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圖書請點擊:
★本書作者是來自活佛世傢阿色傢族的傳承人——阿色益西降錯仁波切,七歲即被迎請坐床,十二歲齣傢,後入色達五明佛學院深造學習,師從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由其建立的108愛心基金,推動瞭漢藏公益事業發展,是年輕一代僧侶的代錶。
★阿色上師早年與漢地結緣,精通漢語,多年來深入研究漢藏文化。他的文筆細膩,文字充滿智慧,深受漢地讀者的喜愛。
★《不能等 不能怕 不能悔》是阿色上師多年傳法的精粹之選,書中100條人生開示是阿色上師從親曆的人和事中悟齣的人生智慧,特彆送給當下浮躁、迷惘、駐足不前的年輕人。人生在世就是一場修行,每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福報。
★精美全彩插圖,由數名新銳攝影師深入藏地采風拍攝,帶你從視覺上感受信仰的震撼力量。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被外界束縛,忍受著生活齣其不意拋齣的難題,默默計算著自己的努力,到頭來卻得齣一個“無解”的答案——付齣瞭巨大的精力卻依然得不到承認,苦心經營的感情卻阻攔不瞭親友的離席,工作多年依然領著微薄的薪水,進入社會打拼許久卻仍舊沒有人脈和地位,反而因為終日庸碌而忘記瞭年少時的理想,甚至漸漸喪失瞭生活的勇氣……這一切“不如意”,其實都是人生中寶貴的福報!
《不能等 不能怕 不能悔》是阿色上師多年傳法的精粹之選,也是他具代錶性的作品。書中100條開示全部是阿色上師從親曆的人和事中悟齣的人生智慧,給浮躁、迷惘、駐足不前的靈魂找到一處寜靜的心靈歸屬之地。
萬事因緣而起,我們的一切努力,都是促成日後碩果纍纍的緣。就如你翻開這本書,也是於紅塵萬丈中締結的一段佛緣,助你紅塵安住,現世歡喜!
阿色益西降錯仁波切1980年誕生於尊貴的活佛世傢——阿色傢族,七歲即被迎請坐床,十二歲時齣傢,後入色達五明佛學院深造學習。阿色益西降錯仁波切小時候很貪玩也不喜歡念經,經常偷偷溜齣經堂到山下去玩。有時候還帶一些比自己年齡大的小喇嘛一起去。他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被法王如意寶的大愛菩提心所深深感染,我纔真正樹立瞭利益眾生的人生目標,發願在有限的生命裏能夠為眾生、為佛教做更多的事情。但至今我仍不認為自己是什麼活佛。”
阿色益西降錯仁波切十六歲開始與漢地結緣,以流利的漢語和莊嚴的威儀吸引瞭許多有緣人,成為年輕一代僧侶的代錶。
阿色益西降錯仁波切曾在色達五明佛學院學習,先後依止晉美彭措法王、莫紮法王、白瑪降澤活佛、亞青阿鞦法王、鬆傑澤仁仁波切、洛嘎仁波切、慈誠羅珠堪布、龍多活佛、丹增降措活佛、阿紮上師、則然寺阿嘎喇嘛等諸多大德。——佛緣網
仁波切聰慧的氣質和莊嚴的威儀吸引瞭很多有緣人,許多朋友都因為受到他智慧與慈悲的感染而逐漸改變瞭生活態度,並開始廣泛參與公益活動,為社會注入正能量。——人民網
第一章·不要等感到徹骨的痛,纔知道人生需要奔跑
等待看似甜蜜,實則毒藥一劑/002
動的惰性/004
生命的真相便是無常/007
蓄力的彈簧與埋頭的鴕鳥/010
時機不靠等,靠創造/013
你以為的幸運,是彆人努力瞭許久的光環/015
唯有把夢想變成現實,它纔真實存在過/018
人生需要一些傷害和苦難/021
外界不是束縛,自我為中心纔是束縛/024
不斷地拼搏奮進,纔是人生最大的安穩/027
把欲望看清瞭,也就看輕瞭/031
活在當下,每次隻專注做好一件事/034
第二章·越逃避,越艱難;越努力,越幸運
善於利用時間的人,永遠能找到充裕的時間/038
苦而不怨,喜而不貪,纔是人生大境界/041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044
方嚮錯瞭,越努力越失意/046
含蓄陰柔很可能成為緻命傷/048
要麼堅持到底,要麼斷然轉彎/051
一忍支百勇,一靜製百動/053
反復猶豫的事,暫且放下/055
被睏住的,都是迷茫的人/057
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是催化劑/059
任何偉大最終都要落實到細節上/062
你想要的,永遠不會自動來找你/065
第三章·不怕窮、不怕老、不怕跌倒
嚮內求,擺脫心靈深處的貧窮/068
真正擁有之前,先學會斷捨離/071
眼淚換來瞭同情,勇氣卻為你贏得尊嚴/073
真正的強大,從不懼彆人的質疑/075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077
做什麼都有代價,何況自由/079
放不下“麵子”,就是放不下“我執”/082
一切恐懼都來源於“我執”/085
不要怕指甲裏有泥/088
越擔心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090
以希望驅散恐懼/093
第四章·你要學會自己強大
你可以任由對手把你踩在腳下,也可以學著自己強大/098
萬物從容,你也要走得從容/101
做齣成績,要先優於過去的自己/104
學會分辨“經驗”與“陋習”/107
成功真的可以復製嗎/109
說話要說重點,做事要做到位/111
要成好人,須尋好友/113
善待身體,身體好的人更冷靜/116
會說的人最聰明,會聽的人最尊貴/118
寬容不等於軟弱,謙卑不等於膽怯/123
第五章·孤獨,是年輕的證明
讓自己獨處一會兒/126
因為有黑暗,我們纔有發光的機會/128
感謝摺磨你的人/130
世事難料,執著最沒必要/133
在“失去”中成長/135
支撐創造力的,是膽識/137
與其流淚,不如活齣無可替代的自己/139
退一步的智慧/141
把傷害看淡一點,怨懟就會少一些/143
如果盲從纔能閤群,不如獨自前行/146
一個人前進的勇氣/148
第六章·自己走過的路,纔叫齣路
縱然失敗,也是前進一步/152
在廢墟上重建自己/155
過去過不去的,最終都會過去/157
違緣反而更能強大心靈/159
抹掉悔意,剩下的就是經驗/162
三思而後行,但不能不行/165
用正嚮的慣性替代負嚮的慣性/168
他人的生活並不臻善完美,你的生活也並非一無是處/170
北山和尚與南泉和尚/172
謙虛沒有絕路/175
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178
掃除身心的“舊貨”是最愉悅的時光/181
第七章·不悔,一切都還來得及
付齣瞭就彆怕背叛/184
悔是怕的必然結果/186
破滅的,都是泡泡/188
“作”不一定死,“不作”注定平庸/190
善巧的智慧/194
無所謂失,也就無所畏懼/196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但後天很美好/198
不願承擔風險,就隻能裹足不前/201
不計較得失,纔能發揮自如/204
該斷的,就得斷/207
每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福報/209
等待看似甜蜜,實則毒藥一劑
等的是甜蜜,
來的是苦澀,
沒的是青春。
2011年10月,我們來到拉薩朝聖。我還記得鞦天的聖城陽光明媚,那些虔誠的信徒和四海的遊客轉經的轉經,遊玩的遊玩,許多人手中拿著轉經筒和念珠,還有許多人圍繞著大昭寺磕長頭。
此情此景讓人覺得非常安逸、悠閑,但當我與一個年輕人閑談之後,心裏便不那麼輕鬆瞭。這位年輕人說,他來大昭寺,就是為瞭等待工作機會。我問他之前是否從沒有找過工作,他說,從沒有,他隻是在等待時機。
其實,所謂的時機,可不完全是等來的。如果你去問那些成功人士,他們為何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恐怕沒人會迴答說:“我的成功是等來的。”
在很多時候,我們要做成某件事情,確實要看內因外緣是否能發生作用;在處理事情時,有時稍微等待時機也並非不可。隻是如果一味地等待下去,那便是對自己的放任,對青春的荒廢,更是對人生的不負責任。
修行人都知道 “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何況能夠修學正法、解除煩惱、度化眾生,就更不能遙遙無期地等下去。
記得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旅人路過一個村莊,看到一位農夫坐在樹樁上抽煙。他便說:“您好呀,您在這裏乾嗎呢?”
這個農夫說:“前段時間我正要伐木,結果風雨大作,許多樹木都被颳倒,可省瞭我不少力氣。還有一次,雷電擊中瞭我正準備焚燒的乾草,這又讓我省瞭不少事。所以,這次我決定坐在這裏等待。”
“那請問您在等什麼呢?”旅人好奇地問。
農夫得意地說:“我在等一場地震把我要翻的土豆給翻齣來啊。”
旅人聽罷搖搖頭就走瞭。至於是否真的會有一場地震把土豆翻齣來那我們就不得而知瞭,但這個在等待中懷以期待的農夫會有怎樣的結局我們輕易就能猜到,而且我們也不難想見那些慣於等待的人是如何用等待這味“毒藥”來害自己的。
生命何其短促,世間諸事無常。想要追求事業的人,不要等;渴望擁抱愛情的人,不要等;期待修行有所成就的人,更不要等……選擇瞭無限期的等待,便是選擇瞭虛度生命。
生命的質量取決於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佛陀曾經開示過我們,人的生命很短暫,短到隻在一呼一吸之間。短短的數十年光陰過去之後,我們到底是平靜祥和地逝去,還是懷著恐懼、憂傷、悔恨逝去,全由自心做主。
由於時代發展,我雖然一直在藏地管理寺院和修行,平時也會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瞭解時事,跟各地的朋友、道友們交流。每年還會抽齣一點時間來漢地跟大傢聚一聚,聊一聊。在寫這本書之前,經常有些年輕朋友跑來嚮我抱怨,說自己的生活沒有目標,活得乾乾巴巴, 也有朋友說:“生命中的各種變化我根本掌控不瞭,很痛苦啊。”
的確,在我們的人生中,唯一不變的,就是所有都在變。因為無常,富庶也會貧瘠,歡聚也有分離,承諾難免背棄,當下幸福也許晚景淒涼。但無常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變化都是不幸的,無常也會帶來轉機,生活的逆境可以助你鍛造齣一顆強韌的心,誰又能否認有多少“不得已”,最後都成瞭“大歡喜”呢?
所以,唯變化永恒不變,唯以不變應萬變——外在世界的變遷我們無法左右,自我的修煉卻取決於自己。不能等、不能怕、不能悔是本書的三大主題,其實也是我們對待人生的基本態度。生命的質量取決於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不能等,是因為人生短暫,我們需要珍惜的東西太多;不能怕,是因為我們的恐懼往往來源於對無常的不能掌控,而對無常有瞭正確認識之後纔能培養起無畏的心;不能悔,生命是一個流動的過程,遠去的昨天不會因為你的悔恨而迴來,但夢想和未來還在前頭,我們要把握好當下的時光,不拖延,不抱怨,在人生路上走得踏實堅韌。
既然我們以這本書相遇,這便是我們之間甚深的緣分,如果你覺得這些文字對你有所助益,或者某一句話能叩擊你的的心靈,喚醒你沉睡的智慧,這就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阿色益西降錯
2015年10月
我通常對這種主題的書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它們脫離實際,寫得太“懸”,仿佛作者從未真正體驗過生活的泥濘。然而,這本書卻展現齣一種罕見的“泥土氣”。它沒有刻意去美化或醜化任何經曆,而是用一種近乎新聞報道般的冷靜筆觸,記錄瞭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掉的“微型失敗”。比如,描述一次重要的約會,不是聚焦於浪漫的對話,而是詳細描摹瞭等待時,主人公不斷查看手機、內心計算著“早到三分鍾會不會顯得太急切,晚到一分鍾會不會顯得不夠重視”的那種煎熬。這種細節的打磨,讓我立刻聯想到瞭自己無數次在社交場閤中體驗到的那種無聲的自我審查和錶演。它讓人明白,真正的“畏懼”往往不是來自外部的敵人,而是我們對自己錶現的過度擔憂。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我對作者的背景産生瞭極大的好奇,他究竟是如何捕捉到人類這種普遍存在的、卻又極力掩飾的“錶演性焦慮”的呢?這本書的敘事節奏也處理得非常高明,它懂得何時該按下快進鍵,將一段漫長的煎熬一筆帶過,又何時該放慢鏡頭,聚焦於某個關鍵的猶豫瞬間,讓人感同身受地窒息。
評分這本新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個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許久的人,投下瞭一顆深水炸彈。我一直以為自己對“遺憾”這個詞有著深刻的理解,畢竟誰還沒點年輕時犯下的蠢事呢?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卻以一種近乎殘忍的坦誠,剖開瞭那些我們試圖遺忘、卻又在深夜裏反復咀嚼的瞬間。它不是那種空泛地鼓吹“嚮前看”的勵誌讀物,它更像是一麵冰冷的鏡子,照齣你我在麵對抉擇時,那種搖擺不定、患得患失的真實麵目。作者似乎擁有某種穿透人心的能力,寥寥數語,就能勾勒齣一個完整的心靈圖景,那種對“應該做”和“實際做”之間鴻溝的描繪,精準到讓人脊背發涼。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時間不可逆性”的探討,它沒有用宏大的哲學思辨來壓人,而是通過一個個微小到如同耳語般的生活片段,讓你真切感受到每一次拖延的代價。讀完第一部分,我不得不放下書,去陽颱上站瞭很久,不是因為被感動落淚,而是被一種清醒的、近乎疼痛的自我認知所震撼。這種感覺,比被安慰要有效得多,因為它強迫你直視自己的軟弱,而不是躲進虛假的溫暖中。
評分我是一個對“行動力”有著近乎偏執追求的人,我總認為生活就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慢一拍就意味著輸掉一切。因此,我習慣性地用“效率至上”的準則來衡量自己和他人的所有行為。這本書的齣現,成功地打破瞭我這種僵硬的思維模式。它並非鼓勵懶散,而是巧妙地將“等待”和“猶豫”從負麵標簽中剝離齣來,放在一個更具情境化的位置上進行考察。作者用瞭大量的筆墨去描繪那些“並非不能行動,而是行動的準備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存在狀態”的時刻。比如,描述一位藝術傢在工作室裏,盯著一塊空白畫布三天三夜,那種看似停滯的狀態,實則是在進行極其密集的精神建構。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浪費時間”的定義。或許,那些我們急於跳過的、感到不適的、充滿不確定性的“間隙”,纔是真正塑造我們心性的熔爐。它教會我,與其恐懼停下來,不如學會如何在停下來的那一刻,真正地“在場”。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心理指導,它更像是一種關於生命節奏的哲學啓示錄。
評分讀完這本作品,我心中的感受是復雜的,它沒有帶來那種讀完經典名著後“知識被充盈”的滿足感,反而像是一次徹底的“情緒排毒”。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不是以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來評判人物,而是將敘述者本身也置於一個不斷反思和自我質疑的位置。這種“共同在場”的寫作手法,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書中探討的許多睏境,都源於我們對“完美結局”的盲目追求。我們總期待一個圓滿的句號,卻忽略瞭生活本身就是一連串不完美的逗號和分號的組閤。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對於“坦誠的難度”的描繪。他指齣,我們最難對他人隱瞞的,往往不是我們的缺點,而是我們內心深處最原始的、不加修飾的渴望。而一旦我們將這份渴望公之於眾,那種隨之而來的脆弱感,常常比拒絕和逃避更加令人難以承受。這本書的風格是內斂而沉靜的,它不靠煽情取勝,而是靠精準的解剖,讓你在不經意間,自己完成瞭對過往的梳理。它不是一本能讓你“立刻改變”的書,但它是一本能讓你“深刻思考”的書,而後者,往往是更長久改變的基石。
評分說實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自我審判。我必須承認,我帶著一種審視者的姿態開始閱讀,想看看作者如何處理那些所謂的“大錯”,結果卻發現,真正的殺傷力都藏在那些被我們輕易放過的“小錯”裏。它沒有宏大的敘事結構,沒有復雜的故事情節,它完全依賴於情緒的層次推進。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句子結構變化多端,有時長句如河流般一瀉韆裏,將思緒的鏈條延伸到極緻;有時則用短促、近乎斷裂的詞語,模仿心跳加速或呼吸停滯的瞬間。這種語言上的張力,完美地服務於主題。特彆是書中關於“選擇的代價”那幾章,作者提齣瞭一個令人不安的觀點:我們所遺憾的,往往不是我們沒有選擇‘A’,而是我們對‘A’本身抱有的不切實際的完美想象。一旦選擇瞭‘B’,我們便會將‘A’理想化,將其塑造成一個永遠錯失的烏托邦。這是一種心理學的陷阱,而這本書,則像是一把精巧的手術刀,將這個陷阱暴露無遺。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後悔庫存”被清空瞭不少,不是因為釋懷瞭,而是因為看穿瞭後悔背後的虛假機製。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除瞭封麵,很喜歡內容。
評分挺好的,值得購買!
評分不錯,挺好的書,有啓發
評分ùuuuuuuuuuuuu
評分ùuuuuuuuuuuuu
評分好好看..............
評分公司用書,我都沒看過!
評分一本好的啓迪心靈智慧的書,值得一看,心靈的安靜………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除瞭封麵,很喜歡內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