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识?意识有什么作用?物质的大脑怎么会产生对世界的主观体验?意识本身会不会只是一个幻觉?本书作者根据当前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发现,运用简明的图示、生动的漫画和大量有趣的实验深入探讨了意识的特征及其核心理论,并详细剖析了各种理论所面临的问题,为我们重新认识科学家和哲学家在填补客观物质世界和个体精神体验之间的鸿沟时所面临的巨大困难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苏珊·布莱克莫尔,心理学家、自由撰稿人和大学讲师。曾在西英格兰大学任教,并编写过一本关于意识的本科生教材。她不仅发表了无数的科学论文和专著,同时也为好几份杂志和报纸撰稿,还经常在英国国内外的电台和电视台做客,出品了多档电视节目,包括在第四频道播出的关于类人猿智力的纪录片。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在修炼禅宗。其著作包括一部自传、《寻找光明》(1996)、《文化基因的机器》(1999)、《意识导论》(2003)以及《关于意识的对话》(2005)。
“思想的盛宴,痛快淋漓,短小精悍……流行的装帧……,真是再好不过了。” ——英国《泰晤士报》
“精美的思想,简明的导读,来自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新概念。” ——英国《卫报》
“这一系列书通俗易懂,既不会令我们因无知而起羞愧之心,也不会令我们因之博大而生畏惧之意,值得赞许。” ——《牛津时报》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的克制与精准。很多严肃的学术性著作,读起来往往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冗长的句子,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拥有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他能用最简洁、最富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极其抽象的哲学思辨或神经科学发现描摹得栩栩如生。举个例子,书中描述“时间感”的流变时,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种主观体验的拉伸与压缩。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即便是对复杂理论背景知识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不至于在中途感到疲倦。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的学者姿态,不搞故作高深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读者对话。这种亲和力,使得原本严肃的话题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和一位博学的友人进行一场高质量的深夜长谈。整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种看待世界角度的微妙转变。
评分这本书真正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对“边界”的不断探索与挑战。我们总习惯于将知识划分得泾渭分明:这是科学,那是人文;那是理性,这是情感。但这本书却毫不留情地去撕裂这些既定的藩篱。它反复探讨了那些处于学科交界地带的灰色领域,那些传统方法论难以有效触及的“缝隙空间”。例如,它深入分析了美学判断与进化适应性之间的潜在联系,那种将艺术的产生追溯到远古生存策略的分析,视角之刁钻,令人拍案叫绝。这要求作者必须精通多个领域的“黑话”,并且能够熟练地在不同的话语体系间进行无缝切换。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智力上的高强度耐力跑,需要持续的高度集中,因为它拒绝提供任何容易消化吸收的“零食式”结论,每一步的推进都需要读者付出心力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模型。对于那些渴望超越现有知识框架,真正想从事跨界研究或思考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破局”手册。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范式,挑战了“已知”的舒适区。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批判性工具,而非仅仅是信息量的堆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这本书通过展示各种理论是如何被构建、被检验、最终是如何被修正甚至被推翻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知识生产的动态本质。它没有将任何一个流派奉为圭臬,而是不断地引导读者去审视背后的假设和局限性。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新发现”会多一份警惕,会下意识地去追问其论据的基础和逻辑的跳跃点。这种自我校准的能力,远比记住书中的任何一个具体事实要宝贵得多。它教会了我如何像一名真正的研究者那样去思考,即不断地自我质疑、不断地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稳健的立足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读者的思维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建构,这种思维模式的重塑,是任何一本单纯的知识手册都无法比拟的深远影响。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排版上看,这本书也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内页的纸张质量上乘,墨迹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本书的图表和插图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真正起到了解释和辅助理解的作用。很多复杂的系统关系图,如果单靠文字描述,恐怕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才能理清,但书中的示意图却能一目了然地展现其内在结构。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此外,书中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详尽,为那些希望进行更深层次探究的读者提供了可靠的索引。我注意到,对于关键概念的引用来源标注得十分规范,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呈现,更是一次对阅读体验本身的精雕细琢,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智力享受。这绝非那种粗制滥造、只求快速出版的读物可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让人大开眼界。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血去梳理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硬生生地在它们之间搭建起一座座可以通行的桥梁。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偏向某一学科的科普读物,但读下来才发现,它更像是一份跨学科的“思想地图”。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太强烈了。比如,它在阐述某种认知偏差时,会巧妙地引用量子物理学中的某些概念作为类比,这种跨界的解释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视化和冲击力。全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每一章的结论都站得住脚,充满了说服力。对于那些习惯于线性思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可能需要适应一下,因为它推崇的是一种网状的、相互关联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实”。这种探索式的阅读体验,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来得更有价值。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复杂的谜题,只是谜底不是一个单一的物体,而是一种更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好书价格合适
评分还可以,不同的人总有不同之处。
评分非常不错的百科知识
评分买一整套,不错,书很轻,看起来不累
评分还可以,不同的人总有不同之处。
评分非常不错的百科知识
评分非常不错的百科知识
评分还是可以的
评分好书价格合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