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力量:群体工作原理与技巧(第10版) [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合作的力量:群体工作原理与技巧(第10版) [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W.约翰逊(David W.Johnson) 著,崔丽娟,王鹏 等 译
图书标签:
  • 群体工作
  • 团队合作
  • 小组动力学
  • 人际沟通
  • 领导力
  • 冲突管理
  • 问题解决
  • 团体辅导
  • 心理学
  • 社会工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8711
版次:10
商品编码:1197897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7
字数:7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总是生活在这样或那样的群体中,无论是在家庭、学校、公司、社团,都不可避免地与不同群体中的人发生联系。那么认识和了解群体的运作原理,群体工作的技能则是每个希望游刃于群体中的个体必须学习的内容。
  本书作者洋洋洒洒写下近600页的文字,有概念厘清、案例分析、实践练习等多样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具体而微地了解群体动力学的林林总总。相信阅读完全本书之后就像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了一场旅行,会有别样的收获和体验。

内容简介

  《合作的力量:群体工作原理与技巧(第10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庞大的有关群体的研究和理论的总结,广纳和综合了有关群体动力学方面的知识和研究发现,向读者介绍了如何使群体变得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和研究运用于实践所需的技能。《合作的力量:群体工作原理与技巧(第10版)》正是试图向读者展示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如何为每个个体创造选择、机遇和成功的。

作者简介

  戴维·W.约翰逊(David W. Johnson),是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的荣誉教授,合作学习中心的联合负责人。他先后发表500多篇研究论文和超过50本著作。约翰逊教授一生获奖众多,2003年他荣获心理学教育和实践的杰出贡献奖;2007年荣获布鲁克国际教育奖;2008年荣获美国教育委员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得杰弗里·鲁宾理论实践奖;2011年他获得A.M.韦尔纳终身成就奖。在过去的四十年间,约翰逊教授为不同学校和企业提供组织咨询服务,可以说是,他是一位实践型的心理学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非常实用,通过训练和案例说明,我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朱利安·沙巴兹博士本尼迪克特大学

  我是这本书的书迷。我认为这是群体工作领域有用和好理解的一本书,我们可以把它用作本科生课程,也可以用在研究生课程中,它是好的,至少在我心里是这样的。
  ——加里·马修斯博士西密歇根大学

目录

译者序001
前言001
第一章 群体动力001
本章涵盖的基本概念002
群体动力和我002
什么是群体?006
群体的重要性011
群体结构014
创造生产群体018
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群体024
群体随时间的发展027
群体动力学领域033
本书的性质及使用方法039
总结041
第二章 体验式学习042
本章涵盖的基本概念043
程序性学习043
行动理论044
从体验式学习中积累经验046
体验式学习和动机049
学习群体技能050
角色扮演052
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参与式观察者053
进行技能训练的练习056
体验式学习的伦理道德060
总结062
第三章 群体目标、社会互赖和信任063
本章涵盖的基本概念064
介绍064
什么是目标?067
初始目标070
目标的清晰度073
可操作的目标073
群体目标和抱负水平074
处理幕后动机074
帮助群体设定有效目标076
群体目标和成员的社会互赖084
社会互赖的结果089
努力成功和生产091
三种成果的互惠关系097
中介变量:合作的基本要素099
合作的稳定性105
目标结构和群体成员间的利益分配105
混合动机情境107
发展和维持信任115
总结120
第四章 群体内沟通121
本章涵盖的基本概念122
介绍与定义122
群体沟通124
信息的传递和接收126
问题解决群体内的沟通137
相互作用分析137
沟通网络145
权力等级下的沟通模式146
影响群体沟通有效性的因素151
合作与竞争对沟通的影响151
物理因素对沟通的影响153
座位排次153
幽默154
总结154
第五章 领导力156
本章涵盖的基本概念157
什么是领导力157
领导力特质理论167
领导风格理论取向173
领导力的影响力理论取向175
领导力角色定位/群体结构理论取向176
领导力的情境理论180
组织化领导力187
你有多么不想成为领导?190
总结202
第六章 权力的使用203
本章涵盖的基本概念204
介绍205
什么是权力?208
权力的动态相互依赖理论视角210
调动权力以实现目标214
权力的特质因素理论取向216
权力的基础219
社会影响的冲突模型221
权力和问题解决224
不平等权力228
群体规范:间接权力240
群体心理244
个体观点和人际观点247
总结247
第七章 决策249
本章涵盖的基本概念250
有效决策250
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253
群体决策方法266
增强群体决策有效性的因素272
阻碍群体决策有效性的因素273
周全的决策287
决策的理论化存在的问题293
总结299
第八章 争论和创造力300
本章涵盖的基本概念301
争论和决策305
避免争论309
争论的结果319
创造力320
争论的过程322
建设性争论的适用条件325
少数人影响、争论和制定决策327
构建建设性争论328
成为一个民主体制下的公民330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32
发展和培养创造力334
开放和封闭的信念系统336
头脑风暴338
总结342
第九章 利益冲突管理344
本章涵盖的基本概念345
积极冲突群体345
利益冲突的本质346
冲突可能是破坏性的也可能是建设性的347
冲突和攻击性348
冲突管理策略:你喜欢什么?351
控制冲突的发生354
谈判的本质355
两种谈判类型361
整合谈判步骤365
定义冲突为共同问题368
尝试,尝试,再尝试379
诚信谈判382
拒绝的技巧:这个问题没商量382
群际冲突390
第三方调解403
总结404
第十章 多样化的价值406
本章涵盖的基本概念407
介绍409
多样化的来源410
多样化管理的重要性411
多样化的价值412
与不同同伴进行互动的障碍417
使成员多样化成为优势424
总结428
第十一章 课堂中的合作学习435
本章涵盖的基本概念436
合作学习的实质436
正式的合作学习:从旁指导440
教学前决策441
任务与合作结构的解释说明444
监控与干预446
评估学习和加工互动448
非正式的合作学习群体450
使用非正式的合作学习451
基群452
三种目标结构的综合运用453
合作型学校455
总结456
第十二章 带领成长和咨询小组457
本章涵盖的基本概念458
介绍458
治疗小组的类型458
群体体验的独特力量463
表露情绪的重要性467
带领成长小组468
概念框架、情感和直觉472
成长小组和参与者焦虑473
成长和治疗小组的成本473
相对有效性473
总结474
第十三章 团队发展和团队训练475
本章涵盖的基本概念476
介绍476
什么是团队?477
组织情境480
创建生产式团队486
评估工作质量489
在培训项目中运用团队496
总体质量管理496
处理团队中的问题行为498
总结500
第十四章 结语501
创造有效群体的指南502
学习群体技能504
总结505
附录506
练习答案506
术语表519

精彩书摘

  什么是目标?
  风不会偏爱没有目的港的人。
  ——蒙泰内(Montaigne)
  1868年9月17日,福赛思少校以及50个精英侦查员被送到位于科罗拉多州西部的碧池岛。此时正值与大平原的印度安人部落之间的全面战争爆发时期。福赛思少校和他的侦查员离开了堪萨斯州的海斯堡去寻找敌人的踪迹,但是印第安人却率先发现了他们。那天早上,夏安族的领袖罗曼·诺斯率领了700多名夏安人和武士偷袭了福赛思少校一行人所驻的营地,导致福赛思的士兵和马匹伤亡惨重。福赛思两条腿都被击中,而且有一颗子弹卡在了他的颅骨中。他们被困在了岛上。到9月25日的时候,由于对方不断地进行秘密狙击,福赛思的队伍死伤过半。福赛思躺在坐骑的尸骸旁思索着不知自己还能否见到明天的太阳,他的周围弥漫着尸体的恶臭。如今,福赛思和他的侦察员全部的目标就是活下来。然而,在这个目标之下他们确实也有着一些短期的目标。比如,他们必须寻找一些掩蔽物,诸如战马的尸体,来阻止敌火的攻击。他们必须让群体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互相支持,以便萌生出士气和希望,以及提升防御的有效性。他们也必须确保充足的水、住所和食物资源,以及对伤员的照料。幸运的是,天气还算晴朗,住所不是必不可少的,岛上也有足够他们存活下来的饮用水。然而,几天之后,侦查员开始吃腐烂的马肉。
  由于实现子目标变得越来越困难,存活下去这个总目标的现实也就显得越发不切实际了。情况似乎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了。突然,印第安人撤退了。幸存的队员起初感到迷惑,但他们很快就知道了原因。一队骑兵正在靠近这个小岛。在福赛思不知道的情况下,他的两个侦查员悄悄突破了印第安人的包围圈,去堪萨斯州的华莱士堡求救。美国内战时福赛思的战友卡彭特上校得到消息以后,立即调派一支骑兵队来增援营救行动。卡彭特的部队是第十骑兵团H分队,但是对于印第安人来说,他们是“水牛战士”。因此,为避免和他们交锋,诺斯决定撤退。历经三十年,这支骑兵队被认为是最专业、经验最丰富、作战最英勇的前线部队。
  群体存在的目的就是实现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爬山或者赢得一场棒球比赛。目标是一种理想,一个人们一直努力想要达到的地方,一个人们所重视的事态发展。通过社会互赖,个体的目标联系在了一起。个体的目标之间可能有积极的影响(如合作),消极的影响(如竞争),或者也可能根本就没有关系(如个人的成就)。当个体的目标之间存在积极联系的时候,群体目标就形成了。群体目标是多数群体成员以此为激励,不断努力以期实现的一种渴望达到的未来事态。
  目标并不是理智的、冰冷的或者可分析的。群体目标关注的是群体成员的热情和如何点燃他们热情工作的火焰。群体目标描绘了一幅只要成员为了相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就能够实现的迷人愿景。愿景是对未来一种理想化的独一无二的想象。这种想象使得群体成员充满干劲,并指引着他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对未来的想象同样通过共通的情感上的承诺把群体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群体成员的希望和梦想赋予了群体目标生命力,而群体目标让群体成员看到了他们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的令人激动的结果的可能性。
  群体目标是否存在?
  群体有共同目标吗?还是群体内只有各个群体成员的个体目标?几十年来社会心理学家一直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群体目标就是所有群体成员个体目标的结合。人们加入群体是因为他们希望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和动机。有些时候,成员的个人目标并不明确,在群体会议中,群体成员可能完全意识到,或者部分意识到,或者完全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和动机。
  另一方面,卢因(1944)指出,在某些情况下群体成员的确会为获得最大化的群体成果或实现群体目标而行动,而不是争取最大化个人成果或努力实现个人目标。霍维茨(Horwitz, 1954)和佩皮通(Pepitone, 1952)先后通过研究证实,群体成员能产生实现群体目标的动机,而当群体这么做时他们会获得个人的满足感。比起个人的收获,群体的成功似乎才是成员个人满足感的主要来源。埃米·佩皮通(Emmy Pepitone, 1980)从这些研究中总结到,群体目标是可以被识别的,它不仅可以作为群体成员相互依赖的重要来源,还可以指明一个客观现实,即目前大多数时候易于识别的核心关注点。群体目标增进了群体的团结,让群体成员共命运,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就是群体成员的个人目标的简单集合。目前的许多研究(Matsui, Kakuyama & Onglateo, 1987; Mitchell & Silver, 1990)表明与个人目标相比,群体目标会产生更好的群体绩效、更高目标接纳度,以及群体成员之间更好的合作。许多其他研究也证明了,在合作的情况下,群体成员更重视共同的而非个人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对于群体目标究竟是它们本身就真实存在还是只是群体成员目标的结合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可能最稳妥的结论是群体和个人目标同时存在,且群体目标是和群体成员的个人需要息息相关的。群体成员为了同时实现个人和群体目标而产生的行为水平决定了群体的有效性。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大多数群体和个体都有多重目标,不同的个体在不同时期看重不同的目标,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个目标的看法也不同。
  有关信任的一些有用提示
  1. 信任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复杂概念。个体完全理解这个概念之前是要花一段时间的。
  2. 信任存在于人际关系中,而不是一种人格特质。虽然有些人天生更容易信任别人,虽然有些人更容易被他人所信赖,但是信任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不是个人身上。
  3. 在两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信任一直在变化。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引起你和他人之间信任水平的变化。
  4. 信任很难建立起来却很容易破坏。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要花费几年时间才能建立起高度的信任,破坏它却只需要几秒。
  5. 建立和维持信任的关键就是你要值得信任。你给予他人的接纳和支持越多,他们也越有可能对你坦诚自己的想法、观念、理论、结论、感受以及对你的反应。你对此的回应越值得信任,他们就会和你分享越多深层次的私人的想法。所以,当你想要提升信任时,先增强自身的可信度。
  6. 信任也要适当。不要从不信任他人也不要总是信任他人。
  7. 合作可以增强信任,竞争则会减少信任。一般来说,同伴之间的信任总是多过竞争者之间的。
  8. 群体内自发的信任和值得信任的行为会产生自我实现预言。你对于信任的期望会影响其他成员对于你的反应。
  什么是领导力?
  谁建立了七层底比斯塔?
  本书充满了王国的名字。
  是国王拉了陡峭的石头么?
  夜晚当长城建成时,
  那些石匠去哪了?
  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成吉思汗可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公元1206年到1258年,他与他的儿子们几乎征服了整个亚洲和大部分欧洲。若不是1241年他的小儿子窝阔台去世,欧洲剩余部分也可能会被他征服。成吉思汗建立起的王国持续了数百年。他是如何带领游牧民族从蒙古大沙漠到创建历史上最大的王国的?成吉思汗成功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根据优势而非等级来选择蒙古军(相对于中世纪其他军队),对新式工具和新观点的接纳更具开放性(他更乐意获得贸易路线和技术而不是实物),同时还与其下属建立了一个高级的沟通系统(他建立一个通过不同旗帜来给士兵发布命令的实时信号系统,使得他的士兵在作战的时候能立即明白他的指示)。历史上,成吉思汗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
  领导力至关重要。领导者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比如安然的领导者使千万名员工和股东变得贫穷,窃夺了他们谋生的手段,毁坏他们的退休账目,用压力剥削他们。而另一方面,丘吉尔鼓励国家用自由世界的观念抵制暴虐,维系公民的自由。“lead”一词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它的意思与其来源的盎格鲁—撒克逊的词根“leadare”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它指的是“带领人们踏上旅程”。领导(lead)就是通过影响群体的目标和方向来引导大家。牛津英语词典对“领导”的英文标注最早出现在1300年,而“领导力”却直到1800年才出现。领导者(leader)是那个可以影响他人使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更有效地工作,并能维持成员之间有效工作关系的人。领导力(leadership)则是领导人将这种影响力付诸实施的过程。成为一名领导者并施加领导力是需要技能的。领导力技能(leadership skills)是你帮助群体成员实现目标并维持有效工作关系的能力。领导力的概念通常拿来与管理一个群体相比较。“manage”一词的词根起源与拉丁语,意为“手”,因此管理者(managers)则是那些“处理”目前状态的个体。
  领导力的结果是个体在寻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进行合作。然而,领导的影响因素很难被识别,因为成功地达成目标是多方(不仅仅只是领导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受到竞争者的行为、天气的变化、新技术的发明、开阔的经济条件、货币波动以及其他许多在领导者和其跟随者掌控能力之外的因素影响。领导力可能是一种幻觉。很多哲学家比如黑格尔和斯宾塞相信所谓“伟大的领导者”不过是塑造那些事件和历史的社会力量的傀儡,究竟是谁处在那个位置上并没有太大关系。有关领导者和领导力的两大主要观点(如,历史是由领导者创造的VS历史是由无关领导者是谁的社会力量创造的)是对于领导力最主要的两大争论点。
  还有一个争论点是以个体特质来理解领导力的概念还是以其与下属的关系来进行理解。领导力可以是依赖于个人的特质或做事的风格,也可能只存在于领导和其下属之间。格林特(Grint, 2005)认为领导力只要求下属不要做出阻碍领导力的行为即可,甚至可以由下属来教导领导者如何领导。下属在领导关系中扮演了非常积极的角色,授权其领导者,影响领导者行为,并决定领导行为的结果(Howell & Shamir, 2005)。
  争论和决策
  正是因为关于人和事物的普遍的看法很少代表真理的全部,所以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才有可能穷尽真理。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一家大型的医药企业面临一项决策,是应该收购还是亲自建造一座化工厂(Wall Street Journal, 1975年10月22日)。为了作出尽可能最优的决策,总裁组建了两支辩护小组分别对“收购”和“建造”这两个选项进行辩论。辩护小组隶属于决策组,他们研究某种选择以便提供信息。收购小组需要准备并介绍最能说明收购一家化工厂所能带来的利益的案例,建造小组需要准备并介绍最能说明在总部附近建造一个新的化工厂所能带来的利益的案例。收购小组首先选取了超过100家的满足条件的化工厂,然后将范围缩小到20家,进一步缩小范围到3家,最后选择了一家最理想的收购对象。建造小组联系了几十家工程公司,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筛选之后,选择了一个理想的设计方案。在两个小组成立的9个月之后,双方带着所有关于成本、便捷性、效率等细节:(1)介绍了他们最好的案例;并且(2)对对方提出的信息、逻辑和结论提出了质疑。在激烈的讨论中,公司发现两种方案的成本是相同的。最终公司决定选择建造方案,因为它可以让新的工厂建在总部旁边,这样就方便多了。这是利用结构化争论来确保高质量决策的最典型的代表。
  几乎在每个组织的所有会议室中都会存在分歧。无论这个组织是公司、工厂、政府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律师事务所或者是一个家庭,在决策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总会存在分歧。在这样的条件下参与者各自的主意、想法、观念和信息都会开始浮现和碰撞。结果便是争论——当一个人的主意、信息、结论、理论和想法同另一人的发生分歧时,随之产生冲突,并且两者寻求达成一致。
  ……

前言/序言

  译者序
  本书的作者约翰逊兄弟——戴维?约翰逊(David Johnson)和弗兰克?约翰逊(Frank Johnson)是群体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们出生在一个有着七个孩子的家庭,弗兰克?约翰逊排行老大,戴维?约翰逊排行中间,他们从小的经历引起了他们对群体心理研究的兴趣。戴维?约翰逊无疑是约翰逊七兄弟里成就卓著的一个。他于1962年毕业于博尔州立大学,随后分别用两年的时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1966年博士毕业之后,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学院,并与之后进入明尼苏达的兄弟罗杰?约翰逊(Roger Johnson)一起开创了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并建立了合作学习中心。戴维?约翰逊教授主要关注合作性、竞争性和个体的努力,建设性争论,冲突解决和同伴调解,以及体验式学习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在由他和哥哥共同出版的这本《合作的力量》一书当中也囊括了他在这几个方面的很多研究。
  群体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群体当中。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会用各种各样包含群体的信息来定义自己,会在不同的群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会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群体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人可以完全脱离群体而存在。正因为群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有关群体的各种特征和属性深深地影响着群体成员的一言一行,所以随着人们对群体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对群体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参与到群体研究的行列中。《合作的力量》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庞大的有关群体的研究和理论的总结,广纳和综合了有关群体动力学方面的知识和研究发现,向读者介绍了如何使群体变得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和研究运用于实践所需的技能。本书正是试图向读者展示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如何为每个个体创造选择、机遇和成功的。内容涵盖面广并包含大量的实践练习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这一点上,群体动力学领域的出版物中很少有能与此书媲美的。本书从出版以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这一最新修订版是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加入了新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内容可谓更加充实和完善,也更具有时代性。
  本书一共有14章,第一章是群体动力学的概述,主要介绍了群体的性质、类型和群体的发展阶段等。第二章着重介绍了体验式学习的相关知识内容,同时也体现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读者通过体验式学习来了解和吸纳本书所呈现的知识。正如作者在第一章中所提到的那样,“本书的目的是将群体动力学的相关理论,检验这些理论的各种研究和结构化的练习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目的在于构建可实践的群体技能,以及指明所呈现的理论和研究的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约翰逊教授将每一章的重点放在回顾有关本章主题的最重要的理论和研究,分析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本问题,提供结构化的技能塑造练习和其他指导性帮助。之后的第三章到第十三章分别探讨了社会互赖、沟通、领导力、决策、冲突管理、带领咨询治疗小组等方面的内容,这其中大部分章节都以一个讨论本章相关概念的任务为开端。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提供一个小型的诊断工具来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目前在所讨论领域的行为状态。另外,大部分章节包含了辩论练习,读者可以和同伴就本章所述核心问题的不同方面展开辩论,老师也可以按照指示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练习。大部分章节最后,会有一个环节来检测读者知识和技能的变化。相信阅读完全书之后就像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了一场旅行,会有别样的收获和体验。
  最后,译者郑重感谢参与翻译和校对的所有成员,正是由于大家的辛勤付出和良好的团队配合,才使得这本书的翻译得以实现,这本身也是将《合作的力量》一书中的一些理论得以付诸实践的具体体现,感谢这样一种使我们学习本书知识和自我成长的方式。
  译者序0000合作的力量翻译的工作并不是很简单,我们作为心理学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要将另一种文字以贴切的中文表达形式呈现给大家,不失为一种挑战,很高兴我们团队接受了这个挑战。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保证每一章都是由一名成员翻译,之后由另一人校对,最后再由一人统合,以期本书的翻译尽可能完善和统一。由于每个人的翻译习惯不同,有些地方的表达方式难免会有出入,但我们尽可能地使全文中所涉及理论和研究的关键词都保持一致。
  本书由崔丽娟教授和王鹏副教授带领的团队共同完成,团队成员是任冰洁、石晶、郝振、丁沁南、戚玮、单铭明、徐晶、吴银河、徐博。全书翻译后,首先由任冰洁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统稿与校稿,然后由王鹏、任冰洁进行了第二次统稿与校稿,最后由崔丽娟、任冰洁最后校稿与定稿。一年半来,我们本着认真、踏实的态度,进行了翻译与一再的统稿与校稿,但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2014年元旦于丽娃河畔前言
  作者前言:
  我们是戴维和弗兰克,作为本书的作者,我们对群体有着非常多的了解。我们成长于同一家庭群体。我们家一共有七个孩子,其中弗兰克排行老大,而戴维则排行居中,两人整整差了5岁。尽管弗兰克小时候非常霸道,并且认为戴维应该帮他整理房间,但我们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破裂。作为七个孩子中的一分子,我们相互扶持,并在许多类似群体决策的情景中学习到了有关群体动力学的知识,比如谁应该得到多出来的那块蛋糕、谁能坐在车里靠窗的位子上、谁来决定大家一起玩什么游戏、谁来扫地、谁来拖地以及我们睡觉的时候是应该开着灯还是关着灯。
  家庭并不是唯一的群体情境。在各式的组织和社会系统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群体都是事情得以完满解决的关键所在。让群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小群体中的一部分,这个需求比起以前已经变得越发重要了。因此,本书的初衷一来是向读者介绍有关有效群体如何形成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发现,二来是向读者介绍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所需的技能。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很好地综合起来可以使我们获得从事群体活动的专业知识。《合作的力量》并不仅仅是一本有关小规模群体现有知识理论的回顾,也不仅仅是一本技能塑造训练的书籍,它将这些理论和训练融入调查和实验,从而学习有关小群体的动力学的相关知识。纵观人的一生,群体动力学的知识以及将他们运用到实际中所需的技能将给他带来选择、创造机遇乃至成功。
  我们都知道群体的运作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随着各种新观点的不断产生,对于群体行为的理论解释也随之不断得以修正,新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因此,在这一领域一直有着重大的进展。自1975年本书的第一版问世至今,这一领域的理论和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些年间,有一些理论被证明是不正确的,而另一些理论得到了改善或被归入新的概念体系之中。本书将为大家展现这些新的理论和研究,从而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和了解群体动力学的相关内容。尽管本书的读者可能来自不同的群体,但《合作的力量》所关注的是几乎在所有群体当中都存在的动力学特征。书中所选取的事例也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本书是作为一本介绍群体动力学的入门读物,我们将会在对所有的理论和研究进行平衡综合的基础上为大家介绍。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们要感谢那些在写书和筹备原稿时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在此要特别感谢那些对我们的理论有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以及配合我们进行了许多各种各样实验室研究的大学生。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在书中所谈及的理论和研究中标注了原始资料的来源。由于有些实验被广泛地引用,所以原始资料无法找到。如本书存在由于我们疏忽没有标明来源的地方,我们在此深表歉意。另外,还要向我们两人的妻子琳达?马尔霍兰和简?米利表示感谢,她们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佛罗里达大学的苏珊?洛斯彻,西密西根大学的加里?马修斯以及本尼迪克特大学的朱利安?沙巴兹为本版的编辑所作出的贡献。


跨越障碍,激发潜能:理解人际互动与协作的艺术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无论是在工作场所、社区组织,还是家庭生活中,个体往往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共同达成目标。我们身处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与协作。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误解、冲突、沟通不畅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阻碍了目标的实现,更可能损耗团队的士气与活力。 理解群体的工作原理,掌握有效的协作技巧,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这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群体动态的奥秘,从根本上理解群体是如何形成的,成员之间如何互动,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个体与集体的最大效能。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如何与人相处”的指南,而是一份深入剖析群体行为模式,并提供切实可行策略的宝贵资源,旨在帮助读者成为更出色的团队成员、更具影响力的领导者,以及更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者。 理解群体运作的基石 群体是如何形成的?成员在群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群体内部的权力结构如何影响决策?这些都是理解群体工作原理的关键问题。本书将从群体发展的各个阶段入手,剖析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和挑战。例如,群体在初始阶段往往会经历“形成”的时期,成员们试探性的互动,试图了解彼此,建立初步的信任。随之而来的是“风暴”阶段,这是最具挑战性的时期,原有的假设被挑战,意见分歧显现,冲突在所难免。成功的群体能够穿越风暴,进入“规范”阶段,成员们开始形成共同的规则和期望,协作变得更为顺畅。最终,许多群体会达到“执行”阶段,高效地完成任务,实现目标。 然而,群体发展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线性过程。有些群体可能会反复经历风暴期,有些则可能停滞不前。理解这些动态模式,能够帮助我们识别群体当前所处的阶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 深度解析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与影响 个体是构成群体的基本单元,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技能和动机都对群体产生着独特的影响。本书将深入探讨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例如,有些成员天生具有领导力,能够引导团队前进;有些成员则擅长倾听与支持,能够弥合分歧,增强凝聚力;还有些成员则能带来创新的想法,推动团队突破瓶颈。 同时,个体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也会在群体中产生“传染效应”。一个充满活力的成员能够激发他人的热情,而一个消极的成员则可能拖垮整个团队的士气。因此,认识到自身行为对群体的潜在影响,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是成为一名优秀团队成员的重要一步。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潜在的负面影响。 沟通:群体协作的生命线 有效的沟通是群体协作的核心,是信息传递、情感交流、问题解决的生命线。本书将系统性地讲解沟通的各个层面,从基本的倾听技巧到复杂的冲突管理。 积极倾听:这不仅仅是听到对方说话,更是理解对方的意图、感受和需求。本书将提供诸如复述、提问、非语言信号解读等具体技巧,帮助读者成为更出色的倾听者。 清晰表达:如何用简洁、准确、有说服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避免含糊不清或引起误解的语言?本书将探讨不同沟通风格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情境调整表达方式,确保信息能够被准确理解。 非语言沟通: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调等非语言信号往往传递着比语言本身更丰富的信息。本书将帮助读者识别和理解这些信号,并学会如何有效地运用它们来增强沟通效果。 反馈的艺术:给予和接受反馈是群体成长和改进的关键。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提供反馈,如何开放地接受反馈,并将其转化为个人和群体发展的动力。 冲突:挑战与机遇并存 冲突在群体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其结果却并非总是负面的。本书将深入剖析冲突的根源,并提供多种处理冲突的有效策略。冲突可能源于目标不一致、资源分配不均、价值观差异,甚至是个体之间的误解。 本书将区分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并指导读者如何将潜在的破坏性冲突转化为促进群体创新和成长的动力。例如,通过开放的讨论,不同意见的碰撞可能会激发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坦诚的沟通,个体之间的隔阂可能会被消除,反而增进理解。本书将提供从协商、调解到必要时的仲裁等一系列工具,帮助读者有效地管理和解决群体内部的冲突,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力量。 决策:集思广益,高效执行 群体决策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目标的达成。本书将探讨群体决策的不同模式,从少数服从多数到共识决策,分析每种模式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它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指导读者如何在群体中进行有效的头脑风暴,鼓励所有成员的参与,确保信息充分,并最终做出更明智、更被群体成员广泛接受的决策。 本书还将强调在决策过程中鼓励不同观点的价值,以及如何避免群体思维(Groupthink)——一种可能导致群体做出非理性或不合理决策的现象。通过掌握这些技巧,读者能够引导群体做出更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决策。 领导力:激发潜能,引领方向 无论是在正式的团队领导者,还是在非正式的群体互动中,领导力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探讨领导力,包括如何建立愿景、如何激励团队、如何授权赋能,以及如何在面临挑战时保持沉着和韧性。 本书将强调领导力并非仅仅是发号施令,而是通过影响、引导和支持来激发群体成员的潜能。它将介绍不同的领导风格,并帮助读者理解在不同情境下,何种领导方式更为有效。掌握这些领导力原则,将使读者能够更有效地带领团队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团队建设与发展:构建高效能团队 成功的群体不仅仅是成员的简单聚合,而是一个能够协同运作、高效执行的有机整体。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关于团队建设的实用策略,从如何明确团队目标、分配角色职责,到如何建立信任、营造积极的团队氛围。 它将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团队中的潜在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懈怠,如何激励士气低落的团队,以及如何保持团队在长期合作中的活力和创造力。本书将帮助读者从零开始构建强大的团队,或是在现有团队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提升,使其达到更高的绩效水平。 走向卓越:持续学习与成长 理解群体的工作原理和掌握协作技巧是一个持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更鼓励读者在日常的人际互动中不断反思和调整。通过对书中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积极实践,读者将能够: 提升自我认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优势和局限。 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更深入、更真诚的连接,减少误解和冲突。 提高协作效率:在团队中更有效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充分利用他人的优势。 应对复杂挑战:更有信心地面对群体中的各种挑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促进个人成长:在与他人协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实现个人价值。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群体工作原理的书籍,它更是开启高效协作、激发团队潜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钥匙。无论您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任何渴望在群体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人,都将从中受益匪浅,踏上通往协作卓越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合作的力量》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装帧上的用心。书脊的挺括,封面材质的触感,都透着一股“值得信赖”的质感。我通常会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这本书的大小和重量,放在包里也比较方便携带,不会显得过于累赘。虽然我还没有真正开始深入研读,但仅仅是初步浏览,就对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章节安排留下了深刻印象。目录清晰地勾勒出了从群体形成、沟通模式、领导力,到如何有效解决冲突、促进决策等一系列关键主题,仿佛为我搭建了一个认识群体行为的完整框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群体思维”和“群体规范”的探讨感到好奇,因为我经常在工作中观察到一些似乎不理性的集体决策,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其中的奥秘。我猜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应该会比较学术化,但同时又会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让理论不至于枯燥乏味。我计划先从我最感兴趣的几个章节入手,快速建立起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然后再逐一深入,争取在短时间内能够将书中的一些核心思想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场景中。

评分

这本《合作的力量》在视觉呈现上就给人一种专业而可靠的感觉。书的尺寸恰好适合放在我的办公桌上,翻阅起来也很顺手。我习惯在工作间隙,快速浏览一些书籍,这本书厚实的内容让我觉得投资时间是值得的。初步翻看目录,其结构逻辑清晰,内容覆盖面广,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憧憬。我尤其对关于“信息共享”和“团队效率提升”的部分感到期待,因为这正是我当前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我预感这本书会包含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且会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计划将这本书作为一个长期的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和吸收其中的精华。我设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结合自己过往的团队经验,去对比和印证书中的观点,寻找共鸣,也发现差距。我相信,通过系统学习这本书,我能够对群体工作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更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装订非常扎实,拿在手里有一种实在的厚重感,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通常喜欢在安静的书房里,一边喝着热茶,一边慢慢品味一本书,而这本书的纸张和排版,显然非常适合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翻开书页,我注意到它并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细嚼慢咽,反复思考的。目录的设置非常详尽,几乎涵盖了群体工作的每一个重要方面,从基础的理论模型,到具体的沟通策略,再到应对群体中的挑战,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我个人比较关注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参与感和创造力,所以,我特别留意了目录中与“群体激励”和“创新思维”相关的章节。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提供很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而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我打算在阅读过程中,将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和理论模型画成思维导图,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提供宝贵的视角,帮助我更有效地引导和管理团队。

评分

这本书的触感和重量都让我觉得它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翻开它,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整体感觉非常舒服,很适合我这种喜欢细细品味书籍的读者。我通常会选择在周末的午后,在窗边享受阅读时光,而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无疑能提供一段充实的精神旅程。初步浏览目录,我发现它涵盖了群体工作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似乎都考虑得很周全。我特别被“决策制定”和“群体动力学”这两个板块所吸引,因为我常常在团队会议中观察到一些复杂的群体互动,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解释和指导。我猜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严谨但不失生动,并且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案例和练习,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知识。我计划在阅读时,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每周读完一个章节,并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我的日常沟通和协作中。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稳重和专业的气息,配色沉静,字体清晰,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实用性。拿到手的时候,份量也恰到好处,厚实却不至于笨重,翻开的第一页,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是那种适合反复阅读和做笔记的材质。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就对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初步的认识。它涵盖了从群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到具体实践中的各种技巧,内容似乎非常系统化。我特别期待里面关于冲突解决和决策制定的部分,因为这正是我目前在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我设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定会准备好一本辅助的笔记本,将那些我认为最关键的概念和方法记录下来,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去尝试运用。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能够帮助我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在团队协作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群体中的各种复杂情况,最终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