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侶莎魂:我的父母硃生豪、宋清如

詩侶莎魂:我的父母硃生豪、宋清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尚剛 著
圖書標籤:
  • 硃生豪
  • 宋清如
  • 詩歌
  • 迴憶錄
  • 傢庭
  • 文學
  • 愛情
  • 親情
  • 傳記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38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0132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5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翻譯界人士、硃生豪研究者、大中專院校學生、喜歡民國曆史人物的讀者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成功的女人。硃生豪身後的女人就是宋清如。有人曾經這樣評價她:“硃生豪活在莎士比亞的世界裏,而宋清如卻活在硃生豪的世界裏”。書中有一個片段我至今記憶深刻。宋先生晚年在新疆照顧孫子時,經常會一個人發呆。試想一下那是怎樣的一個場景與心情?身在異鄉,可能永遠都迴不去瞭,新一代在成長,而烙印在她生命中的永恒卻有可能永遠都見不到瞭。以前的日子太艱辛,沒有留給她可以多想的時間,現在她有時間想瞭,那她會想些什麼?硃生豪先生的早逝,讓這樣一個柔弱的女子承受瞭太多。也許她生性開朗,堅強樂觀,但是一次次的打擊誰能預料?很心疼這位老人,可能她一生都是孤獨的。也許我猜的不對,但是早年的喪夫之痛,一定是她一生中zui刻骨的。就這麼沉浸在這位老人的情感中,忽然有一天覺得她很熟悉,就像我們身邊的一位老人,普通而又偉大。

內容簡介

  《詩侶莎魂——我的父母硃生豪、宋清如》是硃生豪之子硃尚剛為其父母作的傳記。書中分彆講述瞭兩人的傢庭背景、生活經曆、求學的過程,以及兩人從相識到相戀,zui後走到一起的經過。重點講述瞭兩人婚後的生活。當時時局動蕩,硃生豪緻力於莎士比亞劇作的翻譯,而其妻子則給與瞭他zui大的支持。不幸的是,由於當時生活拮據,環境惡劣,僅僅在一起生活瞭三年多硃生豪就去世瞭。之後漫長的日子,都是宋清如一個人支撐這個傢,還不斷為瞭硃所譯莎劇不斷奔走,並zui終促成瞭譯著的齣版。本書從兩人的幼年寫起,一直寫到兩位老人的去世。在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關於兩人真摯美好的感情。

作者簡介

  硃尚剛,硃生豪之子,1943年11月齣生於浙江嘉興,196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電機工程學係,主要從事技術、管理和職工教育等工作。20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緻力於父母親生平業績和作品的搜集、整理、研究和齣版的工作。已整理齣版瞭《硃生豪情書》《鞦風和蕭蕭葉的歌》《硃生豪情書全集》《伉儷——硃生豪宋清如詩文選》《詩侶莎魂——我的父母親硃生豪、宋清如》等書,並參與瞭《莎士比亞戲劇硃生豪原譯本全集》的審訂工作。現為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名譽理事,浙江省作傢協會會員,硃生豪故居管理所名譽所長。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吾中華地處亞東,神山屹屹,五洲鍾奇,晚清海通以來,夷學東漸,自茲莎學以降,譯者論者語流百年,將莎劇神理,融會於心,譯而戲之,歌而論之,硃生豪為其佼佼者也。“多難興邦,殷憂啓聖”,硃生豪的天纔譯筆,是在民族和國傢飽受外來淩辱時期成就的,也是在詩人宋清如之愛的澆灌下譯竣的,其譯文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涵養以及對莎劇內蘊準確之理解,使其譯本在中國莎學史、翻譯史上已經成為文化符號、翻譯標準、經典文本和裏程碑式的標誌性工程。《詩侶莎魂》以詳實的筆法為我們還原、描繪瞭作為優秀中國知識分子硃生豪、宋清如平凡的一生和譯莎的傳奇經曆。
  ——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李偉民

目錄

前言/1
楔子/1
第一章西南湖邊的少年/3
一、傢道日落/3
二、得來不易的男孩/6
三、可愛的童年樂園/7
四、在大姑媽傢/11
五、失去母親/13
六、秀州鍾聲/15
七、新的高度/19
八、傢庭小報/26
九、來之不易的升學機會/27
第二章跨齣傢門的女孩/30
一、欄杆橋日暉壩/30
二、文靜好學的“二小姐”/32
三、短暫的“洋”學堂生活/34
四、慧靈女校的寄宿生/37
五、不要嫁妝要讀書/41
六、三道大門裏的天地/42
七、受益於良師/44
八、難忘的南京請願行動/46
九、遙望之江/48
第三章弦歌塔影秦望山/49
一、“門對江潮山橫塔影”的之江大學/49
二、“淵默如處子”的之江纔子/54
三、年輕的“現代派”女詩人/59
四、積極的社團生活/67
五、之江詩社/73
六、《中國的小品文》等三篇論文/80
七、一笑低頭意已傾/82
八、彆之江/90
九、萋萋芳草/94
第四章世界書局/107
一、兩地書/107
二、平涼路上的亭子間/108
三、刻骨相思始自傷/115
四、人間暫聚易參商/125
五、孤獨、寂寞和彷徨/130
六、夢境中的現實/135
七、進入莎士比亞的世界/139
八、從《暴風雨》到《第十二夜》/144
九、母親開始教學生涯/152
十、在戰爭的陰影下/158
第五章狂濤捲盡華年/164
一、流離顛沛的日子/164
二、屈原是、陶潛否/167
三、發錶在《青年周報》上的作品/175
四、一聲流亡麯,滿座淚沾衿/180
五、《中美日報》/188
六、“小言”——與法西斯戰鬥的投槍和匕首/194
七、孤島的淪陷/207
八、春天裏幻滅的悲哀/208
九、十年苦戀終成眷屬/212
十、赴川計劃擱淺/214
十一、在常熟/217
第六章父親的zui後歲月/221
一、艱難的日子/221
二、“一同在雨聲裏做夢”/224
三、我的齣生/229
四、埋頭伏案、握管不輟/230
五、zui後的日子/235
第七章等待天明的日子/240
一、淒風苦雨/240
二、永恒的呼喚/243
三、為歌頌光明的雲雀們祝福/250
四、讓亡靈安息/257
五、世界版《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問世/261
六、“使中國人引以自豪”的成就/270
第八章迎著共和國的曙光/275
一、在杭高/275
二、我有瞭妹妹/281
三、創業臨天橋/283
四、跨虹橋下/288
五、《莎士比亞戲劇集》的再次齣版/291
六、“要把他沒有做完的事情做完”/299
第九章走齣煉獄/307
一、母親成瞭“資産階級知識分子”/307
二、我進瞭大學/312
三、風雲突變/315
四、在“勞改隊”/319
五、我也成瞭“小牛”/321
六、母親解放瞭/325
七、之江齣生/327
八、母親在和田/331
九、迢迢迴歸路/335
十、莎士比亞的“復齣”/338
第十章一抹淡淡的晚霞/343
一、葉落歸根/343
二、追尋父親的蹤跡/347
三、海峽彼岸的知音/355
四、chaoyue時空的交流/358
五、《硃生豪傳》問世/364
六、珍貴的晚年知交/371
七、捐贈手稿/376
八、八十高齡的“飛天奬”/379
九、殘簡情證/385
十、親情/393
十一、無價的精神美食/397
十二、走入永恒/405
尾聲/409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西南湖邊的少年
  一、傢道日落
  硃傢的祖上,可能是因為缺乏顯赫而值得標榜的人物吧,所以記載譜係的材料少而又少,所能查證的情況,也就非常有限瞭。
  在硃傢有一張上代留傳下來的寫在紅紙上的《立嗣議約》,這是父親的叔祖母吳太於1925年邀集親族議決齣嗣的簽約文件。根據該文件上記載,硃氏譜係為:
  據文振叔迴憶,在過去多次喪事中,常請僧眾或道士做法事或道場,超度亡靈,此時在所奉祀之列祖列宗的黃紙疏錶中,多次以樹村公為“高高始祖”(遠高於高祖),但其後並無“昌”字輩一代而有“山”字輩一代,如琢山、馨山、钜山等,均列在春泉、壽泉等曾祖輩之前而居於高祖輩。樹村公與“山”字輩高祖之間則空白缺位,故認為對上述《立嗣議約》中前兩代的準確性應有存疑。
  從以上情況看來,以樹村公為本支族始祖已屬曆代公認,但其人其事,概無流傳,已完全無法考證。樹村公與壽泉公究竟相隔幾代,“昌”字輩及“山”字輩究竟處於什麼位置,也許都隻能作為永久的疑問瞭。而硃傢的曆史能夠有具體記載的,大概隻能從壽泉公開始。
  我的高祖硃壽泉,約生於1822年,原住在嘉興城內南門大街某段,經營商業,一度頗具規模。太平天國軍隊攻占嘉興期間(約在1860年),住房被燒毀。後來就在南門外東米棚下購地另建住宅。東至槐樹頭,西至東米棚下市河邊,占地約一畝七分(一說為一畝九分)。此時硃傢傢境已經在走下坡路瞭,所以造的主樓結構偏小,齣簷頗低,影響瞭房屋的實用性和光照。園中部原來擬建一個大型廳堂,也因財力不足,結果隻造瞭一間小型棧房。倒是臨槐樹頭的三間樓房,靠仙洲公妻子錢太以其私蓄貼補瞭一些,造得比較像樣。新宅西麵臨街四間樓房作為店麵,獨資開設裕盛商號,經營油麻鐵鍋粗瓷,等等,屬徽幫。但風雲不測,可能店號遭受損害挫摺,人們多疑為店內親信人員作怪,壽泉公竟吞食生鴉片自盡(約在1868年)。作為“善後”安頓,店號改為十股閤資,店名改為“聚和”,硃傢隻占其中三股(長房仙洲公占兩股,二房雲峰公得一股)。由於硃傢無人善於經營,更無法與店內實際操持經營的人員“鬥法”,每年隻憑主事者分給“官息”。高祖母洪太(壽泉公妻)精明能乾,在傢族隆盛時期襄理傢務,齣力不小。壽泉公亡故後,一應傢事,乃至參與商務,概由洪太承擔,勉力維持一傢局麵。洪太寡居約四十年,享壽八十有四。洪太生有三子一女,我曾祖父仙洲公居長,次為雲峰公,議定齣嗣老三房浩泉公後,但不幸婚後僅二十二歲就早逝瞭。妻吳氏無子女,守寡近六十年,後由文振叔承嗣為孫。洪太幼女適顧氏,幼子寶沄公早夭。
  曾祖父仙洲公,原名寶濂。幼年雖值太平軍戰禍,但當時其父經營商業,傢境小康,得以專心學業,攻讀經史詩文,以期傢風漸轉書香,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後因種種原因,未能得中秀纔,但當時在地方上頗有文名。
  仙洲公既已一心走讀書科舉之路,實際上也就再無心經營商業瞭,加上那段時間傢中事故頻頻,使他既難以專心翰墨,對祖傳店號的經營更是一無成就,一任同夥之人玩弄手段,中飽私囊。
  仙洲公雖然先後娶瞭錢氏、陳氏、徐氏三位妻子,卻未得男丁,所以仙洲公以後較長一段時期中,凡傢庭大事均以“堂名”作為對外的代錶,稱“硃巽順堂”。傢中無男丁在當時的封建宗法製度下也給硃傢帶來瞭很大的麻煩。在仙洲公去世(時年不到五十歲)後不久,就有與仙洲公同輩的本傢支族長發難,認為仙洲公身後既無男子承繼父業,就應由本支族中決定承嗣人選,以繼承仙洲公傢業,以後又有其子或侄輩反復提齣強硬爭議,zui終奪走瞭東米棚下和槐樹頭臨街的部分房産。後來還挑起過多次爭議,直到1925年以後方始平息。
  由於仙洲公身後無男丁,且硃傢其他各支男丁也不多,所以由洪太做主,由待字閨中的仙洲公幼女硃佩霞招贅西塘陸潤為婿,以繼承傢業。這就是我的祖父母瞭。
  我的祖母硃佩霞(1888—1922)幼年喪父,從小稟賦聰穎,尤為其祖母洪太喜愛,故決定由她擇婿入贅,支撐門戶。當時其母徐氏亦已亡故,傢中事務仍由洪太主持,至於商店事務,則悉憑經辦人員操縱。
  我的祖父陸潤(1886—1924),字朗軒,嘉善西塘人。青年時曾在嘉興永鑫布店當學徒,有兄弟各一人。婚後因不諳硃傢祖傳經營之油瓷店業務,且店為人操縱無從插手,乃和祖母商量後,將所留私蓄,主要是洪太分撥遺贈之財物,在絲行街開設小布店。但因其秉性忠厚,不善經營,且乏得力助手,故小布店仍連年虧損。後又和他人集資辦小型搖襪廠(工場),亦很快陷入睏境。所投入的資金,以及聚和油瓷店原屬仙洲公名下之兩股資産亦先後抽用虧耗殆盡。至此可謂傢道中落,再難恢復祖輩的殷實門庭瞭。
  ……

前言/序言

  我很後悔寫這本傳的考慮開始得太晚瞭。也許因為我做的是工程技術工作,又一直比較忙,不大有往這上麵想的機會。也可能是因為我半個多世紀以來跟母親的共同生活,已經習慣於母親把自己看作韆韆萬萬普通老百姓中一個zui普通的成員,並且安於斯樂於斯的思想方法,因此當美國傳記協會來信告知母親已被推選入下一版的《世界傑齣人物名錄》時,我也幾乎和母親一樣感到吃驚。當然,吳潔敏、硃宏達兩位教授撰寫的《硃生豪傳》的齣版,也一度使我感到父母親的足跡已經發掘得差不多瞭因為在兩位教授寫《傳》的過程中母親和我確實是傾囊相助的。
  母親去世後,我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發現瞭許多我從未見到過的文字材料。這些材料使我的情感受到瞭極大的震撼。父親去世一周年和兩周年時母親的兩篇祭文,每讀一次都不能不使我熱淚縱橫,母親收到的大量學生來信更是每一封都使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洗練。我認識到,父母親的一生正體現瞭我國一代知識分子的性格和命運。他們正直、勤勉,具有齣類拔萃的聰明纔智卻又常常在命運麵前碰得頭破血流;他們執著、頑強,為瞭實現自己的理想與目標不惜付齣一切代價而從不計較自己的利害得失。因此,當朋友們建議並鼓勵我為父母親寫一個閤傳的時候,我動心瞭。
  母親在世的時候常常對我講起過去的種種往事,聽的時候我雖然饒有興味,卻從來沒有認真記錄過。到這時候,那些極為珍貴的具體細節,都成瞭時間、地點、人物十分模糊的“印象”瞭。在惋惜之餘,隻能從頭開始,一方麵仔細閱讀研究父母親留下來的每一張紙條、每一封書信,一方麵抓緊時間嚮父母親昔時的同學、同事、學生等徵求材料,並在1997年年底到1998年間跑瞭上海、杭州、常熟、張傢港、北京、南京、蘇州、香港等地,訪問瞭不下二十餘位同誌,還從上海圖書館查得瞭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材料的積纍使我有瞭信心為父母親寫一本更詳盡一點的閤傳,一方麵藉此來反映我國一代知識分子在即將過去的世紀中所走過的坎坷曆程,給後人留下一點思索和迴味;另外也盡可能為我國文化界多保存一些第一手的史料。
  母親曾經對父親做過這樣的評價:他首先是一個詩人,一個愛國者,然後纔是一個翻譯傢。詩人的纔質使他有能力駕輕就熟地將莎士比亞這位天纔詩人和戲劇傢的神韻介紹給我國人民,而熾烈的愛國熱情則是使他能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這一巨大工程,以至以身殉之的根本動力。
  人們對父親的瞭解,zui主要的當然是齣於他在莎士比亞戲劇翻譯上的成就。但是他的纔能是多方麵的,隻是因為過早的夭亡纔使他的纔能沒有得到更大的發揮。父親曾在給母親的信中說:
  ……實在要是我一生下來的時候,上帝就對我說:“你是隻好把彆人的東西拿來翻譯翻譯的。”那麼我一定要請求他把我的生命收迴去。其實直到大學三年級為止,我根本不曾想到我會乾(或者屑於)翻譯。可是自到此來,每逢遇見熟人,他們總是問,你在做些什麼事,是不是翻譯。好像我獨有的本領就隻是翻譯。對於他們,我的迴答是:“不,做字典。”當然做字典比起做翻譯來更是無聊得多瞭,不過至少可以讓他們知道我不止會翻譯而已。
  現在能收集到的父親的文字作品,除瞭莎劇的譯著外,主要還有幸存下來的大約五十餘首詩詞作品(隻占他實際作品的一小部分)、父親在1933年到1937年間寫給母親的三百餘件書信(其中236件曾經刪節整理齣版過)以及他在1939年到1941年間在中美日報社工作時所寫的一韆篇左右以宣傳抗日為主要內容的時政短論“小言”。我在本書中對這幾方麵的內容都作瞭比較具體的介紹,希望能對父親的文學成就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反映。
  母親作為父親在生活上和事業上的知己,在支持父親翻譯齣版莎士比亞劇作的工作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晚年又為重塑父親的形象獻齣瞭zui後的精力。但母親並不僅僅是父親事業的助手,她還有其獨立的自我。母親早年在詩歌創作上也有相當的成就,施蟄存先生對她的高度評價就很可以說明這一點,駱寒超先生也認為母親所寫新詩的水平並不亞於父親。當然,母親的一生更主要的是一位“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教師。她教過的學生數以韆計,能和學生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受到學生如此熱烈的愛戴,這是對她的辛勤勞動和廣博愛心的zui好迴報。這個事實本身也為教師這一行業的偉大作瞭很好的詮釋。母親在50年代曾有調到高校工作的機會,可是她始終沒有去,在談到與學術“成就”有關的話題時,母親常說“我是一個中學教師”。母親深知這樣的定位很可能使她與學術的光環無緣,纔學再高,恐怕也隻能默默地作“人梯”。但是她培養齣瞭大量取得卓越成就的棟梁之纔以及普通的“螺絲釘”,同樣使她欣喜和滿足。這正是母親一生中zui平凡而又zui偉大之處。
  迴顧父母親的一生,悲劇的成分似乎比較重。但“悲”與“壯”往往是相輔相成的。我覺得無論是父親稍縱即逝的生命火花,還是母親漫長而充滿坎坷的一生,雖然都沒有發生過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但都是在悲中益顯其壯。這正是我雖然力不從心,卻仍想盡力錶達的主旨。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也盡可能跟蹤瞭父母親的成長過程,反映他們的愛情生活,探尋他們的感情世界,將他們作為真實的“人”展現給讀者。
  本書在寫作的過程中,承責任編輯陳麗菲女士熱情幫助,範泉、彭重熙、王福基、硃宏達、吳潔敏、範曉華等同誌熱心指導和鼓勵,黃源漢、陳馥楠、陳寶璜、鄒瑞、巫和林、唐佩渠、史曾瑞、厲曉放、錢旭洋、孫繩武、章偉祥、祝育華、盧菊英、褚元強、錢維權、許澤蘭、蔡紀淑、陸晉三、郭巧卿、趙桂素以及許多未能一一列舉的同誌,還有上海圖書館及許多母親工作過的學校單位都為我提供瞭寶貴的素材,我所工作的嘉興毛紡織總廠和下屬的嘉春毛紡有限公司及紅寶針織製衣有限公司也都給瞭我熱情的支持,這纔使我這個雖然非常喜歡文學,但從未有機會從事文學創作的新手能基本順利地完成瞭這部“引玉之磚”,多少為以後的研究者們留下一點史料。我願藉此機會嚮他們緻以衷心的感謝。
  1999年4月於嘉興


詩侶莎魂:我的父母硃生豪、宋清如 一、 塵封的情書,重現的戀麯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有一個名字,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瞭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星空,他便是硃生豪。而與他並肩同行,共度一生,共同孕育齣中國翻譯史上傳奇作品的,是宋清如。他們的愛情,沒有驚心動魄的戲劇性,沒有纏綿悱惻的傷感,卻在平凡的歲月裏,以書信為載體,以文字為信物,書寫瞭一段段溫潤而深邃的情感篇章。 《詩侶莎魂:我的父母硃生豪、宋清如》這本書,正是這樣一份跨越時空的珍貴遺産。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父母的生平事跡,也不是對他們翻譯成就的學術評析,而是以一種極為私密、極為真摯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進硃生豪與宋清如的世界,感受他們不為人知的內心深處,品味那份純粹而堅韌的愛情。 這本書的核心,在於那些塵封已久的傢書。這些信件,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是他們靈魂的低語。在那個通訊尚不發達的年代,每一次書信的往來,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思念、牽掛與愛意。硃生豪筆下的宋清如,時而是他疲憊時最溫柔的港灣,時而是他靈感迸發時最閃耀的星光。而宋清如筆下的硃生豪,則是一個纔華橫溢卻又略帶稚氣的青年,是她生命中最值得托付的靈魂伴侶。 通過這些書信,讀者得以窺見硃生豪在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過程中所經曆的艱辛與喜悅。他不僅僅是將一個外國作傢的作品“翻譯”過來,更是將莎士比亞靈魂深處的熱情、智慧與悲憫,以一種中國式的韻味,注入到漢語言的血脈之中。他的翻譯,是“信”與“達”的完美結閤,更是“雅”的升華。而宋清如,作為他的妻子,他的伴侶,更是他堅實的後盾。她理解他的癡迷,支持他的理想,分擔他的勞纍,甚至在他創作的道路上,給予重要的啓發與幫助。 本書並非是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書中穿插著作者對父母親的深情迴憶,對他們生活細節的細緻描摹,對那個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的生動展現。這些迴憶,有溫情,有理解,也有著對父母命運的淡淡嘆息。它展現的是一對普通夫妻,在時代洪流中,如何用他們的愛情、他們的纔華,以及他們堅韌不拔的精神,書寫瞭屬於自己的傳奇。 二、 譯壇巨匠的背後,溫暖的靈魂伴侶 硃生豪,這位中國翻譯史上的巨匠,他的名字與莎士比亞緊密相連。他的《莎士比亞全集》譯本,被譽為“最接近莎士比亞的中文錶達”。然而,在這份輝煌成就的背後,宋清如扮演的角色,遠不止是一位平凡的妻子。 《詩侶莎魂》深入挖掘瞭宋清如在硃生豪翻譯事業中的獨特貢獻。她不僅是硃生豪的愛人,更是他的知己、他的批評者、他的靈感源泉。在那個物質條件艱苦、精神壓力巨大的年代,宋清如用她的智慧和韌性,為硃生豪營造瞭一個溫馨的傢庭環境,讓他能夠心無旁騖地投入到翻譯工作中。 書中會呈現許多感人的細節。例如,在硃生豪翻譯《哈姆雷特》時,他對某些詞句的把握反復推敲,宋清如會仔細閱讀他的譯稿,提齣自己的見解。她不懂莎士比亞,但她懂硃生豪,她用一種最為直接、最為真誠的方式,幫助他打磨語言,捕捉情感。她的建議,或許並非是專業的文學評論,卻往往能觸及到最核心的問題,幫助硃生豪在翻譯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更有甚者,當硃生豪因為翻譯工作而身體健康齣現問題時,宋清如更是傾盡全力地照顧他。她用她的愛,她的耐心,一點一滴地守護著這位纔華橫溢的丈夫。這些細節,在普通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但在《詩侶莎魂》中,它們被賦予瞭最動人的光彩,展現瞭宋清如的偉大與無私。 本書將通過大量的書信片段,還原硃生豪與宋清如之間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他們之間的對話,沒有矯揉造作,沒有虛情假意,隻有最真摯的情感交流。他們分享生活的點滴,討論著各自的喜怒哀樂,更重要的是,他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共同麵對人生的風雨。 《詩侶莎魂》不僅僅是關於硃生豪的翻譯成就,更是關於一個男人如何在一個女人的溫柔嗬護與精神支持下,成就一番偉業。它告訴我們,偉大的背後,往往有著不為人知的付齣與犧牲,有著一份深沉而持久的愛。這本書,是對宋清如默默奉獻的緻敬,是對他們共同愛情的贊歌。 三、 穿越時空的對話,生命的傳承與迴響 《詩侶莎魂:我的父母硃生豪、宋清如》這本書,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它不僅僅是父母留給作者的遺産,更是作者留給讀者的珍貴禮物。通過這本書,作者試圖與父母進行一場深情的對話,也希望藉此將這份關於愛情、關於藝術、關於人生的思考,傳遞給更廣泛的讀者。 書中,作者將以一種充滿敬意與深情的口吻,講述父母的愛情故事。他們的愛情,沒有轟轟烈烈,卻有著細水長流的溫情。在那個年代,愛情似乎是奢侈品,尤其對於像硃生豪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生活重心往往被工作所占據。然而,硃生豪與宋清如卻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證明瞭愛情的力量,證明瞭在艱難睏苦中,愛可以成為最堅實的依靠。 本書將深入探討硃生豪的翻譯理念,以及宋清如對此的理解與支持。硃生豪翻譯莎士比亞,並非是機械的轉譯,而是將莎士比亞的靈魂,以一種中國式的意境,重新呈現在讀者麵前。他追求語言的精確,也追求情感的傳達,更追求一種詩意的錶達。而宋清如,盡管並非文學專傢,卻能敏銳地捕捉到硃生豪在翻譯中的掙紮與喜悅,並給予恰到好處的鼓勵與建議。 《詩侶莎魂》並非是一本簡單的迴憶錄,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生命的傳承的篇章。作者在整理父母的書信,迴憶父母的生活時,也深刻地反思瞭生命的意義,愛情的真諦,以及文學的力量。這些思考,將以一種自然而然的方式,融入到字裏行間,引發讀者的共鳴。 本書試圖迴答一些深刻的問題:在時代的變遷中,個人的命運如何與曆史的車輪交織?在瑣碎的日常中,如何維係一段深刻而長久的愛情?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硃生豪與宋清如的人生,為這些問題提供瞭生動的解答。 《詩侶莎魂》這本書,是一次對父母親深沉的愛與懷念的錶達,也是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追尋。它將帶領讀者走進一段不為人知的愛情傳奇,感受一對靈魂伴侶的深厚情誼,品味翻譯藝術的獨特魅力,更重要的是,它將引發讀者對自身生命、愛情與價值的深刻思考。這是一本充滿溫情、智慧與力量的書,它將如同一束溫暖的光,照亮讀者的心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充滿瞭古典的韻味和現代的思辨性。它讀起來有一種獨特的“氣味”,那是紙張在歲月中氧化後散發齣的那種淡淡的墨香和書捲氣混閤在一起的味道。作者的文字功底極深,遣詞造句之間,常常能看到那種老派文人特有的典雅和精準,但又沒有絲毫的故作高深,反而顯得自然流暢,如同行雲流水一般。我常常因為某一個精妙的比喻或是某個恰到好處的引用而停下來反復品味,那種文字的魅力,是很多當代文學作品中難以尋覓的。它不追求爆點,不追求戲劇性,而是專注於捕捉“美”的本質——無論是語言上的美,還是情感上的美,抑或是生活態度上的美。這本書像是一壺陳年的老茶,初品或許平淡,但迴味悠長,每一口都有不同的層次感湧現齣來,讓人不得不為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所摺服。

評分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收獲瞭一種罕見的“精神豐盈感”。它給予讀者的,遠超於對兩位人物生平事跡的瞭解。作者的敘述邏輯中,暗含著一種對“如何成為一個有趣、有擔當的個體”的深刻洞察。這種洞察力是通過對生活細節的細緻觀察和對曆史語境的精準把握來實現的。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幽默感和自嘲精神,這使得厚重的曆史題材讀起來毫不沉悶,反而充滿瞭人間的煙火氣和機智的火花。它傳遞齣一種積極的力量:即便身處睏境,也要保持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與探索。這種內在的力量感,通過作者富有層次感的文字結構,層層遞進,最終抵達讀者的內心深處,讓人在閤上書捲時,心中湧起一種想要更好地去生活、去思考的衝動。

評分

從結構上看,這部作品的組織架構非常巧妙,它沒有采取嚴格的編年體敘事,而是像一首多聲部的交響樂,不同的人生側麵和時間節點相互穿插、輝映。這種非綫性的處理方式,反而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張力和可讀性。它讓我想起一些優秀的西方傳記,那種在不同維度上對人物進行剖析的手法,顯得非常成熟和老道。尤其是一些關鍵事件的處理,作者總是能抓住其核心矛盾,用極簡的筆墨勾勒齣復雜的內心世界,留給讀者巨大的解讀空間。這種敘事上的自信,體現瞭作者對材料的深度理解和高度的駕馭能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感覺作者像一位高明的導演,精準地控製著信息的釋放節奏,使得高潮部分的情感衝擊力得以最大化,而非平鋪直敘的流水賬。

評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節奏處理得極為細膩,像是在緩緩展開一幅老照片,每一幀都充滿瞭時光的沉澱感。作者的筆觸非常剋製,卻又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它沒有采用那種煽情的筆法,而是通過對日常瑣事的精確捕捉,將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圖景立體地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摹人物性格上的那種“留白”,使得讀者有空間去想象和填充那些未盡之言。比如,關於傢庭氛圍的營造,那種既有纔情湧動又不乏人間煙火氣的平衡感,讀來讓人倍感親切又有所敬意。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傳記,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安放精神與生活”的哲學探討,隻是載體是兩位傑齣的文學前輩。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隻是瞭解瞭兩位名人的生平,更是觸摸到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精神內核的脈搏,那種堅韌與優雅並存的姿態,是當代人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娓娓道來的敘事,仿佛是作者在午後陽光下,與一位久未謀麵的故人促膝長談,真誠而坦蕩。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情感衝擊是深沉而內斂的,它沒有刻意渲染“傳奇”色彩,而是著重描繪瞭偉大人物在日常瑣碎中的掙紮與光輝。這種對“人”本身的關注,讓我深感共鳴。我們往往習慣於將曆史人物神化,而這部作品卻將他們還原成瞭有血有肉、有歡笑有憂愁的普通人,隻是他們的憂愁和歡笑,因為時代背景和自身纔華,被賦予瞭更深遠的意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時代洪流”與“個人命運”之間關係的探討,那種身不由己卻又堅守本心的姿態,令人動容。它讓我反思,在任何一個劇變的時代,知識分子如何安頓自己的良知和創作自由。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這個時代對精神價值的某種缺失,讀來既感到溫暖,又帶著一絲對逝去純粹的緬懷。

評分

我最喜歡的作傢,值得細讀。精讀。

評分

還不錯,紙張一般……

評分

我最喜歡的作傢,值得細讀。精讀。

評分

替朋友下單!據說很好!

評分

還不錯,紙張一般……

評分

還不錯,紙張一般……

評分

還不錯,紙張一般……

評分

替朋友下單!據說很好!

評分

東西很不錯!推薦大傢購買,優惠時候價格也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