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培根作品集

典藏:培根作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培根 著
圖書標籤:
  • 培根
  • 哲學
  • 散文
  • 隨筆
  • 經典
  • 西方哲學
  • 英國文學
  • 思想
  • 文化
  • 人文社科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萬捲齣版公司
ISBN:9787547036433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459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8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典藏:培根作品集》是一本教你認識自我、發現自己真正價值的書。在你妄自菲薄、彷徨無助、茫然無措的時候,你首先應該想到的不是彆人,而是自己。自立纔是最重要的自救之道。世界近代三大哲理散文之一,對人生最有益的經驗總結,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齣,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培根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對談及的問題均由發人深省的獨到見解。

內容簡介

  《典藏:培根作品集》包含瞭培根最受廣大讀者歡迎的《隨筆集》小說《新大西島》科學探索著作《新工具論》等,內容涉及經濟、宗教、愛情、政治、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方麵,幾乎涵蓋瞭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傢和思想傢,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見解。
  其中《隨筆集》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齣,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培根隨筆集》的熏陶。對於今天的青年讀者,讀《隨筆集》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因為《隨筆集》裏飽含著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作者簡介

  培根(1561~1626),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哲學傢和文學傢,“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鼻祖”。他不僅在文學、哲學方麵成就顯赫,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裏同樣建樹頗豐,被譽為“法律之舌”“科學之光”。
  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也取得瞭重大成就。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識的一生,也是追求權力的一生。作為一個兼哲學傢、文學傢、法官和政治傢於一身的培根,其思想復雜,麵目多變。

目錄

前言
隨筆集 001
緒 論 003
獻書錶 015
論真理 016
論死亡 019
論復仇 022
論睏厄 024
論僞裝與掩飾 026
論父母與子嗣 029
論結婚與獨身 031
論嫉妒 033
論戀愛 037
論高位 040
論勇氣 044
論善與性善 046
論貴族 049
論謀叛與變亂 051
論迷信 057
論遊曆 059
論王權 061
論進言 065
論幸運 069
論狡詐 071
論自謀 075
論革新 077
論迅速 079
論僞智 081
論友誼 083
論消費 089
論強國之道 091
論養生 097
論猜疑 099
論辭令 101
論殖民地 103
論財富 105
論預言 108
論野心 111
論宮劇與盛會 113
論人的天性 115
論習慣與教育 117
論幸運 119
論放債 121
論青年與老年 124
說 美 126
論殘疾人 128
說建築 130
說園林 133
論交涉 136
論從者與友人 138
論律師 140
論讀書 142
論黨派 144
論禮儀 146
論稱譽 148
論虛榮 150
論尊榮與名譽 152
論司法 154
論怒氣 157
論變易興亡 159
論謠言 162
新工具論
序 言 167
第一捲 171
第二捲 200
新大西島 249
培根大事年錶 271
培根其他主要作品簡介 275

精彩書摘

  論父母與子嗣
  父母會將他們的各種煩惱以及恐懼都隱藏起來,不嚮子女透露分毫。他們的快樂必然會錶露齣來,而他們的煩惱與恐懼則不會說齣口。子女可以讓父母的勞苦變得微不足道,但也會讓他們的不幸變得深重。子女增加瞭父母的生活負擔,但卻減輕瞭他們暗中對死亡的憂懼。動物也可以傳宗接代,藉此綿延不絕;但僅有人類纔能把榮譽、功德與偉業代代流傳下來。我們確實看到,一些偉大的功業經常由那些沒能留下子嗣的人所開創,這些沒有子嗣的人盡管沒能復製齣一個肉體,卻全力以赴地復製齣一種偉大的精神。因此這種沒有子嗣的人往往更為關心後世。創業者對子女期望總是極大的,因為子女對創業者來說,不但是族類的繼承者,又是其所開創事業的一部分。
  父母對子女時常會有不閤理的溺愛,母親在這方麵錶現尤甚。所羅門曾告誡人們:“智慧之子讓父親歡樂,愚昧之子讓母親濛羞。”在傢庭當中,最大的孩子容易得到尊重,最小的孩子容易被縱容,而排行居中的子女時常會被輕視或是忘卻,但是他們卻往往是最有齣息的成員。
  子女在小時候不應當讓他們太過吝嗇。否則會讓他們變得卑賤,甚至習慣投機取巧,導緻墮落,即使長大後擁有財富時,也不會正當利用。聰明的父母
  隨筆集培根作品集
  對子女在管理方麵是非常嚴格的,而在用錢方麵不妨略為寬鬆,這樣做效果往往會更好。
  成年人老師(不管是父母、師傅,還是僕役)會鼓勵孩子們之間開展競爭,這種做法會逐漸積隙成仇,使孩子們在成年之後依舊失和,從而破壞瞭傢庭的整體和睦。
  意大利人將子女與侄甥一視同仁,始終親密無間。這種做法是可取的。因為這種風俗很符閤自然的血統關係。我們看見有時侄子非常像伯父或叔父或某位近親,卻不是很像父親,這是血緣關係使然。
  父母應當盡早考慮孩子們日後的職業方嚮並加以引導與培養,因為孩子年齡越小,其可塑性就越大。不過也要當心,孩子們兒時所喜歡的,未必就是他們所願意終生從事的。毫無疑問,假如孩子的纔能的確齣眾,自然應該加以扶植與發展。但對一般人來說,下麵這句格言是非常有幫助的:“熟能生巧,則萬事自易。”我們還要注意到,子女當中沒能得到遺産繼承權的,往往會依靠自身奮鬥獲得更好的發展。而坐享其成者,卻鮮有可以成就大事業者。
  論結婚與獨身
  妻兒繞膝的人已經嚮命運之神提交瞭抵押品,因為妻與子是做大事的阻礙,無論是大善舉或是大惡行。無疑地,最好,最有功於公眾的事業是源自於無妻或無子的人的;這些人在情感與金錢兩方麵,都可說是娶瞭公眾,並賜予奩資瞭。然而按照常理,似乎有子嗣的人應當更加關心將來,他們知道自己一定要把自己最為貴重的保證交予將來。有些人盡管過的是獨身生活,他們的思想卻隻限於自身,把將來看作是無關緊要的。並且有些人將妻與子認為不過是幾項開銷而已。尤有甚者,有些愚而富的慳吝人竟然以無子嗣而自豪,以為這樣則他們在彆人眼中就顯得更加富有瞭。或許他們聽過這樣的話:一人說,“某人是一個大富翁”,而另一人很不同意地錶示,“是的,可是他有著很沉重的兒女之纍”,似乎兒女就是那人的負債。然而獨身生活最基本的優勢則是自由,尤其在某種自戀而且任性的人們眼中尤為如此,這些人對於各種約束都非常敏感,所以差不多連腰帶、襪帶都感覺是存在鎖鏈似的。獨身的人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僕役,但絕非最好的臣民;因為他們非常容易逃跑,差不多所有的逃跑者都是未婚的。獨身生活適閤僧侶之流,因為慈善之舉其限度是有限的,當慈悲之心專注於傢人時,就難以再給予其他人,因此獨身者的慈悲之心能夠給予
  隨筆集培根作品集
  和影響更多的人。獨身對法官與知事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假如他們是易欺而貪婪的,則一個僕人的惡行要比一位夫人惡劣五倍。對於軍人,將帥激勵士卒時,多讓他們憶及其妻子兒女;我認為土耳其人不尊重婚姻?使普通士兵更為卑微。妻子和兒女對於人類來說確實是一種訓練;而獨身的人,雖然他們一般都很慷慨好施,因為他們的錢財不容易被消耗掉,然而在另一方麵他們卻比較殘酷與狠心(做審判官正適閤),因為他們缺少運用自己仁慈之心的地方。莊重的人,時常接受風俗引導,因而心誌不移,所以一般能成為情愛甚篤的丈夫;如古人評價尤利西斯:“他寜要他的老妻而捨棄長生。”貞潔的婦人往往顯得桀驁不遜,因為她們是自恃貞節的。假如一個婦人相信她的丈夫是聰慧的,這就是最好的讓她保持貞操及溫柔的維係關鍵;然而假如這婦人發現丈夫的妒忌心非常重,她就永遠不會以為他是聰慧的瞭。妻子是青年人的情人,中年人的伴侶,老年人的看護。所以一個人隻要他願意,任何時候都擁有娶妻的理由。
  然而有一個人,彆人問他,人應當在何時結婚?他答道:“年輕人還不應當,年老的人都不應當。”這位也被人們稱為智者之一。壞丈夫一般都有很好的妻子,其原因或許是因為這種丈夫的優點和對彆人的好在偶爾齣現時,顯得更加可貴,也許是因為做妻子的因自己的耐心而自豪。但是有一點是永遠沒錯的,就是選擇這種壞丈夫必須是妻子不顧親友的反對,而自己決定要嫁給他的,因此她們就必須要為自己的失策做齣補救。
  ……

前言/序言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散文傢、哲學傢,而且在自然科學領域,也取得瞭重大成就。是中世紀末期的重要啓濛者之一,也是為新時代鳴鑼開道的重要領航人。培根齣身貴族傢庭,但一生頗多磨難,復雜多變的生活經曆豐富瞭他的閱曆,幫助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而富含哲理。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實的,而不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他勇於突破當時沉重的思想束縛,打破所謂權威的既有結論,努力進行試驗,敢於提齣新的論斷。盡管他的一些論斷由於時代的局限,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並不正確,但他的那種治學精神,卻是今天的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知識就是力量。”培根的這句名言在人們的學生時代就已經耳熟能詳,這句看似非常簡單的話語其實有著非常深刻的時代背景,在中世紀末期思想被嚴重禁錮,科學發展幾乎陷入停滯的大背景下,培根勇於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提齣以實驗與小心求證的方式,對自然界的事物與客觀規律進行嚴謹而全麵的驗證與論證,將科學發展推嚮瞭一個新高度。“知識就是力量”,其實就是打破傳統觀念束縛,走嚮科學發展新時代的宣言,是思想解放先驅者弗朗西斯·培根的重要治學綱領。
  啓濛者與領航者
  為你打開新世界之門
  培根一生著述頗豐,如今的人們最為熟悉的是培根的《隨筆集》,也被稱為《培根談人生》,這本書字數不多,但卻麵麵俱到,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諸多方麵,幾乎涵蓋瞭人一生當中的所有主要方麵。作為一名學識淵博、閱盡滄桑的哲學傢和思想傢,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都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見。
  《隨筆集》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微言大義,不乏名篇警句,幾百年來始終深受各國讀者歡迎。讀《隨筆集》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隨筆的每一篇文章都短小精悍,不追求抒情效果,不故意賣弄幽默風趣。所以讀培根的隨筆不是讀小品文,也不像是與朋友娓娓談心,倒像是在聽哲人賜教,有高山仰止之感。
  除瞭啓迪後學,為無數人答疑解惑的《隨筆集》,培根在哲學層麵與科學進步方麵也居功至偉。在哲學方麵,他的最大貢獻在於,提齣瞭唯物主義經驗論的一係列原則;製定瞭係統的歸納邏輯方法,強調實驗對認識的重要作用。馬剋思、恩格斯將培根稱為“英國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是“整個實驗科學的鼻祖”,這是對培根哲學特點的科學性的高度概括。培根認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的知識(認識)隻能通過感性經驗從客觀外界獲取。他說:“人是自然界的僕人與解釋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及所能瞭解到的,就是他在事實上及思想上,對自然過程所經曆及見識的那麼多。”他認為,認識的真實性與存在的真實性是一緻的,“這之間的差彆不過是直接照射的光綫與被反射的光綫而已”,這是一種相當徹底的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為什麼人的認識必須要從經驗開始呢?因為培根認為,外界的客觀事物隻有通過人的感官,纔可以被人們所感知。
  但培根並沒有過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他隻是強調感官是人認識外界的一個必經的通道,並沒有認為這種認識就是認識的全部。相反,他認為感官本身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他說:“斷定感官為衡量萬物的尺度,是極大的錯誤。”由此可見,培根確實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學傢。培根認為蜜蜂采蜜,原料源自田間的花叢,蜜蜂采集到花粉後,必須要經過自己的精心加工製作,纔可以釀造齣最甜蜜可口的蜂蜜。人的認識也是一樣,原料隻能夠通過感官從外界獲得,但這還不等於已獲得真正的知識,人還必須經過大腦,將這些從外界獲得的材料,“加以改變與消化,最終保存在理智裏”,這樣纔成為真正的知識。培根的這些科學與哲學思想,在他的重要著作《新工具論》中有著詳細講解。
  尤其為後世所稱道的是,培根非常重視科學實驗對認識的影響。這和培根同樣是一名科學傢有著直接關係。他認為,實驗和經驗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事物,經驗是自然形成的,而實驗則是由人們有意識地進行控製的。人通過精心設計的科學實驗,往往可以得到依靠經驗所無法得到的知識。這種思想對後世的實證哲學與科學發展起到瞭積極作用。
  同時,培根並不是一個死闆的人,他有著非常豐富的想象力與政治抱負,這種特性也反映到瞭他的作品當中。人們往往熟悉托馬斯·莫爾的著作《烏托邦》,它描述瞭一個理想中的國度。其實,培根也同樣有著一部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國度的著作——《新大西島》,在這本未完成的著作中,他從全麵改造人類知識的理想計劃齣發,提齣瞭在“新大西島”上,人們大力提倡科學,提齣科學主宰社會的重要思想,在這個故事裏,我們能更清晰地窺見培根的政治理想與治學思想之一斑。
  培根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啓濛者與科學領航者,即便是在近500年後的今天,依舊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啓迪意義,幫助我們的心靈與思想飛往更遙遠的地方。

《典藏:培根作品集》 弗朗西斯·培根,這位16世紀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齣的哲學傢、散文傢、政治傢和科學傢,以其深刻的思想、卓越的文學纔華以及對現代科學方法的奠基性貢獻,在人類思想史上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他不僅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智慧之星,其思想的餘輝更是穿越時空,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知識、科學、人生乃至社會的理解。 思想的巨人:知識論與科學方法的革新 培根最為人稱道的貢獻,莫過於他對知識論和科學方法的革命性重塑。在那個時代,亞裏士多德的思辨哲學占據主導地位,人們習慣於從抽象的概念和邏輯推理中尋找真理。培根則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將目光投嚮瞭外部世界,主張知識的獲取應當建立在感官經驗和嚴謹的實驗觀察之上。他深刻地認識到,傳統的“演繹法”(從一般到特殊)在麵對未知領域時存在局限性,而“歸納法”(從特殊到一般)纔是通往真正知識的鑰匙。 在他劃時代的著作《新工具》(Novum Organum)中,培根係統地闡述瞭他的科學方法論。他提齣瞭著名的“四假象”(Four Idols)理論,深刻地剖析瞭人類認識過程中存在的四種根本性障礙,即: 種族假象(Idols of the Tribe):源於人類天性中的固有偏差,例如我們傾嚮於發現我們期望看到的東西,或者將個人的情感投射到客觀事物上。 洞穴假象(Idols of the Cave):源於個體的特殊經曆、教育和習慣,每個人都像生活在自己的“洞穴”中,看待世界帶有獨特的視角和偏見。 市場假象(Idols of the Marketplace):源於語言的濫用和含混不清,詞語的誤解和約定俗成的錯誤用法會阻礙清晰的思考和溝通。 劇場假象(Idols of the Theatre):源於對權威理論和教條的盲目信奉,人們習慣於接受現有的哲學體係,而不去質疑和檢驗。 培根認為,隻有清除這些“假象”,纔能獲得純粹、客觀的知識。他倡導“經驗主義”的科學研究模式,強調實驗在認識過程中的核心地位。他認為,科學傢應當積極地收集經驗數據,通過周密的分析和比較,逐步歸納齣普遍性的規律。這種方法論的提齣,不僅為近代科學的蓬勃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也深刻地影響瞭後世的哲學思潮,成為科學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 散文的典範:人生的智慧與洞察 除瞭在哲學和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培根還是一位傑齣的散文傢。他的散文集《隨筆集》(Essays)以其精煉的語言、深刻的見解和廣泛的題材,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的不朽經典。培根的散文風格獨特,語言簡潔、凝練,卻富含哲理。他善於運用比喻、格言等修辭手法,將復雜的人生道理娓娓道來,發人深省。 在他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人類社會、政治、道德、情感等方方麵麵的深刻洞察。他論述瞭友誼的價值,探討瞭婚姻的利弊,分析瞭愛情的力量,也審視瞭權力的誘惑。他筆下的文字,並非空泛的議論,而是基於他對人生百態的細緻觀察和深刻體悟。 例如,在他著名的《論讀書》(Of Studies)中,培根寫道:“讀書是為瞭愉悅,是為瞭裝點,也是為瞭增長纔乾。……愉悅,在於獨自隱居;裝點,在於談話;增長纔乾,在於運用。……讀書不是為瞭爭辯,也不是為瞭全盤否定,更不是為瞭尋找談話的內容,而是為瞭稱重和思考。”這段話精闢地闡釋瞭讀書的意義和方法,至今仍是無數讀書人的座右銘。 在《論復仇》(Of Revenge)中,他尖銳地指齣:“復仇是一種野蠻的正義。……一個人復仇,就等於越過瞭法律。”他的論述冷靜而客觀,卻又充滿瞭對人類情感的理解和對社會秩序的考量。 培根的散文,與其說是寫作,不如說是對人生的思考和總結。他以一種近乎冷峻的智慧,剖析人性的弱點,揭示社會的真相,也指引著人們如何更好地生活。他的文字,既有哲人的深度,又不失文學的美感,成為永恒的精神財富。 政治傢的遠見:權謀與智慧的融閤 作為一位在英國政治舞颱上活躍多年的重要人物,培根也留下瞭寶貴的政治思想。他曾擔任大法官等要職,深諳權力運作的規則和政治鬥爭的藝術。他的政治著作,如《新亞特蘭蒂斯》(New Atlantis)和他在《隨筆集》中關於政治的論述,都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政治傢的遠見卓識。 《新亞特蘭蒂斯》雖然是一部烏托邦式的構想,但它描繪瞭一個以科學研究為核心的理想社會。這個社會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注重教育和知識的傳播,並由一群睿智的科學傢和哲學傢治理。這反映瞭培根對科學能夠改善人類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的堅定信念。 在《隨筆集》中,培根對政治的論述,往往著眼於如何有效地治理國傢,如何平衡各種利益,如何運用權謀來維護統治。他並沒有迴避政治中的陰暗麵,而是以一種現實主義的態度,探討瞭權力、忠誠、背叛等議題。他的政治智慧,並非道德上的說教,而是充滿瞭實用主義的色彩,旨在幫助統治者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權力。 跨越時代的遺産:對後世的影響 弗朗西斯·培根的思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人類探索真理的道路。他的科學方法論,為近代科學革命提供瞭理論基礎,直接影響瞭伽利略、牛頓等一大批傑齣的科學傢。他的經驗主義哲學,也成為英國經驗主義的源頭之一,對洛剋、休謨等後世哲學傢産生瞭深遠影響。 而他那些凝練而富有哲理的散文,更是跨越瞭時代,成為無數人汲取人生智慧的源泉。他關於知識、人生、社會、政治的深刻見解,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意義。 《典藏:培根作品集》所呈現的,正是這樣一位集哲學傢、科學傢、文學傢、政治傢於一身的偉大思想傢。他的作品,不僅是對16世紀歐洲思想界的深刻變革,更是對人類理性精神和探索欲望的永恒贊頌。閱讀培根,就是與一位偉大的靈魂對話,感悟跨越時代的智慧,豐富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認知。他的思想,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人類文明的星空中,永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指引著我們不斷前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收藏瞭不少哲學經典,但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占據瞭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它代錶著一種對“可知性”的堅定信念。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都非常上乘,即便是頻繁翻閱,也沒有齣現任何鬆動的跡象,這對於一本被反復引用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建構的層麵,更著眼於實踐的應用價值。閱讀其中關於科學研究規範的部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試圖搭建一座堅固的橋梁,連接純粹的思辨與可驗證的自然觀察。這與我們現在倡導的“數據驅動”理念有著驚人的共鳴,隻是跨越瞭數百年的時空。對於那些從事嚴謹學術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份古老的“操作手冊”,雖然工具和術語已經迭代,但其精神內核——即審慎、係統和去個人化的探究方式——至今仍是圭臬。

評分

這本厚厚的精裝本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感。封麵設計得非常古典,那種深沉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書名,散發齣一種莊重而典雅的氣息。我本來就對哲學史和早期現代思想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經驗主義的開創者抱有敬意。這本書的排版非常講究,字體清晰,間距適中,即便是像我這樣需要藉助老花鏡的讀者,閱讀起來也感到舒適。雖然內容涉及的議題非常宏大,從自然哲學的探索到對人類知識局限性的反思,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來消化每一個章節。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層層遞進,尤其是在闡述其“新工具”的構建過程中,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方法,著實令人嘆服。它不是那種能讓你在咖啡館裏輕鬆翻閱的小說,更像是一份需要你靜下心來,帶著批判性思維去深入研讀的文本。每一頁都像是時間留下的深刻印記,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到那個知識覺醒的時代背景之中,感受思想是如何從舊有的藩籬中掙脫齣來,邁嚮全新的探索之路。

評分

坦白說,我購買這套書更多是齣於對“典藏”二字的尊重和對思想源頭的追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獲取新知,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與偉大靈魂的對話。它的語言風格典雅而富有節奏感,即使是翻譯作品,也保留瞭原著那種莊嚴的敘事腔調,讀起來有一種誦讀頌詞的儀式感。我發現,許多當代學術爭論的根基,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清晰的脈絡。例如,關於科學範式轉移的討論,其實早在書中就埋下瞭伏筆。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歸納法的詳細論述,它清晰地界定瞭經驗觀察的邊界,並警示瞭過早下結論的風險。這本書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極其精密的提問框架,它教會我們如何提問,如何構建一個更可靠的知識探查工具。每次閤上書頁,都感覺自己的思維被重新校準瞭一次,更專注於事物的本質而非錶象。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漫長而艱辛的攀登。我是在一個靈感枯竭的時期偶然接觸到它的,本意是想從中汲取一些關於方法論的啓發,好為我手頭上正在進行的那個冗長報告找到新的突破口。然而,閱讀過程遠比我想象的要麯摺。書中那些拉丁文的引文和對古典邏輯的細緻批駁,初看起來簡直是一道道高聳的壁壘。我不得不頻繁地查閱附錄中的術語解釋,甚至好幾次想過要放棄。但這套書的魅力就在於,一旦你剋服瞭最初的知識門檻,那些隱藏在繁復論證背後的清晰洞察力就會像突然被擦亮的鏡子一樣顯現齣來。特彆是關於“偶像”的理論,它精準地剖析瞭人類心智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見和誤區,讓人在審視自身思維定勢時感到醍醐灌頂。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文獻,更像是對現代人思維惰性的辛辣諷刺,迫使我們不斷地自我校正。

評分

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構成瞭一種無聲的挑戰,但一旦沉浸其中,時間感就變得模糊瞭。我是在一個連續的周末裏,幾乎是屏住呼吸地讀完瞭大部分內容。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宏大的哲學體係,反而是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知識進步近乎狂熱的激情。那種渴望打破中世紀濛昧,擁抱一個以理性為燈塔的新時代的迫切心情,即使是隔著幾百年的文字,依然能強烈地感染讀者。書中對邏輯推理的局限性的深刻揭示,尤其讓我感到震撼——它並沒有全盤否定邏輯,而是指齣瞭其在麵對全新現象時的盲區,並巧妙地提齣瞭另一種獲取知識的途徑。這對於我們習慣瞭傳統演繹法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思維模式的劇烈衝擊和拓展,讓人對“什麼是真理”這個問題有瞭更立體、更具動態性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