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培根作品集

典藏:培根作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培根 著
图书标签:
  • 培根
  • 哲学
  • 散文
  • 随笔
  • 经典
  • 西方哲学
  • 英国文学
  • 思想
  • 文化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364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45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典藏:培根作品集》是一本教你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真正价值的书。在你妄自菲薄、彷徨无助、茫然无措的时候,你首先应该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立才是最重要的自救之道。世界近代三大哲理散文之一,对人生最有益的经验总结,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内容简介

  《典藏:培根作品集》包含了培根最受广大读者欢迎的《随笔集》小说《新大西岛》科学探索著作《新工具论》等,内容涉及经济、宗教、爱情、政治、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方面,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其中《随笔集》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培根随笔集》的熏陶。对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随笔集》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因为《随笔集》里饱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方面成就显赫,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被誉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
  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的一生,也是追求权力的一生。作为一个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其思想复杂,面目多变。

目录

前言
随笔集 001
绪 论 003
献书表 015
论真理 016
论死亡 019
论复仇 022
论困厄 024
论伪装与掩饰 026
论父母与子嗣 029
论结婚与独身 031
论嫉妒 033
论恋爱 037
论高位 040
论勇气 044
论善与性善 046
论贵族 049
论谋叛与变乱 051
论迷信 057
论游历 059
论王权 061
论进言 065
论幸运 069
论狡诈 071
论自谋 075
论革新 077
论迅速 079
论伪智 081
论友谊 083
论消费 089
论强国之道 091
论养生 097
论猜疑 099
论辞令 101
论殖民地 103
论财富 105
论预言 108
论野心 111
论宫剧与盛会 113
论人的天性 115
论习惯与教育 117
论幸运 119
论放债 121
论青年与老年 124
说 美 126
论残疾人 128
说建筑 130
说园林 133
论交涉 136
论从者与友人 138
论律师 140
论读书 142
论党派 144
论礼仪 146
论称誉 148
论虚荣 150
论尊荣与名誉 152
论司法 154
论怒气 157
论变易兴亡 159
论谣言 162
新工具论
序 言 167
第一卷 171
第二卷 200
新大西岛 249
培根大事年表 271
培根其他主要作品简介 275

精彩书摘

  论父母与子嗣
  父母会将他们的各种烦恼以及恐惧都隐藏起来,不向子女透露分毫。他们的快乐必然会表露出来,而他们的烦恼与恐惧则不会说出口。子女可以让父母的劳苦变得微不足道,但也会让他们的不幸变得深重。子女增加了父母的生活负担,但却减轻了他们暗中对死亡的忧惧。动物也可以传宗接代,借此绵延不绝;但仅有人类才能把荣誉、功德与伟业代代流传下来。我们确实看到,一些伟大的功业经常由那些没能留下子嗣的人所开创,这些没有子嗣的人尽管没能复制出一个肉体,却全力以赴地复制出一种伟大的精神。因此这种没有子嗣的人往往更为关心后世。创业者对子女期望总是极大的,因为子女对创业者来说,不但是族类的继承者,又是其所开创事业的一部分。
  父母对子女时常会有不合理的溺爱,母亲在这方面表现尤甚。所罗门曾告诫人们:“智慧之子让父亲欢乐,愚昧之子让母亲蒙羞。”在家庭当中,最大的孩子容易得到尊重,最小的孩子容易被纵容,而排行居中的子女时常会被轻视或是忘却,但是他们却往往是最有出息的成员。
  子女在小时候不应当让他们太过吝啬。否则会让他们变得卑贱,甚至习惯投机取巧,导致堕落,即使长大后拥有财富时,也不会正当利用。聪明的父母
  随笔集培根作品集
  对子女在管理方面是非常严格的,而在用钱方面不妨略为宽松,这样做效果往往会更好。
  成年人老师(不管是父母、师傅,还是仆役)会鼓励孩子们之间开展竞争,这种做法会逐渐积隙成仇,使孩子们在成年之后依旧失和,从而破坏了家庭的整体和睦。
  意大利人将子女与侄甥一视同仁,始终亲密无间。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因为这种风俗很符合自然的血统关系。我们看见有时侄子非常像伯父或叔父或某位近亲,却不是很像父亲,这是血缘关系使然。
  父母应当尽早考虑孩子们日后的职业方向并加以引导与培养,因为孩子年龄越小,其可塑性就越大。不过也要当心,孩子们儿时所喜欢的,未必就是他们所愿意终生从事的。毫无疑问,假如孩子的才能的确出众,自然应该加以扶植与发展。但对一般人来说,下面这句格言是非常有帮助的:“熟能生巧,则万事自易。”我们还要注意到,子女当中没能得到遗产继承权的,往往会依靠自身奋斗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坐享其成者,却鲜有可以成就大事业者。
  论结婚与独身
  妻儿绕膝的人已经向命运之神提交了抵押品,因为妻与子是做大事的阻碍,无论是大善举或是大恶行。无疑地,最好,最有功于公众的事业是源自于无妻或无子的人的;这些人在情感与金钱两方面,都可说是娶了公众,并赐予奁资了。然而按照常理,似乎有子嗣的人应当更加关心将来,他们知道自己一定要把自己最为贵重的保证交予将来。有些人尽管过的是独身生活,他们的思想却只限于自身,把将来看作是无关紧要的。并且有些人将妻与子认为不过是几项开销而已。尤有甚者,有些愚而富的悭吝人竟然以无子嗣而自豪,以为这样则他们在别人眼中就显得更加富有了。或许他们听过这样的话:一人说,“某人是一个大富翁”,而另一人很不同意地表示,“是的,可是他有着很沉重的儿女之累”,似乎儿女就是那人的负债。然而独身生活最基本的优势则是自由,尤其在某种自恋而且任性的人们眼中尤为如此,这些人对于各种约束都非常敏感,所以差不多连腰带、袜带都感觉是存在锁链似的。独身的人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仆役,但绝非最好的臣民;因为他们非常容易逃跑,差不多所有的逃跑者都是未婚的。独身生活适合僧侣之流,因为慈善之举其限度是有限的,当慈悲之心专注于家人时,就难以再给予其他人,因此独身者的慈悲之心能够给予
  随笔集培根作品集
  和影响更多的人。独身对法官与知事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假如他们是易欺而贪婪的,则一个仆人的恶行要比一位夫人恶劣五倍。对于军人,将帅激励士卒时,多让他们忆及其妻子儿女;我认为土耳其人不尊重婚姻?使普通士兵更为卑微。妻子和儿女对于人类来说确实是一种训练;而独身的人,虽然他们一般都很慷慨好施,因为他们的钱财不容易被消耗掉,然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却比较残酷与狠心(做审判官正适合),因为他们缺少运用自己仁慈之心的地方。庄重的人,时常接受风俗引导,因而心志不移,所以一般能成为情爱甚笃的丈夫;如古人评价尤利西斯:“他宁要他的老妻而舍弃长生。”贞洁的妇人往往显得桀骜不逊,因为她们是自恃贞节的。假如一个妇人相信她的丈夫是聪慧的,这就是最好的让她保持贞操及温柔的维系关键;然而假如这妇人发现丈夫的妒忌心非常重,她就永远不会以为他是聪慧的了。妻子是青年人的情人,中年人的伴侣,老年人的看护。所以一个人只要他愿意,任何时候都拥有娶妻的理由。
  然而有一个人,别人问他,人应当在何时结婚?他答道:“年轻人还不应当,年老的人都不应当。”这位也被人们称为智者之一。坏丈夫一般都有很好的妻子,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这种丈夫的优点和对别人的好在偶尔出现时,显得更加可贵,也许是因为做妻子的因自己的耐心而自豪。但是有一点是永远没错的,就是选择这种坏丈夫必须是妻子不顾亲友的反对,而自己决定要嫁给他的,因此她们就必须要为自己的失策做出补救。
  ……

前言/序言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散文家、哲学家,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是中世纪末期的重要启蒙者之一,也是为新时代鸣锣开道的重要领航人。培根出身贵族家庭,但一生颇多磨难,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帮助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而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实的,而不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他勇于突破当时沉重的思想束缚,打破所谓权威的既有结论,努力进行试验,敢于提出新的论断。尽管他的一些论断由于时代的局限,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并不正确,但他的那种治学精神,却是今天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名言在人们的学生时代就已经耳熟能详,这句看似非常简单的话语其实有着非常深刻的时代背景,在中世纪末期思想被严重禁锢,科学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的大背景下,培根勇于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出以实验与小心求证的方式,对自然界的事物与客观规律进行严谨而全面的验证与论证,将科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就是打破传统观念束缚,走向科学发展新时代的宣言,是思想解放先驱者弗朗西斯·培根的重要治学纲领。
  启蒙者与领航者
  为你打开新世界之门
  培根一生著述颇丰,如今的人们最为熟悉的是培根的《随笔集》,也被称为《培根谈人生》,这本书字数不多,但却面面俱到,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人一生当中的所有主要方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阅尽沧桑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都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随笔集》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微言大义,不乏名篇警句,几百年来始终深受各国读者欢迎。读《随笔集》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随笔的每一篇文章都短小精悍,不追求抒情效果,不故意卖弄幽默风趣。所以读培根的随笔不是读小品文,也不像是与朋友娓娓谈心,倒像是在听哲人赐教,有高山仰止之感。
  除了启迪后学,为无数人答疑解惑的《随笔集》,培根在哲学层面与科学进步方面也居功至伟。在哲学方面,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方法,强调实验对认识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将培根称为“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是“整个实验科学的鼻祖”,这是对培根哲学特点的科学性的高度概括。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能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取。他说:“人是自然界的仆人与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及所能了解到的,就是他在事实上及思想上,对自然过程所经历及见识的那么多。”他认为,认识的真实性与存在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这之间的差别不过是直接照射的光线与被反射的光线而已”,这是一种相当彻底的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为什么人的认识必须要从经验开始呢?因为培根认为,外界的客观事物只有通过人的感官,才可以被人们所感知。
  但培根并没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只是强调感官是人认识外界的一个必经的通道,并没有认为这种认识就是认识的全部。相反,他认为感官本身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他说:“断定感官为衡量万物的尺度,是极大的错误。”由此可见,培根确实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培根认为蜜蜂采蜜,原料源自田间的花丛,蜜蜂采集到花粉后,必须要经过自己的精心加工制作,才可以酿造出最甜蜜可口的蜂蜜。人的认识也是一样,原料只能够通过感官从外界获得,但这还不等于已获得真正的知识,人还必须经过大脑,将这些从外界获得的材料,“加以改变与消化,最终保存在理智里”,这样才成为真正的知识。培根的这些科学与哲学思想,在他的重要著作《新工具论》中有着详细讲解。
  尤其为后世所称道的是,培根非常重视科学实验对认识的影响。这和培根同样是一名科学家有着直接关系。他认为,实验和经验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经验是自然形成的,而实验则是由人们有意识地进行控制的。人通过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往往可以得到依靠经验所无法得到的知识。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实证哲学与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培根并不是一个死板的人,他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与政治抱负,这种特性也反映到了他的作品当中。人们往往熟悉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乌托邦》,它描述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度。其实,培根也同样有着一部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度的著作——《新大西岛》,在这本未完成的著作中,他从全面改造人类知识的理想计划出发,提出了在“新大西岛”上,人们大力提倡科学,提出科学主宰社会的重要思想,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能更清晰地窥见培根的政治理想与治学思想之一斑。
  培根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启蒙者与科学领航者,即便是在近500年后的今天,依旧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帮助我们的心灵与思想飞往更遥远的地方。

《典藏:培根作品集》 弗朗西斯·培根,这位16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散文家、政治家和科学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卓越的文学才华以及对现代科学方法的奠基性贡献,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不仅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智慧之星,其思想的余辉更是穿越时空,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知识、科学、人生乃至社会的理解。 思想的巨人:知识论与科学方法的革新 培根最为人称道的贡献,莫过于他对知识论和科学方法的革命性重塑。在那个时代,亚里士多德的思辨哲学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习惯于从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中寻找真理。培根则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目光投向了外部世界,主张知识的获取应当建立在感官经验和严谨的实验观察之上。他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在面对未知领域时存在局限性,而“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才是通往真正知识的钥匙。 在他划时代的著作《新工具》(Novum Organum)中,培根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方法论。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假象”(Four Idols)理论,深刻地剖析了人类认识过程中存在的四种根本性障碍,即: 种族假象(Idols of the Tribe):源于人类天性中的固有偏差,例如我们倾向于发现我们期望看到的东西,或者将个人的情感投射到客观事物上。 洞穴假象(Idols of the Cave):源于个体的特殊经历、教育和习惯,每个人都像生活在自己的“洞穴”中,看待世界带有独特的视角和偏见。 市场假象(Idols of the Marketplace):源于语言的滥用和含混不清,词语的误解和约定俗成的错误用法会阻碍清晰的思考和沟通。 剧场假象(Idols of the Theatre):源于对权威理论和教条的盲目信奉,人们习惯于接受现有的哲学体系,而不去质疑和检验。 培根认为,只有清除这些“假象”,才能获得纯粹、客观的知识。他倡导“经验主义”的科学研究模式,强调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科学家应当积极地收集经验数据,通过周密的分析和比较,逐步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这种方法论的提出,不仅为近代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潮,成为科学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 散文的典范:人生的智慧与洞察 除了在哲学和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培根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集《随笔集》(Essays)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见解和广泛的题材,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培根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简洁、凝练,却富含哲理。他善于运用比喻、格言等修辞手法,将复杂的人生道理娓娓道来,发人深省。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类社会、政治、道德、情感等方方面面的深刻洞察。他论述了友谊的价值,探讨了婚姻的利弊,分析了爱情的力量,也审视了权力的诱惑。他笔下的文字,并非空泛的议论,而是基于他对人生百态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 例如,在他著名的《论读书》(Of Studies)中,培根写道:“读书是为了愉悦,是为了装点,也是为了增长才干。……愉悦,在于独自隐居;装点,在于谈话;增长才干,在于运用。……读书不是为了争辩,也不是为了全盘否定,更不是为了寻找谈话的内容,而是为了称重和思考。”这段话精辟地阐释了读书的意义和方法,至今仍是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 在《论复仇》(Of Revenge)中,他尖锐地指出:“复仇是一种野蛮的正义。……一个人复仇,就等于越过了法律。”他的论述冷静而客观,却又充满了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考量。 培根的散文,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总结。他以一种近乎冷峻的智慧,剖析人性的弱点,揭示社会的真相,也指引着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他的文字,既有哲人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美感,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 政治家的远见:权谋与智慧的融合 作为一位在英国政治舞台上活跃多年的重要人物,培根也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思想。他曾担任大法官等要职,深谙权力运作的规则和政治斗争的艺术。他的政治著作,如《新亚特兰蒂斯》(New Atlantis)和他在《随笔集》中关于政治的论述,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新亚特兰蒂斯》虽然是一部乌托邦式的构想,但它描绘了一个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教育和知识的传播,并由一群睿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治理。这反映了培根对科学能够改善人类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 在《随笔集》中,培根对政治的论述,往往着眼于如何有效地治理国家,如何平衡各种利益,如何运用权谋来维护统治。他并没有回避政治中的阴暗面,而是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探讨了权力、忠诚、背叛等议题。他的政治智慧,并非道德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实用主义的色彩,旨在帮助统治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权力。 跨越时代的遗产:对后世的影响 弗朗西斯·培根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探索真理的道路。他的科学方法论,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直接影响了伽利略、牛顿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他的经验主义哲学,也成为英国经验主义的源头之一,对洛克、休谟等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他那些凝练而富有哲理的散文,更是跨越了时代,成为无数人汲取人生智慧的源泉。他关于知识、人生、社会、政治的深刻见解,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典藏:培根作品集》所呈现的,正是这样一位集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的伟大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是对16世纪欧洲思想界的深刻变革,更是对人类理性精神和探索欲望的永恒赞颂。阅读培根,就是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感悟跨越时代的智慧,丰富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他的思想,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精装本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感。封面设计得非常古典,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气息。我本来就对哲学史和早期现代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经验主义的开创者抱有敬意。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讲究,字体清晰,间距适中,即便是像我这样需要借助老花镜的读者,阅读起来也感到舒适。虽然内容涉及的议题非常宏大,从自然哲学的探索到对人类知识局限性的反思,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每一个章节。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尤其是在阐述其“新工具”的构建过程中,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方法,着实令人叹服。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的小说,更像是一份需要你静下心来,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深入研读的文本。每一页都像是时间留下的深刻印记,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到那个知识觉醒的时代背景之中,感受思想是如何从旧有的藩篱中挣脱出来,迈向全新的探索之路。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套书更多是出于对“典藏”二字的尊重和对思想源头的追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获取新知,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伟大灵魂的对话。它的语言风格典雅而富有节奏感,即使是翻译作品,也保留了原著那种庄严的叙事腔调,读起来有一种诵读颂词的仪式感。我发现,许多当代学术争论的根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脉络。例如,关于科学范式转移的讨论,其实早在书中就埋下了伏笔。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归纳法的详细论述,它清晰地界定了经验观察的边界,并警示了过早下结论的风险。这本书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其精密的提问框架,它教会我们如何提问,如何构建一个更可靠的知识探查工具。每次合上书页,都感觉自己的思维被重新校准了一次,更专注于事物的本质而非表象。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攀登。我是在一个灵感枯竭的时期偶然接触到它的,本意是想从中汲取一些关于方法论的启发,好为我手头上正在进行的那个冗长报告找到新的突破口。然而,阅读过程远比我想象的要曲折。书中那些拉丁文的引文和对古典逻辑的细致批驳,初看起来简直是一道道高耸的壁垒。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附录中的术语解释,甚至好几次想过要放弃。但这套书的魅力就在于,一旦你克服了最初的知识门槛,那些隐藏在繁复论证背后的清晰洞察力就会像突然被擦亮的镜子一样显现出来。特别是关于“偶像”的理论,它精准地剖析了人类心智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误区,让人在审视自身思维定势时感到醍醐灌顶。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像是对现代人思维惰性的辛辣讽刺,迫使我们不断地自我校正。

评分

我收藏了不少哲学经典,但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它代表着一种对“可知性”的坚定信念。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都非常上乘,即便是频繁翻阅,也没有出现任何松动的迹象,这对于一本被反复引用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建构的层面,更着眼于实践的应用价值。阅读其中关于科学研究规范的部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试图搭建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纯粹的思辨与可验证的自然观察。这与我们现在倡导的“数据驱动”理念有着惊人的共鸣,只是跨越了数百年的时空。对于那些从事严谨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份古老的“操作手册”,虽然工具和术语已经迭代,但其精神内核——即审慎、系统和去个人化的探究方式——至今仍是圭臬。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挑战,但一旦沉浸其中,时间感就变得模糊了。我是在一个连续的周末里,几乎是屏住呼吸地读完了大部分内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宏大的哲学体系,反而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知识进步近乎狂热的激情。那种渴望打破中世纪蒙昧,拥抱一个以理性为灯塔的新时代的迫切心情,即使是隔着几百年的文字,依然能强烈地感染读者。书中对逻辑推理的局限性的深刻揭示,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它并没有全盘否定逻辑,而是指出了其在面对全新现象时的盲区,并巧妙地提出了另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这对于我们习惯了传统演绎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剧烈冲击和拓展,让人对“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有了更立体、更具动态性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