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艺术史 [A History Of Greek Art]

希腊艺术史 [A History Of Greek A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F·B·塔贝尔 著,殷亚平 译
图书标签:
  • 希腊艺术
  • 古希腊
  • 艺术史
  • 西方艺术
  • 古典艺术
  • 雕塑
  • 建筑
  • 绘画
  • 考古学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42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68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78
外文名称:A History Of Greek Ar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希腊艺术史》中,作者尽情流露了对希腊艺术的赞美之辞,他谈到:“希腊艺术在本质上是自我创新,而且具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天赋”,“希腊艺术在任何时期都非常活跃,学者必须做好准备去发现任何不符合这种范式的例外。”此外,《希腊艺术史》还是一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的读物,书中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横跨三千多年的希腊艺术发展轨迹,从希腊史前艺术中的堡垒墙、蜂房墓和小雕像,一直到风情万种的希腊瓶画。

目录

第一章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
第二章 希腊的史前艺术
第三章 希腊建筑
第四章 希腊雕塑
第五章 希腊雕塑的古风时期(前半期:公元前625?—公元前550年)
第六章 希腊雕塑的古风时期(后半期:公元前550—公元前480年)
第七章 希腊雕塑的过度时期(公元前:480—公元前450年)
第八章 希腊雕塑的黄金时代(第一阶段:公元前450—公元前400年)
第九章 希腊雕塑的黄金时代(第二阶段:公元前400—公元前323年)
第十章 希腊雕塑的希腊时代(公元前323—公元前146年)
第十一章 希腊绘画
学习希腊艺术的简单推荐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希腊艺术史》:
  第一章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
  从现存最早的纪念碑到罗马帝国时期国家的灭亡,埃及的历史横跨了数千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历史没有停滞不前。只是我们无知地认为,古埃及人好像过着一种枯燥而死气沉沉的生活。王朝更新换代。外国侵略者占领了这片土地,随即又被驱逐出去。习俗、服饰、信仰和制度不断发生变化。当然,艺术也没有徘徊不前。相反,它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变迁,它一时欣欣向荣,一时呆滞单调,一时似乎奄奄一息,一时又迸发出新的活力。巴比伦尼亚(Babylonia)的历史更加悠久,但据目前所知,来自那个地区的艺术遗迹相对稀少。然而,巴比伦尼亚的后继者亚述王国(Assyria)的材料非常丰富,而且能详细记载这个国家好几个世纪的历史。当然,即使一个关于埃及、巴比伦尼亚和亚述艺术的简单概述都需要花费比这里更多的篇幅,这里所能做的是展出几件代表作,以及提出一些基本观点。本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和对比,弄清楚希16腊艺术的本质特征。
  我从埃及开始,并先提供一张埃及最重要历史时期的列表,这些时期来自柏林博物馆中埃及文物目录前的概述。在使用它们时,读者应牢记在心:早期的埃及年表非常不准确。因此,如果这里时期表示的是古王国,那么它不可能更早,可能要晚1000年。当我们越往后看,列表出错的可能性越少。
  ……
《罗马帝国衰亡史》简介 作者:爱德华·吉本 译者:[此处填写您选择的知名译者姓名,例如:黄文启] 版本:[此处填写具体的版本信息,例如:商务印书馆2018年修订版] --- 磅礴巨著,洞察千年兴衰 爱德华·吉本的鸿篇巨制《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并非一部单纯的编年史,而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诗性叙事,深刻剖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实体——罗马帝国——如何从其鼎盛的光辉走向最终的崩塌与瓦解。这部著作不仅是史学界的里程碑,更是对权力、信仰、文明冲突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哲学沉思。 本书的叙事始于公元二世纪末——图拉真皇帝治下被公认为罗马帝国疆域最广、国力最盛的“五贤帝”时代,即“罗马的黄金时代”。吉本以其冰冷而精确的笔触,细致描绘了庞大帝国在和平与富足中潜藏的腐朽因子。他追溯了帝国自奥古斯都建立元首制以来,在军事、行政、法律和文化上所建立的辉煌成就,为后续的衰落提供了鲜明的对比基础。 叙事的广度与深度:从泰晤士河到幼发拉底河 《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广度与深度。吉本的叙事范围横跨了近一千三百年,从西罗马帝国在公元 476 年的终结,一直延伸到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在 1453 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时。 全书的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围绕着特定的历史转折点展开: 第一部分:帝国的盛世与内在危机(约公元 180 年至 3 世纪中叶) 这一部分详述了“五贤帝”之后的动荡,特别是“三世纪危机”。吉本清晰地展现了军事专制主义的抬头、边境的持续压力、通货膨胀和瘟疫对帝国经济和人口的毁灭性打击。他剖析了元老院权力的衰落与皇帝权力的不断膨胀如何从根本上侵蚀了共和制的残余精神。 第二部分:戴克里先的改革与基督教的兴起(约 3 世纪末至 5 世纪初) 这一部分是吉本论述最为精辟之处,他探讨了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大帝的铁腕改革——从四帝共治到君士坦丁迁都君士坦丁堡——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帝国,却也加速了东西方的分野,并彻底改变了帝国的行政和军事结构。 更重要的是,吉本将基督教的崛起视为帝国衰亡的关键性转折点。他以审慎且带有启蒙时代色彩的批判视角,探讨了基督教教义如何从一个被压迫的信仰团体发展成为国教,并最终渗透到政治、军事乃至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认为,对来世的关注削弱了公民对现世国家义务的奉献精神,这种信仰的胜利,在某种程度上,是世俗罗马精神的衰亡。 第三部分:蛮族的入侵与西方的终结(约 5 世纪) 这一部分聚焦于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部落(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等)持续冲击下的逐步崩溃。吉本细致描绘了阿提拉的匈奴帝国对欧洲的震撼,以及西罗马政府对“蛮族”将领(如斯提利科、李希梅尔)日益增长的依赖。本书以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的退位和奥多亚塞的统治为标志,宣告了古典世界的终结。 对拜占庭的持续关注 与许多仅关注西罗马灭亡的史学家不同,吉本的叙事并未止步于公元 476 年。他坚定地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视为罗马遗产的合法继承者,并以极大的篇幅(尤其是在后半卷)叙述了查士丁尼大帝的立法成就、对古典文化的保存、以及帝国在面对波斯和新崛起的伊斯兰教世界的持续斗争。他以一种宏观的、跨越文明的视角,审视了罗马精神如何在东方得以延续,直至最终的湮灭。 写作风格与方法论 吉本的写作风格是本书价值的另一核心。他以古典主义的清晰、精确和讽刺的幽默著称。他的句子结构复杂而严谨,充满了拉丁文式的回环和典故,形成了独特的“吉本式”散文风格。 在史学方法上,吉本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他强调理性分析、世俗解释,并对“迷信”和宗教狂热持批判态度。他力求从政治、军事和经济角度寻找帝国衰亡的“自然”原因,而非诉诸于神意或宿命论。尽管其对基督教的某些论断在后世引起了巨大争议,但其对史料的搜集和对历史事件逻辑链条的构建,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罗马帝国衰亡史》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它更是一部关于权力、腐败、制度僵化、文化更替以及宗教力量如何重塑人类社会形态的深刻研究。它探讨了为何一个建立在坚固法律和卓越工程基础上的文明会走向衰亡,为所有试图理解现代社会挑战的读者提供了永恒的思考框架。阅读吉本,就是与一位最博学、最犀利、也最具批判精神的导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历史,不如说是在体验一种“观察者”的角色转换。作者的叙事节奏变化多端,时而如急流般推进,将几个世纪的风格变迁一笔带过,展现宏观的时代精神;时而又如深海潜水般,对某个小众的、地域性的墓葬艺术进行长达数十页的深入剖析,探讨其与地中海贸易网络之间的隐秘联系。这种节奏的张弛有度,成功地避免了阅读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收尾部分并没有草草结束,而是将笔锋转向了后世对希腊艺术的“接收”与“误读”——即对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复兴”的探讨。通过对比,他巧妙地反衬出古希腊艺术自身的独特性,使得读者在合上书本时,对“古典”这个词汇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对称与和谐”,而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被重新诠释的复杂文化遗产。这本书,最终提供给我的,是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延展性的历史观。

评分

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虽然没有采用那种全彩印刷的奢华配置,但其版式设计和插图的选择却体现了一种极高的专业素养。很多插图的选取角度刁钻,避开了那些被过度拍摄、光线饱满的“明星作品”,转而聚焦于那些需要通过特定光影或侧面才能观察到其微妙之处的细节。例如,对于某些建筑构件上的微小矫正(entasis)的解释,作者没有满足于一张标准的平面图,而是提供了多张不同距离、不同光照下的剖面图,配以精确的测量数据和数学推导,这使得原本抽象的“光学修正”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对“技术细节”的穷尽式挖掘,让我意识到,支撑起希腊艺术的,远不止是哲学上的高尚情操,更有工程师和工匠们日复一日的精确计算与实践。对于一个对工艺和技术流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简直是饕餮盛宴,它剥去了艺术的神秘面纱,展示了其背后严谨的工业美学基础,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识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我原本是冲着那些耳熟能详的雕塑和建筑来的,期待着能看到帕特农神庙的恢弘、米洛的维纳斯的神秘,以及那些想象中完美的古典人体比例。然而,当我翻开扉页,迎接我的却是对爱琴文明早期陶器纹饰的细致入微的解析,那种对几何图形演变的执着,简直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不得不承认,作者在梳理早期文化脉络上的功力着实深厚,他没有急于带我奔向雅典的黄金时代,而是耐心地引导我穿越迷宫般的青铜时代遗址,去理解那些尚未完全定型的艺术符号是如何一步步积淀出后世风格的基石。这种叙事方式,初读时略感缓慢,甚至有些枯燥,因为我的“期待清单”上那些著名的“打卡点”还遥不可及。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体会到一种“溯源”的乐趣,明白了那些后来被奉为圭臬的“和谐”与“理性”,实则是从早期那种原始的、充满生命力的粗粝感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特别是关于克里特岛线性文字和米诺斯宫殿壁画中那些充满动感的场景描绘,作者给出的解读,远比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要丰富得多,让我对所谓的“古典前夜”有了一种更立体、更具人情味的感知。这种对细节的偏执,最终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实的地基,让后续的辉煌显得顺理成章,而非空中楼阁。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与其说是学术性的梳理,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由渊博的学者带领的、穿越历史长廊的深度漫步。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干巴巴的断代史罗列,但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对“人”的关注。他不仅仅在描述“什么”被创造了,更在探究“为什么”以及“为谁”而创造。比如,在讨论雅典民主对艺术的影响时,作者并未停留于表面上对“公民精神”的歌颂,而是深入剖析了陪审团制度下,公共演讲的需要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演说者雕像的面部表情,以及戏剧冲突的张力如何被植入到叙事性浮雕的构图中。这种将艺术成果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法律精神乃至哲学思潮进行强耦合的分析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艺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特定社会肌体的外化表现。每当读到对某个艺术作品背后政治角力的细致描绘时,我都会不禁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对古希腊“纯粹美学”的固有印象。这不再是单纯的视觉欣赏,而是一场深入了解一个伟大文明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来维护其社会秩序、表达其核心价值观的思维体操。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背景”的理解边界。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作者在论述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处理,印象最为深刻。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一种近乎“交锋”的学术张力。比如,在评价“理想化”的出现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采纳主流的文艺复兴视角来赞美其“永恒性”,而是非常审慎地引入了那些质疑“过度理性化”的观点,甚至不惜篇幅去探讨那些被主流史观边缘化的、更具地方特色的、充满情感张力的区域性风格的价值。这种不偏不倚,甚至略带批判性的姿态,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非常立体和可信。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单一、终极的“希腊艺术史”的答案,而是呈现了一系列相互竞争、相互印证的论证链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一手文献时的谨慎与精准,他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片段,来佐证自己对某个美学原则演变的判断,这种论据的支撑力度,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这本书更像是一场与不同时代思想家的对话,而非单向度的知识灌输。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

言必称希腊~!!!

评分

言必称希腊~!!!

评分

言必称希腊~!!!

评分

经典的书,值得阅读。

评分

言必称希腊~!!!

评分

言必称希腊~!!!

评分

言必称希腊~!!!

评分

言必称希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