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語法學界對漢語同位同指組閤的性質一直認識不一。《漢語同位同指組閤研究》全麵係統地研究瞭現代漢語的同位同指句法關係,給同位同指關係設立瞭明確的形式定義和鑒彆標準,並窮盡性地考察瞭兩項至多項同位同指組閤的類型。在比較辨析同位同指組閤與偏正結構、主謂結構、並列結構異同的基礎上,《漢語同位同指組閤研究》揭示齣漢語同位同指組閤的實質是後項對前項的闡釋關係。這呈現齣明顯的在綫組閤特徵,這種亦動亦靜的特點並不適用於生成語法的DP理論。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為什麼要研究同位同指組閤
第一節 漢語同位語法現象研究的曆史和現狀
一 概念:漢語傳統語法論著對“同位語”的論述
二 結構關係:從同位語到同位結構
三 解釋:從專項研究到多維視角
四 對話:不同學派的交流
第二節 漢語同位句法現象值得研究和重視
一 同位關係的研究薄弱點和重點
二 同位關係研究的理論價值
三 例句來源說明
第二章 漢語同位同指組閤的性質
第一節 同位關係和偏正關係
一 前項是否為後項劃定外延
二 前項是否為後項增加信息量
三 對前項進行疑問詞替代測試
四 兩項之間是否包含“的”或可以插入“的”
五 說話人對定中偏正關係和同位關係的信息編碼模式不同
第二節 同位關係和主謂關係
一 同位關係和主謂關係有相通之處
二 雖相通但有差異
三 從漢語本質語法關係看同位與主謂
第三節 同位關係和並列關係
一 有共同點:並立、同位
二 語義、識解策略和句法上都不同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同位同指組閤的句法實現方式
第一節 同位關係:動靜之間
一 上古漢語同位關係的形成:經濟而高效的“補釋”
二 “闡釋”重於“並立”
三 動靜連續統:從同位同指組閤的答問看
第二節 同位關係的句法實現:在綫組閤
一 非靜態詞組層麵的同位同指現象
二 同位同指組閤的句法實現:“在綫生成”是實質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同位同指組閤的形式鑒彆
第一節 識彆同位同指組閤
一 識彆同位關係的三個要點
二 測試同指的形式手段
第二節 跨語言同位現象的差異
一 相同語用需求的不同句法錶現
二 與各自語法體係的自洽
第三節 哪些成分能做同位項
一 陳平(1987)的七類名詞性成分
二 能做同位關係成分項的八類名詞性成分
第四節 地點直示成分充任同位項的規律
一 定中名名組閤:地點直示成分不充任同位項
二 同位同指組閤:地點直示成分充任同位項
三 臨近影響效應——虛化的PD
四 名詞性成分後做狀語的PD
五 小結
本章小結
第五章 雙項同位同指組閤
第一節 雙項同位同指組閤的類型
一 普通名詞居首的組閤序列類型
二 專有名詞居首的組閤序列類型
三 人稱代詞居首的組閤序列類型
四 照應詞居首的組閤序列類型
五 “數量名”居首的組閤序列類型
六 “一量名”居首的組閤序列類型
七 “指量名”居首的組閤序列類型
八 “時地直示詞”居首的組閤序列類型
第二節 雙項同位同指組閤搭配規律
一 不同名詞性成分充任同位同指組閤前項的能力級差(hierarchy)
二 不同名詞性成分充任同位同指組閤後項的能力級差
第三節 雙項同位同指組閤的句法能力和句法類彆
一 雙項同位同指組閤的句法分布傾嚮
二 雙項同位同指組閤的句法關係類
第四節 五類句法關係難斷定的雙項“名名組閤”
一 “專有名詞(包括'類專有名詞')+稱謂詞”組閤
二 “王念孫父子”“他爺仨”“小張幾個醫生”“小李他們”組閤
三 “博士鄉長”“鄰居夫妻”類不是同位同指組閤
四 貧嘴張大民和快嘴李翠蓮:發展中的同位和偏正
五 “我們齣版社”類:可以是同位關係
本章小結
第六章 三項以上的多項同位同指組閤
第一節 三項同位同指組閤
一 三項同位同指組閤的類型
二 三項組閤同位項的搭配序列錶
第二節 四項同位同指組閤
一 四項同位同指組閤的類型
二 四項同位同指組閤各序列的搭配錶
第三節 五項同位同指組閤
一 五項同位同指組閤的類型序列
二 五項同位同指組閤的搭配序列錶
第四節 六項同位同指組閤
一 六項同位同指組閤的類型
二 六項同位同指組閤的搭配序列錶
第五節 七項以上同位同指組閤
一 七項同位同指組閤
二 八項同位同指組閤
第六節 多項同位同指組閤搭配規律
一 多項組閤的考察方法
二 搭配序列測試結果分析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同位同指組閤的結構特點及分析方法
第一節 同位同指組閤的結構特點
一 同位同指組閤的句法框架
二 A區域——語用區
三 B區域——語義核心區
四 C區域——照應定位區
五 各句法位置的同位同指組閤的項數容納差異
第二節 漢語同位關係DP分析的適用性問題
一 漢語同位關係的兩種DP分析法及其睏境
二 漢語同位關係有不同於英語等印歐語的獨特性
三 漢語同位關係的語用特性與X-bar理論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在最近的30多年裏成績斐然,大大小小的專題研究幾乎覆蓋瞭所有漢語語法現象,研究者近來更多的是著力於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老問題,而去發現並耕耘未開墾的土地幾乎成瞭奢望。是不是我們的語法描寫和結構分析真的近乎窮盡瞭呢?當劉探宙這本《漢語同位同指組閤研究》書稿擺在我們麵前時,可以說給瞭這種疑問一個堅實的否定:我們的語法描寫還遠稱不上完備,結構分析的工作更是大有可為。
同位同指問題在漢語語法裏不算是新問題,係統的專門研究也不是沒有,但為什麼近些年以這個現象作專門選題的研究偏少呢?我想主要的原因還是思路和方法上沒有新的突破。於是,我上麵那段話的意思,不應該僅僅理解為我們尚有暫時沒有看見的語法描寫空白區,更準確地應該說是,視角.的局限和思考的深度製約瞭我們語法描寫的效能。其實,任何一個問題隻要用心思考,都不是沒有挖掘的餘地。探宙麵對漢語傳統上說的“同位”問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觀察和思考。她首先發現的一個不被前人注意的現象就是所謂的“同位結構”,前人總是拿兩項相鄰的現象來討論,而事實上具有這樣關係的不限於兩項,常常有三項、四項甚至更多的情況。應該說,這隻是個很普通的發現,但就是這一發現,讓嚮來不肯滿足於簡單觀察的探宙觸發瞭深沉的思考,也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她首先想到的是,三項以上的名詞處於同位時,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是層層遞進還是個個並列?顯然,前人關於“偏正”或“並列”的輕率歸類辦法都無法令人滿意,因為多項之間如果看成套疊的偏正關係,許多實例並不支持;如果看成是多項並列,則明顯掩蓋瞭同位特有的語法關係。這個時候,瀋傢煊先生對趙元任“零句說”的最新闡釋發錶瞭,瀋先生令人信服地論證瞭漢語流水句裏“連環說明”的實質,探宙敏銳地意識到,漢語的同位關係實質上就是濃縮的零句關係,其間的語法關係就是連環的闡釋關係。至此,一一項嶄新的研究成果已然呼之欲齣。我之所以不厭其煩敘述她的觀察和思考過程,目的是想說明,這一過程,實在是對當前和今後語法研究具有啓發意義的一個典型案例。
說到這裏,就自然引到這項研究主要特色的話題瞭。這本書從頭讀來,首先給人一個強烈的印象是對傳統的尊重,對成說的細究。近年來的現代漢語研究文章,已經很少見對馬建忠、黎錦熙這樣的“骨灰級”學說的細摳瞭,“同位”這個術語最早齣於馬氏和黎氏的著作,按說這是個繞不過去的關隘,卻被有些人早早擱置在古董店裏瞭。本書作者靜心潛入“同位”概念的發軔之處,從前輩的字裏行間探究他們思路的最初形成,然後,她又潛心追究趙元任、呂叔湘等前輩關於“同位”的說法為什麼在事實認定上有那麼大的差異,追溯他們各自的理論背景,特彆是把一個簡單的術語定義放到前輩學者各自的語法體係中去理解他們劃定外延的依據。這樣的工作做完,自己再用自己的眼光開始研究時,心裏的那種踏實和自信,是可以想象的。
這項研究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結構分析方法的熟練運用。在我剛開始學做語法研究的時候,結構辨析、層次分析是人人必會的基本功,這些年語法研究新學說豐富多彩,句法論證的手段相對來說並沒有增加多少,而一嚮行之有效的結構主義方法卻用得越來越少,不能不說這是個很大的遺憾。本書作者具有強烈的結構意識和論證意識,邏輯思辨色彩充滿瞭全書。第四章關於形式鑒彆標準的討論最為鮮明地反映瞭這個特點,每一個實例的認定都是經過嚴格的測試,殊為難得;第七章關於DP理論與同位關係的討論,也都用的是經典的結構辨析方法,充分顯示瞭邏輯的力量。
第三個特點,就是尊重事實,冷靜對待各種理論。當今流行的部分語法研究成果,往往喜歡標明一種旗幟鮮明的理論,用一個實例的研究顯示該理論的解釋力。同位問題也難免被學者們拉入某種理論框架,有的似乎還顯得十分閤適。本書作者顯然關注到瞭這樣的研究實例,但是很快她就發現,放到漢語同位同指組閤的完整圖景來看的時候,那些局部個案所體現齣的理論完美性,其實是與漢語根本的語法事實捍格難通的。考慮到“的”的關係化作用,她把帶“的”的NP排除在同位組閤之外;觀察到同位項的連環闡釋性,她破除瞭貼“限定詞”標簽的幻想;歸納齣多項組閤的次序框架,她恰如其分地呼應瞭交際性解釋。
漢語同位同指組閤研究 探究“是”字句與近義形容詞搭配的細微之處 本書並非聚焦於漢語中特定的語言現象,如“同位同指組閤”。本書的真正旨趣,在於深入剖析漢語語言錶達的細微之處,重點關注“是”字句的構成機製及其與近義形容詞搭配時的語義流變。通過對大量真實語言材料的考察,本書旨在揭示那些看似簡單卻承載豐富信息量的語言結構,並探尋其在不同語境下的功能與意義。 “是”字句的本質:判斷還是存在? “是”字句,作為漢語中最基礎的謂語結構之一,其功能並非單一。傳統的語法分析常常將其視為一種判斷句,用以斷定主語與賓語之間的同一性或屬性關係。例如,“他是老師”明確斷定“他”具備“老師”的身份。“這朵花是紅色的”則強調“這朵花”具有“紅色”的屬性。然而,本書認為,“是”字句的功能遠不止於此。在某些語境下,“是”字句更可能揭示一種存在狀態,或者是一種強調、突齣。 例如,當我們將“是”用於強調語氣的句式時,“他是來瞭!”這裏的“是”似乎並非簡單地斷定“他”與“來”的同一性,而是強調“他”已經“來”瞭這一事實。這種強調功能,使得“是”字句在錶達情感、突齣信息時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是”字句也可能在特定的語境中,暗示某種隱含的聯係或因果關係。理解“是”字句的多重功能,是深入把握漢語錶達方式的關鍵。 近義形容詞搭配的挑戰:形近義異的辨析 漢語中形容詞的豐富性,為語言錶達提供瞭極大的便利,但也帶來瞭辨析上的挑戰。尤其當兩個形容詞在形式上相似,或在某些層麵上存在交叉時,其細微的意義差彆往往影響著句子的整體含義。本書將重點考察一些常見的近義形容詞搭配,並從多個維度進行辨析。 色彩類形容詞的精妙區分: 以“紅”為例,雖然我們常說“紅色”,但漢語中存在諸多與“紅”相關的,但又有細微差彆的形容詞。例如,“鮮紅”與“火紅”。“鮮紅”通常指代鮮艷、明亮的紅色,常用於形容花朵、水果等,帶有生命力旺盛的意味。而“火紅”則強調紅色的熾烈、濃烈,常用於形容火焰、晚霞,甚至帶有熱情、激昂的情感色彩。這兩個詞在視覺感知和情感聯想上存在明顯差異,使用時需要根據具體描摹的對象和想要傳達的情感來選擇。 再如,“淡紅”與“粉紅”。“淡紅”指代顔色淺淡、不濃烈的紅色,可以用於形容玫瑰的色彩,也可以指代某種模糊的、不確定的狀態。而“粉紅”則特指一種柔和、嬌嫩的粉紅色,常用於形容少女的臉頰、嬰兒的衣物,帶有甜美、可愛的意蘊。這種對色彩的細緻區分,恰恰體現瞭漢語在描摹世界時的細膩和豐富。 狀態類形容詞的語義邊界: 除瞭色彩,狀態類形容詞的搭配同樣充滿學問。以“好”為例,其近義詞眾多,如“優秀”、“齣色”、“精湛”、“良好”等。 “優秀”通常指在某個領域錶現突齣,成績優異,帶有較強的評價性。“他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便是典型用法。而“齣色”則強調錶現非凡,引人注目,多用於形容錶演、技藝等。“她的錶演非常齣色”,突齣瞭錶演者令人贊嘆的纔華。 “精湛”則側重於技藝的純熟、高超,常用於形容工匠的手藝、藝術傢的創作。“這位師傅的手藝非常精湛”,體現瞭技藝的爐火純青。而“良好”則相對而言,錶示達到一定的標準,但可能不如“優秀”或“齣色”那樣具有突齣的評價意義。“他的身體狀況良好”,錶示健康無虞,但並非達到頂尖水平。 理解這些形容詞的語義邊界,有助於我們更精準地錶達事物的狀態和特徵,避免詞不達意。 情感類形容詞的微妙之處: 情感類形容詞的搭配,更是漢語錶達情感的魅力所在。例如,“高興”、“快樂”、“喜悅”、“欣慰”。 “高興”是一種普遍的情緒反應,指愉快、快樂。“他聽到這個消息很高興”。“快樂”則通常指持久的、深層的幸福感。“快樂的生活是每個人的追求”。“喜悅”則是一種因預期或實現某事而産生的愉悅感,常帶有某種程度的驚喜。“收到禮物,她感到無比喜悅”。“欣慰”則是一種滿足、寬慰的心情,多指看到他人(尤其是親近之人)的成就或進步而感到的喜悅。“看到兒子學業有成,父母倍感欣慰”。 這些情感詞匯的細微差彆,使得漢語在錶達復雜情感時,能夠更加細膩入微,貼近人的內心世界。 “是”字句與近義形容詞的融閤:語境驅動下的語義選擇 本書並非孤立地考察“是”字句或近義形容詞,而是將兩者置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考察它們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構建意義。 例如,在“他是優秀的”這個句子中,“是”字句承擔瞭判斷的功能,而“優秀”則作為賓語,對其身份進行瞭評價。句子的整體意義在於肯定“他”在某個方麵的傑齣錶現。 而在“這幅畫是紅色的”這樣的描述性句子中,“是”字句的作用是確立主語與屬性之間的聯係,而“紅色”則具體描繪瞭畫作的色彩特徵。 當我們將近義形容詞引入“是”字句時,語義的選擇便變得更加微妙。例如,“他是齣色的”與“他是精湛的”所錶達的含義便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指他在某個領域的錶現引人注目,而後者則更側重於其技藝的純熟。 本書將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揭示“是”字句與不同近義形容詞搭配時,所産生的具體語義效果。我們將考察: 語義的側重點: 相同的“是”字句,搭配不同的近義形容詞,會産生怎樣的語義側重點的轉移? 語境的影響: 在不同的語境下,為何會選擇某個特定的近義形容詞搭配“是”字句?語境如何驅動這種選擇? 隱含信息的解讀: 通過對“是”字句與近義形容詞搭配的分析,能否解讀齣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或情感? 理論藉鑒與研究方法 本書的研究將藉鑒國內外相關語言學理論,包括但不限於: 認知語言學: 探討“是”字句和形容詞的語義錶徵,以及它們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 語用學: 分析“是”字句和形容詞在實際交際中的功能,以及語境對語義解讀的影響。 句法學: 考察“是”字句的句法結構,以及形容詞在句法結構中的位置和功能。 研究方法上,本書將主要采用語料庫分析和實例考證。通過對大規模、真實的漢語語料進行檢索和分析,搜集大量的“是”字句與近義形容詞的搭配實例。在此基礎上,對這些實例進行細緻的語義和語用分析,並結閤相關的理論框架,進行深入的探討。 本書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的研究,旨在為漢語學習者、漢語教師以及對漢語語言學感興趣的研究者提供一份深入而係統的參考。通過對“是”字句與近義形容詞搭配的細緻考察,本書期望: 提升漢語錶達的精準度: 幫助讀者更準確地理解和使用漢語中的形容詞,避免因近義詞辨析不清而導緻的錶達失誤。 深化對漢語語義的認識: 揭示漢語在錶達細微語義和情感時的獨到之處,展示漢語語言的豐富性和靈活性。 為漢語教學提供參考: 為漢語教師在詞匯教學、語法講解等方麵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素材。 推動相關語言學研究: 為漢語語義學、語用學等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實證材料。 本書將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紮實的語言材料,以及清晰的邏輯分析,帶領讀者一同探索漢語語言錶達的奧秘,領略漢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