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和舞台表演艺术中,音乐,是赋予人物灵魂的神秘语言,它能给戏剧、影片以生命。喜欢音乐的配音表演艺术家曹雷很早就在音乐教育学家谭冰若先生指导下创作过三个音乐广播剧,并先后在电台播出,以后又写有介绍音乐家生平和作品的文字。这些平实的音乐散文让不懂音乐的人们也能欣赏到音乐所要表达的东西,且跟着曹雷“随音而行”吧!
曹雷,上海人,祖籍浙江,1940年生于江西,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上海电影译制厂一级配音演员兼译制导演。196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留校任教。1965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在《金沙江畔》《年青的一代》等影片中饰演主要角色。1982年起任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兼导演,为《非凡的爱玛》《爱德华大夫》《国家利益》《总统轶事》《最后一班地铁》《蒲田进行曲》《姐妹坡》《鹰冠庄园》等译制片中女主角配音;并担任《斯巴达克斯》《战争与和平》《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柏林之恋》等译制片的导演。还录制了《柴可夫斯基》《播种欢乐的人——园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以及《被埋葬了的财富——舒柏特的歌曲》等音乐广播故事,曾获广电部颁发的优秀女演员奖。
★“影”是曹雷的本行,但“音”对于曹雷来说也决非“外行”。她热爱音乐,所以除了“随影而行”外,她还能“随音而行”,她所写的音乐散文和与谭冰若先生合作的音乐广播剧均为明证。曹雷的散文不仅自然流畅、娓娓道來,而且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她的文字像是朗诵,像是台本,更像是一本“音乐导游图”,它使音乐的本体得到延伸和联想,同时使听众随着作者的引导随音而行。
——陈钢
序
自序:我的特殊的音乐课
音乐广播剧
柴可夫斯基
被埋葬的财富和希望
——“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故事
播种欢乐的人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故事
我与音乐的邂逅
我有幸踩过他的脚印——怀念谭冰若老师
歌唱家艾玛·德丝婷
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舒曼、克拉拉与《童年情景》
与命运之神搏击——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听后
肖邦诞辰200周年音乐会讲述词
罗伯特·舒曼诞辰200周年纪念音乐会讲述词
舒伯特及其《未完成交响曲》
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音乐会讲述词
一
今年是被称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的波兰音乐家弗利德里克·肖邦诞生200周年,世界各地纪念他的活动预计有2400场。我们在这里举行音乐马拉松纪念他,这场音乐会从上午开始到今晚,将会有12个小时。
让我们在这里先回顾一下肖邦的一生。
肖邦1810年生于华沙近郊。当时,他的祖国波兰正处于历史上最悲惨的时期:在18世纪后半叶波兰曾遭受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的三次瓜分,从1795年以后,波兰作为一个国家,在世界地图上竟消失了。到他5岁的时候,波兰又成了在俄罗斯帝国疆域内的“波兰王国”,处于俄国人的统治之下。肖邦的父亲是个法国人,他早年来到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他流落华沙,当了教师,但他和激进的波兰文化人士仍有交往,这对儿时的肖邦是有影响的。
肖邦被誉为音乐神童的故事,是脍炙人口的。他5岁学琴,7岁就创作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就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以后就经常被邀请在波兰的贵族家里演奏,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听过他的演奏,还曾奖给他一枚钻石戒指。
占领波兰的异国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拼命扼杀波兰人的民族意识和波兰文化,这恰恰激起了波兰人,尤其是波兰的知识界文化界人士为保卫波兰民族文化而战的斗志,出现了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的创作中“民族性”这一点十分突出,他们也鼓励年轻的肖邦创作出带有鲜明波兰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写信给肖邦说:“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
“带有鲜明民族性的音乐”, 这几乎成了贯穿肖邦一生作品的主旋律。我们今天听到的他的玛祖卡——这本身就源于波兰民间的一种舞蹈,他的夜曲,他的波兰舞曲,和今晚演奏的他的协奏曲中的旋律,都带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尽管肖邦20岁离开了波兰,去到法国,而且直到他39岁去世都没能再回到故乡,但是他用音乐来向世界宣告“波兰没有死”,“波兰民族没有灭亡”,难怪音乐家舒曼会把肖邦的音乐比喻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肖邦离开祖国的时候,身边带着家乡的一杯泥土;他在异国他乡临终时的遗言是要把心脏带回祖国。他死后,葬在了法国,但是墓地上洒着他从家乡带去的泥土;而他的心脏,埋在了他日夜思念的故乡。
二
说起肖邦,人们都会想到他的爱情生活。尤其是他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浪漫爱情。美国早期以这段爱情为题材,还拍过一部有名的电影,中文译名为《一曲难忘》。
在巴黎,肖邦接触到了一批当时最有才华的作家、音乐家、艺术家:当肖邦走进巴黎金碧辉煌的贵族沙龙的时候,正是世界文学史上难得一遇的黄金时代。与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 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等交上朋友。这些文艺家们尽管各人的风格、个性往往不一致,但他们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间在思想和创作上有所启发,这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而且在1836年,他认识了一位特别的女作家——乔治·桑。她喜欢肖邦。
乔治·桑确实是个特殊的女性。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男装,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流。她是一个多情的女人,比肖邦大六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与诗人缪塞刚刚分道扬镳。
肖邦是个男子,却有女性气质。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他还不到30岁,他在孤寂中生活,对于命运的忧虑不安和对艺术创造力的忧虑不安犹如双重的阴影,压抑在他心头。他渴望爱情。
在乔治·桑的主动进攻下,他们很快相爱了。他们常常在奥特尔区约会,桑夫人在那儿的一幢公寓里租了一个房间。李斯特和他未来的夫人则租了另一个房间。他们四个人常常一起用餐,一起出入沙龙。
爱情不仅使他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竟然一扫而空。他的创作才能又获得了非凡的活力。肖邦来到乔治·桑在法国乡村的庄园。肖邦多年来第一次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了。肖邦创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时期也终于来到了。如果,没有乔治·桑的爱情,没有受到乔治·桑周围那一群大作家朋友的影响,他卓越的才华可能也不容易开花结果,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在这个时期里,他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他意识到这是随桑夫人的爱而带来的平静的心境和平静的创作环境的结果。
他们一起共同生活了九年。最后的分手据说是由于乔治·桑儿女的反对。
与乔治·桑分手不久,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肖邦抱病巡回演出(为了让波兰有足够的钱对抗法西斯),后因劳累过度而死。
尽管有不少人对这段爱情说三道四,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们共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 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
其实乔治·桑并不是肖邦第一个恋人,在这之前,他曾经爱上了一位波兰姑娘——华沙音乐学院的学生康斯坦茨娅,他作于1830年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就细腻而激情地用音乐语言描述了他的这段爱情。
接下来为大家演奏的就是这首《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
在我心中,《克勒门文丛:随音而行·我的特殊音乐课》这本书,是一扇通往未知音乐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我原先对音乐课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和死记硬背上,总觉得它是一种难以触及的艺术。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温情、充满智慧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我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将音乐的触角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书中描绘的那些“即兴”的音乐创作。孩子们会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发出声音,比如用身体敲打地面,用嘴巴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甚至是利用周围的物体来制造音效。这种打破常规、鼓励创新的方式,让我看到了音乐教育的无限可能性。我记得其中一个片段,孩子们被要求用声音来表现“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森林”,他们发出的声音,有的是低沉的呼唤,有的是轻柔的呢喃,还有的是突然的惊叫,这种丰富的声音层次,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奇幻的世界。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中始终强调的,音乐教育的本质在于“连接”和“表达”。他鼓励孩子们通过音乐来理解彼此,表达情感,从而建立起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这种教育理念,在我看来,是极其宝贵的,它不仅仅是在教音乐,更是在教如何做一个有温度、有同情心的人。我会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打动,那些描绘孩子们纯粹的快乐、他们探索世界的眼神,都让我心生温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富有创造力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音乐发现之旅。我一直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严肃而专业的,需要遵循一套既定的体系和方法。然而,《克勒门文丛:随音而行·我的特殊音乐课》却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纯真与好奇,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作者没有选择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贴近生活的“声音”出发,引导孩子们去感知、去探索、去创造。我特别喜欢书中描绘的那些“随心而动”的音乐实践。例如,孩子们会用雨滴敲击窗户的声音来创作一首小曲,或者用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来编织一段旋律。这种将音乐与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方式,让我看到了音乐的无所不在和无穷魅力。我会被书中那些充满童趣的场景所吸引,孩子们用天马行 kurulu 的想象力,将枯燥的声响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音乐。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音乐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学”多少,而在于“感受”多少,在于“表达”多少。他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尝试,即使犯错,也无妨。这种包容和鼓励,让孩子们卸下了心理负担,能够更自由地去探索音乐的世界。我会被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孩子们的深深关爱所打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课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让生活充满音乐,如何让心灵绽放的指南。
评分读完《克勒门文丛:随音而行·我的特殊音乐课》,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在这本书中,作者用极其细腻且充满诗意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音乐课堂。它不像我曾经想象的那样,充满了枯燥的乐理知识和生硬的声乐技巧,反而像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情感的奇妙探索。作者并没有将音乐仅仅视为一种“技能”,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理解世界、表达内心的通用语言。我尤其欣赏他在书中介绍的那些“随音而行”的教学方法。例如,他会引导孩子们去倾听自然界的声音,从风声、雨声、鸟鸣声中汲取灵感,并将这些声音转化为音乐的元素。这种将音乐融入生活的态度,让我看到了音乐的无限可能性,也让我重新思考了“学习”的定义。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感知、去创造。书中描绘的那些孩子们用身体律动来表达音乐情感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他们释放的活力与纯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更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内心的感受,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能力。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于每一个孩子独特性的尊重。他并没有试图将孩子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音乐人才”,而是鼓励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表达。这种教育理念,不仅仅适用于音乐,更适用于所有领域。我会被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教育的热情和对孩子们的爱所深深感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课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心去教育、用心去生活的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和启发。我一直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严谨的、有体系的学习过程,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演奏技巧。然而,《克勒门文丛:随音而行·我的特殊音乐课》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记录了他与一群“特殊”的孩子们一起探索音乐的旅程。这里的“特殊”,并非指代某种特定的群体,而是指代一种不同寻常的、充满个性的学习方式。我非常喜欢书中描绘的那些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的音乐活动。例如,作者会鼓励孩子们用声音来描绘他们看到的景象,或者用身体来模仿不同的情绪。这种将音乐与感知、与情感紧密结合的方式,让我看到了音乐教育的无限可能性。我记得其中一个例子,孩子们被要求用声音来表现“黑暗”和“光明”,他们发出的声音,有低沉的、压抑的,也有明亮的、飞扬的。这种抽象的表达,既考验了他们的想象力,也锻炼了他们对声音细微差别的感知能力。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中强调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关于音高、节奏和和弦,更是关于倾听、关于表达、关于连接。他鼓励孩子们去倾听彼此的声音,去理解彼此的情感,然后用音乐来回应。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通过音乐得以实现,其意义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以及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世界。我会被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孩子们的爱和尊重所深深打动,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教育情怀,也是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关于声音的奇遇。我一直觉得,“音乐课”这三个字,似乎带着一种天然的距离感,仿佛是属于那些有天赋、有专业背景的人的领域。《克勒门文丛:随音而行·我的特殊音乐课》却用一种非常柔和、包容的方式,将音乐的魅力展现给了每一个读者。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乐理知识,而是从最基础、最贴近孩子生活的声音入手,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感受、去创造。我特别喜欢书中描绘的那些“非典型”的音乐活动。例如,孩子们被鼓励用声音来描绘他们的梦境,或者用肢体动作来表现不同天气的感觉。这些活动,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作者对于音乐教育的深刻理解:音乐不只是耳朵听到的声音,更是心灵能够感受、身体能够表达的东西。书中的文字,充满了温暖和善意,作者对孩子们的那种耐心、尊重和鼓励,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我看到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不敢尝试,到后来的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多少技巧,而在于“唤醒”孩子们内在的音乐潜能,让他们学会用音乐来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对话。我会被书中那些生动的场景所吸引,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他们充满创意的声音,都仿佛在我的眼前闪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课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教育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我曾经对音乐课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学唱歌”、“学乐器”的层面,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克勒门文丛:随音而行·我的特殊音乐课》却以一种极其亲切、自然的方式,展现了音乐的无限魅力。作者没有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而是像一位同行的伙伴,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充满探索和惊喜的音乐世界。我非常欣赏书中那些充满想象力的音乐活动。例如,孩子们会被鼓励用声音来“画画”,用身体来“讲故事”。这种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尝试,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的边界,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作者写到孩子们如何用自己的身体来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从大提琴的深沉到小提琴的灵动,他们用最直接、最本能的方式,体验着音乐的丰富性。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趣,更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了音乐的构成。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音乐教育的关键在于“倾听”和“连接”。他鼓励孩子们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倾听彼此的声音,然后用音乐来回应。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我看到了音乐在促进人际沟通和情感交流方面的巨大潜力。我会被作者的文字所感染,那些描绘孩子们纯真的笑容、他们探索世界的眼神,都仿佛跃然纸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课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用音乐来滋养心灵、丰富生活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音乐教育世界的大门。一直以来,我对于音乐课的印象,都停留在那些相对传统、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上,总觉得音乐学习是一种略显枯燥、需要天赋的技能。然而,《克勒门文丛:随音而行·我的特殊音乐课》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个性化、充满人情味的叙述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充满惊喜和创造力的音乐课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如何打破传统乐器和乐谱的束缚,而是引导孩子们去发掘身边一切可以发出声音的元素,并将其转化为音乐的表达。比如,孩子们可以用各种日常用品敲击出美妙的节奏,或者用身体的动作来演绎音乐的情感。这种“万物皆可为乐器”的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玩乐中,体验到了音乐的乐趣。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培养多少专业的音乐家,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音乐中找到自我,学会用音乐来表达情感,感知世界。他鼓励孩子们去倾听,去感受,去连接,用音乐来搭建心灵的桥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声音探索”的章节,作者带领孩子们去聆听自然的声音,城市的声音,甚至内心的声音,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和表现。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更培养了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情感认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音乐教育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当我翻开《克勒门文丛:随音而行·我的特殊音乐课》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大的预期。因为市面上关于音乐教育的书籍,我接触过不少,大多数都围绕着乐理、技巧或者某种特定的教学流派。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抓住了我的眼球,并让我爱不释手。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说教,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故事形式,分享了他与一群特别的孩子们共同探索音乐的旅程。我尤其赞赏书中描绘的那些“非标准”的音乐课堂。他鼓励孩子们去聆听日常的声音,去感受自然的律动,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比如,孩子们会用捡来的树叶、石头来敲击出节奏,或者用身体的各种部位来模仿不同的音色。这种解放式的教学方式,让我看到了音乐教育的真正活力所在。它不是被限定在狭小的音乐教室里,而是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是作者如何引导孩子们用声音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比如“快乐”和“悲伤”。孩子们发出的声音,有的是欢快的跳跃,有的是低沉的叹息,这让我看到了音乐在情感表达上的巨大力量。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刻意强调“音乐天赋”,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感知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上。他鼓励孩子们相互倾听,相互启发,用音乐来建立连接。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培养技能,更在于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一个懂得欣赏美、创造美、分享美的心灵。我会被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教育的深深思考和对孩子们无条件的爱所深深打动。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拿起《克勒门文丛:随音而行·我的特殊音乐课》这本书,带着的是一丝好奇,但更多的是一种审慎的期待。因为“特殊音乐课”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创新”而刻意设计的、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然而,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就以一种极其真诚和朴实的姿态,消弭了我所有的疑虑。作者并没有去故弄玄虚,而是将那些看似“特殊”的教学实践,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如何将自然界的声响引入到音乐课堂,比如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甚至小鸟的鸣叫。这些声音,在作者的引导下,不再是单纯的背景噪音,而是变成了富有生命力的音乐素材。孩子们通过辨别、模仿、甚至创造,去感受这些自然之声的韵律和情感。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音乐的源泉其实无处不在,它并非仅仅局限于那些专业的乐器和乐谱。此外,书中还描绘了作者如何鼓励孩子们用非传统的方式来创作音乐,比如用身体敲打出节奏,用废弃的物品发出声响,甚至是用想象中的乐器来演奏。这种打破常规的尝试,极大地解放了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摆脱了“必须按照某种方式做”的束缚,学会了如何从零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构建音乐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音乐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培养多少“音乐家”,而在于培养多少“热爱音乐、懂得音乐、能用音乐表达自我”的孩子。这种教育理念,在我看来,是极其宝贵的,它将音乐从一种技能,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的出口。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惊喜的音乐游乐园,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关于音乐和成长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许多对音乐教学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音乐课就是枯燥的乐理、生硬的歌唱,或者是一些模仿痕迹过重的表演。但当我翻开《克勒门文丛:随音而行·我的特殊音乐课》时,我才意识到,原来音乐的学习可以如此生动、如此多元,甚至可以触及到心灵深处。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充满温度的叙述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与众不同的音乐课堂。我特别喜欢他描述的那些“特殊”的音乐活动,它们没有被条条框框所束缚,而是鼓励孩子们自由探索、大胆尝试。比如,他会引导孩子们去聆听环境中的声音,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和表现,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感知力,更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和体悟。我还记得其中一个章节,作者写到了如何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音乐的情感,这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音乐和肢体是相互独立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可以产生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指令,而是主动地去感受音乐的律动,用身体去“唱”出旋律。这种学习方式,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玩乐中,潜移默化地爱上音乐。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课,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唤醒孩子内在创造力、如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指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会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打动,那些描绘孩子们纯真笑容、好奇眼神的瞬间,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启发,让我对教育充满了新的期待和思考。
评分好薄的一本书,有点圈钱的味道,看在作者是本人喜欢的曹雷老师也就算了。
评分哈哈哈哈
评分好薄的一本书,有点圈钱的味道,看在作者是本人喜欢的曹雷老师也就算了。
评分很喜欢的书内容特别好很牛逼
评分一种中西精英文化碰撞出的都会文化
评分一种中西精英文化碰撞出的都会文化
评分一种中西精英文化碰撞出的都会文化
评分很喜欢的书内容特别好很牛逼
评分好薄的一本书,有点圈钱的味道,看在作者是本人喜欢的曹雷老师也就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