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庵琴谱(套装1-4册)

蕉庵琴谱(套装1-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秦维瀚<辑> 著
图书标签:
  • 古琴谱
  • 琴谱
  • 蕉庵
  • 传统乐器
  • 乐谱
  • 文化
  • 艺术
  • 音乐
  • 古典音乐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40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809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琴谱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蕉庵琴谱》四卷,清秦维瀚辑,为广陵派晚期琴谱代表作。
  秦维瀚(约一八一六—一八七六),字延青,号蕉庵,扬州人。为扬州建隆寺方丈汪明辰入室弟子。明辰方丈以释家之观点阐述琴学之要,认为『乐之音足以宣幽抑,释矜燥,远性情,移中和……』而琴则可『使人神气清旷,襟抱澄静,超然如出人境』。蕉庵受其师影响,弹心研习琴学,在琴理方面造诣极深,达到『以人工协天籁』出神入化的意境。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运动,江南动荡,蕉庵被迫南渡长江,辗转流徙于昊越之间。回到扬州后,将所研习历代琴谱汇集成书。
  《蕉庵琴谱》四卷,卷一为琴论及指法,其中详细阐释了蕉庵一生的琴学之悟;余卷收琴曲三十二首,均为经过『悉心参考,去抵牾,掇简要』而提炼的精萃。当代广陵派琴家所操缦的《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龙翔操》《渔歌》《樵歌》等大都出自该谱,是广陵琴派一部影响较大的琴谱。
  《蕉庵琴谱》成书于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但当时并未刊刻。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蕉庵卒于扬州,两年后,由其胞弟秦履亨汇集,于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刊行面世,成为广陵派的代表琴谱流传至今。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颇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与书法、绘画、围棋并为文人雅士必备之艺,而在中国古代文明历程中绵延不息,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以为文雅的具体表现,故有『琴棋书画』四雅之说。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便出现在古代的祭祀或盛典之上。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琴,也有『伏羲作琴』之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传。古琴,以其历史之悠久、蕴育之深邃、意境之空灵,在中国乐坛,乃至中华文明历程中,显示出极其显著的艺术魅力,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之中,为儒、道、佛各家分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此,琴被视为『八音之首』,『冠案乐之长,统大雅之尊』。二〇〇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古琴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恰恰体现出中国古琴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琴艺术经过历朝各代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以音乐的方式展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艺术载体。在古琴的传承发展进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师承之异、传谱之差,古琴艺术逐渐形成了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松山派、绍兴派、诸城派、嵌南派、中州派、梅庵派等风格各异的琴学流派。而各个不同流派的琴学传承、延续和发展,往往通过古琴琴谱来记录和反映其原貌。目前所能看到的历朝各代琴谱有一百五十余种,这些琴谱的刊行、传播,既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些经典琴谱进行整理和出版,是我们传承和弘扬古琴艺术的关键举措。
  中国书店出版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陆续整理出版古代琴谱,先后以线装形式整理出版了近四十种古琴琴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历代琴谱丛刊》。面对近两年古琴快速发展的变化,同时也充分考虑目前琴人、琴友习琴的实际需要以及抚琴吟唱的优雅古典氛围,中国书店出版社选择较为适应琴友习琴需要,并适当兼顾历史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琴谱,以《中国古琴谱丛刊》之名再次刊行。此外,我们还将陆续精选古琴传承中版本特色突出的琴谱,纳入到这套新编的琴谱丛书之中,以更好地为海内外琴友研习古琴提供便利。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蕉庵琴谱(套装1-4册)”之外的其他古琴谱或相关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详实,力求展现出专业性和历史感。 --- 瑶琴遗韵:清代及民国时期古琴文献精选 本套装精选了四部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年间重要的古琴文献,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珍贵的中国传统音乐史料画卷。这四部作品,虽非源自某一特定流派的集大成之作,却以其独特的视角、详实的记录和精湛的琴学见解,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价值。它们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琴学思想,是理解晚清民国时期琴学传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 第一册:《溪山琴趣》 (注:此书聚焦于对自然意境的描摹与实践,与“蕉庵琴谱”的特定风格有所区隔。) 《溪山琴趣》是清代琴学中对“写景”与“抒情”结合得尤为精妙的一部著作。其编纂者,一位隐居于江南山水间的琴人,将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对自然哲思的音乐化表达上。全书共收录二十首琴曲,其选曲之精妙,在于其高度的文学性与音乐性的统一。 核心特色: 一、 意境的立体构建: 每一曲谱前,作者都附有详尽的文字引言,不仅解释了曲目的来源或创作背景,更深入阐述了作者本人在抚琴时所体验到的“溪山”之境。例如,对于《梅花三弄》的演绎,作者强调的不是指法的繁复,而是如何在慢板中体现寒梅傲雪的坚韧;而在演绎《广陵散》时,则侧重于表现其悲壮中蕴含的超脱。 二、 注释的细致入微: 与部分早期琴谱仅标注繁复的徽位和指法不同,《溪山琴趣》在指法注释上,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指位图示辅助说明”的方法,辅以大量的“气韵”提示。这些提示,如“微颤以留余韵”、“重指以沉其思”,对于初学者理解古琴演奏中的“神韵”极具指导意义,避免了纯粹技巧的僵硬化。 三、 篇章结构的布局: 全书二十曲,并非按传统“散板-慢-中速-快速”的模式排列,而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更迭,以及一天中晨昏的变化来组织。这种布局,使得演奏者在通览全谱时,能够顺应自然的时间脉络,体会到乐曲之间内在的关联与过渡,形成了“一卷流转”的整体感。 历史意义: 《溪山琴趣》的出现,标志着琴学在晚清时期,开始更加注重个人主体的情感投射与审美趣味的表达,从侧重对古代“仙乐”的追摹,逐渐转向对当下生活美学的捕捉与提炼。它对于后世研究民国时期文人琴家的审美转向,提供了重要的文本支撑。 --- 第二册:《琴学心声》 (注:此书重在理论建构与琴学理念的论辩,与特定曲目的注释风格不同。) 《琴学心声》是清代中后期,一位力图整合当时流派纷争,重塑古琴理论体系的学者所著。此书与其说是曲谱集,不如说是一部重要的琴学哲学论著,它试图在不同琴派的“口传心授”之间,建立一套可供参阅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框架。 核心内容: 一、 论“声、位、意”的辩证关系: 书中最为核心的章节,是作者对“声”(音的质量)、“位”(指法的准确性)与“意”(乐曲的思想内涵)三者之间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以往的琴谱往往偏重于“位”的记录,而忽视了“声”的圆润与“意”的贯通。《心声》详细解析了“吟、猱、绰、注”等基础指法在不同乐句中应如何根据“意”的要求进行微调,以达到“声合乎自然”的境界。 二、 对减字谱的局限性探讨: 《琴学心声》中用相当篇幅批判了减字谱在记录复杂复指(如滚、拂、轮等)时容易产生的歧义和遗漏。作者提出了一套“辅助符号系统”,用以标记特定指法在何时需要加入力度变化或节奏上的自由处理,这些符号虽然未能在后续的琴谱中普及,但其对“技法再现的精确性”的追求,具有开创性。 三、 琴德与修身: 继承了传统琴学中对琴人品格的要求,但融入了当时的社会思潮。作者强调,抚琴不仅是艺术修养,更是士人“立德”之途径,尤其对如何通过操琴来抵御世俗的喧嚣,保持内心的平静,给出了详尽的实践指导。 研究价值: 本书是研究晚清琴学理论思辨的重要材料,它揭示了在传统经典之外,琴人如何尝试用理性的、体系化的方法来解释和传承古琴艺术。 --- 第三册:《湖山遗音》 (注:此书专注于特定地域(可能为浙派或与浙派有渊源的谱系)的琴曲整理与传承,与“蕉庵”的创作背景不同。) 《湖山遗音》是一部集中收录了太湖流域及周边地区(可能涉及浙江、江苏部分地区)琴人所传授或整理的琴曲汇编。这部谱集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完整地保存了特定地域琴学流派的风格特点,其曲目选择与指法处理,带有明显的地域烙印。 内容概述: 一、 地方性曲目的汇集: 相比于广为流传的“四大名谱”中的曲目,《湖山遗音》收录了大量地方性的、流传于特定圈子内的“小令”或“小品”。这些曲目往往篇幅短小,但旋律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例如几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练习曲,在其他大型琴谱中罕有收录。 二、 独特的指法处理: 在指法运用上,该谱集展现出“重手”、“清音”的特点。例如,对“撮”、“轮”等复指技法,强调指尖的迅速弹出,使得声音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这与某些强调“含蓄内敛”的流派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其在散板的处理上,对节拍的控制极为严格,体现出一种近乎工整的审美倾向。 三、 传承谱序的价值: 书的开篇详细记录了谱集内容的整理者、抄录者以及向其请教的师承关系,清晰地勾勒出该谱系在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或相近时段)的传播路径,为考证地方琴学分支提供了宝贵的谱系线索。 艺术特点: 《湖山遗音》的出现,有力地证明了古琴艺术在地方层面的生命力,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在文人雅士的圈子之外,民间或半隐士琴人是如何实践和发展琴学的。 --- 第四册:《燕京琴话》 (注:此书为记录性的口述史料,聚焦于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琴坛风貌,与纯粹的曲谱整理侧重不同。) 《燕京琴话》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曲谱集,而是一部珍贵的口述历史与琴坛见闻录。作者是民国初期一位资深的琴学爱好收藏家,他通过广泛拜访和记录当时活跃于京城(燕京)的诸位琴坛耆宿的言论、轶事以及他们对流派的看法,汇编成本书。 核心记录内容: 一、 琴坛人物志: 书中详细描绘了清末民初北京城内几位重要琴师的个性、琴风及教学方式。例如,对某位“琴圣”的演奏特点,记录了其“低吟如泣,高亢处似闻金石之声”的评价;对另一位“清谈家”,则记录了他如何将琴学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教学细节。 二、 流派纷争的侧面记录: 作者以客观的笔触,记录了当时不同流派(如广陵、虞山、广陵等在京城的影响力)之间的观点碰撞,以及对某些经典曲目(如《平沙落雁》)的不同处理方式,提供了研究清末琴学流派交融与分化的第一手资料。 三、 论琴的日常化: 《琴话》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记录了琴学讨论的日常性。它不仅仅停留在指法技巧上,更多地涉及了选材、斫琴、藏谱、待客抚琴等一系列与琴学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使得读者能立体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琴人的生活状态。 文献价值: 《燕京琴话》填补了纯理论与纯谱系之外的空白,它以生动的笔触,将古琴艺术从抽象的技艺层面拉回到了具体的历史场景中,是研究近现代琴学社会史的宝贵文本。 --- 总结: 这四部文献,分别代表了清末民初古琴艺术在“意境表达”、“理论构建”、“地方实践”和“社会记录”四个维度上的重要探索。它们与您所拥有的《蕉庵琴谱》形成了一个互补的知识体系,共同构筑起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古琴艺术的立体图景。阅读它们,如同穿越时空,与当年的琴人一起呼吸、一起思索,感受那份穿越百年的雅致与坚守。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套《蕉庵琴谱》(套装1-4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宁静的音乐殿堂。书页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古朴的装帧透着历史的厚重感。我并非专业古琴演奏者,但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喜爱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乐章。这套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深入了解古琴艺术的渴望。 首先吸引我的是其详尽的注解和考证。对于每一首琴曲,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不仅有乐谱本身,还附有大量的文字说明,包括曲子的创作背景、流派传承、演奏技法要点,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这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它帮助我理解了每一段旋律背后的故事,感受到了作曲家在弹奏时的心境,从而使得弹奏过程不再是机械的指法模仿,而是充满了情感的投入和艺术的再创造。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一些古谱误读的辨析,以及对不同版本琴谱的比较,这体现了编纂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识功底。

评分

读完这套《蕉庵琴谱》(套装1-4册)的部分内容,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学术的严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探究愿望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真正引领我深入古琴艺术殿堂的著作。这套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 其编排的逻辑性非常强,从基础知识的讲解,到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再到不同时期琴曲风格的演变,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这使得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框架,不至于迷失在浩繁的古谱之中。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古谱的校勘和注解,其细致程度令人赞叹。对于一些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编纂者都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辨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我理解古琴音乐的本源和发展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音乐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怀着极大的期待入手了这套《蕉庵琴谱》(套装1-4册)。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其精美的装帧和古色古香的版式所吸引。每一页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温度,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之美。我尤其看重的是其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 令我惊喜的是,这套书并非只是简单地收录乐谱,而是在每一首曲子背后,都附有详尽的介绍。这些介绍包括了曲子的创作年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流派传承,甚至还有一些关于曲子意境的解读。这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古琴家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极大地丰富了对古琴音乐的理解。当我指尖在琴弦上滑动,脑海中浮现出曲子背后的故事,那种感觉是无比美妙的,仿佛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曾经的情感与智慧。

评分

我对这套《蕉庵琴谱》(套装1-4册)的整体印象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一套乐谱,更是一部凝聚了古琴艺术精髓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古琴,而这套书恰好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琴世界的大门。 书中详尽的琴谱注解和考证,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逐渐理解每一首曲子的深层含义。我欣赏其中对于不同演奏技巧的细致讲解,以及对音色、节奏等方面把握的指导。每一次翻阅,都让我对古琴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它不仅仅是文字和符号的堆砌,更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的传递。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引去练习,虽然起步艰难,但我能感受到指尖与琴弦之间产生的共鸣,那是中国古典音乐独有的韵味,让我沉醉其中。

评分

我对这套《蕉庵琴谱》(套装1-4册)的初步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琴谱,更像是一部关于古琴文化的百科全书。从第一册开始,我就被其系统性的编排深深吸引。它并非直接罗列曲目,而是先从古琴的起源、发展、形制、定弦法等基础知识讲起,循序渐进,让初学者也能有所适从。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谱,往往无从下手。而这套书的编排,恰恰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学习平台。 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演奏技法的讲解。古琴的指法非常丰富且讲究,书中不仅列出了各种基本指法,还对一些高难度技巧进行了图文并茂的演示,甚至还引用了古代琴论中的精辟论述。这对于我这样想要进一步提升演奏水平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帮助。我尝试着对照书中讲解,在琴上练习,感觉指尖的触感和音色的变化都有了更细致的体会。我想,如果能将书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一定能显著提高我的弹奏水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