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移动媒体科技快速发展,“i潮流”席卷而来,社交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我们的处世方式与心理状态也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方便,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成瘾、强迫、情绪起伏、注意力缺失、社交退缩、下一代教育问题,等等。
在近30年“科技心理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上,拉里·罗森博士为“i成瘾”等问题提供了清晰深刻的解释,并为我们提供了正常使用高科技电子产品、避免其伤害的实用方法。让读者不但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现实生活的缩影,还能够认清现象背后的规律,从“i成瘾”的风险中走出来。
作者简介
拉里·罗森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多明格斯山分校)心理学院前任院长及教授。他是一位心理学家和计算机教育家,也是“科技心理学”的国际专家。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罗森博士及其同事考察了美国及其他23个国家的超过30000名儿童、少年、大学生和成年人对科技产品的反应。他的理论被大量的媒体所引用,包括CNN、《纽约时报》、《今日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早安美国》等,并定期为《今日心理》写博客。
南希·奇弗和马克·凯利博士分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多明格斯山分校)传媒专业副教授、院长和心理学系教授、院长。在那里,他们与罗森博士一起建立了乔治,马什应用认知实验室。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献词
致谢
第一章 i失调:我们为何变成这样?
第二章 从“我”开始
第三章 对电子产品“爱不释手”:24小时×7天
第四章 i成瘾:智能手机、社交网络和短信那些事儿
第五章 网海沉浮
第六章 抱歉,我错过了会议我去看邮箱,然后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第七章 沟通第一课:屏幕后面的安全性(与训练)
第八章 只是疼痛而已,而你却觉得自己快要死了
第九章 我的头像看起来胖吗?
第十章 妄想、幻觉与社交退缩是科技产品让我们“精神分裂”的吗?
第十一章 我们就是喜欢窥视
第十二章 一切都在你脑中
尾注
精彩书摘
自恋脑
显然,自恋行为在多种媒体中均有展现。在一篇名叫《新的亚特兰提斯岛》(The New Atlantis夕的文章中,克里斯汀·罗森将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喜好的年代”(the age of egocasting),她还将此定义为“彻底展现个人与极端追求个人品质。”社交网络为这些自我投射的自恋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在该平台上发表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尚未开发出的任何方式来展示自己。但我的问题是:是技术使人们变得自恋,还是自恋者因为技术本身是一个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平台而被技术吸引?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社交媒体小组负责人朱迪斯·多纳瑟指出:“社交网络提供了一些不需要多大努力就能获得的精神上的奖励。这些奖励如发动机的力量,像一个颤抖的赌博者拿到一张可以翻身的牌一样,让大批人更有动力上社交网络。逐渐地,这种力量变得越来越有效和有力,它让这一切难以抵抗”。这听起来好像自恋者不能抵御这样的机会,他们是这样的吗?
关于脑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脑是如何工作的,大脑的哪一区域控制了怎样的心理活动与过程。但正如你猜想的那样,对于自恋的研究非常复杂,因为并没有某个脑组织可以很明确地展现满足感、自我提高等自恋特性。近期一些研究让我们了解了一些自恋的脑机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唐·盛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测量了被试在静息状态下大脑的活动,结果发现, 自恋者的后内侧皮层有更多的激活:该区域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有关。他们还发现自恋者的内侧前额叶皮层有更多的激活,这一区域与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有关。
……
前言/序言
社会在飞速地发展变化着。20多年前,我们只有在单位的时候才有机会对着286或386电脑的蓝色屏幕,那时电脑还非常稀缺;10年前,“手机、呼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广告词响彻大街小巷、飘入千家万户,那时有一群年轻人叫做“拇指族”,他们爱彩屏、爱手机和弦、爱发短信,发到拇指僵硬;5年前,已经没有哪个产品的呼声艳压群芳,音乐、手写、双卡双待……所有的宣传噱头如同过眼云烟,而只有一个词格外响亮,叫做“3G”,那时,媒体惊叹全球3G用户已近1.5亿;而1年前,仅国内的3G用户己逾1.28亿;而今年,预计国内的3G用户将超过3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7月19日在京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并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同时,截至2012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较半年前增长9.5%。其中,手机微博用户数量增至1.70亿,较半年前增长高达24.2%;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53亿,较半年前增长3467万,增长率为10.9%;我国即时通信在中国网民中的使用率已升至82.8%,用户人数达到4.45亿,较半年前增长7.2%。
……
在线试读
《i成瘾》第一章
i失调:我们为何变成这样?
爱因斯坦和莱特对科技有着深深的担忧,甚至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iPad出现的好几十年前,他们便做出了这样的断言。
《沉浸:拥抱真实,摆脱数字迷雾》 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在被无形的线牵引。它们时而闪耀着诱人的光芒,时而低语着虚幻的低语,将我们的目光、思绪和时间牢牢攫取。我们习惯了指尖的滑动,习惯了屏幕的光影,习惯了信息洪流的裹挟。然而,当我们回首,是否曾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虚,一种错失了真正鲜活体验的遗憾? 《沉浸:拥抱真实,摆脱数字迷雾》并非一本探讨具体数字产品使用成瘾的书籍,而是深入剖析我们现代人普遍面临的一种“沉浸式”生存状态,以及如何从这种被动、过度依赖的数字迷雾中挣脱,重新找回与现实世界的深刻连接。这本书将带领你踏上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去理解我们为何如此容易陷入虚拟的漩涡,以及如何有意识地构建一种更加平衡、充实的生活。 第一章:无处不在的“沉浸”——数字时代的隐形枷锁 本章我们将首先审视“沉浸”这个词在当下的多重含义。它不再仅仅是专心致志于某件事情,更多时候,它指向的是一种被动的、被设计的、以及有时甚至是令人窒息的体验。从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到短视频的无限滚动,再到信息爆炸的汪洋大海,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沉浸式”环境中。 数字环境的构建者: 我们将分析那些精心设计的数字产品,它们如何利用人类心理学,如奖励机制、社会认同、 FOMO(害怕错过)等,来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我们的注意力。了解这些机制,是认识“沉浸”的第一步。 “浅薄”的连接与“深层”的疏离: 社交媒体提供了连接的幻觉,但这种连接往往是表面的、碎片化的。我们可能拥有成百上千的“好友”,但真正的深层情感连接却日渐稀缺。本章会探讨这种“连接”与“疏离”的双重悖论。 时间的“流逝”与“失落”: 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耗费大量时间在数字世界中,事后却感到茫然和后悔。时间仿佛被无形地吞噬,留下的只有疲惫和一种“什么都没做”的空虚感。我们将分析这种时间感的扭曲。 第二章:从“外显”到“内化”——探寻沉迷的心理根源 数字世界的“沉浸”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和脆弱。本章将深入挖掘导致我们过度沉浸的心理驱动因素,帮助你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更深。 逃避与慰藉: 现实世界的压力、焦虑、不确定性,常常让我们感到不堪重负。数字世界提供了一个看似安全、可控的逃避空间,让我们暂时忘却烦恼,获得片刻的慰藉。我们将探讨这种“逃避性沉浸”。 身份的构建与认同的寻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或挑战。数字世界,尤其是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塑造和展示“理想自我”的平台,让我们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美,以此来构建和巩固自我价值感。 多巴胺的“陷阱”: 我们将简单介绍神经科学中关于奖励机制的知识,解释数字互动如何触发大脑释放多巴胺,形成一种“瘾性循环”。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这些吸引力。 “害怕错过”(FOMO)的心理: 持续的信息更新和社交动态,让我们时刻担心错过重要的信息、活动或社交机会。这种普遍的焦虑感,驱使我们不断地查看手机、刷新页面,进一步加深了沉浸。 第三章:破除迷雾——重构人与数字的关系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和根源是改变的第一步。本章将聚焦于如何有意识地、主动地重构我们与数字世界的关系,而非一味地被动接受。 “断舍离”数字生活: 学习如何审视和清理那些不再为你带来价值的数字内容、应用和社交关注。就像整理房间一样,给你的数字空间做一次“大扫除”,只保留真正重要和有益的。 设定“数字边界”: 建立清晰的规则和界限,决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使用数字设备。例如,设定无手机时段、睡前不看手机、工作时关闭不必要的通知等。 “意图性使用”取代“习惯性依赖”: 培养在接触数字信息时,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意图。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打开这个应用/网站?我想要从中获得什么?” 避免无意识的滑动和浏览。 “唤醒”你的注意力: 训练你的注意力,使其能够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任务,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轻易打断。我们将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注意力训练方法。 第四章:拥抱真实——找回鲜活的五感体验 当我们将目光从屏幕移开,真实的世界正以最生动、最丰富的方式等待着我们。本章将鼓励并指导你如何重新连接和拥抱现实世界的感官体验,重新点燃生活的激情。 “回归”自然: 鼓励你走出室内,去感受阳光的温暖,呼吸新鲜的空气,聆听鸟语虫鸣,观察植物的生长。大自然是最好的治愈者,能够帮助我们平复内心的浮躁。 “慢下来”的艺术: 学习享受“慢生活”的智慧。无论是细细品味一杯茶,还是专注地烹饪一顿饭,亦或是静静地散步,都能够帮助我们放慢节奏,体验生活中的细微美好。 “深度参与”的人际互动: 鼓励你花更多的时间与亲朋好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放下手机,全身心地倾听,用真诚的眼神和温暖的肢体语言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动手”的乐趣与创造力: 重新拾起那些需要动手参与的活动,如园艺、绘画、手工、音乐、写作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带来成就感,更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感受到“创造”而非“消费”的乐趣。 “正念”的练习: 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正念,将你的注意力带回当下,感受身体的每一个感觉,体会每一次呼吸,全然地存在于此刻。 第五章:持续前行——构建长久平衡的生活 从数字迷雾中挣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本章将为你提供一些长远的方法和心态,帮助你维持一种健康、充实的生活状态。 “复盘”与“反思”: 定期回顾自己在数字使用上的行为和感受,识别可能出现的新的“沉浸”陷阱,并及时调整策略。 培养“内在驱动力”: 认识到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来自于内在的成长和成就,而非外部的即时反馈。 接纳不完美: 理解在这个数字时代,完全“摆脱”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和“驾驭”。接受偶尔的“沉迷”,并将其视为学习和调整的机会。 寻求支持与社群: 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家人分享你的经历和目标,互相鼓励和支持。 拥抱“不确定性”: 学会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需要逃避的威胁。 《沉浸:拥抱真实,摆脱数字迷雾》希望成为你在这个信息洪流中的一座灯塔,为你指引方向,帮助你找回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力量。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戒断某种数字产品的指南,而是一份邀请,邀请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连接自己与真实世界,最终,活出更加真实、充盈、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