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和声谱例分析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和声谱例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戈尔,陈国威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教育
  • 和声学
  • 音乐分析
  • 谱例分析
  • 21世纪音乐
  • 高等教育
  • 音乐理论
  • 教材
  • 教学参考
  • 音乐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865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75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0
字数:5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和声谱例分析》共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与方法、分析谱例片段、分析完整谱例。第1部分两章内容,简要介绍了和声基础理论概要、和声分析方法以及相关问题,对传统和声的理论进行了简要归纳总结,以便对学生后面的分析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第二部分共十四章,包括音乐织体、近关系转调、意外进行等,这些作品片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是作者为和声学习由浅入深精心设计的阶梯型进度;第三部分共八章,包括近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等和弦转调、调式和声等,学生在分析了前面的作品片段后已掌握了一定的分析能力,现在进一步分析完整作品谱例应该能从容应对,本部分就是针对学生对作品具备一定的和声分析能力后需要进一步提高而设计的,旨在强调学生对作品和声现象与规律以及和声风格流派等方面的整体把握和深化学习。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基础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和声基础理论概要
一、和弦
二、和弦外音
三、和弦的功能作用与功能圈
四、和声终止式
五、终止四六和弦
六、正三和弦转位——六和弦与四六和弦
七、属七和弦
八、副三和弦
九、Ⅱ级和弦
十、和声大调
十一、Ⅵ级和弦
十二、Ⅱ7和弦
十三、Ⅶ7和弦
十四、弗里几亚进行
十五、Ⅶ级和弦与Ⅲ级和弦
十六、模进
十七、重属和弦与重属变和弦
十八、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
十九、调性扩展与近关系转调
二十、远关系转调
二十一、属变和弦与下属变和弦
二十二、交替大小调体系
二十三、民族调式和声
第二章 和声分析方法以及相关问题
一、多声部音乐类型
二、和声作用
三、和声分析相关问题
四、和声分析宏观与微观的把握

谱例片段
第三章 音乐织体
第四章 和弦外音与持续音
第五章 终止式
第六章 正三和弦与属七和弦
一、原位正三和弦与原位属七和弦
二、正三转位和弦与属七转位和弦
第七章 副三和弦与副七和弦
一、Ⅱ、Ⅱ7与Ⅱ9和弦
二、和声大调
三、Ⅵ级和弦
四、Ⅶ级和弦与Ⅶ7和弦
五、Ⅲ级和弦
第八章 重属和弦与重属变和弦
第九章 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
第十章 近关系转调
第十一章 自然模进、半音模进、转调模进
第十二章 调式和声
第十三章 变和弦
第十四章 交替大小调
第十五章 远关系转调
第十六章 意外进行

完整谱例
第十七章 近关系转调
《c大调前奏曲》BwV846
《夜曲》
《梦幻曲》
《甜梦》
《无词歌》OP.62 No.1
《无词歌》0P.102 No.3
《无词歌》OP.40 No.2
第十八章 远关系转调
《前奏曲》Op.28 N0.6
《一月——炉边》0P.37 N0.1
《六月——船歌》0P.37 No.6
《莲花》0p.25 N0.7
第十九章 等和弦转调
《钢琴奏鸣曲》0p.13
《前奏曲》0p.28 N0.17
《致春天》Op.43 No.6
《爱之梦》第三首
《序曲》
第二十章 变和弦
《对位大师先生的葬礼进行曲》K.453a
《前奏曲》Op.28 N0.20
《浪漫曲》0P.44 N0.1
《前奏曲》0p.11 No.8
第二十一章 模进
《前奏曲》0p.1 l N0.4
《前奏曲》0p.1l N0.10
第二十二章 持续音
《绞刑架》
《安慰》第三首
第二十三章 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和弦与调式交替.
《小夜曲》
《守夜者之歌》
《月光》
《沉思者》
《欢乐和痛苦》
《小丑》
《小河淌水》云南弥渡民歌
第二十四章 调式和声
《嘎哦丽泰》哈萨克族民歌
《页里麦》新疆民歌
《献给孩子们》第一集第33首
《献给孩子们》第一集第3首

前言/序言

  和声是一门融技术性、科学性、系统性、复杂性为一体的多重立体的声部建构与逻辑走向的学问。在多声部的运动中通过作曲家有组织的设计,体现出和声的严密性、逻辑性、自然性。自公元9世纪左右和声萌芽开始,和声的世界一直是独具魅力,精彩纷呈,成为音乐作品“博览会”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古往今来,和声始终对于作品风格流派的演变诸如古典和声、浪漫派和声、印象派和声、民族乐派和声、十二音和声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本科阶段,除了掌握传统和声理论以外,更重要的是对作品中的和声现象与规律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基础性的把握,了解基本的和声分析方法与手段,继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作品起到铺垫和基础性的作用。本教材即为加强学生和声分析能力而编写。
  教材按和声分析学习进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品片段和声分析,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是为和声学习由浅入深的阶梯型学习进度设计的;第二阶段是完整作品和声分析,它是针对对作品具备一定的和声分析能力后需要进一步提高而安排的,这一部分更强调对作品和声现象与规律以及和声风格流派特征等方面的整体把握和学习深化。为了便于学生在和声分析前对基础和声理论有一定的掌握,克服分析前的理论障碍,教材还提纲挈领地对传统和声范畴的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能对学生的分析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教材中所涉及的音乐作品,涵盖巴洛克时期至20世纪初期,完全能够满足本科阶段包括副科和声、主科和声的学生学习,甚至研究生考试前作品分析考试的和声学习预备。
  为了满足和声分析教学的需要,教材是在短时间内编著完成的。如有不当之处,恳请专家和同行指正。教材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下列专家、教授的著作:伊·斯波索宾等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3月);黄虎威著《(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6月);邹承瑞编著《和声分析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刘锦宣著《基础和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杨通八著《和声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4月)。在此特向以上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和声谱例分析》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世界音乐地理与文化变迁:跨越大陆的声景考察》 第一版 2024年 秋季 出版社:环球视野文化出版集团 定价:RMB 188.00 内容提要 《世界音乐地理与文化变迁:跨越大陆的声景考察》是一部深入探索全球音乐现象与其所处地理、历史、社会环境之间复杂关联的跨学科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音乐学或民族音乐学的单一视角,将音乐视为一种动态的文化景观,与人类迁徙、气候变化、政治边界重塑以及技术革新紧密交织。 全书共分为六个宏大板块,系统性地梳理了从古代文明的音乐起源到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音乐融合与冲突。本书不仅收录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案例、历史文献分析和声学数据,更强调对“声音景观”(Soundscape)概念的哲学反思与实践应用,旨在揭示不同文化群体如何通过音乐来构建身份认同、表达权力关系,并在历史洪流中实现意义的传承与重构。 核心章节与研究焦点 第一部分:声音的起源与地域分化:古典声景的奠基 本部分聚焦于古代文明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早期音乐实践。我们深入探讨了中东地区的马卡姆体系(Maqam)如何在沙漠与绿洲的交互中形成其特有的音律结构与即兴传统;分析了古希腊音乐理论(如皮特格拉斯的音程学说)与地中海气候及哲学思潮的内在联系。特别关注了早期丝绸之路沿线,不同音乐元素(如旋律动机、乐器制作技术)如何在东西方之间进行缓慢而深刻的物质性交换,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埋下伏笔。研究聚焦于特定地理因素(如海拔、湿度)对传统乐器制造和音色偏好的塑造。 第二部分:殖民主义的回响与音乐的重塑:跨洋传播的张力 此板块是本书的核心论述之一,旨在剖析欧洲殖民扩张对非西方音乐文化产生的剧烈冲击。我们详细考察了加勒比海地区、非洲西海岸及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音乐的“混合性”(Hybridity)。重点研究了奴隶贸易如何迫使不同族群的音乐传统在极端条件下进行融合,催生出如古巴颂歌(Son Cubano)、巴西桑巴(Samba)等全新音乐形态。本书特别关注了殖民机构(如教堂、学校)对本土音乐实践的规训与抵抗,以及抵抗的音乐形式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潜在载体。 第三部分:民族国家的构建与“国家音乐”的塑造 本部分探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民族主义浪潮如何影响了各国音乐政策与音乐教育的导向。通过对苏维埃联盟时期音乐家协会的运作、拉美“民族主义音乐”的兴起(如墨西哥的马里亚奇的规范化)以及东亚地区对西方交响乐的本土化改编等案例,揭示了国家权力如何试图通过“正统音乐”的推广来统一文化认同。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民间音乐”的采集与建构过程,指出许多被视为“纯粹传统”的音乐,实则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被精英知识分子精心筛选和定型的产物。 第四部分:技术革命与声音的去地域化:录音、广播与流行音乐的诞生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20世纪以来,电气化技术(特别是唱片、收音机和磁带技术)如何打破了音乐的地域局限性。我们考察了爵士乐如何从美国新奥尔良的特定街区文化,通过唱片工业迅速扩散至全球,并反过来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音乐审美。详细分析了电子音乐的早期发展,探讨了合成器和采样技术如何使音乐制作脱离对实体乐器和特定演奏地点的依赖,开启了“无疆域”的声景时代。 第五部分:后殖民语境下的音乐身份政治:流散、回归与重构 聚焦于冷战后和当代全球化加速的背景。本书考察了流散社群(Diaspora)音乐的生命力,例如南亚裔在英国的音乐实践、中东难民在欧洲的音乐适应。探讨了“世界音乐”(World Music)标签的商业化及其对特定文化音乐的简化倾向。我们分析了当代音乐家如何利用数字平台,在保持其文化根源的同时,积极地与全球流行语汇进行对话,实现身份的复杂表达。本书探讨了本土知识产权与全球音乐资本之间的持续博弈。 第六部分:未来的声景:气候变化、城市化与音乐的适应性 本书的终章展望了未来音乐地理学的可能走向。探讨了日益加剧的城市化进程(Megacities)如何催生出全新的、高密度、多重感官交织的音乐生态。同时,对气候变化对传统音乐材料(如特定树木制作的乐器)的潜在威胁,以及偏远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进行了论述。最后,本书提出了一个思考框架,即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如何重新定义“地域性”在音乐表达中的核心价值。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提供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2. 丰富的案例研究: 选取了从西非鼓乐到巴尔干铜管乐队、从日本雅乐到爱尔兰民间音乐等数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案例。 3. 侧重于“变迁”: 强调音乐作为一种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反应,而非静止不变的“纯粹传统”。 4. 高质量图文: 包含大量由作者亲赴现场拍摄的珍贵照片、地图和乐器图解,以及关键音乐片段的文字转录分析(非乐谱形式)。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全球化进程、音乐历史及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推荐给音乐学、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及研究人员。 ISBN: 978-7-5678-9012-3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的色彩搭配,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蓝色调,让人感觉既专业又富有艺术气息。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页时的沙沙声听起来都很悦耳,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在上面做标记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福音。内页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设计者的用心,五线谱和文字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乐谱的清晰可辨,又不会让页面显得过于拥挤。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和弦进行和对位段落,印刷得一丝不苟,即便是最细微的记号也能清晰呈现,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和学习的体验。我个人非常看重一本书的物理形态如何辅助内容的吸收,而这套丛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绝非那种匆匆忙忙赶出来的教材可以比拟。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手拙”的学习者,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比较慢热,所以过去在学习和声学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总觉得乐谱上的音符和理论公式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然而,这本教材的叙述方式却神奇地搭建起了这座桥梁。作者似乎深谙学习者的困境,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非常贴切的、具有启发性的比喻或者直观的解释。比如,当解释到功能和声的张力与释放时,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讲“导音解决主音”,而是用一个非常形象的“音乐中的呼吸”来类比,瞬间就让我明白了其中的情感驱动力。这种将枯燥理论“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让我感到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沉浸式学习”。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导师在身边陪伴你。我发现自己常常不自觉地拿起笔,在书页的空白处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或者尝试根据书中的分析方法,去解构自己正在学习的某首曲子。这种主动参与和反馈循环,是任何纯粹的讲座或在线课程都难以替代的。而且,这本书的观点体系非常完整,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紧密,从基础的和声功能到复杂的调性外和声,过渡自然流畅,很少出现那种为了增加篇幅而堆砌内容的现象。它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理解层次,让人感觉物有所值,并且会成为案头常备的参考书。

评分

我刚开始接触这套丛书时,主要是被其标题所吸引,但真正翻阅起来,才发现它在理论深度上的挖掘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没有停留在对基本规则的机械罗列,而是真正着眼于“分析”二字,它引导读者去探究和声的内在逻辑和功能性,而不是简单地记住“什么能和什么”的条条框框。书中对不同时期作曲家是如何运用和声语言的论述,简直像是一次穿越历史的音乐之旅。比如,它对浪漫主义时期和声色彩的细腻描摹,以及对印象派和声手法的深入剖析,都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释那些模棱两可、难以界定的和声现象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不像某些教材那样给出绝对化的结论,而是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和解释的角度,这对我培养批判性思维非常有帮助。

评分

与其他我读过的和声学教材相比,这本书在选材的广度和时效性上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很多经典教材的例证往往局限于巴赫到勃拉姆斯这一核心时期,虽然这些是基石,但对于想要理解二十世纪及以后音乐发展脉络的人来说,还是有所欠缺。这部作品显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功课,它巧妙地将古典、浪漫的范例穿插在对近代和前卫和声的讨论中,使得整个理论体系的演进脉络清晰可见。例如,它对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和声织体分析,不仅仅是指出使用了某些特定的和弦,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和弦如何服务于作曲家所追求的特定“音响效果”或“色彩感”,这对于想要进行现代作品分析和创作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