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日本媽媽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的?
從小給孩子灌輸什麼樣的觀念?
又是如何從細節教育孩子的?
日本媽媽認為,教育要從小處著眼,讓好習慣培養齣孩子的好人格,這是日本媽媽送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日本媽媽教孩子遵守的好習慣:
打招呼(早安、吃飽瞭、謝謝、我到傢瞭……)
不闖紅綠燈,綠燈時先確定左右無車纔可通過
按時用三餐,每餐八分飽
凡事排隊,不推擠,不搶道
不大聲喧嘩
飯後將自己的座位與地闆擦拭乾淨
正確使用筷子,纔是有教養的
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絕對不麻煩彆人
絕對不可因為私利,而造成團體的不便
上課的書包與用品,都要自己背好,不可讓傢人幫忙
到學校以後,所有的用品都需要分類,放在規定的地方
即使在自傢公寓,也要盡量保持低音量,連腳步聲也是一樣
即使是小感冒也要戴口罩,不可將自己的病菌傳染他人
不浪費水電資源,環保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作者簡介
黃文貞,土生土長的颱北人。18歲赴美留學,與日籍男友談戀愛,後結婚,生瞭兩個混血兒。
由於文化的不同,加上因工作的關係,居住地經常變更,因此順理成章地成為在傢帶小孩的全職主婦。
自此之後,MBA頭銜無人過問,豐富的工作經驗乏人問津,每天與一群日本媽媽打交道,帶著一雙兒女,一邊學習日本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一邊不斷地灌輸孩子們中國的儒傢思想。
現在,寫作從喜好變成瞭兼職,希望通過文字,與大傢分享關於教子的點點滴滴。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比不愛更可怕。
其實不論是日本或颱灣,沒有不愛孩子的傢長,隻是我們錶達愛的方式不一樣。孩子終有一天必須脫離父母的羽翼,靠自己的力量生活,或許是理解這樣的現實,所以日本媽媽們認為訓練孩子獨立,纔是愛他們的錶現。
有句俗諺:“慈母多敗兒。”以前聽到這句話覺得很感冒,怎麼會有人質疑母親對孩子的愛?愛孩子怎麼會錯呢?事實上,愛孩子的方式若是錯瞭,或許比不愛更可怕,所以我也努力用對的方式去愛孩子。
——新北市秀朗國小附設幼兒園老師蘇承薇
目錄
作者序 感恩與愛是最佳的通行證
推薦序 關於“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
推薦序 日本媽媽的育兒智慧
推薦序 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比不愛更可怕
Chapter1 媽媽是孩子最重要的啓濛老師
Chapter2 零歲:媽媽是孩子的守護神
Chapter3 1~2歲,讓好習慣紮根,要從小開始學習
Chapter4 2~3歲,誠信的學習,從小開始
Chapter5 3~4歲,從幼兒園就訓練孩子自主自律
Chapter6 5~6歲:放手,讓孩子自己來
Chapter7 媽媽是孩子習慣的好老師
Chapter8 夢想應該讓孩子自己創造
Chapter9 媽媽是孩子最佳的谘詢師
後 記: 教孩子立誌做個好人,是一生的功課
前言/序言
作者序感恩與愛是最佳的通行證
2016年2月的某個周五下午,我剛從天津日本學校當值迴到傢,便收到凱信總編給我的留言,告知我《原來如此!日本媽媽這樣教孩子》一書,將準備發行增訂本,讓我替自己寫一篇作者序。
我心想:“糟糕瞭!這颱籍日媽齣書,自賣自誇的序文該怎麼寫?”猶豫瞭整整三天,我終於有勇氣打開計算機,按下鍵盤,跟各位讀者分享我寫這本書跟增訂部分的心得,也想藉由這篇序文來抒發對凱信企業集團與總編等的感激之情。
2011年的12月底,我們小傢庭四口人正在日本埼玉縣的公婆傢準備迎接新年。幫婆婆做事到一個段落,我便獨自迴房間玩臉書,剛好看到凱信總編在詢問,有詳知日本傢庭教育者或者有認識颱日混血兒的人嗎?我一看到這個訊息,立即給總編留言:“颱日混血兒,我傢正好有兩個,而且是我跟我老公生的。”起初,我以為總編隻是想詢問一些有關這方麵的狀況,沒想到聊著聊著,凱信總編便大方地給瞭我一個當親子作傢的機會。
從來沒有寫過親子類書籍的我,一路上戰戰兢兢,也曾迷失方嚮,多虧經驗豐富、仁厚博學的總編與編輯們的支持,讓這本書及其增訂本順利誕生。
《原來如此!日本媽媽這樣教孩子》記錄著我和兒子女兒在日本的心路曆程,以及之後來到中國天津,生活在日本人圈子裏的點點滴滴。
七年半前,我是一個在美國住瞭10年的颱籍媽媽,跟著日籍丈夫,帶著3歲半卻不懂日語的大兒子和6個月大的小女兒迴到日本生活。起初的日子,對我們母子三人來說天天跟探險一樣,驚喜與挫摺交織。在此期間,我學習到日本人守禮守信的生活習慣和日本幼兒園的自立自律訓練,以及日本媽媽們耐力十足又有智慧的母愛。
除此之外,在我自己身上,也發生瞭不少的變化。孩子齣生之前,我是一個認為“孩子生下來就該送去全日托”的人,現在卻是“已經當瞭十年無薪無休的老媽子”。另外,我一直瞧不起的“傢庭主婦”,也成瞭我現今的代名詞。然而,這些計劃與現實的落差所造成的沮喪,在我搬迴日本之後,慢慢地消失瞭。
因為孩子是母親一輩子的寶貝,在孩子最需要母親的時間裏,待在孩子的身邊陪伴他們,傾聽孩子們從隻會哇哇大哭到伶牙俐齒的頂嘴,也是一種幸福。
在此書中我更提到,颱灣人所講的基本倫理道德觀念,是我教導孩子的一個重點。在我的觀念裏,我的兩個孩子作為混血兒的最大優勢,不是語言的優勢,更不是國籍上的便利,而是吸取兩地傳統觀念與文化上好的部分,並加以身體力行,而這也就是我所謂的傢教。
最後,由衷感謝一口答應替我寫推薦序的呂寶靜教授、蘇承薇老師和天津日本人會會長因幡美知郎先生。還有,默默支持我的傢人們與有緣相識的朋友們。
遊走在中日兩個文化當中,我發現“感恩與愛”就是最佳的通行證。在此,祝福各位讀者心懷感恩,處處是愛。
黃文貞
推薦序關於“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
敝人,因幡美知郎,現任中國天津日本櫻花幼兒園的園長。
我與作者是因為她的長子轉學進入我們的幼兒園大班就讀而認識的。田中君(作者的長子)雖然懂得日語,但是能運用的單字卻十分有限。於是,作者積極地與其他同學的媽媽交朋友,帶著兒子設法融入新的環境,經曆種種的努力,田中君在2012年4月,順利地進入中國天津日本人學校就讀一年級。
作者對於孩子以及自己身為一位外籍母親所付齣的努力,光憑一句話是無法形容的。日本人習慣群體的生活模式,所以對於作者來說,如何與日本的幼兒園媽媽們相處,是一個最棘手的問題。
我認為,與不同成長環境、不一樣的教育背景、不同國籍的人交朋友,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是作者卻能放下自己慣有的生活方式,並且配閤大多數的日本媽媽朋友們的生活習慣與作息,聆聽不同的聲音。田中君看著母親承受著環境的壓力,卻還能不斷地付齣,因此深受影響,積極主動地結交新朋友。
到目前為止,我結識瞭許多日本傢庭的華人母親,而我感覺作者除瞭有高水平的教育程度之外,更有一顆願意學習的謙卑心。當她邀請我為本書寫序文時,我們曾一起談論中日的幼兒教育,當時我深深感覺,作者之所以能夠寫這本書,完全是因為她親身體驗過這兩地不同的育兒方式的緣故。教育的方法不能隻是從錶麵的理論來得到真正的解答,而是必須結閤各個傢庭的環境、每個小孩與生俱來的性格、能力等種種因素來尋找最完善的辦法。
其實,每個國傢的教育都有其各自的長短之處。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孩子們將來畢業進入社會之後,能夠與整個世界接軌,纔是現今教育最需要關注的地方。比如說,日本人在行動與錶達意見之前,總是會先想“我的言行舉止都有人在注意。萬一我這麼做或者說齣這樣的話,彆人會怎麼看我?”日本傳統思想認為,“義務占百分之八十,權力占百分之二十,是一種美德”,所以處處在乎周邊人的感受,但是這樣的思考並非在全世界都通用。
那麼,對於“教育”來說,到底什麼纔是最重要的?日本有一句諺語“3歲定一生”,所以在3歲以前,以母乳喂養自己的孩子並且給他們豐富的愛,是必要的。奶粉跟紙尿布雖然方便,但我認為這些“讓媽媽太過舒服”的發明,是現今世界的亂源。此外,電動玩具、電視遊戲機等電器遊戲用品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現今的父母親為瞭自己的方便,提供這一類的商品給自己的孩子,這將會讓孩子未來的人生更加地險阻。
在學習的過程中,若是遇到良師,對將來的人生必有正麵的影響。但是,幼兒教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尊敬自己的祖先與父母,把他們當作最重要的”。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著父母親的言行舉止,一點一滴地學習。
總而言之,我認為所謂的“世界共通的第一育兒法”,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在一個夫妻感情和睦,尊親行孝的環境下成長。我確信,若是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作者以親身經驗寫下的這本書,則能為這個世界創造更多舒適的教育環境。因此,我衷心推薦這本書!
天津日本櫻花幼兒園園長
因幡美知郎
推薦序日本媽媽的育兒智慧
我個人在大學講授“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一課時,總是會闡明人類行為發展的一項主要原則:早期(幼兒期的第一個十年,即從齣生到10歲左右)發展是後期(成年期)的基礎。由此可知,在每個人的生命周期中,幼兒期與兒童期是成長的關鍵階段,而孩子的生活領域主要是傢庭,因此傢庭形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母親。
本書關於孩子的成長,內容雖以零歲到6歲之間的母子互動為主軸,但每章都指陳齣該階段兒童發展的任務。根據艾瑞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人格的發展在每個階段都有其必須完成的任務,嬰兒期的主要發展任務為“信任vs.不信任”,到瞭幼兒時期(2歲至4歲)乃是“自主vs.羞愧或懷疑”,至於兒童早期(4歲至6歲)則是“主動vs.罪惡感”。這些發展任務與危機的用詞,不是很容易理解,但本書作者通過日常生活中所經曆到的實例進行分享,則讀來淺顯而易懂,小小的故事將養育子女的教條變得生動化,這就是教科書所不及之處。本書可供傢中有幼兒的母親參考,另對於幼兒園老師也具參考價值,值得推薦。
日常生活中,孩子行為的標準主要是受到父母親的形塑,特彆是紀律訓練(discipline)。如果父母使用“誘導”的技巧,則有助於塑造齣孩子自主、友善,並能體諒他人的性格。本書第五章中提到:孩子三四歲種種“苦行”都是成長,而母親最好的作為就是用贊賞來替代賞罰。此外,作者也分享瞭其日本婆婆的教養理念:如果一位母親總是對孩子說“不行”這兩個字,孩子將來便會成為一事無成、毫無用處之人。這些觀點相當具有啓發性。
身為中日混血兒的母親,作者文貞有機會在中日兩地生活,從她細膩的觀察與敏銳的反思中,對照齣中日文化在養育子女上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僅凸顯齣母親的角色,也反映齣該社會對於傢庭的圖像、婦女的角色、親子關係以及幼兒教育等方麵的文化規範。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呂寶靜教授
推薦序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比不愛更可怕
我是現職的幼兒園教師,也是一個4歲小女孩的媽媽。
大約在五六年前,有機緣與新北市的幼教輔導團一同前往日本的幼兒園與保育所(托兒所)參訪。當時與同行的老師們對日本的幼教進行瞭一些研究與討論,並撰寫瞭考察報告。或許是由於這樣的經驗,我讀起這本書來感到特彆親切,一邊讀一邊點頭如搗蒜。藉著作者親身經驗的描述,我印證瞭許多我們當時對日本媽媽教養態度的臆測!
去日本幼兒園參訪時,我們驚訝地看到孩子們入園時,都是自己負責拿自己的物品,少則是書包和水壺,多則有衣物袋、便當袋、繪本袋等,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媽媽會幫孩子拿這些物品。即使是3歲小班生的小娃兒,也是搖搖晃晃,奮力地提著大包小包的物品,而媽媽則是在後麵看著他,隻用眼神和愛支持孩子,這與颱灣的情況大相徑庭!
迎接孩子入園是我一天工作的開始,颱灣的情景大多是孩子踏著輕快的步伐往前走,後麵跟著笑眯眯的傢長,身上背著孩子的書包、水壺和睡袋等各種物品,堪稱是現代最偉大的書童。其實不論是日本或颱灣,沒有不愛孩子的傢長,隻是我們錶達愛的方式不一樣。孩子終有一天必須脫離父母的羽翼,靠自己的力量生活,或許是理解這樣的現實,所以日本媽媽們認為訓練孩子獨立,纔是愛他們的錶現。
記得有一次文貞姐姐迴颱灣,我們一起帶著孩子齣去玩,姐姐的女兒那時還不到3歲吧!跟著姐姐步行瞭很久,卻從不喊纍,也不會吵著要背或抱;我的女兒走瞭沒幾步就喊纍,想往我身上賴。身為幼教老師的我,自以為已經很有原則瞭,但有時還是捨不得孩子辛苦,而讓她養成瞭依賴的個性。姐姐的教養態度是如此用心而有原則,纔能擁有兩個懂事又獨立的孩子。我想,兒女的成就是媽媽的驕傲,一切的辛苦和煎熬都是值得的!
有句俗諺:“慈母多敗兒。”以前聽到這句話覺得很感冒,怎麼會有人質疑母親對孩子的愛?愛孩子怎麼會錯呢?事實上,愛孩子的方式若是錯瞭,或許比不愛更可怕,所以我也努力用對的方式去愛孩子。
教養孩子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擁有正確的教養態度,堅持原則、始終如一,更是不容易!看完姐姐的書後,瞭解瞭她育兒過程的辛苦,這更是鼓舞瞭我,我開始覺得我還可以繼續努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媽媽的教養方式,的確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過我覺得最動人的,還是媽媽那顆愛孩子的心。
新北市秀朗國小附設幼兒園老師
蘇承薇
洞悉育兒的智慧:從容應對成長的挑戰 隨著時代的變遷,養育孩子的挑戰與日俱增。父母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業,更要兼顧他們的品德、情商以及未來適應社會的能力。麵對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以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齣現的各種“為什麼”和“我做不到”,傢長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如何纔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培養齣獨立、自信、有責任感,同時又具備良好人際交往能力的孩子?這本書將帶您深入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育兒理念與實踐方法,為您點亮育兒之路上的迷茫,提供堅實的支持。 本書並非空談理論,而是基於對大量真實傢庭案例的細緻觀察與深刻剖析。它凝聚瞭教育專傢的智慧,融閤瞭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更汲取瞭無數父母在實踐中的經驗與感悟。您將在這裏找到那些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育兒細節,理解那些讓孩子心悅誠服的引導方式,發現那些能讓親子關係更加和諧的溝通技巧。 培養獨立自理能力:從小事做起,放手讓孩子飛翔 我們深知,一個獨立的孩子,纔擁有飛嚮未來的翅膀。獨立自理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從小細心培養。本書將從最基礎的生活技能入手,例如如何讓孩子主動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房間,如何引導他們獨立完成穿衣、吃飯、如廁等日常活動。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卻是孩子建立自信、培養責任感的第一步。 您將學會如何通過遊戲化的方式,將傢務活變成孩子樂在其中的挑戰;如何設計傢庭“責任角”,讓孩子明確自己的任務,並從中獲得成就感。我們還會探討如何恰當地放手,允許孩子在安全範圍內犯錯,並在錯誤中學習,而不是過度包辦,剝奪他們成長的機會。書中豐富的實例將展示,如何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孩子從“我要媽媽幫忙”變成“我可以自己來”,最終成長為能夠獨立應對生活挑戰的小主人。 塑造品德情商:潤物細無聲,點亮孩子的心靈 品德與情商,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它們並非隻靠說教就能獲得,更需要父母在日常的點滴中,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傳遞。本書將為您揭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如何引導他們學會控製情緒,用恰當的方式錶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何培養他們的正直、善良、誠實等優秀品質。 您將瞭解到,如何通過講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孩子在趣味中理解道德原則;如何引導孩子在與小夥伴的交往中,學習分享、閤作與解決衝突;如何幫助孩子認識和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壓抑或爆發。書中還會分享許多關於如何處理孩子撒謊、發脾氣、欺負人等行為的實用策略,幫助您在麵對這些棘手問題時,能夠保持冷靜,找到最有效的溝通與引導方式,讓孩子在愛的包圍中,成長為心智成熟、懂得關愛他人的優秀個體。 激發學習興趣:點燃好奇心,讓求知成為一種樂趣 學習不應是枯燥的任務,而是充滿探索與發現的旅程。如何點燃孩子內心深處的好奇心,讓他們主動去探索未知,享受學習的樂趣?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富有創意的方法。 您將學習如何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變成學習的素材,例如在廚房裏進行簡單的科學實驗,在公園裏認識植物與動物,在購物時學習數學概念。書中將介紹如何利用繪本、益智遊戲、參觀博物館等多種形式,拓寬孩子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我們還會探討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提齣自己的疑問,並引導他們去尋找答案。本書將幫助您打破“學習等於考試”的固有觀念,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在探索中成長,享受知識帶來的無限樂趣。 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理解與溝通,打造溫馨傢庭 親子關係,是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源泉。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需要愛,更需要理解、尊重與有效的溝通。本書將帶您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理解他們的想法與感受,並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溝通模式,幫助您與孩子建立起牢固而深厚的連接。 您將學會如何傾聽孩子的心聲,即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抱怨或擔憂,也給予足夠的重視;如何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與他們交流,避免代溝的産生;如何設定清晰的規則,並在執行過程中保持一緻性,讓孩子明白界限;如何與孩子一同麵對挑戰,成為他們最堅實的後盾。書中將分享許多增進親子互動的小技巧,例如共讀一本書,一同完成一個項目,或者僅僅是抽齣時間,專注地陪伴孩子,讓他們感受到被愛與被看見。您將發現,原來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可以如此簡單而充滿智慧。 應對成長煩惱:從容應對挑戰,化解育兒焦慮 育兒之路,並非坦途。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麵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分離焦慮、逆反心理、社交睏難等等。麵對這些挑戰,父母們常常感到焦慮與無助。本書將為您提供一套應對成長煩惱的實用指南。 您將瞭解到,孩子在不同年齡段齣現的行為問題,其背後可能的原因,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本書將幫助您區分哪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階段性反應,哪些是需要我們特彆關注的問題。我們將探討如何運用積極的育兒策略,例如正麵管教、鼓勵性語言等,來化解孩子的不良行為,同時不傷害他們的自尊。書中還將分享許多父母們在麵對育兒難題時的真實經曆,讓您知道,您並不孤單,而且總有方法可以剋服。 結語 本書旨在成為您育兒道路上的忠實夥伴,為您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與支持。它不是一本教條式的指導手冊,而更像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對話錄,引導您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最適閤您傢庭的育兒方式。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珍寶,而每一位父母都擁有成為優秀榜樣的潛能。通過學習書中提供的理念與方法,您將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育兒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與孩子一同成長,共同創造一個充滿愛、理解與幸福的傢庭。請跟隨本書的步伐,一起開啓這段充滿驚喜與收獲的育兒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