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中外名曲改编合唱作品选

茉莉花:中外名曲改编合唱作品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卜锡文 著
图书标签:
  • 合唱
  • 音乐
  • 艺术
  • 中外名曲
  • 改编曲
  • 茉莉花
  • 声乐
  • 合唱谱
  • 音乐教材
  • 艺术歌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105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21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茉莉花:中外名曲改编合唱作品选》收录的作品,系作者居美期间应夫人张富珍女士在多个华人合唱团教学之需而编。包括了25首中外合唱作品,均由卜锡文编写了合唱版本,还为其中10首歌曲配上了钢琴伴奏谱。

作者简介

1938年,民族音乐学家、教育家卜锡文出生于陕西安康。1953年,卜氏即入安康地区文工团乐队任演奏员,同年,考入安康师范学校,课余自学音乐。1956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科,师从方凤初、张梓长习钢琴与中国传统音乐。1958年及1961年,先后在兰州体育学院及兰州艺术学院音乐系任钢琴伴奏,1963年,调甘肃师范大学讲授民族民间音乐课程。

内页插图

目录

简谱歌曲
1.茉莉花(男女声二部合唱)
2.踏雪寻梅(男女声二部合唱)
3.教我如何不想他(男女声二部合唱)
4.伊犁河的月夜(男女声二部合唱)
5.打起手鼓唱起歌(男女声二部合唱)
6.正月里来是新年(男女声二部合唱)
7.猎人合唱(男女声二部合唱)
8.摇篮曲(男女声二部合唱)
9.姑娘生来爱唱歌(女领、男女声二部合唱)
10.照镜子(女声二部合唱)
11.月之故乡(女声二部合唱)
12.梅花(女声二部合唱)
13.是爱(女声二部合唱)
14.康定情歌(女声领唱、二部合唱)
15.玛依拉(女声二部合唱)
16.青苗生长(混声二部合唱)
17.大家唱(二部合唱)
18.母亲啊,你真伟大(二部合唱)
19.故乡的亲人(混声二部合唱)
20.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混声三部合唱)
21.分手以后(混声三部合唱)
22.星月交辉(混声四部合唱)
外一首:平安夜(女声三重唱)
线谱歌曲(带钢琴伴奏谱)
1.茉莉花(男女声二部合唱)
2.伊犁河的月夜(男女声二部合唱)
3.照镜子(女声二部合唱)
4.月之故乡(女声二部合唱)
5.是爱(女声二部合唱)
6.康定情歌(女声领唱、二部合唱)
7.青苗生长(混声二部合唱)
8.故乡的亲人(混声二部合唱)
9.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混声三部合唱)
10.平安夜(女声三部合唱)

前言/序言


《丝竹雅韵:中国传统乐器演奏技艺与传承》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中国传统音乐中丝竹乐器——即以丝弦乐器(如古琴、二胡、琵琶等)和竹管乐器(如笛子、箫、唢呐等)为核心的器乐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与研究的学术专著。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旨在系统性地介绍这些古老乐器的历史渊源、构造原理、演奏技法、风格流派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部分:丝竹之源——历史脉络与文化意蕴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丝竹乐器的起源,从先秦的钟磬、丝竹合奏,直至唐宋的燕乐、明清的文人音乐,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时间轴。 一、古乐遗风:史前至先秦的萌芽与定型 重点探讨了《诗经》《楚辞》中记载的乐器形态,如瑟、篪、磬等,分析了它们在早期礼制与祭祀活动中的象征意义。 详述了周代雅乐体系中,丝弦与竹管乐器在等级制度下的特定位置。 二、盛世流光:唐宋元明的演变与融合 深入剖析了唐代燕乐中奚琴、筚篥等外来与本土乐器的结合,以及宫廷教坊的音乐生态。 详细论述了宋代“文人音乐”的兴起对古琴、琵琶艺术的深刻影响,琴谱的标准化和记谱法的革新。 分析了元代戏曲音乐的发展如何促进了板胡、月琴等伴奏乐器的成熟。 三、集大成者:清代民间的繁荣与成熟 聚焦于清代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十番锣鼓等地方音乐的形成,这些流派奠定了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基础。 考察了传统戏曲(昆曲、京剧等)对二胡、笛子等乐器音色和表现力的塑造作用。 第二部分:器物之美——构造原理与音色探究 本部分侧重于对核心丝竹乐器的物理结构、材料科学及其如何产生独特音色的科学解析。 一、丝弦的奥秘:琴、筝、琶、胡 古琴: 详细描绘了七弦琴的形制、木材选择(如杉木、桐木的运用),以及“泛音”“按音”“徽位”三大技法背后的声学原理。分析了“流水”“广陵散”等经典曲目中音色颗粒度的差异。 琵琶: 探讨了曲项琵琶与直项琵琶的演变,重点分析了“轮指”“扫弦”等技巧对音量、延音和色彩变化的控制,以及不同年代演奏风格(如浙派、浦派)的差异。 二胡: 剖析了琴筒(蛇皮)与琴杆的材质对共鸣效果的影响,以及“内、外弦”揉弦对音准和情感表达的精妙平衡。 二、竹管的呼吸:笛、箫、唢呐 笛子与箫: 探讨了竹材的挑选(如紫竹、白竹)、膜孔的贴膜技术(笛膜的选择与粘贴)对音色明亮度与湿润度的决定性影响。解析了“花舌”“滑音”等技巧在不同调性笛子上的实现难度。 唢呐: 重点研究了其独特的双簧片结构,分析了其穿透力极强的音色是如何通过气流控制和指孔配合实现的,并区分了高腔、低腔唢呐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第三部分:指尖上的艺术——核心演奏技艺体系 本部分是全书的技术核心,系统梳理了传统技法与现代改良技法的融合与发展。 一、指法与弦法(丝弦乐器) 定弦与调式: 阐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体系与现代十二平均律的适应与张力。 揉弦的哲学: 不仅分析了二胡、高胡的“平揉、颤揉、滑揉”的技术规范,更探讨了不同揉弦速度和幅度所传达的“情态”(如哀婉、激越)。 拨弦的力度: 对琵琶的“上、下、进、退”四种基本轮指进行力学分析,并介绍了近年来发展出的“轮指加速法”。 二、气息与指法(竹管乐器) 气息的运用: 详述了“循环换气法”在笛子演奏中的实现过程及其对乐句连贯性的支撑。 吐音的层次: 区分了单吐、双吐、三吐在不同速度下的咬字清晰度要求。 指法与滑音: 分析了竹管乐器中,通过手指半按或轻微抬起实现的“半孔音”与“揉指”,如何模拟人声的腔调感。 第四部分:流派纷呈与当代视野 本部分关注中国丝竹乐的地域性差异、代表性人物及其在二十世纪至今的革新与传播。 一、地域风格的标识 详细对比了江南丝竹的细腻婉约、广东汉乐的激昂大气、四川清音的幽默诙谐等主要地方流派在速度、配器、装饰音上的差异。 选取了川剧、秦腔、粤剧等地方戏曲中,丝竹乐器担任伴奏角色时的独特音色处理。 二、大师的印记与传承 回顾了如刘天华、华彦钧(瞎子阿炳)、浦东(琵琶)、赵松庭(笛子)等近现代音乐家的开创性贡献,分析了他们如何将民间技艺系统化、规范化并推向专业殿堂。 三、面向未来的探索 探讨了丝竹乐器在现代管弦乐队中的地位提升、电声技术的介入尝试(如电子二胡、合成箫音色),以及在国际音乐交流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对如何在新时代保持传统技艺的“神韵”提出了独立的见解。 结语: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描述,为民族音乐学者、器乐演奏者及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的参考读物,深入剖析“丝竹”二字所蕴含的千年智慧与不朽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茉莉花:中外名曲改编合唱作品选》这本书,初次翻阅时,我便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素雅而不失大气的感觉扑面而来。我本身就是一位合唱爱好者,平时也喜欢涉猎一些不同风格的合唱曲目,所以当看到“中外名曲改编合唱作品选”这样的字眼时,内心就涌现出强烈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将脍炙人口的经典旋律以合唱的形式重新演绎,能够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尤其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或古典乐曲,经过精心改编后,会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层次感和感染力。这本书的书名“茉莉花”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是否意味着书中收录的作品都围绕着“茉莉花”这一主题进行改编,还是说“茉莉花”本身就是其中一首非常重要的代表作?抑或是“茉莉花”仅仅是一个意象,象征着中国音乐的芬芳与传承?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改编版本,能够带给我新的音乐体验和启发。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的选曲能够兼顾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格,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也能展现世界经典名曲的魅力,让我能够在家中就享受到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盛宴。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世界音乐文化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偶然间看到了《茉莉花:中外名曲改编合唱作品选》这个书名,便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我一直认为,音乐是跨越国界的语言,而合唱则是一种能够将多种声音和谐统一,展现宏大叙事和细腻情感的艺术形式。这本书的书名,似乎就描绘了一幅音乐的画卷,将我们熟悉的“茉莉花”这一中国象征,与“中外名曲改编合唱作品”这样一种复杂的艺术形态联系起来。我非常好奇,书中收录的“中外名曲”究竟涵盖了哪些范围?是那些流传千古的中国古曲、民歌,还是那些享誉世界的西方古典名曲、现代流行歌曲?它们是如何被“改编”成合唱作品的?我期待看到一些惊喜的改编,比如将一首激昂的交响乐片段,巧妙地转化为一首饱满而有力的合唱曲;或是将一首婉转悠扬的民歌,用多声部的方式展现出更深层次的韵味。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乐谱集,更能像一本音乐的指南,带领我走进那些经典旋律背后的改编故事,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如何通过合唱的形式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更深入地体会音乐的魅力。

评分

我是一位声乐老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基本的演唱技巧,也十分重视对学生音乐品味的培养,而合唱无疑是培养团队协作和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茉莉花:中外名曲改编合唱作品选》的书名,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合唱作品不仅要有动听的旋律,还要有精巧的编排,能够充分展现不同声部的特点,并且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内涵。这本书的“改编”二字,暗示着其中收录的作品并非简单的演唱,而是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所改编的“中外名曲”具体是指哪些作品?是那些家喻户晓的中国民歌,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等,经过了怎样的合唱改编?又或者是那些世界级的古典名曲,比如大家熟悉的《欢乐颂》、肖邦的夜曲,它们是如何被转化为适合合唱的形式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改编范例,能够帮助我的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特点,并且在演唱中体会到改编所带来的音乐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如果书中能对一些改编的难点和技巧进行讲解,那对我的教学将是莫大的帮助。

评分

阅读《茉莉花:中外名曲改编合唱作品选》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适合我们合唱团练习的曲目。我们的团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大家对音乐的热爱是共同点,但音乐的专业背景和审美偏好却不尽相同。因此,选择一首能够吸引大部分成员,并且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有一定挑战性,但又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的作品,成为了我们一直以来的难题。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改编合唱作品选”这几个字,让我看到了希望。我非常好奇书中收录的“改编”究竟是怎样的改编方式?是仅仅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声部编写,还是有更深层次的艺术处理,比如加入了新的和声织体、节奏变化,甚至是乐器配器上的创新?“中外名曲”的范畴又有多广?是否会涵盖一些耳熟能详的西方古典名曲,例如巴赫、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亦或是世界各地的民歌,比如俄罗斯的《卡琳卡》、非洲的歌谣等等?我尤其希望能找到一些将中国传统旋律与西方合唱技法巧妙融合的作品,这样的结合往往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果书中能附带一些关于改编思路、创作背景的介绍,那将是对我们理解和演绎作品更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合唱音乐编曲和指挥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我在寻找能够拓展我音乐视野的书籍。《茉莉花:中外名曲改编合唱作品选》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改编是赋予经典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将耳熟能详的旋律,通过合唱这种多声部的艺术形式,进行重新诠释,能够挖掘出原作中不曾被察觉的深度和情感。我尤其关注“中外名曲”这几个字,这似乎预示着书中收录的作品将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我非常想知道,书中对于“名曲”的选择标准是什么?是中国传统民歌、戏曲唱段,还是西方古典时期的奏鸣曲、歌剧片段?它们是如何被“改编”成合唱作品的?是仅仅保留了旋律线条,还是在和声、节奏、织体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现成的合唱谱,更能展示一些成功的改编案例,让我能够从编曲者的视角去理解音乐是如何被“再创作”的。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不同风格的改编手法分析,比如如何处理旋律的模进,如何运用不同的和声色彩来烘托情绪,如何设计合唱的层次感和动态变化,那对我来说将是宝贵的学习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