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嵩(1007--1072),俗姓李,字仲靈,自號潛子,藤州鐔津(今廣西省藤縣)人。於筠州洞山曉聰禪師處得法,為雲門宗法嗣。為對抗北宋流行的尊儒斥佛風氣,契嵩撰《輔教編》、《傳法正宗記》、《定祖圖》,並作萬言書上仁宗皇帝,力陳儒佛相通之道及辨正佛教源流,得到仁宗及當朝重臣賞識。仁宗賜與“明教大師”稱號,《輔教編》、《傳法正宗記》、《定祖圖》亦被賜入藏(即北宋《毗盧藏》)。《鐔津文集》乃南宋懷悟所編契嵩詩文總集,所涉文體有論文、書啓、悼祭文、墓誌銘、遊記、序跋、詩歌等,共十九捲。其中較能體現文集價值以及契嵩思想的為捲一至捲三的“輔教編”,為其儒釋融閤學說的主要載體。而其文學成就亦得到當時及後世的推崇,號稱禪僧之翹楚。
契嵩(1007--1072),俗姓李,字仲靈,自號潛子,藤州鐔津(今廣西省藤縣)人。於筠州洞山曉聰禪師處得法,為雲門宗法嗣。生於宋真宗景德四年,卒於神宗熙寜五年,年六十六歲。慶曆間(公元1045年前後),居杭州靈隱寺。皇祐間(公元1051年前後),入京師,兩作萬言書上仁宗皇帝。仁宗賜號明教大師。尋還山而卒。契嵩博通內典,嘗作《原教》《孝論》十馀篇,以與當時闢佛者抗。有《鐔津文集》傳於世。所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廣行於世,人稱契嵩本。
鐔津文集目錄
鐔津文集引
鐔津明教大師行業記
鐔津文集捲第一
輔教編上
原教
勸書第一
勸書第二
勸書第三
鐔津文集捲第二
輔教編中
廣原教
鐔津文集捲第三
輔教編下
孝論
明孝章第一
孝本章第二
原孝章第三
評孝章第四
必孝章第五
廣孝章第六
戒孝章第七
孝齣章第八
德報章第九
孝略章第十
孝行章第十一
終孝章第十二
壇經贊
真諦無聖論
鐔津文集捲第四
皇極論
中庸解第一
中庸解第二
中庸解第三
中庸解第四
中庸解第五
鐔津文集捲第五
論原
禮樂
大政
至政
賞罰
教化
刑法
公私
論信
說命
皇問
鐔津文集捲第六
論原
問兵
評讓
問覇
巽說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評隱
喻用
物宜
善惡
性情
九流
四端
鐔津文集捲第七
論原
中正
明分
察勢
刑勢
君子
知人
品論
解譏
風俗
仁孝
問經
問交
師道
道德
治心
雜著
紀復古
文說
議旱對
夷惠辨
唐太宗述
易術解
鐔津文集捲第八
雜著
逍遙篇
西山移文
哀屠龍文
記龍鳴
寂子解
寂子解傲
萬言書上仁宗皇帝
鐔津文集捲第九
再書上仁宗皇帝
書啓
上韓相公書
再上韓相公書
重上韓相公書
公又上韓相書
上富相公書
上張端明書
上田樞密書
上曾參政書
上趙內翰書
上呂內翰書
上歐陽侍郎書
上曾相公書
謝李太尉啓
鐔津文集捲第十
與關彥長祕書書
答茹祕校書
與章錶民祕書書
與章潘二祕書書
與馬著作書
與周感之員外書
答王正仲祕書書
受佛日山請先狀
上蔡君謨侍郎
與通判而下眾官
與諸山尊宿僧官
與諸檀越書
赴佛日山請起程申狀
接杭州知府觀文鬍侍郎先狀
接錢塘知縣先狀
接大覺禪師先書
謝王侍讀侍郎
謝瀋司封提刑
謝王密諫知府惠詩
與瀛州李給事
與廣西王提刑
與陳令舉賢良
與潤州王給事
與王提刑學士
與陸推官
與張國博知縣
謝錢塘方少府
與仁和趙少府
與瀋少卿見訪
與祖龍圖罷任杭州
送詩與楊公濟
還章監簿門狀
與石門月禪師
與黃龍南禪師
答黃龍山南禪師
與圓通禪師
又與圓通禪師
答圓通禪師讓院
答萬壽長老
與萬壽長老
謝杭州寶月僧正
退金山茶筵
與東林知事
與楚上人
發供養主與檀那
鐔津文集捲第十一
敘
傳法正宗定祖圖敘
六祖法寶記敘
明州五峯良和尚語錄敘
武陵集敘
原宗集敘
移石詩敘
法雲十詠詩敘
法喜堂詩敘
山茨堂敘
趣軒敘
山遊唱和詩集敘
山遊唱和詩集後敘
與月上人更字敘
周感之更字敘
送潯陽姚駕部敘
送郭公甫朝奉詩敘
送王仲寜祕丞歌敘
送周感之入京詩敘
送周公濟詩敘
送周感之祕書南還敘
送林野夫秀纔歸潮陽敘
送梵纔吉師還天颱歌敘
送真法師歸廬山敘
鐔津文集捲第十二
誌記銘題
武林山誌
遊南屏山記
解獨秀石名
無為軍崇壽禪院轉輪大藏記
漳州崇福禪院韆佛閣記
泐潭雙閣銘(並敘)
清軒銘(並敘)
南軒銘(並敘)
舊研銘(並敘)
題錢塘西湖詮上人荷香亭壁
文中子碑
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師慈雲式公行業麯記
鐔津文集捲第十三
碑記銘錶辭
秀州資聖禪院故和尚懃公塔銘(並敘)
秀州資聖禪院故暹禪師影堂記
故靈隱普慈大師塔銘(並序)
杭州石壁山保勝寺故紹大德塔錶
緻政侍郎中山公哀辭(並敘)
李晦叔推官哀辭(並序)
周叔智哀辭(並序)
秀州精嚴寺行道捨利述
題遠公影堂壁
題梅福傳後
書文中子傳後
書李翰林集後
書諸葛武侯傳後
書範雎傳後
唐叚太尉傳贊
好善贊
陸蟾傳
韓曠傳
評北山清公書
評唐續僧傳可禪祖事
鐔津文集捲第十四
非韓上
非韓子三十篇敘
第一
鐔津文集捲第十五
非韓中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第十一
第十二
第十三
鐔津文集捲第十六
非韓下
第十四
第十五
第十六
第十七
第十八
第十九
第二十
第二十一
第二十二
第二十三
第二十四
第二十五
第二十六
第二十七
第二十八
第二十九
第三十
鐔津文集捲第十七
古律詩(六十首)
三高僧詩
霅之晝能清秀
越之澈如氷雪
杭之標摩雲霄
送章錶民祕書
古意(五首)
遊龍山訪道士李仙師
感遇(九首)
懷越中兼示山陰諸開士
早鞦吟
群賢宿山賦得暮雲嵒下宿
浙江晚望
題徑山寺
郎侍郎緻仕
山中早梅
汎若耶溪
書毛有章園亭
山亭晚春
自贈
夏日無雨
歲暮書懷
山中早行
湖上晚歸
季春寄友生
寄懷泐潭山月禪師
送客還北闕道中作
次韻無辯赴承天再命
山捨晚歸
讀書
送廬隱士歸廬山
還南屏山即事
入石壁山
山中自怡謝所知
寄承天元老
誡題
元日
著書罷思南還復會客自番禺來因賦此詩
冷泉獨賞寄衝晦上人
遣興三絕
書南山六和寺
寒食日雨中
早起
對喜鵲
寄晤衝晦
洗筆
遊大慈山書晝上人壁
清溪
鐔津文集捲第十八
東山沙門契嵩上
章安楊蟠次韻
錢湖草堂沙門惟晤次韻上
約衝晦宿東山禪寺精捨先寄(蟠)
次韻和詶(契嵩)
將訪永安東山禪師先寄(惟晤)
次韻和詶(契嵩)
宿永安方丈書呈東山禪師(蟠)
次韻和詶(契嵩)
次韻奉和(惟晤)
嘉公濟衝晦見訪(契嵩)
次韻和詶(蟠)
次韻和詶(惟晤)
遊靈隱遇雨呈普慈及二詩翁(蟠)
次韻和詶(契嵩)
次韻和詶(惟晤)
同公濟衝晦宿靈隱夜晴(契嵩)
次韻和詶(蟠)
次韻和詶(惟晤)
早過天竺呈明智及同遊二老(蟠)
次韻和詶(契嵩)
次韻和詶(惟晤)
南澗傍遊戲呈公濟衝晦(契嵩)
次韻和詶(蟠)
次韻和詶(惟晤)
遊天竺上寺呈東山仲靈衝晦(蟠)
次韻和詶(契嵩)
次韻和詶(惟晤)
同公濟衝晦遊天竺兼簡呈伯周禪老(契嵩)
次韻和詶(蟠)
次韻和詶(惟晤)
宿天竺再贈東山禪師與衝晦(蟠)
次韻奉和(契嵩)
次韻奉和(惟晤)
宿天竺寺賦聞泉呈二老(蟠)
同賦聞泉(契嵩)
同賦聞泉(惟晤)
送公濟衝晦齣山兼簡駐泊李思文(契嵩)
次韻奉詶(蟠)
次韻奉和(惟晤)
遊山歸遇雨呈仲靈衝晦(蟠)
次韻和詶(契嵩)
次韻奉和詶(惟晤)
山中迴憶東山老(蟠)
次韻奉詶(契嵩)
連得公濟齣山道中見示二篇鄙思枯涸奉和不暇且乞罷唱(契嵩)
次韻奉詶(蟠)
齣山至中途寄永安禪師(惟晤)
次韻和詶(契嵩)
公濟衝晦齣山次日奉寄(契嵩)
次韻奉詶(蟠)
次韻奉詶(惟晤)
次韻奉和(契嵩)
歲暮還西塢寄公濟無辯(契嵩)
次韻奉和(蟠)
次韻奉詶(辯元)
次韻奉和(惟晤)
寄東山禪師(蟠)
次韻奉詶(契嵩)
次韻奉詶(契嵩)
寄勉衝晦速和拙什(蟠)
次韻奉詶(惟晤)
新歲連雨不止因寄公濟兼簡賢令強公(嵩)
次韻和詶(蟠)
竊觀仲靈久雨詩且道餘與公濟吟從之意輒次韻奉和(至)
重次元韻(至)
又次韻奉寄強令(契嵩)
重次韻奉詶(至)
鐔津文集捲第十九
附錄諸師著述
序
又序
禮嵩禪師塔詩(三十乙韻)
吊嵩禪師詩
贊明教大師
題明教禪師手帖後(二首)
鐔津集重刊疏
疏語
重刻鐔津文集後序
重刊鐔津文集後敘
跋
我對這種傳統文集的態度曆來是抱著審慎的樂觀的,畢竟,太多打著“集”的名號齣的書,內容拼湊的痕跡太重,讀起來缺乏一以貫貫的精神內核。然而,在閱讀這本《鐔津文集》時,我發現瞭一種難得的“氣”貫穿始終。無論作者是在抒發個人懷抱、評點時局,還是在記錄對友人的悼念,那種文風的基調始終保持著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正直與清醒。我注意到,書中有一部分篇章似乎是作者早年間在外地為官時的手稿集結,其中涉及到對地方治理的一些看法,角度相當犀利,絲毫不迴避矛盾和弊端。這不像許多文人習慣性的粉飾太平,而是直麵現實的勇氣和擔當。特彆是他論述“民生與吏治”關係的那幾篇文章,邏輯鏈條嚴密,觀點鮮明,讓人不由得拍案叫絕。這種深度和力度,讓我意識到作者不僅僅是一個風雅的文士,更是一個深具社會責任感的思想者。與那些隻專注於風花雪月的作品相比,這本書的價值無疑要厚重得多。它不僅提供瞭審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種堅持原則的態度。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和紙張手感,讓我感覺像是帶迴瞭大學時代,捧著一本剛剛從圖書館藉齣來的珍本。我通常閱讀習慣是先找自己感興趣的門類,這本書的內容包羅萬象,從詩詞歌賦到劄記書信,讓人難以聚焦。不過,正是這種“無序”中的“有序”,反而構建齣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我偶然讀到其中的一段關於“園林藝術與心境”的探討,作者的文字描繪齣瞭一處幽靜的所在,那描述的手法極其精妙,將光影、苔蘚、水流的動態變化,與一個人內心的起伏緊密聯係起來。他寫道:“一石之微,能移山嶽之氣度;一葉之落,可測光陰之遽逝。”這種將微觀與宏觀完美結閤的筆法,著實令人沉醉。這不是簡單的堆砌辭藻,而是一種高度凝練的生命體驗。讀到這裏,我甚至暫時放下瞭我正在進行的其它工作,沉浸在他的筆墨構建的世界裏。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能隨時隨地地將你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齣來,帶入到一種更廣闊、更深遠的意境之中,讓人體驗到文字的巨大魔力。
評分這套書剛收到,光是封麵的設計就透著一股沉穩的書捲氣,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能讓人嗅到舊日墨香。我本來對“文集”這類書籍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當代人整理的古籍多半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湊數”之作。然而,翻開目錄時,一種奇妙的熟悉感油然而生。裏麵的篇章標題,有些是熟悉的典故化用,有些則是頗為晦澀的古語詞匯,讓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我目前隻粗略瀏覽瞭幾篇序言和引言部分,作者的行文風格極為考究,句法結構復雜多變,用詞之精妙,實在讓人驚嘆。例如,他在描述一次遊曆見聞時,竟然能將山川地貌的描繪與某種哲學思辨巧妙地融閤,這絕非一般的“纔子”能為。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所引用的旁證材料,涉獵之廣,從金石碑刻到民間歌謠,無不信手拈來,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和海量的閱讀積纍。這套書顯然不是輕鬆的讀物,它需要心靜神凝,需要慢慢品咂,纔能體會其中蘊含的韻味和深意。我感覺自己像是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盒,裏麵裝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沉甸甸的智慧和曆史的迴響。我期待著接下來的閱讀之旅,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能夠滋養心性的養分。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似乎是跨越瞭作者人生的幾個重要階段,所以我讀起來總有一種追隨時間流逝的代入感。尤其是書中收錄的那些私人信劄部分,雖然篇幅不長,但卻提供瞭極大的閱讀趣味。通過這些通信往來,我們可以窺見作者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人際網絡和情感世界。有些信件充滿瞭對友人學問的切磋和鼓勵,語氣懇切,毫無架子;有些則透露齣麵對睏境時的掙紮與堅韌。我特彆留意到他與一位南方同僚的書信,內容涉及對當時士大夫階層中“清高”與“實用”二者平衡的探討。作者的觀點是,真正的清高,並非是脫離世事,而是在洞悉世事本質後的堅守。這種對復雜人性的剖析,非常到位,避免瞭將古代文人臉譜化的傾嚮。總而言之,這套文集不僅僅是一套文學作品的集閤,更像是一部鮮活的、多側麵的個人史傳,讓人能夠近距離地感受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深度的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軌跡。我打算看完這本後,再找一本相關背景的史書來印證一下,看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對他産生瞭怎樣的具體影響。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封麵上的那個篆刻印章圖案,覺得很有古韻。拿到手後,本以為會是那種佶屈聱牙、讓人望而生畏的古文閤集,讀起來肯定會昏昏欲睡。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裝幀雖然古樸,但內頁排版的處理卻相當現代,留白恰到好處,字體選擇也清晰明快,這對於一個非專業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隨便翻開一處,裏麵關於某地方風俗的記述,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作者描述的那種鄉土氣息,那種生活化的細節,非常生動,簡直就像是昨日纔發生的事情。他沒有停留在宏大的敘事上,而是深入到最微小的日常片段中,比如某戶人傢在特定節日裏祭祀的祭品細節,或是某項傳統技藝在傳承過程中遇到的睏境。這種對“小”的關注,反而摺射齣大時代的影子,讓人在細微之處感受到曆史的重量。我喜歡這種“由錶及裏”的敘事方式,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而是帶著一種樸素的關懷。讀完這一段,我立刻就聯想到瞭我老傢的一些舊俗,産生瞭強烈的共鳴。這本書仿佛是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在娓娓道來他所見證的那些正在慢慢消逝的美好事物。
評分契嵩當時著稱於世並對後世佛學産生較大影響的,是他的“儒佛一貫”說
評分東西很好哦,是想要的,支持京東,希望有更多活動~
評分北宋著名高僧的文集,值得好好學習。
評分京東六一八活動買的,好遺憾沒有得到200-100的券。。。
評分紙質印刷一般
評分外相上很滿意。包裝嚴實,速度快……
評分外相上很滿意。包裝嚴實,速度快……
評分京東六一八活動買的,好遺憾沒有得到200-100的券。。。
評分外相上很滿意。包裝嚴實,速度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