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危机 20世纪90年代中国摇滚音乐研究 [Rock Crisis]

摇滚危机 20世纪90年代中国摇滚音乐研究 [Rock Crisi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黔 著
图书标签:
  • 摇滚乐
  • 中国摇滚
  • 90年代
  • 音乐史
  • 文化研究
  • 流行音乐
  • 社会文化
  • 音乐产业
  • 摇滚危机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02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315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ock Crisi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0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摇滚危机 20世纪90年代中国摇滚音乐研究》在西方学者对中国摇滚研究的基础之上,针对其中没有阐述清楚的问题和有错误解释的环节来研究。《摇滚危机 20世纪90年代中国摇滚音乐研究》所选的大量数据,包括第一手、第二手数据和各种材料,通过两次实地调查收集而来:一次是在2003年3月到5月,另一次是在2005年1月到10月,数据收集点主要是北京,但也包括其他城市的短期访问。书中所探讨的摇滚音乐人的选择是按照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三个时间段来决定的。全书从中国摇滚音乐的发展历程、特色、因素、文化意义等,最后从社会文化角度,就各种社会运动对摇滚危机的影响进行总结。

作者简介

  王黔,英国利物浦大学流行音乐研究所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2001年至今,分别在英国利兹都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清华大学和宜宾学院学习和工作。主要研究中国流行音乐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发展与变化,其社会和文化意义等。从通过音乐看社会和通过社会看音乐两种视角来研究音乐和政治、经济、传统等诸多社会因素之间相互支持和约束的互动关系,并探讨性别、身份、根源和全球化等重要话题。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中国摇滚大事记
1.2 理论关键词
1.2.1 危机
1.2.2 内容
1.2.3 形式和音乐产业
1.3 中国摇滚学术研究的背景

第2章 理论辩驳
2.1 中国流行音乐
2.2 中国摇滚
2.3 真实性(Authenticity)
2.3.1 政治真实性(Political Authenticity)
2.3.2 边缘真实性(Marginal Authenticity)
2.3.3 文化风景真实性(Scenic Authenticity)
2.3.4 真实性和地域性(Locality)
2.4 意识形态
2.4.1 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意识和理性
2.4.2 意识形态作为多重否定的精神
2.4.3 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2.5 政治
2.5.1 政党政治(Party Politics)
2.5.2 国家政治(State Politics)
2.5.3 自我政治(Self-politics)
2.6 表演

第3章 从全球到地方
3.1 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本地化(Localization)
3.1.1 中国摇滚的崛起,1980-1992年
3.1.2 中国摇滚的危机,1992-1997年
3.1.3 中国摇滚的重生,1997年以后
3.2 传统和现代
3.3 身份和地理

第4章 社会力量、社会阶层和文化口味
4.1 发展中国摇滚的社会力量(Social Power)
4.2 发展中国摇滚的社会阶层(Social Classes)
4.3 发展中国摇滚的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
4.3.1 中国摇滚音乐人的文化资本
4.3.2 中国摇滚听众的文化资本

第5章 社会领域和中国摇滚文化
5.1 公共领域和中国摇滚音乐人的角色
5.2 亚文化
5.3 青少年和青少年文化

第6章 中国摇滚内容的文本分析
6.1 中国摇滚内容的“反主流”特点
6.1.1 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爱国主义(Patriotism)
6.1.2 政治内容清楚的和政治内容含蓄的中国摇滚
6.2 中国摇滚内容的“反传统”特色
6.3 中国摇滚内容的绝对个人主义特点
6.3.1 爱情和感受
6.3.2 性和肉欲
6.3.3 女性主义和其他
6.4 中国摇滚里的方言

第7章 中国摇滚的生产、调解和消费
7.1 中国摇滚的生产
7.2 市场推广与调解:媒体和摇滚教育
7.2.1 媒体功能的改变
7.2.2 摇滚知识的传播和教育
7.3 中国摇滚的消费
7.3.1 摇滚音乐会
7.3.2 酒吧表演
7.3.3 摇滚音乐节

第8章 中国摇滚危机的社会背景
8.1 经济环境和中国摇滚文化
8.2 中国摇滚的政治经济阐释
8.3 社会思潮和中国摇滚

第9章 结论
附录 中国摇滚专辑
参考书目
英文
中文
参考音乐
综合索引

前言/序言


摇滚的彼岸:音乐、社会与文化变迁的镜像 (1980-2000) 作者: [请自行填写] 出版社: [请自行填写] ISBN: [请自行填写]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期或地域的音乐运动,而是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期内,音乐作为文化载体所折射出的复杂人性与时代脉搏。我们关注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大众文化形态如何被重塑,以及音乐如何成为不同世代对话、冲突与和解的场域。 第一部分:时代的回响与声音的萌芽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改革开放初期,西方音乐思潮涌入中国所引发的初步震动。这一时期的音乐探索,更多地体现为对既有范式的试探与模仿,但其背后蕴含的却是对个体表达和情感释放的迫切需求。我们细致分析了当时的广播、录音带市场,以及地下演出空间的形成过程,探讨了音乐如何从官方意识形态的附庸,逐渐蜕变为民间情感的出口。 我们重点考察了流行音乐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萌发时的“城市病”叙事。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个体迷失感的捕捉。通过对大量尚未被主流商业系统完全吸纳的早期音乐作品进行文本分析,我们试图揭示,这些声音如何在无意中预示了未来社会结构可能出现的裂痕。我们探讨了“靡靡之音”的污名化现象,并将其置于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下进行解读,强调了音乐审美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权力属性。 第二部分:媒介革命与文化的扩散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VCD/DVD、卡拉OK以及新兴的唱片工业体系的建立,音乐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一媒介革命对音乐消费习惯的颠覆性影响。我们摒弃了传统上将流行音乐视为“文化快消品”的简单论断,而是着重研究了文化工业如何构建并固化新的审美标准。 研究深入到唱片公司的运营策略,特别是他们如何平衡市场需求与艺术家表达的矛盾。我们对比了不同地域(如南方都市音乐和北方工业城市音乐)在音乐表达上的地域差异,分析了地域文化如何被音乐工业选择性地编码并推向全国市场。同时,本书还考察了音乐电视(MTV)这一视觉媒介的兴起,探讨了图像语言如何重塑了听众对音乐的感知,以及由此产生的符号学意义。 第三部分:情感光谱的拓宽:从乡愁到都市疏离 本书的中间部分专注于音乐主题的演变。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音乐主题中充斥着对“理想主义”的追问和对“家园”的构建,充满了对宏大叙事的反思。然而,随着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音乐的焦点逐渐转向个体经验的细微之处——都市的孤独感、人际关系的疏离、身份认同的焦虑。 我们系统梳理了九十年代涌现出的,关注日常生活琐碎与个体情感挣扎的音乐流派。这些作品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而是转而挖掘存在主义层面的困境,这标志着文化心理从集体主义向个体化的重要转向。通过对歌词文本的深度挖掘,我们试图重建那个时代人们复杂的心理地图。 第四部分:音乐的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目光投向音乐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互动。我们分析了音乐如何在影院、街头、校园等不同公共空间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例如,校园民谣的兴起,标志着知识青年群体开始用更内省、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来审视社会,它们构成了特定精英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基石。 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商业化浪潮对音乐创造力的潜在抑制作用。当音乐越来越依赖于市场反馈时,艺术的纯粹性如何得以维持?我们考察了那些拒绝被主流商业系统完全同化的声音,分析了他们在地下和半地下空间中的生存策略与艺术坚持。 第五部分:世纪之交的转折与展望 在世纪之交,互联网的初步渗透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本土音乐生态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这一时期的“断裂感”——旧有的音乐工业体系开始松动,新的数字传播模式尚未完全确立。这是一种介于“古典”与“数字”之间的过渡状态。 我们总结了从八十年代初至今,中国音乐在表达自由度、技术应用和市场成熟度上的整体进步,并指出其中潜藏的文化代价。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文化剖面图,展示音乐如何在特定历史断面上,成为我们理解过去几十年社会深层变迁的最有力证据之一。它关注的不是“哪一种音乐最伟大”,而是“哪一种声音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心跳”。 本书特色: 跨学科研究视角: 融合了社会学、文化研究、传播学和音乐分析方法。 丰富的个案分析: 基于对大量历史资料、录音制品和口述历史的细致梳理。 强调社会语境: 拒绝孤立地看待音乐作品,始终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转型背景下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将90年代的中国摇滚乐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去审视。我对此感到非常好奇。90年代,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社会思潮也日益多元。在这种背景下,摇滚乐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成为了年轻人表达不满、宣泄情绪,甚至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书中是否会探讨摇滚乐与其他亚文化的互动,例如朋克、金属,以及当时兴起的各种青年时尚?我特别希望看到对当时社会环境与摇滚乐创作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例如,当时的经济发展对音乐风格和歌词内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政府的文化政策又是如何影响摇滚乐的传播和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不仅仅从音乐本身去理解摇滚乐,更能看到它如何成为观察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窗口。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时代的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摇滚危机”就极具吸引力,让我立刻联想到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变革,以及在这种变革下,摇滚乐所经历的动荡与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音乐史梳理,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去解读这一现象。90年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巨变,市场经济的浪潮、外来文化的涌入,以及思想观念的碰撞,都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年轻人和他们的音乐表达。我非常好奇,在这种复杂多元的背景下,摇滚乐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危机”是否意味着摇滚乐在主流文化中逐渐边缘化,或者是在市场化浪潮中失去了原有的锐气?书中是否会对当时摇滚乐的产业发展、传播途径以及受众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我希望看到关于摇滚乐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又如何在变革中寻找新的生命力的探讨。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年轻人精神状态的缩影,是对文化变迁中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生存轨迹的深度挖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粗粝而充满力量的美感,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那个时代躁动不安的音乐脉搏。书名“摇滚危机”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人忍不住去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危机”笼罩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摇滚乐?是市场化的冲击,是音乐风格的转型,还是更深层面的文化困境?读这本书,我期待的不只是对几个著名乐队和歌曲的回顾,而是希望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音乐人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创作,以及他们的音乐如何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90年代,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叛逆精神的年代,摇滚乐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嘹亮的呐喊之一。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梳理当时涌现出的那些风格迥异的乐队,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音乐特色,又如何在中国摇滚乐的版图上留下印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读到关于他们创作灵感、排练经历,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段音乐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唤醒,是对一群怀揣梦想的音乐人的致敬。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记忆深处关于那个年代的摇滚回响,让我重新感受那种纯粹而激昂的情感。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立刻就被其沉甸甸的质感和散发出的怀旧气息所吸引。90年代的中国摇滚,在我脑海中总是与那些粗粝的录音、嘶哑的嗓音和燃烧的青春联系在一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重返那个年代,重温那些经典的旋律,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揭示出那些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故事。作者是如何定义“危机”的?是对市场化冲击下的艺术妥协,还是某种精神内核的丢失?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个时代摇滚乐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更是创作和精神层面的。书中是否会对一些重要的乐队和音乐人进行详细的个案研究?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下进行创作的?他们的音乐又如何在当时社会文化语境中引起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让我们看到摇滚音乐人背后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纯粹追求。这不仅仅是对一段音乐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一群坚持自我、不甘平庸的灵魂的致敬。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但同时也隐隐期待着它能带来更具温度的叙事。90年代的中国摇滚,是一个既辉煌又充满挣扎的时期,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精神符号。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危机”的,是那些曾经风靡一时乐队的沉寂,还是整个摇滚乐市场生存空间的压缩?书中是否会对当时流行的“地下”与“主流”的界限进行深入的探讨?我期待能看到对当时音乐产业环境的细致分析,包括唱片公司的角色、媒体的宣传方式,以及演出市场的格局。另一方面,我也想了解,在“危机”之下,那些执着的音乐人是如何坚守自己的音乐理想的?他们的创作是否受到了外部环境的极大影响?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珍贵的访谈,让我们能够听到他们最真实的声音,感受到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在我看来,承载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演变,更是那个时代年轻人关于自由、关于表达、关于自我价值的追寻。我希望它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那些充满激情的旋律和歌词,能够触动一代人的心灵,并在今天依然引发共鸣。

评分

写的还行

评分

郭思蔚

评分

这种书,好在哪里,懂的人自然懂。

评分

发货迅速,包装很好,下次再买

评分

值,不会再盲目,可以学到好多东西。

评分

《中国时报》《音响论坛》《CD购买指南》发表音乐评论及音乐技术原理分析等文章。译作有《巴伦波音的音乐生涯》、《伟大作曲家群像》等。

评分

写的有点深,看不太懂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研究摇滚乐的危机,中国摇滚不行了现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