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代特殊的丧葬艺术品,汉画像石经历了三 百余年的发展进程,其在艺术史与文化史上具有不可 估量的价值。
汉画像石虽存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与时间发展上 的不均衡,但各地汉画像石在题材内容与构图形式上 却存在明显的趋同性与程式化特征。基于这一认识, 刘茜*的这本《汉画像石图像艺术与汉代生死观》从 整体上揭示了汉画像石图像艺术所具有的主题思想— —汉代生死观,并以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汉 画像石为例分析了其图像艺术所展现的汉代生死观的 发展演变历程,揭示了该地域汉画像石所具有的重要 史学价值。
另外,“宇宙空间图式”乃是贯穿于整个汉画像 石发展始末的一条重要线索。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图 式与汉画像石图像艺术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并揭示 了其所产生的文化渊源。
刘茜,女,1975年生,四川郫县人。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进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嘉兴学院副教授。近年曾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学遗产》、《学术月刊》、《孔子研究》、《中国道教》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及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曾获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优秀博士毕业生等称号。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汉代社会生活场景的还原能力。那些画像石上的宴饮、狩猎、出行乃至神话想象,简直就是一扇扇通往两千年前的“时间之窗”。它不只是在展示“画了什么”,更在于挖掘“为什么要画这些”。书中对于一些反复出现的母题,例如“车马出行图”的规格、服饰细节的考证,都做得极为扎实。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孝道”和“功名”在图像中如何被隐喻的部分,那些看似寻常的场景,实则蕴含着深沉的社会规范和个体抱负。它不仅仅是艺术鉴赏,更是一部微观的社会史教材,读完之后,我对汉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图景有了非常具体而生动的想象。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的深度是令人敬佩的。作者在处理图像学和符号学交叉领域时,展现了极强的理论功底。他并不满足于做图像的简单描述,而是试图构建一套解读汉代宇宙观和伦理体系的框架。例如,他对于龙、凤、朱雀等神兽形象在不同墓葬语境下的象征意义的辨析,细致入微,论证充分。书中引用的多方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相互印证,构建了一个稳固的论证体系。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扎实的参考路径,绝非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其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透着典雅的气质,仿佛已经将人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汉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挑选得恰到好处,厚实却不失细腻,使得那些印制精美的图像在视觉上有了极佳的呈现效果。尤其是跨页的大幅图版,色彩还原度很高,细节纤毫毕现,即便是初次接触汉代艺术的人,也能被那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和强烈的生命力所震撼。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也值得称赞。文字段落的疏密有致,与图像的穿插布局,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文字,而是像一本精心策展的画册,引领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将自己困死在僵硬的考古报告和故纸堆里,而是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将那些冰冷的石头上的刻画“活化”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石匠手中刻刀与岩石摩擦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刻画时对逝者安息的美好祝愿。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画像石风格差异的梳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便是对汉代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他对图像中人物神态、动物姿态的细致描摹和解读,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迷于那些汉代工匠的“叙事节奏感”。这本书的评价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将这些石刻视为静态的遗存,而是看作一套连续的、有目的性的“叙事文本”。作者对图像中空间布局、透视关系(或者说反透视)的分析,揭示了汉代人组织视觉信息的方式与我们现代人的巨大差异。阅读过程中,我开始尝试用汉代人的眼光去“阅读”画面,去感受那种平面化构图下蕴含的动态张力。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新鲜且充满挑战性的,它迫使我跳出既有的美学框架,去重新建立一种基于历史语境的审美判断。这本书成功地让我体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题材还是感兴趣的
评分好
评分内容空泛,很多地方方法都不正确,如61页讨论平阴孟庄汉墓画像,却嘎然提到要到史前时代岩画寻求答案;65页讨论安丘董家庄汉墓的立柱画像,却要和红山文化做比较,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不是这样的,作者犯了移花接木式错误,讲两种在时空和类型上并不一样的遗存比较,以此含义来比彼含义,很荒谬。在资料来源上,通篇都是采用《中国画像石全集》,可见作者在资料搜集并没有下功夫,因为全集是早些时候的资料集,毕竟还有很多是画像石全集没有新的材料,如米脂官庄画像石墓等等,获取这些资料并非难事。所得结论都是主观性的猜测。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内容空泛,很多地方方法都不正确,如61页讨论平阴孟庄汉墓画像,却嘎然提到要到史前时代岩画寻求答案;65页讨论安丘董家庄汉墓的立柱画像,却要和红山文化做比较,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不是这样的,作者犯了移花接木式错误,讲两种在时空和类型上并不一样的遗存比较,以此含义来比彼含义,很荒谬。在资料来源上,通篇都是采用《中国画像石全集》,可见作者在资料搜集并没有下功夫,因为全集是早些时候的资料集,毕竟还有很多是画像石全集没有新的材料,如米脂官庄画像石墓等等,获取这些资料并非难事。所得结论都是主观性的猜测。
评分不错
评分还可以的书了,不错!
评分好
评分从 整体上揭示了汉画像石图像艺术所具有的主题思想— —汉代生死观,并以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汉 画像石为例分析了其图像艺术所展现的汉代生死观的 发展演变历程,揭示了该地域汉画像石所具有的重要 史学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