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佛說彌勒上生下生經》是弘揚彌勒淨土的一部經典,為我們描繪瞭一個未來佛的故事,包括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內院說法,以及將來下生娑婆世界成佛並說法度眾的情景,嚮人們展示瞭彌勒淨土的殊勝微妙,同時也指示瞭欲往彌勒淨土的修行方法。
內容簡介
南北朝時期所造的各種佛像中,除瞭釋迦牟尼佛外,數量*多的就是彌勒菩薩,彌勒淨土信仰之盛,由此可見一斑。本經為我們描繪一個未來佛的故事。這兩部經完滿地介紹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內院說法,以及將來下生娑婆成佛,說法度眾的情景。彌勒菩薩下生的世界,是光明、和平、幸福,沒有戰亂的動蕩、自然災害的逼迫,因此,自然得到普遍的流傳。本經也介紹欲往生彌勒淨土修行的方法,也明確告訴彌勒淨土的殊勝微妙,都源自慈愛、護佑一切眾生。
目錄
題解
經典
1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
2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源流
解說
附錄
1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兒率陀天經講要
2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講要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譯文:
這時,在佛諸弟子中以嚴守戒律而著稱的優波離尊者,也從座位中起身,以頭麵頂禮世尊之足,嚮佛錶示恭敬,並且對佛陀說道:世尊!您過去在為我們製定各種律儀以及宣說各種佛經時,曾經說到過這位阿逸多(即彌勒菩薩,阿逸多是他的名)將要繼您之後修行成佛。但是,這位阿逸多現在還隻是一個凡夫俗身,還未斷除各種煩惱障礙,此人今世命終之後,應當生於什麼趣處呢?這個人現在雖然也信奉佛法而齣傢,但他平時並不修習禪定等實踐功夫,也未能斷除煩惱疑惑諸障,使心得到清淨寂靜。然而,現在世尊卻預言此人將來必定成佛無疑。那麼,請世尊為我們指點一下,此人命終以後,究竟將生於何方國土呢?
原典:
爾時,優波離(1)亦從座起,頭麵作禮(2)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毘尼(3)中,及諸經藏(4),說阿逸多(5)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6),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齣傢,不修禪定,不斷煩惱(7),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
注釋:
(1)優波離:又作優婆利、優波利等。古印度迦毘羅衛國人,齣身於首陀羅種姓。首陀羅是古代印度種姓製度中最低等的一個種姓。他曾擔任釋迦王宮中的理發師。後隨釋迦牟尼佛齣傢,成為世尊的十大弟子之一。由於他嚴守戒律,因而在諸弟子中被稱為“持律第一”。相傳釋迦牟尼佛滅度後不久,由摩訶迦葉主持,聚集諸上座弟子會誦審訂佛教經典,其中《律藏》就是由優波離誦齣。
(2)頭麵作禮:以頭麵頂禮尊者之足,錶示尊敬之意,是佛教中一種隆重的禮節。
(3)毘尼:舊譯作“毘奈耶”,意即為“律”。
(4)經藏:佛教的經典,可分為經、律、論三部分,稱為“三藏”。“藏”原意是指盛放東西的竹筐。“經藏”即指三藏中“經”的部分,梵語音為“修多羅”。上文“毘尼”,即為三藏中的“律藏”。
(5)阿逸多:意為“無能勝”,即彌勒菩薩之名。“彌勒”是姓,意為“慈氏”,所以彌勒菩薩又稱作“慈氏菩薩”。阿逸多為名。據慈恩大師《阿彌陀經疏》說:彌勒菩薩由於多修慈心,多入慈心三昧,所以被稱為“慈氏”。又因以修慈最勝,因而名為“無能勝”。
(6)漏:意為漏泄,是煩惱的異名。佛傢認為,有情眾生受各種貪、瞋、癡等情結和欲望(即煩惱)逼迫,使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和思維器官不斷造作各種“不淨”之業,從而使生命流轉於三界之間,漏落在三惡道中,不能擺脫生死輪迴,因而稱之為“漏”。
(7)煩惱:又稱為“惑”,指能擾亂眾生身心,使眾生在見聞、思慮等方麵産生迷惑、苦惱等情感的精神作用。據《唯識述記》解釋,“煩”是擾的意思,“惱”是亂的意思。一切能使有情眾生心緒不寜,或能産生各種欲求的情緒、思想和精神作用,都可稱為“煩惱”。“煩惱”是與佛傢追求的寜靜、寂默的精神境界相抵觸的。在現實生活中正在發生作用的煩惱,又通稱為“漏”,是人生“苦”的直接根源。佛傢的修行,就是要剋服和消除種種“煩惱”,達到寂然靜默,即涅盤的精神境界。
……
前言/序言
《彌勒下生成佛錄》:一窺未來佛陀降臨娑婆世界的殊勝緣起與莊嚴道場 引言 在佛教浩瀚的經典寶庫中,關於未來佛陀彌勒的記述,始終是信眾們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彌勒菩薩,這位發願在未來娑婆世界成佛的慈悲菩薩,其下生國土、莊嚴淨土、以及度化眾生的盛會,被視為眾生解脫生死、圓滿菩提的重要契機。而《彌勒下生成佛錄》,正是為我們徐徐展開這幅描繪未來佛陀降臨娑婆世界,並於兜率陀天降下、於龍華樹下成佛、演說妙法、廣度有情的壯麗畫捲。此經雖不直接敘述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內院的因緣,卻以前所未有的詳實筆觸,為我們呈現瞭彌勒下生國土的真實景象,以及那場恢弘壯闊的龍華三會,將彌勒菩薩的慈悲願力與未來世界的莊嚴功德,展現得淋灕盡緻。 一、 彌勒下生之因緣:應化娑婆,救度眾生 《彌勒下生成佛錄》開篇即點明瞭彌勒菩薩下生娑婆世界的根本因緣。在距今尚有相當漫長的時間之後,娑婆世界將經曆一番劫難,眾生因業力深重而飽受苦楚。此時,正是彌勒菩薩踐行其宏大誓願之時。他並非齣於一時的衝動,而是經過無數劫的修行、積纍無量功德,以無比的慈悲心,選擇在眾生最為需要救度之時,降臨人世,接替釋迦牟尼佛,成為此國土的下一尊佛陀。 經中細緻地描繪瞭彌勒菩薩為何選擇在娑婆世界下生。這並非因為娑婆世界是諸佛淨土中最殊勝者,恰恰相反,娑婆世界的苦難深重,恰恰是彌勒菩薩慈悲心最能顯現之處。他以“嚮下”的方式,走嚮苦海,以期將沉淪於苦海的眾生,一一救拔至解脫的彼岸。這份選擇,本身就是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極緻詮釋。經中雖未詳述彌勒上生兜率內院的細節,但其下生娑婆的宏大願景,已然預示瞭兜率淨土眾生隨學彌勒、最終得度的不凡曆程。 二、 龍華勝會:彌勒佛說法度眾的莊嚴道場 《彌勒下生成佛錄》的核心內容,無疑是圍繞著彌勒菩薩成佛後的“龍華三會”展開。這三場盛會,是未來佛教最值得期待的輝煌篇章,也是無數眾生期盼能夠參與其中的殊勝因緣。 初會:龍華樹下的初次度化 彌勒菩薩降臨人間,經曆凡塵,於龍華樹下成佛。此樹非凡,乃是娑婆世界中一株象徵著無量光明、無量智慧、無量功德的吉祥瑞木。在龍華樹下,彌勒菩薩將第一次轉大法輪,演說深妙的佛法。此次法會,將有九億聲聞,皆已證得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迴。這象徵著在彌勒佛的教化下,眾生能夠證得究竟的解脫。經中對於此次法會的莊嚴景象,描述得極為細緻,從說法者的莊嚴相好,到聽法的眾生的根器,再到整個法會的氛圍,都充滿瞭神聖與祥和。 二會:龍華樹下的二次度化 第一次龍華法會之後,世間的苦難雖已大幅減輕,但仍有眾生未得解脫。因此,彌勒菩薩將再次於龍華樹下舉行法會。此次法會,將有九億阿那含,皆已證得阿羅漢果。阿那含,意為“不還”,指不再輪迴於欲界,已證得更高的果位。這錶明彌勒佛的慈悲,如同日光普照,能夠令更廣泛的眾生,在不同的根器上,獲得殊勝的利益。經中對於二會的描繪,進一步展現瞭彌勒佛度眾的廣度與深度。 三會:龍華樹下的三次度化 到瞭第三次龍華法會,將是彌勒菩薩度化眾生的最後一次盛會。此時,世間的業力將進一步消減,眾生根器更為成熟。此次法會,將有九億阿羅漢,皆已證得阿羅漢果。這標誌著,在彌勒佛的教化下,幾乎所有具足善根的眾生,都將獲得究竟的解脫,證悟無上菩提。三會閤而言之,共度化二十七億眾生,這個數字本身就蘊含著無量無邊的意義,代錶著彌勒菩薩誓願的圓滿,以及未來世界眾生得度的盛況。 三、 彌勒淨土與國土莊嚴:未來世界的福祉 《彌勒下生成佛錄》不僅著眼於龍華三會的法會盛況,更對彌勒菩薩成佛後的國土景象進行瞭描繪。雖然經中並不側重於“上生”兜率內院的勝景,但其下生娑婆世界後的國土,無疑是吸收瞭兜率淨土的莊嚴與光明,並將其發揚光大。 經中預言,當彌勒菩薩降臨娑婆世界之時,將是一個“閻浮提(地球)大地,平坦如鏡,無有坑坎,清淨光明,眾生安樂”的時代。此時的眾生,將遠離惡趣,遠離病苦,遠離貧窮,遠離戰爭。社會和諧,人民善良,皆能安居樂業。這樣的景象,是無數修行者所嚮往的,也是彌勒菩薩慈悲願力所帶來的殊勝果報。 雖然本經不以“上生”為敘述重心,但我們可以從其下生後的國土莊嚴,推測彌勒菩薩所攝持的兜率淨土的殊勝。兜率陀天,本就是彌勒菩薩的內院淨土,是諸大菩薩修行、聽彌勒菩薩講法的重要場所。當彌勒菩薩下生娑婆,所呈現的盛況,正是兜率淨土之莊嚴與慈悲的延伸與體現。這份莊嚴,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饒,更是精神上的富足,是眾生得以修行、解脫的絕佳環境。 四、 彌勒下生之意義:信仰的希望與修行的動力 《彌勒下生成佛錄》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對未來世界和龍華三會的預言,更在於它為當下眾生提供的信仰希望與修行動力。 信仰的希望:麵對娑婆世界的種種不如意,以及自身業力的束縛,眾生常常會感到迷茫與無助。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的宏願,猶如一盞明燈,照亮瞭眾生未來的希望。知道在不久的將來,將有一位慈悲的佛陀降臨,帶領大傢走嚮解脫,這足以給予眾生巨大的安慰與力量。 修行的動力:經中描繪的龍華三會,是對於修行成果的終極檢驗。隻有那些具足善根、精進修行、並且能夠聽聞並實踐彌勒佛所說妙法的眾生,纔有機會參與其中,獲得殊勝的度化。因此,這無疑是對當下眾生最好的鞭策,激勵大傢在今生今世,積極修行,積纍福慧資糧,以期在彌勒菩薩降臨之時,能夠有幸成為其度化的對象。 慈悲的榜樣:彌勒菩薩從兜率淨土下生娑婆,本身就是一種無我奉獻的體現。他放棄瞭安樂的淨土,選擇進入苦難眾生之中,用自己的光芒去照亮黑暗。這份慈悲,是眾生學習的典範,也鼓勵著每一個佛教徒,發揚慈悲精神,關懷眾生,盡己所能,為世界的和平與安樂做齣貢獻。 結語 《彌勒下生成佛錄》,以其宏大的敘事,詳細的描繪,為我們展現瞭一幅未來佛陀降臨娑婆、普度眾生的壯麗圖景。它讓我們看到瞭彌勒菩薩的無盡慈悲,看到瞭龍華三會的殊勝莊嚴,也看到瞭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世界。雖然本經並不詳細展開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內院的因緣,但其下生娑婆的宏大願景,已然包含瞭“上生”所積蓄的無量功德與莊嚴。閱讀此經,不僅能夠增長對彌勒菩薩的信心,更能夠激發我們對修行的熱情,指引我們朝著解脫的彼岸不斷邁進,最終,在龍華樹下,得遇慈尊,共沾法喜。這部經典,是末法時代眾生重要的精神食糧,也是我們期盼佛法興盛、眾生得度的美好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