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自在地進入茶器的鑒賞世界,讀懂創作職人的心念修為如何影響茶器!
?運用科學與圖解,分析茶器黃金比例、壺身肩綫所在之美。
?你不知道的!聽茶器配茶葉,音頻高低韻味各異。
?茶器的聚香力,怎麼選?如何挑!
?從《黃帝內經》、老莊思想、《孔子傢語》、《金剛經》,以及金、木、水、火、土等五行角度,深入剖析茶器鑒賞中重要的形與神。
?將中、日茶器創作與職人精神分析比較,並點齣茶器創作的睏境與機會。
“心”,是茶器創作的依歸
本書作者以自己推廣茶文化多年經驗,將“茶器”的品賞分為三個階段,分彆為“實用性與美感”,“個性與自我追求”與“精神性與修為”;並從第一階段的“實用性”自眼、耳、鼻、舌、身的科學視角切入;第二階段的“個性”以春生、夏長、鞦收、鼕藏,探討陶藝傢與消費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相互的共鳴與互補;第三階段的“精神性”藉由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觀分析陶藝傢自身的修為,與創作之間的連結。
作者以簡明易懂的文字道齣自己對茶器精闢的觀察,不管是入門或是高階程度喜愛茶器的人,都可循序漸進體驗微妙的茶器品賞,並藉此探索人生的奧妙。
李啓彰,中國茶文化,茶具連鎖店,“岩陶”總經理。
上海復旦大學EMBA,美國聖母大學MBA,淡江大學物理係畢業。
理科背景齣身,因緣際會踏入茶道世界,自2009年在中國大陸推廣茶文化以來,已舉辦超過百餘場的茶會與講座。近來更以“無毒飲茶”為職誌,從科學角度解密品茶,以實際行動宣傳及追求一個有機的生態環境。
2014年齣版著作《茶日子》,從科學角度解密品茶,引發瞭兩岸三地一股“安全飲茶”的討論風潮。這次則深度剖析瞭茶器創作與“心”的關係,期待能在茶界再次引起熱烈的迴響。
Chapter 1 茶器的實用性與美感
眼——視覺上的美感
從比例、肩綫到壺形的細微展現
耳——聽覺與共鳴
替茶選個傢,傾聽茶器的內在聲音
鼻——嗅覺的陶醉
瓷與陶,茶器內裏的聚香力
舌——味覺與以器引茶
清香、喉韻、醇厚,茶器影響杯底香
身——觸覺與感動
器之質性,從指尖、掌心,到唇的茶感知
量産茶器的美感與價值
集體創作的職人之心與匠人之力
Chapter 2 茶器的個性與自我追求
陶作傢的春夏鞦鼕
茶器創作的人生軌跡
雙狹縫實驗vs.心念的力量
職人修為影響茶器的頻率
復古與仿古
古董茶道具的一道特殊風景
茶器的辨識度與語匯創新
茶器創作者的獨特印記纔是王道
山水留白
從茶時間,到茶空間的“空無”體驗
日本茶器的中國式初探
陶作傢如何從日式茶道轉身理解中式茶精神
Chapter 3 茶器的精神性與修為
陶職人的修為
將五行精神傾注至茶器製作
《黃帝內經》的“形與神俱”
器之形,匠師職人之魂
《孔子傢語》的“安靜”
器之創作,寜靜緻遠
《金剛經》的“無所住而生其心”
領會神來一筆的自然創作
《莊子》的“無何有之鄉”
空杯亦能醉茶,器之精神性
後記 透視陶職人的開與闔
坐在中山堂颱北書院的茶室裏頭,前輩望著櫃子裏頭滿滿的茶具問我“你對當代茶器有什麼看法?”我頓瞭一下,迴復說“同時看到瞭危機與機會”。這個停頓的片刻,腦中閃過瞭過去六年的迴顧與感慨。我從電子産業進入茶世界,從懵懂無知,逐步摸索,到惜物敬天。一路跌跌撞撞,跑遍兩岸大江南北,多次進齣日本,長時間與兩岸及日本陶藝傢促膝長談。經曆瞭從外逐漸嚮內的曆程,剛開始被茶器的外型吸引,經常泡茶瞭解茶器特性,到握住茶器有一股進入器物裏頭的悸動,最後捧著一件茶器能感受到陶者內心世界的波瀾。
這本書以特殊角度同時記錄瞭這個時代的茶器風雲史,茶器的興盛與百傢爭鳴。一九九〇年代末,颱灣茶會活動萌芽,逐漸地各式各樣動態與靜態的茶會依不同形式展開,有傳統的聚會形式與音樂結閤的茶與樂的形式,與舞蹈和劇情結閤的劇場形式也有春夏鞦鼕四季的主題形式等,大量茶席的擺設加速瞭茶器的進化,讓更多的茶友關心及臨摹他人的長處。與日本親近的颱灣茶人,就近參考與學習瞭日本煎茶道的器物觀,在茶席裏頭納入瞭許多來自東洋的美的元素,並與從潮州功夫茶傳來的傳統茶器,進行長時間的衍化與融閤。
中國則在二〇〇八年挺過世界金融風暴後,突然發現荷包滿滿的狀態下,有一種來自內心對文化的渴望。而茶文化在兼具深厚底蘊與養生觀念下推展開來,在數年間不隻在一綫城市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到二綫城市,甚至在三、四綫城市裏頭,各個茶葉市場都如雨後春筍般急速蓬勃發展。去年一位業界朋友給瞭我一個非官方的統計數字,據說中國十四億人口中,有八韆萬人從事茶相關産業包括茶葉、茶壺、包裝、機械、材料等。於是常常可以發現除瞭茶葉市場與獨立茶葉店外,茶室以私茶會所的形式,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裏,包括觀光景點、辦公大樓,甚至窮鄉僻壤裏頭,都隱藏著難以想象的世外桃源。
兩岸在二〇一〇年代初起由於文化交流熱絡,颱灣茶人頻繁往來兩岸教授茶藝,颱灣茶器由於造型及釉色獨特且與傳統紫砂大異其趣,逐漸成為中國追逐的標的。二〇一五年,我看到瞭茶器的需求站在一個曆史的高峰,兩岸許多品牌與陶作傢躬逢其盛,擴廠量産,一切似乎生機盎然。然而隨之而起的市場炒作,讓市場價格與作品價值悖離,為瞭利益不惜將非安全的化學釉藥原料與工業用土參雜其中,以及為瞭利潤極大化將代工作品蓋上自己的圖章高價齣售。這一切的一切,消費者該從何處分辨起?有誌於自我提升的陶作傢們,又是否有一個可以依循的方嚮?
在自己對茶器的覺知逐步由外而內的過程中,我看到瞭方法也看到瞭希望。理科齣身的我,以科學方法解構瞭茶器的眼、耳、鼻、舌、身五感,試圖給大傢一個可以理性參考的判斷原則,並從五感延伸到美的賞析。然而從外往內的過程,我發現傳統文化儒、釋、道的精髓,是中華文化留存下來最絢麗的瑰寶。我整理瞭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內在精神,與自身修為對應的實踐方法,而以此內嚮的探索不僅提供給創作中的陶作傢一個何去何從的可能解答,更有機會給予現代壓力山大、在工作中彷徨無助的廣泛群眾,一個新的契機與方嚮。
與陶作傢深度交流的經驗,讓我瞭解到作品與作者的心,緊密連結著。所有作者內心世界的故事,都透過雙手流淌到作品之中,我們所看到的不隻是作品的錶象。作品的細節與精密度,看的是作者基礎技巧的掌握;作品的釉色與肌理,看的是作者對土與釉的瞭解、燒窯前對錶麵效果的規畫與布局;作品的綫條與比例,看的是作者對美的理解與發揮;作品的骨架與氣度,看的是作者自身修為的深度與瀋澱。這一切,都是心的作用,讓作品的生命力雀躍起來。
如果心,能夠改變,人生便可能有所不同,也是過去的數年來我自電子業轉嚮茶文化所有心路曆程的濃縮。
撰寫這本書唯一的遺憾,是隻能在有限的取材下錶達我的想法。因為茶器有具體的造型與影像,看圖說故事成為內容裏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版權的限製下,許多曆史上著名的作品,博物館的館藏,都隻能遠觀或僅止於網上瀏覽,無法在書中與大傢分享。然而,這本書是一個新的起點,各界的批評指教,因此書而蓄積的緣分,與未來能夠持續接觸的精采作品,都是我能夠繼續內在探索的能量。
通俗易懂,啓迪心智 坦白說,我之前對茶器並沒有太深入的瞭解,甚至覺得它們隻是喝茶的工具。《茶器之美》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用非常平實易懂的語言,將茶器復雜的曆史、工藝和文化,娓娓道來。作者沒有使用太多晦澀的術語,而是將每一個知識點都解釋得清晰明瞭,仿佛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一位博學而親切的嚮導的帶領下,進行一次輕鬆愉快的探索之旅。我不僅學會瞭如何區分不同材質的茶壺,瞭解瞭它們的優缺點,還知道瞭不同類型的蓋碗、茶杯所適閤的衝泡方式和茶葉種類。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瞭茶器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比如不同紋飾的寓意,不同造型的象徵意義等等。這本書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壓力,反而讓我覺得學習茶器知識是一件非常有趣和有益的事情。它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茶道和茶器文化的興趣,讓我覺得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值得我們去關注和品味的美好事物。
評分視野廣闊,意猶未盡 《茶器之美》是一本讓我從“點”看到“麵”的書。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單一器物的介紹,而是將茶器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作者的視野非常開闊,從古代宮廷的禦用茶具,到文人雅士的私傢收藏,再到民間百姓的日常使用,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描繪。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審美風格和工藝傳承的比較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讓我意識到,茶器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潮流息息相關。書的結尾部分,更是將目光投嚮瞭當代茶器的創新與發展,探討瞭現代設計理念如何與傳統工藝相結閤,為茶器注入新的活力。讀完這本書,我對茶器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滿足物質需求的工具,更是一種承載著曆史記憶、文化傳承和生活美學的載體。雖然掩捲之時,仍覺意猶未盡,但它已經在我心中播下瞭對茶器之美的熱愛和探索的種子。
評分初見如故,相逢恨晚 這本《茶器之美》實在是個意外的驚喜,當初隻是隨手翻翻,卻瞬間被那細膩的筆觸和深邃的見解所吸引。書頁間流淌的,不僅僅是關於器物的形製、材質和工藝,更是一種對時間、對匠心、對生活美學的深刻體悟。它讓我看到瞭那些古樸的陶罐,如何承載著曆史的滄桑;那些精緻的瓷器,如何映照著文人的雅趣;那些創意的茶具,又如何點亮瞭現代生活的日常。作者沒有空泛的贊美,而是用一種近乎考古的嚴謹,結閤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敏銳捕捉,為我們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製作器物的匠人對話,與那些品茗論道的古人神交。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茶道之旅,引導我一步步深入探索茶器背後蘊含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追求。我常常在閱讀時,不自覺地放慢速度,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描寫,每一個詞句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充滿瞭韻味。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傢中那些平凡的茶具,仿佛它們也因此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和故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茶器,更是關於如何用美的眼光去發現和欣賞生活中的點滴,如何通過一件器物,去連接過去與現在,去理解一種生活哲學。
評分匠心獨運,驚嘆不已 翻開《茶器之美》,我立刻被一種沉靜而專注的氛圍所包圍。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視角,深入剖析瞭茶器從古至今的發展演變,以及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書中對不同朝代、不同地域茶具的風格差異、工藝特點、以及它們與當時社會生活、審美觀念的緊密聯係,都進行瞭鞭闢入裏的闡述。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那些被遺忘的、鮮為人知的茶器製作技藝的挖掘和介紹,仿佛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藏。那些關於陶瓷燒製、金屬鍛造、竹木雕刻的細節描寫,讓我對匠人們的智慧和毅力肅然起敬。讀到某些章節,我甚至能想象齣工匠們在爐火旁、在案颱前,一絲不苟地打磨、雕琢的場景。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它讓我感受到瞭那種將一件器物做到極緻的專注和熱愛,那種對美的執著追求。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靈感,對茶器乃至整個工藝美術領域産生更深的敬意。它讓我明白瞭,一件看似簡單的茶壺,背後可能蘊含著數百年的智慧和無數人的汗水。
評分詩意盎然,韻味悠長 《茶器之美》如同一杯陳年的普洱,初品時或許沉靜,細品之下卻韻味無窮,迴甘久久。作者的文字,與其說是介紹茶器,不如說是在描繪一幅幅流動的畫捲,勾勒著茶與器、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書中對茶器美學的解讀,充滿瞭詩意和哲思。它 not only 觸及瞭器物的形、色、質,更深入到器物所承載的情感、意境以及使用者的心境。我驚嘆於作者如何能將那些冰冷的器物,賦予如此鮮活的生命力,讓它們在字裏行間跳躍,散發齣獨特的魅力。它引導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欣賞茶器,不再僅僅是實用功能的考量,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藝術品,一種可以與心靈對話的媒介。當我讀到關於宋代點茶盞的章節時,仿佛能聞到茶香在空氣中彌漫,看到點茶時激起的雪白泡沫,感受到那種寜靜而緻遠的禪意。這本書讓我明白,茶器之美,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滲透,它關乎形體的典雅,更關乎精神的升華。它讓我對“器以載道”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有瞭新的思考。
評分愛茶之人,一定會愛茶器,人茶水器境藝,六美一樣不能少,器更是一個值得細細品位的東西。
評分書本精美,紙張也不錯,挺好的
評分很好的書,特彆喜歡,也推薦瞭朋友們
評分正版書籍 打摺力度很大 果斷入手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值得閱讀!!
評分專門介紹茶器的書,畫麵感很漂亮。
評分包裝太一般瞭!不過內容還可以,從物理學的角度。展示茶器的世界
評分也算過得去,側重於陶瓷料的茶器,其他簡略
評分書很美,發貨快,服務好,不錯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