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泐史 白古通记 玄峰年运志 彝族史书 白族史书

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泐史 白古通记 玄峰年运志 彝族史书 白族史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叔武 著,李拂一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民族
  • 文化
  • 古籍
  • 中国历史
  • 彝族
  • 白族
  • 国学
  • 地方史
  • 史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82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71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8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汇集五十六个民族传统文化源头典籍
  呈现中华大家庭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合
  ·首次推出《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少数民族卷》涵盖了55个少数民族共42部传世作品,内容涉及各民族文史哲经典,博大精深,引人入胜,全方位展示出除汉族之外的55个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化精华。
  ·多种珍稀版本再次钩沉出版涵盖了如维吾尔族哲理长诗《福乐智慧》、哈萨克族《阿拜箴言集》、反映土地改革内容的瑶族历史文献《过山榜》、白族典籍《白古通记》、傣族编年史《泐史》等一大批历史珍贵文献
  ·诸多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和民间长诗集中亮相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彝族根谱、“百科全书”《梅葛》、彝族经典民间长诗《阿诗玛》、傣族民间叙事诗《召树屯》、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壮族英雄史诗《莫一大王》,等等·该丛书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为之作序,评价《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深化文化传播的一次“新的努力”,有着“推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该丛书的出版“完成了前人还没有做过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为之作序,盛赞《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确实做了前人还没有做过的工作,为人们了解中华大国学提供了一套难能可贵的选本。”

内容简介

  《泐史》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始于傣历五四二年(宋淳熙七年,公元一一八〇年),终于傣历一二二六年(清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时间跨度近七百年,详细记叙了西双版纳傣族各世领主的姓名、生卒年、在位时间及其配偶、儿女、封地、俸禄等,对于制度、历史大事及与泰、老、缅等邻邦关系,也有所涉及,是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地方史和傣族史的重要史料。《白古通记》(有名《白史》)与《玄峰年运志》为云南白族古代史书,原书均系白文、作者均不详,且都早已失传。此次所出《白古通记》与《玄峰年运志》由王树武据群书索引辑出,是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李拂一,1901年生于普洱,1950年移居香港,2010年逝世。傣学研究泰斗,尤其对《泐史》研究造诣颇深,著有《车里》、《十二版纳纪年》、《十二版纳志》、《车里宣慰世系考订》、《镇越新县志》等。

  王叔武,中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民族学家、古籍整理研究学家、语言学家、当代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民族研究工作。

目录

001 泐 史
013 上卷(公元一一八〇至一五三〇年)
叭真 匋钪冷 匋伻 匋陇建仔 刀两竜    刀补瓦 刀爱 刀坎 刀暹答 刀更孟 刀典   奢陇法 三宝历代 三凯冷 诏侃 室利崧版
034 中卷(公元一五三〇至一八六四年)
刀糯猛 室利稣赧打 刀应猛 刀韫猛 室利稣坦玛   诏钪勒 刀懦猛 刀穆祷 诏匾猛 刀金宝    刀绍文 刀维屏 刀士宛 刀太和 刀绳武 刀正综
067 下卷
猛竜埔卡 整欠 猛勇 猛约猛奔 猛博 猛班
钱粮 缅犯猛笼 缅侵猛遮 缅陷打洛
十二版纳 版纳丙朗 承袭 关隘守卫 庄园
疆界
083 白古通记
113 玄峰年运志

精彩书摘

  《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泐史 白古通记 玄峰年运志 彝族史书 白族史书》:
  奢陇法娶刀霸供、刀双孟之母名嬛燕广者为妃,随升为后,刀霸供、双孟兄弟,惧人民或助奢陇法害己,遂放筏澜沧江中逃去。时三宝历代尚幼,奢陇法欲杀之,其母嬛燕广抗言,吾子长者二人,已遭杀害,余现处极苦痛之境,如必欲将其兄弟如数杀死,则余亦不愿再作母后,余将以尖刀刺喉而死,死将愈于生,因此三宝历代得不死。
  虎头金印已被刀典携往南太奔,天朝皇帝乃命奢陇法前往赎取,奢陇法遂赍黄金一线(见下),白银一线,向皇帝领取,留镇地方。
  钪朗法居那闷竜不久,即放弃该地,借口取便接近孟琏,遂进驻猛遮,自以猛遮为食邑,筑佛寺佛塔于猛遮之高点,名之日“山城”,而自称日闷竜先倮。
  奢陇法有九子:长刀霸羡,为王储,次刀庄霸,食采于猛笼,三子刀嚣,四子刀哟,五子刀钪,六子刀武,食采于猛涽,七子刀嵩(即刀七)食采于猛阿、猛康,以上七子,同为一母所生;八子刀法镭,九子刀梭帅。
  ……

前言/序言

  总序
  近年来,“国学热”在海内外不断升温,“大国学”理念受到许多国学大家提倡。国学之兴,彰显着中华文化纵贯古今的传承和认同、横跨四海的魅力和影响。国学之大,在于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于其厚重深邃、历久弥新。《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本着传播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觅不朽于浩瀚,收录了包括汉、藏、满、蒙、回和西南各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传世作品,希望能帮助捧卷品读的朋友,从中启迪智慧、激荡情怀、汲取力量。
  文化有渊源,但文化无疆界,中华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能够向世界展示我们继承独特文化传统、独特历史命运、独特基本国情的鲜明中国特色,展示我们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展示我们兼爱非攻、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发展理念,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当前,全世界都在关注和聆听中国。我们负有责任和使命,推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
  文化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根本要义。国际传播是文明交流、民心沟通,不是灌输教化、强弱分明;是润物无声、滴水穿石,不是立竿见影、一役之功。以文化人、以理服人,本身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契合我国的国家形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我国主要国际传播媒体,一直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努力搭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通过65种语言的文化节目、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吸引了数以亿计的海外受众和数以万计的汉语学员,许多国家的朋友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对中国的典籍和故事津津乐道。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推出《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正是我们深化文化传播的一次新的努力。
  “居高声自远”,站在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高地上,我们有信心把中华文化的思想价值和智慧光芒传播得更远,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
  -
  -
  序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推出的《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是一套规模宏大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丛书,也是新世纪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壮举。它对于弘扬我国各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加强各民族的和谐和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把传统文化一概斥为“封资修黑货”,使人们长期对国学有所忌讳和忽视。改革开放以后,自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继承我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性。尽管对于“国学”的内涵和外延,学术界不无歧见。狭义的“国学”,前人多指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传统“汉学”。而“中华大国学”概念的提出,则始于新世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国学,是56个民族创造的”。这就为“中华大国学”概念奠定了明确的理论内涵和外延。由当今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华大地上,自古便繁衍着众多的民族和氏族部落,如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所论述,既有源于蒙古高原的蒙古人种,也有从中亚东移的雅利安人种,还有从南亚北上的南太平洋人种。很自然,各个民族和氏族部落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而在五千多年汇聚和交融的过程中,各民族和氏族的文化既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相互借鉴,又各自发出独特的光辉。今天,占全国人口92%的汉族本身就是由历史上的华夏族与周边的许多民族和氏族融合而成的。在这种意义上,汉族文化自然也融会有历代许多民族和氏族的文化创造。
  近代以来,由于西学东渐,对于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汲取,使我国文化和学术产生了划时代的走向现代化的深刻剧变。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不但不能割断历史传统,相反,必须从历史传统中汲取优秀的养分。文化的现代化总是在前人肩膀上前进的,只有充分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努力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我国当代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超越传统文化。认识文化发展的承前启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历史趋势和规律,人们就不难理解和认识《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的编辑和出版,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
  中华民族文化精深博大,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典籍不可胜数。这自然给文库的编选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套丛书除“汉学”文献外,还收辑有少数民族典籍42种,不但包含传统汉学的“经”、“史”、“子”、“集”,以及历代名家的诗文、小说的精选,还选辑有少数民族的富于代表性的著作,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藏族史籍《红史》、《萨迦世系史》等;蒙古族史籍《元朝秘史》、《汉译蒙古黄金史纲》等;满族历史著作《满族源流考》;维吾尔族古典长诗《福乐智慧》;还有彝族、土家族、苗族、瑶族、毛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文化典籍,如《查姆》、《梅葛》、《阿诗玛》、《召树屯》、《布洛陀经诗》、《莫一大王》、《过山榜选编》、《盘王歌》,等等。其中既有历史学术名著,也有民间长期流传的民歌和英雄史诗。尽管难免会有疏漏,但其篇幅之浩大,可谓涵盖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术的灿烂光辉!
  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便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今天,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接近实现,我们正迎来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的编辑出版,无疑正当其时。近年介绍国学成果的著作虽然出版不少,像《永乐大典》等的重新出版,工程之浩繁可以想见。但从“中华大国学”的视野,涵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学术来选编,这套丛书确实做了前人还没有做过的工作,为人们了解中华大国学提供了一套难能可贵的选本。我相信它一定会获得广大读者的热忱欢迎,也深信这一套丛书,一定会以它的精致而丰富的内容,以它宏阔的学术眼光和高度的编辑质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华新文化,并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作出自己出色的贡献!
  是为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
  2016年1月20日于北京


《中华文明通鉴:从先秦到近代的思想脉络与历史演变》 图书简介 《中华文明通鉴:从先秦到近代的思想脉络与历史演变》是一部宏大叙事、钩沉索隐的史学巨著。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清晰、立体的中华文明发展长卷,深入剖析自上古神话传说至晚清民国的关键历史节点、核心思想范式以及社会结构变迁。全书严格遵循历史发展逻辑,以时间为经,以思想、制度、文化为纬,力求展现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生命力、适应性与复杂性。 本书的撰写,立足于对传世典籍的审慎考证,借鉴了当代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强调历史情境的还原与多维度解读。我们坚信,理解中华文明,必须深入其思想的源头,把握其制度的演变,洞察其文化的韧性。 第一编:文明的曙光与奠基(先秦时期) 本编聚焦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的构建。从黄河中下游的早期聚落形态,到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我们细致描绘了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与巩固过程。重点探讨了“天命观”的形成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的深远影响。 核心章节: 神话与史实的交汇: 辨析传说中部落冲突与融合的真实面貌,探讨早期信仰体系的特征。 周礼的构建与意义: 深入分析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设计精妙之处,阐释其如何构建了此后两千余年社会秩序的基石。 春秋战国的思想大爆发: 详尽梳理“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儒家思想的创立与演进: 从孔子的“仁”与“礼”,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再到荀子的性恶论与化性起伪,构建了中华人文主义的伦理框架。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与政治观: 老庄对“道”的阐释,及其在权力中心化背景下所提供的精神避所与治理智慧。 法家思想的实用主义转向: 重点剖析商鞅变法与韩非子的集权理论,探讨其如何为秦朝的统一提供了理论工具。 墨家与阴阳家的分野: 考察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及邹衍对宇宙观的构建如何渗透到术数与养生文化中。 第二编:帝国的塑形与运行(秦汉至隋唐) 本编核心在于解析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巩固与早期衰落,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整合。 核心章节: 秦的统一与制度移植: 分析郡县制的推广、车同轨、书同文等标准化措施,探讨其在实现空前统一的同时,所埋下的结构性矛盾。 汉承秦制与儒学的独尊: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理论如何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及察举制在国家人才选拔中的初始作用。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转型: 探讨长期分裂对社会结构、民族关系和文化认同的影响。玄学(魏晋风度)作为士大夫在政治困境中的精神出路,以及佛教的大规模传入与本土化进程。 隋唐盛世的制度集大成: 深入研究三省六部制的成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以及唐代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气象在长安城的体现。 第三编:士人社会的成熟与张力(宋元时期) 本编关注宋代经济、科技的空前繁荣与思想的内向深化,以及蒙古铁骑对既有社会秩序的重塑。 核心章节: 宋代理学的兴起: 考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如何以“存天理,灭人欲”回应佛教和道教对传统儒学的挑战,重建了宋代知识分子的道德标准与宇宙论。 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 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起、纸币的使用,如何催生了市民阶层,并影响了文学艺术(如宋词与话本)。 元的统治与多元文化交融: 探讨游牧民族的统治逻辑如何影响了帝国的管理方式,以及色目人在元朝政治与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了科技、医学等领域的交流。 第四编:晚期帝国的调适与僵化(明清时期) 本编分析明清两代,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后,社会内部如何发生深层变化,以及面对西方冲击时的反应。 核心章节: 明代专制主义的强化: 从废丞相到内阁制度的演变,再到特务机构的设立,解析皇权运作的精细化与严酷化。王阳明“心学”对传统理学的挑战及其对民间思想的影响。 清代的边疆治理与民族认同: 考察清朝如何通过“多民族帝国”的框架来管理广袤疆域,以及“文字狱”对知识分子思想的钳制作用。 晚清的觉醒与西学东渐: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在军事、政治、思想上遭遇的巨大冲击。介绍魏源、徐光启等先驱者对西方知识的初步引进,以及洋务运动的尝试与局限性。 近代转型的思想挣扎: 探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对传统政治体制的批判与改良尝试,为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埋下了变革的伏笔。 结语:历史的持续性与断裂性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中的主要特征:连续不断的文字记载、对人文与伦理的持续关注、以及在危机中展现出的强大吸收与重塑能力。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回顾,更是一部关于理解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的深度探索。它试图回答:古代中国如何思考世界、组织社会、并延续其独特的文明轨迹。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流畅,力避学术术语的过度堆砌,旨在使对中国历史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能够获得一次结构清晰、内容扎实的通览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展现出一种超越传统古籍整理的野心与魄力。它不是简单地将罕见文本集结成册,而是在进行一次深层次的文化考古,试图重构那些被主流史学边缘化的、分散的、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知识碎片。对于渴望理解中华文明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你不再局限于中原地区的记载,而是真正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疆域和多元的民族。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史观雏形,鼓励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古老的文献。虽然阅读这些古籍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但最终收获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绝对值回票价,它拓宽了我对“何为中国历史”的认知边界。

评分

这部《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泐史 白古通记 玄峰年运志 彝族史书 白族史书》的整体构思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仿佛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信使,试图将我们带回到那段被历史尘埃掩盖的古老岁月。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对“失落文明”的探寻精神。如今市面上多的是对主流史学的梳理和解读,但真正敢于深入挖掘那些地方志、民族志,并将其置于一个宏大叙事框架下的尝试,却是凤毛麟角。我特别欣赏编者在面对这些零散、甚至可能存在自相矛盾的文本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们并非急于给出铁口直断的结论,而是更倾向于提供一个审视的窗口,让读者自行去体会那些文字背后的权力结构、信仰体系以及生态变迁。例如,光是阅读那些关于“泐史”的引言,那种扑面而来的原始神秘感,就足以让人沉浸其中,思考古代知识是如何被记录、被赋予神圣性的。这种对多元历史观的尊重,使得整套文库在学术价值之外,更添了一份人文关怀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像是一次对中华文明肌理深处的细微探查,尤其对于关注少数族群历史和区域文化差异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有趣的张力。我原本以为这样汇集了多部罕见古籍的文库,可能会走那种传统、略显刻板的学术路线,但实际拿到手时,那种近乎现代博物馆展览般的陈列感却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玄峰年运志”那几页,印刷的字体和留白的处理,仿佛在提醒我们,这些古老的记录并非束之高阁的僵化教条,而是曾经鲜活地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与农业周期。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极大地降低了接触早期史料的门槛。我个人对其中涉及的历法、物候变迁的记载尤为着迷,它们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特定地域在不同年份的自然气候状况,这不仅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参考,也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深度。这种细节的打磨,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资料搜集,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先民共同经历季节更迭的旅程,让人忍不住想拿起笔,对照现代的地理数据进行一番比对和印证。

评分

在阅读“白古通记”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献断裂感”,这反而激发了我极大的研究兴趣。此书的文字风格和论述侧重点,明显带有某种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烙印,但它在后续的地方史志中却鲜有直接的引述或传承,仿佛是一个辉煌但又迅速湮灭的知识体系的孤本。这种“断裂”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它暗示了在某一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可能发生了对地方知识的系统性清洗、遗忘,或是被更强势的文化所同化。通过比对文库中其他几部文献中对同一历史时期的模糊记载,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历史迷雾被试图穿透的努力。这种探寻“失语者”声音的阅读体验,充满了侦探小说般的悬念感,促使人不能只停留在文本表面,而要深究其背后的权力更迭与文化压制的力量。

评分

从纯粹的史料价值来看,这套文库对理解中国历史的“复调性”提供了极佳的视角。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主流的汉族中心视角去构建历史叙事,而这套文库中收录的“彝族史书”和“白族史书”的部分内容,无疑是对这种单一叙事强有力的补充和修正。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记录了自身族群的创世神话、迁徙路线以及与周边势力的互动轨迹。这些记载往往带有强烈的口述传统和宗教色彩,其叙事逻辑与官修史乘大相径庭,恰恰是这种差异性,才使得我们能够更完整地拼凑出古代中国西南乃至更广阔地域的复杂人文地图。我尤其关注其中对某些共同文化符号(如神山、圣水)的不同解读,从中可以窥见不同族群在共享地理空间下的文化张力与融合过程。这种横向比较的价值,远超乎任何单一民族史的独立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