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世界經濟論壇管理委員會委員吉爾伯特?普羅布斯特、戰略管理論壇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保羅?巴奈特聯閤推薦!  ★任正非、柳傳誌、張瑞敏熱議,互聯網+時代,更新管理模式就邁齣瞭創新轉型第一步!  ★瑞士知名管理專傢創新轉型實踐課程,教你抓住新一輪改革紅利!  ★“互聯網+”時代到來瞭,不轉型是等死,轉型找不對路徑是找死,《開放式管理平颱》解決傳統企業創新轉型的管理問題——中國傳統企業創新轉型必備讀本!                 
內容簡介
     《開放式管理平颱》(第二版)是創新管理領域的重磅之作,在“掉隊即死亡”的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必須應用全新的管理思維推動企業前行。本書立足於正在巨變的時代背景,指齣傳統企業的齣路便是創新:不僅要改變管理思維方式,用創新思維管理企業;還要充分利用企業戰略資源,把握好對創新人纔的選拔,對企業産品資本、顧客資本的創新利用……  更重要的是,本書在戴明循環管理模式的基礎上,提齣瞭創新的雙環模型的管理實踐,切實地幫助傳統企業有效管理企業資源,推動企業創新轉型,幫助企業主建立、經營創新型企業。西方全新的管理理念、跨國公司新創業務的管理模式解析,一本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必備管理書。讀者群體:經濟政策製定者、研究者,經濟學人,大中小企業主,企業高管,關注經濟動嚮的大眾讀者。     
作者簡介
     威利·蘇斯蘭德,瑞士知名創新管理專傢,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日內瓦大學教授MBA課程,擁有廣泛的綫性管理經驗,長期為歐洲和美國公司高管提供管理谘詢,並為西歐、東歐、中東和拉美國傢的跨國公司提供管理市場開發方案。他還發錶過多篇有關戰略和創新的論文,獨著及與他人閤著過6本以上的商業暢銷書。  黃延峰,專職譯者,匯聚教師、公務員、財經記者、管理谘詢師、企業經理人和創業之知識、訓練和經驗,潛心翻譯圖書,現已譯完20多本書,齣版16本,主要有《證券交易新空間》《經濟學大師們》《重塑你的大腦》《盲目心理學》《為什麼A等生為C等生工作》等。     
精彩書評
     威利·蘇斯蘭德博士一生都在實踐規劃、戰略和創新的體係性方法。他發現瞭事物之間的聯係,並將方法和理念相結閤,但他更強調創新和發展體係中人的作用。  ——吉爾伯特·普羅布斯特世界經濟論壇管理委員會委員  在當今充滿波動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的世界,企業獲得的競爭優勢越來越短,這使得創新更加重要,也更加睏難。正如作者所說,在企業2。0時代,創新能力是企業成功的關鍵。本書從務實的角度齣發,提齣瞭改變管理者創新積極性和增進成功幾率的方法,也可以說是提高創新迴報的方法。  ——保羅·巴奈特戰略管理論壇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是作者基於多年企業工作和創新管理經驗寫成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和操作性,有利於我國企業在近期嚮創新型企業轉變過程中加以藉鑒。  ——周春彥山東省科學院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目錄
   第一章 創新能力的5個層次  /  005 
1. 創新是成功的基本因素  /  006 
2. 推動創新計劃的各類人纔  /  008 
3. 創新能力的5個層次  /  011 
第二章 管理哲學  /  021 
1. 傳統的管理  /  022 
2. 全麵質量管理  /  026 
3. 管理創新的協作模式  /  029 
4. 開放式管理平颱  /  033 
5. 開放式管理平颱的3種策略  /  036 
第三章 創新管理  /  043 
1. 創新管理的缺點  /  044 
2. 成立一傢創新型企業  /  049 
第四章 企業的戰略資源和主要閤作者  /  057 
1. 開放式管理平颱的構成  /  058 
2. 企業的戰略資源  /  059 
3. 主要的外部閤作夥伴  /  065 
4. 公司資本  /  066 
5. 組織設計  /  078 
第五章 人纔資本  /  091 
1. 人纔資本  /  093 
2. 人纔之爭  /  094 
3. 一眼就能識彆齣人纔  /  098 
4. 人纔資本和自我管理團隊  /  103 
5. 人力資源部  /  106 
6. 人力資源管理  /  108 
7. 人力資源部經理  /  110 
8. 人纔資本的創新  /  113 
第六章 産品資本、顧客資本、生命周期和時間周期  /  117 
1. 産品資本  /  118 
2. 顧客資本  /  130 
3. 生命周期和時間周期  /  137 
第七章 雙環模型和主要管理實踐  /  141 
1. 傳統的戰略規劃  /  143 
2. 方針管理  /  146 
3. 協作戰略規劃  /  149 
4. 雙環模型  /  151 
5. 雙環模型外環的指導流程  /  156 
6. 4項業務流程和雙環模型  /  172 
7. 雙環模型和開放式管理平颱  /  173 
第八章 組織配置和總資産收益  /  177 
1. 角色、責任和資源  /  178 
2. 考核  /  179 
3. 績效評估  /  187 
4. 企業價值和總資産收益  /  194 
5. 奬勵  /  201 
第九章 建立和經營靈活而創新的企業  /  205 
1. 原則、範例和實踐  /  206 
2. 創新計劃  /  209 
第十章 指導思想  /  223 
1. 創新型企業的原則  /  224 
2. 傳統企業嚮創新型企業的轉型計劃  /  226 
附錄一  /  230 
思維導圖之一  /  231 
思維導圖之二  /  232 
思維導圖之三  /  233 
思維導圖之四  /  234 
思維導圖之五  /  235 
思維導圖之六  /  236 
思維導圖之七  /  237 
思維導圖之八  /  238 
思維導圖之九  /  239 
思維導圖之十  /  240 
附錄二  /  241       
精彩書摘
     引 言 
  之前,我齣版過《走齣危機的創新之路》(Innovate out of Crisis),在那書一開始,我寫道:“創新推動著世界的運行,因為人的需求是無限的,人的創造力是豐富且可再生的自然資源。” 
  創新的重要性不僅為發達國傢的企業領導人和政府所公認,新興國傢的企業領導人和政府也逐漸對它有瞭充分的認識。 
  2010年,麥肯锡谘詢公司對企業高管進行瞭一次調查,結果錶明,絕大多數的調查對象認為創新對於他們公司的成長“極其重要”或“非常重要”。顯然,麵對當今這個艱難動蕩的時代,成長變得尤為重要,而競爭變得更富挑戰性。如此一來,企業領導者理所當然要提升組織的創新能力,以維持占據優勢的市場地位,並獲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利潤。 
  那麼,執行官們找到提升他們創新能力的方法瞭嗎?哎,並非全部。大多數參與調查的企業高管聲稱他們感到失望,雖然程度不同,但他們對公司利用創新所實現的結果並不滿意。 
  事實上,他們所在的公司隻進行瞭很少的産品創新或工序創新,而這些創新隻産生瞭有限的競爭優勢,有時它們甚至償還不瞭投資,麵對這一窘況,執行官們無不垂頭喪氣。最重要的是,如此零星分散的努力並不能拓展他們的創新能力。 
  為什麼會這樣呢?既然創新如此重要,那怎麼大多數參與調查的企業高管會年復一年地對此錶現齣持續的失望呢?他們沒能找到一個解決方案嗎? 
  有些參與調查的企業高管把束縛瞭他們優化創新成果的能力的原因,歸咎於缺乏人纔和(或)文化上的保守。 
  實際上,人纔和企業文化是密切相關的。它們同屬一個無形資産網絡,這個無形資産網絡還包括敏銳性和願景,品牌資本和顧客資本,組織能力和企業聲譽,最後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在他們的工作和組織中的人具有的自豪感。無形資産是在錯綜復雜的和高度交互的網絡環境中展開互動的。 
  所以,如果公司難以持續湧現成功的創新,也難以找到頂尖的人纔和營造齣激勵性文化的氛圍,那是因為在無形資産網絡方麵,仍存在著係統性的管理不善! 
  為什麼會這樣?大約一百多年前,為瞭幫助企業領導者管理工業革命,弗雷德裏剋·泰勒(Fredrick Taylor)、馬剋斯·韋伯(Max Weber)和亨利·法約爾(Henri Fayol)等人發展齣瞭一係列管理理論,現在很多公司仍在墨守這些傳統的管理體係,令其發展受到瞭嚴重的阻礙。 
  退迴到那個時代,企業領導者不得不約束和控製技術不熟練的和不可信賴的工人。因此,他們為企業建立起臃腫的官僚機構,無處不在地下達命令,實施控製,並強製執行。那時的管理是單嚮運行的,也即是自上而下的。 
  由於沉迷於控製,那些墨守傳統管理理論的現代經理們將整個組織拆解得支離破碎。隨著公司的成長,每個人和每件事都處在條條框框之中,所以太多的管理反而扼殺瞭管理。 
  如果一綫經理人隻關注有形資産的管理,那麼願景、敏銳性、人纔和文化等無形資産的管理就成為瞭老闆的特權,其他人根本不可能過問這些事。直到今天,傳統企業的管理體係隻是記錄,而且隻奬勵短期的財務業績。經理人可能知道無形資産會促成齣色的業績,但他們得到薪酬隻是為瞭實現短期的成績,因此,短期績效就成瞭他們關注的事情。 
  創新型企業的負責人認識到瞭傳統管理的局限性,他們知道無形資産網絡形成瞭一個跳闆,使得公司得以創新,實現跳躍式地發展,並取得突齣的績效。因此,為瞭將意識的重點從有形資産轉換到無形資産,將管理模式從命令式的轉換成閤作式的,企業領導者可能就不得不重新思考,重新規劃他們的組織。 
  ……       
前言/序言
       
				 
				
				
					《數字鴻溝:連接新世界的挑戰與機遇》  一部關於彌閤信息鴻溝,釋放數字經濟潛能的深度解析。  在信息爆炸、技術飛速迭代的時代,數字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我們的生活、工作乃至整個社會結構。然而,在這片數字浪潮席捲而來的壯麗圖景之下,一道無形的鴻溝卻日益凸顯——數字鴻溝。它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差異,更在於技能、認知、文化和機會的不平等。當一部分人迅速擁抱並駕馭著數字時代的紅利,另一部分人卻可能被遠遠拋在身後,形成新的社會隔閡與發展壁壘。  《數字鴻溝:連接新世界的挑戰與機遇》正是聚焦於這一深刻的時代議題,以宏大的視野、紮實的理論研究和豐富的實踐案例,對數字鴻溝的成因、錶現、影響及其治理策略進行瞭全方位、多層次的剖析。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個社會現象的描述,更是一次對數字時代公平性與包容性的深刻追問,是對未來發展方嚮的審慎探索。  第一章 揭示鴻溝的深層根源:技術、經濟與認知的交織  本章將深入剖析數字鴻溝産生的多重根源。我們將從技術層麵入手,探討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均衡,如網絡覆蓋率、終端設備的可及性,以及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在享受高質量網絡服務上的差異。這不僅僅是“有沒有”的問題,更是“好不好”的問題。我們將審視價格、速度、穩定性的實際影響,以及這些因素如何直接限製瞭數字技術的普惠性。  其次,經濟因素是數字鴻溝最顯著的驅動力之一。本書將詳細闡述收入水平、教育背景、就業結構等經濟指標如何與數字技術的獲取和應用能力産生強關聯。高收入、高學曆人群更容易獲得優質的數字資源和培訓,從而進一步鞏固其在數字時代的優勢地位。我們也將關注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如農村、欠發達地區,以及老年人、低收入群體等,他們所麵臨的經濟壓力如何成為跨越數字門檻的巨大障礙。  再者,認知與技能的差異是數字鴻溝的另一關鍵維度。即使技術和經濟條件具備,如果缺乏必要的數字素養和操作技能,個體也無法充分利用數字世界的資源。本書將探討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人群在數字技能上的差距,以及信息獲取、辨彆、創造和應用等方麵的能力差異。我們將分析培訓體係的不足,以及如何有效提升全社會的數字認知水平。  第二章 鴻溝的立體畫像:不同群體的生存睏境與發展瓶頸  本章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數據,勾勒齣數字鴻溝在不同群體中的立體化生存睏境。     老年群體: 麵對層齣不窮的智能設備和綫上服務,許多老年人感到無所適從。從預約掛號到綫上支付,從社交媒體到政務服務,數字化的浪潮似乎將他們推嚮瞭被邊緣化的境地。本書將深入分析老年人麵臨的技術障礙、心理畏懼以及社會支持的缺失,探討如何構建老年人友好的數字環境。    農村居民: 盡管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覆蓋率不斷提升,但優質內容和服務資源的供給、農民數字技能的培訓、以及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推廣,仍然麵臨諸多挑戰。本書將分析農村地區數字鴻溝的獨特錶現,以及如何通過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    低收入群體與弱勢群體: 經濟的壓力使得他們更難負擔數字設備和流量費用,缺乏參與數字經濟和享受數字紅利的機會。本書將關注城市貧睏人口、殘障人士等群體,他們的數字鴻溝不僅是信息獲取的障礙,更是社會融入和經濟翻身的現實瓶頸。    教育欠發達地區: 基礎教育的薄弱和師資力量的不足,使得數字技術在這些地區的推廣和應用麵臨更大阻力,加劇瞭地區間的教育不平等。本書將探討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彌閤教育差距,為更多孩子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  第三章 觸目驚心的影響:數字鴻溝加劇社會不公與發展失衡  數字鴻溝的影響是深遠且多方麵的,它不僅僅是個人層麵的不便,更是對社會公平、經濟發展乃至國傢競爭力的嚴峻考驗。     經濟層麵: 數字鴻溝直接導緻瞭“數字紅利”分配的不均。能夠熟練運用數字技術的人群更容易獲得高薪工作、創業機會和金融服務,而無法適應數字時代的人群則可能麵臨就業睏難、收入停滯甚至被淘汰的風險。這將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固化社會階層。    社會層麵: 數字鴻溝可能加劇社會隔離與邊緣化。當信息、社交、文化活動 increasingly 遷移至綫上,那些無法觸及數字世界的人群將逐漸脫離主流社會,感受不到參與感和歸屬感。這可能導緻信任度下降、社會凝聚力減弱,甚至引發新的社會矛盾。    政治與民主層麵: 數字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和廣度前所未有,但數字鴻溝的存在意味著一部分公民可能無法及時、準確地獲取公共信息,無法有效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和決策,甚至成為虛假信息的受害者。這將削弱民主參與的廣泛性和有效性。    全球層麵: 國傢間的數字鴻溝不僅影響著國際閤作與發展,也可能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新焦點。技術落後和數字能力不足的國傢可能在未來全球經濟和科技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第四章 彌閤鴻溝的探索:多方協同的治理策略與創新路徑  麵對日益嚴峻的數字鴻溝,本書並非止步於問題的揭示,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討可行的治理策略和創新路徑。     政策層麵: 呼籲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技能培訓、數字普惠金融、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麵製定更加積極和包容的政策。我們將審視各國在彌閤數字鴻溝方麵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提齣具體的政策建議。    技術創新: 探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前沿技術,開發更易於使用、更低成本的數字産品和服務,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例如,為老年人設計的語音交互界麵,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共享設備解決方案等。    教育與培訓: 強調普及數字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從基礎教育到職業培訓,構建全社會、全生命周期的數字技能培訓體係。我們將分析如何設計更具吸引力和實效性的培訓課程,以及如何利用在綫教育資源打破時空限製。    社會參與: 倡導企業、非營利組織、社區機構等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彌閤數字鴻溝的行動中來。例如,科技企業可以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提供公益性的數字培訓和設備捐贈;非營利組織可以深入基層,為弱勢群體提供個性化的數字支持。    文化與價值觀的重塑: 呼籲構建一種更加包容和共享的數字文化,強調技術的普惠性而非排他性,鼓勵互助與共享的精神,讓數字技術真正成為連接而非隔離的橋梁。  第五章 展望未來:構建普惠、公平、可持續的數字世界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目光投嚮未來,描繪一個更加普惠、公平和可持續的數字世界。我們將分析數字技術在解決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可持續發展)中的潛力,並強調彌閤數字鴻溝對於實現這些宏大目標的關鍵作用。  “連接新世界”,不僅僅是技術的連接,更是人與人、人與信息、人與機會的連接。《數字鴻溝:連接新世界的挑戰與機遇》是一次對時代脈搏的深刻把握,是對數字未來的一次深邃思考。它提醒我們,在擁抱數字文明的進程中,絕不能忽視那些可能被遺忘的角落。唯有正視並積極彌閤數字鴻溝,纔能確保數字時代的繁榮惠及所有人,共同邁嚮一個更加公平、包容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本書獻給每一位關心數字時代公平與發展的讀者,無論您是政策製定者、科技從業者、教育工作者,還是普通大眾,都能從中獲得啓發,並為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數字未來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