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惇,1952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少年班(即今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和作曲;1956年直升上海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系。1958年调入民族音乐研究室工作,在继续修习作曲系课程同时,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先后到浙江、安徽、江西、山东、陕西、四川、湖北等省收集劳动号子、民歌小调、民间锣鼓和古老的戏曲声腔等。1960年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中国民歌、民族音乐理论、论文写作指导等课程教学。1978年春,在上海音乐学院着手“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的重建工作。1979年春,在该院建立“民族音乐遗产抢救小组”,担任组长,为几濒失传的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歌、说唱音乐、宗教音乐等进行录音、录像和整理研究。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虽然内容极其专业和厚重,但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舒适。那些恰到好处的插图、乐谱示例,以及关键概念的加粗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可读性和检索效率。对于我这种更偏向于视觉学习的读者来说,这些辅助元素是不可或缺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介绍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时,并未止步于纯粹的音乐分析,还融入了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原本抽象的音符变得立体而富有传奇色彩。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感觉就像是在整理一份精心编辑的、内容丰富的博物馆藏品目录。
评分这部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对传统艺术的真挚热爱。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描述起那些淳朴的民歌和精湛的乐器演奏技巧时,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听到山涧的流水声,感受到乡间劳作的汗水与歌声交织的画面。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域音乐风格差异的细致剖析,那种对地方色彩的敏感捕捉,绝非走马观花式的介绍。读着读着,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些古老的村落,参与到他们的节庆和日常生活中去,与那些质朴的音乐灵魂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挖掘和传承一种活着的文化记忆,让人由衷地敬佩。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没有落入简单罗列地方戏曲剧种或民歌种类的窠臼,而是着力于构建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探讨民间音乐在中国文化基因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音乐元素分析,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社会功能阐释,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准。尤其是其中关于“口头传统”与“规范化”之间张力的论述,极具洞察力,点出了民间音乐在现代社会保护与发展中的核心矛盾。读完后,我对“民间”二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质朴,而感受到了其背后蕴含的巨大文化能量和历史韧性。
评分我作为一个业余的民族乐器爱好者,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系统梳理中国民间音乐脉络的权威著作。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对各种传统乐器的形制、音色以及演奏技法的演变,做了极其详尽的考证和梳理,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经过作者的深入浅出地阐释,变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喜欢它引用的那些珍贵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让整个论述充满了坚实的文献支撑和鲜活的现场感,绝非空穴来风的理论堆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知识体系,让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民间音乐的博大精深,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受益匪浅。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对民间音乐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舞台上被高度“美化”和程式化的表演,总觉得少了点“野味”。然而,阅读这本书后,我的看法彻底被颠覆了。作者似乎具有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敏锐,将民间音乐置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和宗教背景中去考察,揭示了音乐与人生、与信仰之间那些深刻而微妙的联系。文字的张力很强,充满了激情和批判性的思考,对于一些流派的兴衰起伏,作者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深度,使得全书不仅仅停留在赞美,更具备了一种对文化生态保持警醒的责任感,读罢令人深思良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