来愉悦感的运动。我们将学习如何根据身体的反馈调整活动强度和方式,如何通过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来滋养身体。书中会强调,身体的恢复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当身体感受到被关怀和尊重时,它会释放出强大的生命能量。 第八课:希望的种子——在逆境中培育乐观主义 乐观并非盲目地看待事物,而是一种积极主动应对挑战的思维倾向。这一课将探讨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依然能播下并培育希望的种子。我们会学习如何识别和挑战那些剥夺希望的负面思维,如何通过感恩练习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及如何通过关注“已知”而非“未知”来降低焦虑。本书将分享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乐观”理论,并提供一系列实用的练习,帮助读者逐步培养出更具韧性的乐观心态。我们将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也能指引我们穿越迷雾。 第九课:意义的寻觅——在奉献与创造中找到价值 生命的意义,往往隐藏在超越自我的奉献与创造之中。这一课将引导读者探索如何通过服务他人、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来重新发现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是在社区志愿服务,可能是在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分享,也可能是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我。通过将注意力从自身的困境转移到为他人创造价值,我们能够获得深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本书将鼓励读者审视自己拥有的能力和资源,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对他人的积极影响。这种“给予”的体验,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让我们在付出中感受到生命的丰盈。 第十课:时间的艺术——耐心等待,感恩当下 康复与成长,往往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与耐心的等待。这一课将教会我们如何与时间建立健康的伙伴关系。我们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学会尊重康复的自然节奏,感恩每一个当下所拥有的。本书将提供关于时间管理的实用建议,但更重要的是,它会帮助读者调整对时间的感知,从焦虑的“时间不够用”转变为感恩的“时间是礼物”。我们会学习如何安排有意义的活动来填充时间,如何通过冥想和正念来享受当下的宁静。理解时间的价值,能让我们在漫长的过程中保持耐心,并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深刻滋味。 第十一课:韧性的炼金术——将创伤转化为力量 生命的韧性,并非指我们不会受伤,而是指我们在受伤后,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并重新站起来。这一课将深入探讨“创伤转化”这一深刻的议题。我们不再将过去的经历视为无法摆脱的枷锁,而是尝试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本书将鼓励读者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过去的挑战,将其视为一次凤凰涅槃的契机。通过对自身内心成长的反思,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曾经的伤痛,反而打磨出了我们更坚强的内在。我们将学会如何拥抱过去的自己,并将其经验转化为照亮未来前路的智慧之光。 第十二课:永不止步的旅程——拥抱变化,绽放生命 生活是一个永恒变化的过程,真正的“永不言弃”,并非意味着固守不变,而是以一种开放、积极的态度,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最后一课,我们将回顾前十一课所学到的智慧,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一种持续成长和发展的生命姿态。本书将鼓励读者认识到,康复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学习如何保持好奇心,如何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人生的每一个篇章中,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最终,这本书旨在传递一种深刻的信念:生命的力量,在于我们敢于面对挑战,敢于在逆境中绽放,并且,永不止步。 《逆流而上:生命韧性的十二堂课》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每一位在生活中遭遇风雨的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力量,点燃内心的希望,并勇敢地踏上属于自己的、充满韧性与光彩的人生新旅程。它告诉你,无论经历何种困境,你都有能力逆流而上,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