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组织化是中国革命顺利发展的一大法宝, 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动员成功地实现了 现代革命与传统乡村的有机契合。《乡村 社会中的革命动员(以中央苏区为例)》聚焦于中央苏 区的乡村地区中国共产党如何动员民众参加革命这一 问题,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动员活动及其与乡村社 会的关系展开分析,通过论述苏区政权建设、土地斗 争、军事斗争、妇女解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的革命 动员方法和措施,探讨革命如何深入乡村及其对乡村 社会产生的影响,以此深化对革命进程中苏区政权与 乡村关系的认识。
钟日兴,1979年生,福建武平人。博士。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央苏区政治、社会史研究。近年来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江西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
绪论 第一章 革命动员的初步进入 第一节 革命前的乡村社会 一传统的乡村权力结构 二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 第二节 早期暴动中的革命动员 一革命动员的策略 二革命动员的核心 三革命动员的途径 第三节 红军转战中的革命动员 一重视宣传 二依托地方党组织 三改造地方武装 第二章 政权建设中的革命动员 第一节 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的初步建立 二组织机构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节 进行制度建设 一代表会议制度 二选举制度 三新的行政区划制度 第三节 进行群众团体建设 一组织各种群众团体 二加强对群众团体的领导 第四节 革命动员效果 一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 二缺点和不足 第三章 土地斗争中的革命动员 第一节 分田运动中的动员 一培养阶级意识 二照顾多数人的利益 三保障分田利益 第二节 查田运动中的动员 一组织构建 二社会重构 三制造斗争气氛 第三节 革命动员效果 一使土地革命深入乡村 二缺点和不足 第四章 军事斗争中的革命动员 第一节 扩大红军 一进行舆论宣传 二实行优待政策 三开展归队运动 第二节 组织地方武装 一编制地方武装 二训练地方武装 三指挥地方武装 第三节 保证战时后勤中的动员 一组织战时服务队 二筹集军费 三满足粮食供应 第四节 革命动员的效果 一点燃群众的参战热情 二缺点和不足 第五章 妇女解放运动中的革命动员 第一节 革命动员与妇女解放 一革命前妇女的生活状况 二革命动员与妇女解放相互促进 第二节 妇女解放运动中的革命动员措施 一提倡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 二提倡婚姻自由,摆脱封建束缚 三加强妇女组织,培养妇女干部 四发展文化教育,提高劳动技能 第三节 妇女解放运动中的革命动员效果 一苏区半边天 二缺点和不足 第六章 革命动员中的苏区民众 第一节 参与革命活动 一从宗族走向政治 二参与苏区经济建设 三思想观念的革新 第二节 民众的抵制现象 一对动员方式不当的抵制 二对动员强度过大的抵制 结语 一革命动员与乡村革命进程 二革命动员中的中央政府、地方组织和民众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练,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带着一种近乎于文学性的关怀,去探寻那些埋藏在历史尘埃下的微观脉络。尤其是在描述社会变迁的动力机制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巧妙编织在一起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它成功地揭示了,所谓的“革命动员”,绝非自上而下的简单灌输,而是一个充满拉扯、协商乃至妥协的复杂过程。读到那些关于基层干部与地方士绅之间微妙博弈的章节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那种在变革浪潮中,旧有秩序的维护者与新秩序的倡导者之间进行周旋的智慧与困境,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历史“活”起来,而不是变成一堆冰冷的年代数据。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颇具辨识度,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时不时流露出一种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阅读体验上,它不像某些同行著作那样晦涩难懂,相反,作者善于用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特定场景下的氛围与情绪。特别是对动员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和地方精英群体的态度转变的刻画,显得尤为真实可信。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和艰难抉择,而是将其置于聚光灯下进行审视。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叙事姿态,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张弛有度的美感,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智识上的愉悦。
评分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在于它将“乡村”这个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场域,提升到了理解历史转折点的核心位置。作者并没有将革命的成功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天才的战略部署,而是将其视为乡村社会内部长期积蓄的能量,在特定历史契机下的爆发和重组。那种对社会阶层间细微差异的捕捉,对不同村落间差异化反应的对比,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对于“基层治理”和“社会动员”这两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提供了一个极其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案例模型,值得反复研读和推敲,对于理解任何时期的社会重塑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评分这是一本读完后让人深思许久的书,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对一种特定社会形态下个体命运和集体意识变迁的细致解剖。作者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乡村社会结构、宗族关系以及权力运作模式的描摹,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当时的艰辛与矛盾。特别是在探讨动员过程中,那些传统伦理与新型政治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展示了社会肌理在剧变面前的复杂反应。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将农民简单地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复杂环境下如何进行选择、如何适应,乃至如何主动塑造局面的能动性。这种细腻的描摹,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张力和深度,远超一般严肃的学术著作所能达到的效果。读罢掩卷,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张鲜活的面孔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与前行。
评分对于任何希望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观察窗口。它的论证逻辑严密,史料运用扎实,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批判性的视角。作者并未完全沉溺于对某个特定意识形态的赞美或贬低,而是聚焦于社会结构本身的韧性和可塑性。比如,书中对土地分配、乡村信用体系以及文化习俗如何在新的政治动员下被重塑或被利用的分析,极其深刻。这种超越了简单是非判断的分析框架,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得以提升,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社会变革的更具普适性的工具。我感觉自己不仅是读了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上了一堂关于社会学和政治人类学的深度课程,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认知的拓展。
评分在京东买书好多年了,一直信赖京东,支持京东!希望京东越做越好!
评分上午下单,傍晚就到了,神速!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上午下单,傍晚就到了,神速!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历史资料的作用。
评分书不错,深受启发!值得购买,珍藏
评分分析的还是有道理,自成一家的,觉得能看
评分历史资料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