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包括生命与营养科学知识的教育,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的教育和饮食文化的传承弘扬。完整的“食育”致力于培养家长和孩子选择食物的能力、了解什么食物有益于健康的能力、饮食中的味觉能力、了解食物生长方式的能力和烹调营养食品的能力等。通过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识,以及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对食物的感恩之心等,使孩子具备自己管理自己健康的能力,减少生活习惯病的发生。
0—7岁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7岁以后,人的摄食习惯和饮食好恶基本形成,很难改变。面对当前食品工业化现象泛滥,孩子偏好垃圾食品以及饮食习惯不健康等状况,给予孩子健康的“食育”可谓迫在眉睫,托幼机构“食育”工程正是为此孕育而生。这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现代社会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却单单忘记了“食”。在学校里,老师们会给学生们关于“德智体美劳”正确的方向,却没有一个老师告诉我们,关于“食育”的正确认识。而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托幼机构是培养和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推广食育的重中之重就在于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了解营养、健康以及和粮食生产有关的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升饮食文化水平。激发其产生对食物的感恩之心和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责任感。
本书作为托幼机构“食育”工作的教材,不仅可供托幼机构的老师使用,同时也是一本适用于儿童保健工作者和家长“食育”的参考书。
宋媛,长期从事儿童保健管理、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早期儿童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曾赴日本、美国、港澳等多个国家、地区交流,主持或参与省、市重大课题研究,发表论著等20余篇。《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0-3岁科学育儿指导手册》主要编委,参编多本儿童健康宝典等书籍。
贺永琴,长期从事幼儿教师教育、0-3岁幼儿早期教育、幼儿营养与健康教育、幼儿园政策与法规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累计近8万字;参与编写中师、幼师和中小学、幼儿园用教材、教参22套,累计20余万字;作为主审审定中小学教材3套。
前言
第一章 儿童消化器官构造和功能
第二章 儿童营养知识
第三章 托幼机构“食育”教案
第四章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主题活动
第五章 托幼机构开展食育的条件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以一种非常亲和且充满智慧的方式,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吃”这件事所承载的远超营养学的意义。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餐桌场景切入,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细腻的观察力,比如对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对食物产生好奇心或抗拒心理的剖析,以及如何巧妙地将这些瞬间转化为教育契机。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更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且充满热情的教育者陪伴下,进行一场关于生活哲学的深度对话。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到底是在“喂养”孩子,还是在“培养”他们对自然、对劳作、对生命的尊重。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掷地有声,让人不禁感慨,原来我们对食物的教育可以如此立体而有层次。它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更是关于“如何生活”的指南。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回荡的不是具体的食谱或教育技巧,而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关于文化传承和生命教育的使命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健康教育的窠臼,将“食育”提升到了国民素质教育的层面来讨论。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切入,再聚焦到现代家庭环境的碎片化,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令人信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感官训练”的章节,那部分描述得极其生动,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泥土的芬芳和食材的本味,这远比任何枯燥的理论说教都要有效得多。它挑战了我们对“快节奏生活”的固有认知,提醒我们慢下来,去重新建立与土地和食物之间的连接。整本书的基调是积极而充满希望的,它没有批判现代工业化食品的弊端,而是提供了一套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充满了实践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风格简直像是一股清流,完全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教育类书籍。它不是那种严肃到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著作,也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心灵鸡汤,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散文笔调。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强,能够将复杂的教育理念用非常诗意和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得即便是初为人父人母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中的精髓。书中对“仪式感”在饮食教育中的作用的阐述,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原来,一顿饭不仅仅是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情感的凝聚和文化的传递。我感觉作者是一位心思极其缜密的生活艺术家,她通过食物这个载体,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去倾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读完后,我立刻就被激发了想要重新规划家庭餐桌的冲动,那种感觉,是久违的、被重新点燃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富有远见的理论框架,用以支撑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努力。它没有提供那种“一用就灵”的速效药方,而是深入挖掘了“食育”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生态学的意义。特别是书中对“食物主权”和“伦理责任”的探讨,令人深思。作者清晰地指出了,一个懂得感恩食物的孩子,才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成年人。这种高度和广度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需要停下来,默默思考书中提出的观点与我自身成长经历的对照,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学习。它就像一把精密的刻刀,帮助我们将模糊的“教养”概念,雕琢成了清晰可见的“生活教育蓝图”。
评分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真诚的态度和超越性的视野。它没有将“食育”局限在如何让孩子不挑食的小范畴内,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高度来探讨。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对下一代的深切关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智慧的尊重和对现代困境的深刻洞察,让人由衷地感到佩服。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观察报告,通过“吃”这个窗口,折射出了当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它鼓励家长放下焦虑,以一种更放松、更具探索性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成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学到了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更重要的是,我自己的生活态度也被这本书温柔而有力地校准了方向,回归到了一种更本质、更朴素的幸福感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