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嵩(1007--1072),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镡津(今广西省藤县)人。于筠州洞山晓聪禅师处得法,为云门宗法嗣。为对抗北宋流行的尊儒斥佛风气,契嵩撰《辅教编》、《传法正宗记》、《定祖图》,并作万言书上仁宗皇帝,力陈儒佛相通之道及辨正佛教源流,得到仁宗及当朝重臣赏识。仁宗赐与“明教大师”称号,《辅教编》、《传法正宗记》、《定祖图》亦被赐入藏(即北宋《毗卢藏》)。《镡津文集》乃南宋怀悟所编契嵩诗文总集,所涉文体有论文、书启、悼祭文、墓志铭、游记、序跋、诗歌等,共十九卷。其中较能体现文集价值以及契嵩思想的为卷一至卷三的“辅教编”,为其儒释融合学说的主要载体。而其文学成就亦得到当时及后世的推崇,号称禅僧之翘楚。
契嵩(1007--1072),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镡津(今广西省藤县)人。于筠州洞山晓聪禅师处得法,为云门宗法嗣。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卒于神宗熙宁五年,年六十六岁。庆历间(公元1045年前后),居杭州灵隐寺。皇祐间(公元1051年前后),入京师,两作万言书上仁宗皇帝。仁宗赐号明教大师。寻还山而卒。契嵩博通内典,尝作《原教》《孝论》十馀篇,以与当时辟佛者抗。有《镡津文集》传于世。所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广行于世,人称契嵩本。
镡津文集目录
镡津文集引
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
镡津文集卷第一
辅教编上
原教
劝书第一
劝书第二
劝书第三
镡津文集卷第二
辅教编中
广原教
镡津文集卷第三
辅教编下
孝论
明孝章第一
孝本章第二
原孝章第三
评孝章第四
必孝章第五
广孝章第六
戒孝章第七
孝出章第八
德报章第九
孝略章第十
孝行章第十一
终孝章第十二
坛经赞
真谛无圣论
镡津文集卷第四
皇极论
中庸解第一
中庸解第二
中庸解第三
中庸解第四
中庸解第五
镡津文集卷第五
论原
礼乐
大政
至政
赏罚
教化
刑法
公私
论信
说命
皇问
镡津文集卷第六
论原
问兵
评让
问覇
巽说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评隐
喻用
物宜
善恶
性情
九流
四端
镡津文集卷第七
论原
中正
明分
察势
刑势
君子
知人
品论
解讥
风俗
仁孝
问经
问交
师道
道德
治心
杂着
纪复古
文说
议旱对
夷惠辨
唐太宗述
易术解
镡津文集卷第八
杂着
逍遥篇
西山移文
哀屠龙文
记龙鸣
寂子解
寂子解傲
万言书上仁宗皇帝
镡津文集卷第九
再书上仁宗皇帝
书启
上韩相公书
再上韩相公书
重上韩相公书
公又上韩相书
上富相公书
上张端明书
上田枢密书
上曾参政书
上赵内翰书
上吕内翰书
上欧阳侍郎书
上曾相公书
谢李太尉启
镡津文集卷第十
与关彦长祕书书
答茹祕校书
与章表民祕书书
与章潘二祕书书
与马著作书
与周感之员外书
答王正仲祕书书
受佛日山请先状
上蔡君谟侍郎
与通判而下众官
与诸山尊宿僧官
与诸檀越书
赴佛日山请起程申状
接杭州知府观文胡侍郎先状
接钱塘知县先状
接大觉禅师先书
谢王侍读侍郎
谢沈司封提刑
谢王密谏知府惠诗
与瀛州李给事
与广西王提刑
与陈令举贤良
与润州王给事
与王提刑学士
与陆推官
与张国博知县
谢钱塘方少府
与仁和赵少府
与沈少卿见访
与祖龙图罢任杭州
送诗与杨公济
还章监簿门状
与石门月禅师
与黄龙南禅师
答黄龙山南禅师
与圆通禅师
又与圆通禅师
答圆通禅师让院
答万寿长老
与万寿长老
谢杭州宝月僧正
退金山茶筵
与东林知事
与楚上人
发供养主与檀那
镡津文集卷第十一
叙
传法正宗定祖图叙
六祖法宝记叙
明州五峯良和尚语录叙
武陵集叙
原宗集叙
移石诗叙
法云十咏诗叙
法喜堂诗叙
山茨堂叙
趣轩叙
山游唱和诗集叙
山游唱和诗集后叙
与月上人更字叙
周感之更字叙
送浔阳姚驾部叙
送郭公甫朝奉诗叙
送王仲宁祕丞歌叙
送周感之入京诗叙
送周公济诗叙
送周感之祕书南还叙
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
送梵才吉师还天台歌叙
送真法师归庐山叙
镡津文集卷第十二
志记铭题
武林山志
游南屏山记
解独秀石名
无为军崇寿禅院转轮大藏记
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记
泐潭双阁铭(并叙)
清轩铭(并叙)
南轩铭(并叙)
旧研铭(并叙)
题钱塘西湖诠上人荷香亭壁
文中子碑
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
镡津文集卷第十三
碑记铭表辞
秀州资圣禅院故和尚懃公塔铭(并叙)
秀州资圣禅院故暹禅师影堂记
故灵隐普慈大师塔铭(并序)
杭州石壁山保胜寺故绍大德塔表
致政侍郎中山公哀辞(并叙)
李晦叔推官哀辞(并序)
周叔智哀辞(并序)
秀州精严寺行道舍利述
题远公影堂壁
题梅福传后
书文中子传后
书李翰林集后
书诸葛武侯传后
书范雎传后
唐叚太尉传赞
好善赞
陆蟾传
韩旷传
评北山清公书
评唐续僧传可禅祖事
镡津文集卷第十四
非韩上
非韩子三十篇叙
第一
镡津文集卷第十五
非韩中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第十一
第十二
第十三
镡津文集卷第十六
非韩下
第十四
第十五
第十六
第十七
第十八
第十九
第二十
第二十一
第二十二
第二十三
第二十四
第二十五
第二十六
第二十七
第二十八
第二十九
第三十
镡津文集卷第十七
古律诗(六十首)
三高僧诗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澈如氷雪
杭之标摩云霄
送章表民祕书
古意(五首)
游龙山访道士李仙师
感遇(九首)
怀越中兼示山阴诸开士
早秋吟
群贤宿山赋得暮云嵒下宿
浙江晚望
题径山寺
郎侍郎致仕
山中早梅
汎若耶溪
书毛有章园亭
山亭晚春
自赠
夏日无雨
岁暮书怀
山中早行
湖上晚归
季春寄友生
寄怀泐潭山月禅师
送客还北阙道中作
次韵无辩赴承天再命
山舍晚归
读书
送庐隐士归庐山
还南屏山即事
入石壁山
山中自怡谢所知
寄承天元老
诫题
元日
著书罢思南还复会客自番禺来因赋此诗
冷泉独赏寄冲晦上人
遣兴三绝
书南山六和寺
寒食日雨中
早起
对喜鹊
寄晤冲晦
洗笔
游大慈山书昼上人壁
清溪
镡津文集卷第十八
东山沙门契嵩上
章安杨蟠次韵
钱湖草堂沙门惟晤次韵上
约冲晦宿东山禅寺精舍先寄(蟠)
次韵和詶(契嵩)
将访永安东山禅师先寄(惟晤)
次韵和詶(契嵩)
宿永安方丈书呈东山禅师(蟠)
次韵和詶(契嵩)
次韵奉和(惟晤)
嘉公济冲晦见访(契嵩)
次韵和詶(蟠)
次韵和詶(惟晤)
游灵隐遇雨呈普慈及二诗翁(蟠)
次韵和詶(契嵩)
次韵和詶(惟晤)
同公济冲晦宿灵隐夜晴(契嵩)
次韵和詶(蟠)
次韵和詶(惟晤)
早过天竺呈明智及同游二老(蟠)
次韵和詶(契嵩)
次韵和詶(惟晤)
南涧傍游戏呈公济冲晦(契嵩)
次韵和詶(蟠)
次韵和詶(惟晤)
游天竺上寺呈东山仲灵冲晦(蟠)
次韵和詶(契嵩)
次韵和詶(惟晤)
同公济冲晦游天竺兼简呈伯周禅老(契嵩)
次韵和詶(蟠)
次韵和詶(惟晤)
宿天竺再赠东山禅师与冲晦(蟠)
次韵奉和(契嵩)
次韵奉和(惟晤)
宿天竺寺赋闻泉呈二老(蟠)
同赋闻泉(契嵩)
同赋闻泉(惟晤)
送公济冲晦出山兼简驻泊李思文(契嵩)
次韵奉詶(蟠)
次韵奉和(惟晤)
游山归遇雨呈仲灵冲晦(蟠)
次韵和詶(契嵩)
次韵奉和詶(惟晤)
山中回忆东山老(蟠)
次韵奉詶(契嵩)
连得公济出山道中见示二篇鄙思枯涸奉和不暇且乞罢唱(契嵩)
次韵奉詶(蟠)
出山至中途寄永安禅师(惟晤)
次韵和詶(契嵩)
公济冲晦出山次日奉寄(契嵩)
次韵奉詶(蟠)
次韵奉詶(惟晤)
次韵奉和(契嵩)
岁暮还西坞寄公济无辩(契嵩)
次韵奉和(蟠)
次韵奉詶(辩元)
次韵奉和(惟晤)
寄东山禅师(蟠)
次韵奉詶(契嵩)
次韵奉詶(契嵩)
寄勉冲晦速和拙什(蟠)
次韵奉詶(惟晤)
新岁连雨不止因寄公济兼简贤令强公(嵩)
次韵和詶(蟠)
窃观仲灵久雨诗且道余与公济吟从之意辄次韵奉和(至)
重次元韵(至)
又次韵奉寄强令(契嵩)
重次韵奉詶(至)
镡津文集卷第十九
附录诸师著述
序
又序
礼嵩禅师塔诗(三十乙韵)
吊嵩禅师诗
赞明教大师
题明教禅师手帖后(二首)
镡津集重刊疏
疏语
重刻镡津文集后序
重刊镡津文集后叙
跋
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是跨越了作者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所以我读起来总有一种追随时间流逝的代入感。尤其是书中收录的那些私人信札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提供了极大的阅读趣味。通过这些通信往来,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际网络和情感世界。有些信件充满了对友人学问的切磋和鼓励,语气恳切,毫无架子;有些则透露出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坚韧。我特别留意到他与一位南方同僚的书信,内容涉及对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清高”与“实用”二者平衡的探讨。作者的观点是,真正的清高,并非是脱离世事,而是在洞悉世事本质后的坚守。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剖析,非常到位,避免了将古代文人脸谱化的倾向。总而言之,这套文集不仅仅是一套文学作品的集合,更像是一部鲜活的、多侧面的个人史传,让人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深度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我打算看完这本后,再找一本相关背景的史书来印证一下,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具体影响。
评分这套书刚收到,光是封面的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让人嗅到旧日墨香。我本来对“文集”这类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当代人整理的古籍多半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凑数”之作。然而,翻开目录时,一种奇妙的熟悉感油然而生。里面的篇章标题,有些是熟悉的典故化用,有些则是颇为晦涩的古语词汇,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我目前只粗略浏览了几篇序言和引言部分,作者的行文风格极为考究,句法结构复杂多变,用词之精妙,实在让人惊叹。例如,他在描述一次游历见闻时,竟然能将山川地貌的描绘与某种哲学思辨巧妙地融合,这绝非一般的“才子”能为。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所引用的旁证材料,涉猎之广,从金石碑刻到民间歌谣,无不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海量的阅读积累。这套书显然不是轻松的读物,它需要心静神凝,需要慢慢品咂,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韵味和深意。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盒,里面装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沉甸甸的智慧和历史的回响。我期待着接下来的阅读之旅,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能够滋养心性的养分。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手感,让我感觉像是带回了大学时代,捧着一本刚刚从图书馆借出来的珍本。我通常阅读习惯是先找自己感兴趣的门类,这本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从诗词歌赋到札记书信,让人难以聚焦。不过,正是这种“无序”中的“有序”,反而构建出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我偶然读到其中的一段关于“园林艺术与心境”的探讨,作者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处幽静的所在,那描述的手法极其精妙,将光影、苔藓、水流的动态变化,与一个人内心的起伏紧密联系起来。他写道:“一石之微,能移山岳之气度;一叶之落,可测光阴之遽逝。”这种将微观与宏观完美结合的笔法,着实令人沉醉。这不是简单的堆砌辞藻,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生命体验。读到这里,我甚至暂时放下了我正在进行的其它工作,沉浸在他的笔墨构建的世界里。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随时随地地将你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带入到一种更广阔、更深远的意境之中,让人体验到文字的巨大魔力。
评分我对这种传统文集的态度历来是抱着审慎的乐观的,毕竟,太多打着“集”的名号出的书,内容拼凑的痕迹太重,读起来缺乏一以贯贯的精神内核。然而,在阅读这本《镡津文集》时,我发现了一种难得的“气”贯穿始终。无论作者是在抒发个人怀抱、评点时局,还是在记录对友人的悼念,那种文风的基调始终保持着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正直与清醒。我注意到,书中有一部分篇章似乎是作者早年间在外地为官时的手稿集结,其中涉及到对地方治理的一些看法,角度相当犀利,丝毫不回避矛盾和弊端。这不像许多文人习惯性的粉饰太平,而是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担当。特别是他论述“民生与吏治”关系的那几篇文章,逻辑链条严密,观点鲜明,让人不由得拍案叫绝。这种深度和力度,让我意识到作者不仅仅是一个风雅的文士,更是一个深具社会责任感的思想者。与那些只专注于风花雪月的作品相比,这本书的价值无疑要厚重得多。它不仅提供了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坚持原则的态度。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封面上的那个篆刻印章图案,觉得很有古韵。拿到手后,本以为会是那种佶屈聱牙、让人望而生畏的古文合集,读起来肯定会昏昏欲睡。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装帧虽然古朴,但内页排版的处理却相当现代,留白恰到好处,字体选择也清晰明快,这对于一个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随便翻开一处,里面关于某地方风俗的记述,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者描述的那种乡土气息,那种生活化的细节,非常生动,简直就像是昨日才发生的事情。他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叙事上,而是深入到最微小的日常片段中,比如某户人家在特定节日里祭祀的祭品细节,或是某项传统技艺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这种对“小”的关注,反而折射出大时代的影子,让人在细微之处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我喜欢这种“由表及里”的叙事方式,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带着一种朴素的关怀。读完这一段,我立刻就联想到了我老家的一些旧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他所见证的那些正在慢慢消逝的美好事物。
评分东西很好哦,是想要的,支持京东,希望有更多活动~
评分古籍书读起来能给人恬静的心情。不似现在的糟粕小说,读了全是浮躁。
评分该点校本以大正藏本为底本,以永乐北藏本、弘治十二年本为校本,点校质量较差。
评分该点校本以大正藏本为底本,以永乐北藏本、弘治十二年本为校本,点校质量较差。
评分北宋著名高僧的文集,值得好好学习。
评分好书,没注意还有其他点校本
评分书不错,活动搞得太差了,你懂的
评分东西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东西很好哦,是想要的,支持京东,希望有更多活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