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學生及大學學生工作者 作者不侈談自己如何刻苦學習,而是聚焦課堂之外各種學生社團活動,從中學習如何與學生、學校當局、校外社區打交道,從而為今後走入社會作準備。國內大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如何更好地度過大學生涯,學校當局尤其是學生工作者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各種鍛煉成長的機會,同時紓解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當前各大學都在提倡“走下網絡、走齣宿捨、走嚮操場”,是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舉措,但是,應該說還遠遠不夠,還應該為學生提供各種條件和機會,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積纍經驗,為學生畢業後盡快融入社會做好準備。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勵誌類圖書,讀者對象主要是大學輔導員及相關學生口工作人員。作者5歲隨父母移居美國,在美國接受從小學到研究生的教育,獲教育學碩士學位,曾經是活躍的學生社團組織者,畢業後又從事過招生和高等教育谘詢工作,對美國高等教育有較深入的瞭解。本書以作者的親身經曆為主,全方位闡述哈佛學生的課外活動,從中可以感受到哈佛從招生過程就開始給學生提供的各種服務、學生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招生、新生支持、學生活動、學生社團、學生學業谘詢、心裏谘詢、領導力培養等。 從你這裏可以看齣,哈佛學生工作更多的是正麵的,而國內學生工作更多的則是思想政治工作、問題谘詢與處理,可以說更多的立足於“防”。因此,本書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為學生工作提供藉鑒,也可以為大學生如何從事課外活動提供經驗藉鑒。
作者簡介
王可,1985年生於四川雅安。哈佛大學學士(2007屆)、教育學碩士(2010屆)。曾在美國、法國、中國擔任哈佛招生官和哈佛芝加哥校友會、哈佛巴黎校友會理事。哈佛在校期間,曾在哈佛招生辦公室工作四年,成為本科少數族裔招生計劃(UMRP)的亞裔招生協調人,也曾是哈佛-拉德剋利夫中國學生會副主席。法國律政商務編譯公司項目經理、哈佛中國基金會執行總監助理,曾在CCS擔任募款谘詢顧問並為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募款,目前在麥可思公司任職。
目錄
招生篇
嗨!認識下你的新生
名校招生看“齣身”
“生”不平等
美國學生資助的前世今生
在哈佛當招生麵試官
哈佛本科招生過程揭秘
準備一個完美的招生麵試
一場失敗的變革
招生統計裏的“政治”
培養篇
入校為增長智慧
打造完美“新生年”:哈佛新生支持體係
我得全程惦記你!
暑假歸來,重返校園
影響我成長的老師和課程:在哈佛學“紅樓夢”
我的哈佛師父
體育教育≠體育課
選專業的藝術與科學
哈佛選課紅寶書
選課寶書是怎麼煉成的
哈佛工科的復興
科技改變哈佛課堂
21世紀的大學圖書館
哈佛學位彆有洞天
在哈佛發齣領導之聲
“學生部落”文化
我為“服務”狂
我的住宿生活
宿捨也可以是“傢”
十年迴首自難忘
大學教育的社會價值和品質
哈佛新招——寵物療法
畢業典禮:最後一課
校友篇
憑什麼我要捐錢給母校?
大學如何募款?
大學,我為什麼記得你?
校友重聚所給予的力量
校友搞定校友:啥佛校友工作秘笈
共擔傷逝
職業篇
坐得學堂,混得職場
學霸做苦力
找份工作,做中學
學不以緻用
就業發愁?愁啥?
教育:促進公平?
冷酷的低期望
都市誘惑
後記
精彩書摘
挖掘調查裏的“猛料”
當然,正如所有的調查一樣,尤其是這種“非官方”、不那麼嚴謹的調查,結果往往“很有料”。這些“料”可以灑進我有些尖酸的評注中取點樂子,也能讓大學管理者從中大抵瞭解其學生群體究竟是什麼樣的。其實,當試圖去認識、理解新一屆學生時,我們和大學管理者甚至應當再多問點兒問題。
哈佛也許並非某位學生心目中的“第一名”,因為他/她曾期望一個不同的環境、大學所在地,或者某種在美國學生的大學選擇中舉足輕重的其他特質。它顯示齣,這些學生並不單單基於大學聲譽便作齣瞭首選決定。這是健康的,也是正常的。同時,它並不錶示,那19%不把哈佛當“第一選擇”的學生在這兒就會過得不開心、對學校不滿意。
是的,在哈佛學子中,中上層階級占據瞭壓倒性多數;大部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從未被貧窮的陰霾籠罩過。但我們不要忘瞭,一個有三個孩子、居住在紐約、年收入12.5萬美元的傢庭,與一個僅有一個孩子、居住在小城鎮、同樣年收入12.5萬美元的傢庭,傢庭經濟狀況是迥然不同的。此外,我們也不要忘瞭,許多移民傢庭,如我自己傢裏,在父母留美讀研期間便經受瞭長達數年的“僞上流階級”窮酸生活,年收入12.5萬美元是長時期努力的結果。
盡管來自鄉村的學生整體而言通常更趨於有接受經濟資助的需求,但我敢斷言,最大的經濟資助“禮包”會有相當部分給到瞭城裏的孩子。我知道一些來自城市貧民區的哈佛同窗,傢境便相當窘迫。僅僅是“住在城裏”這一條,並不說明你傢就有上大學的財力。中國大城市裏,流動務工人員的孩子們麵臨的是同樣的問題。宗教信仰是個很難說清楚的事。很多時候,我的同學、朋友們稱自己為“天主教徒”或“猶太教徒”,但其實除瞭在一些被商業包裝的節日外,從來就沒去過教堂或者猶太會堂。當然也沒嚮上帝虔誠禱告過。他們隻是在文化上屬於天主教或猶太教,在宗教傳統和傢庭背景中撫養長大,但事實上並不錶明他們建立瞭個人對神的精神歸屬關係。有意思的是,相當部分這種文化意義上的教徒與不信教者相較而言,對探索信仰與宗教問題的興趣反而較小。前述的“蘋果現象”很有趣,也不那麼有趣。說它有趣,是因為在我上大學的前三年裏,絕大多數同學用的還是普通颱式電腦;然後,到2006年,突然就滄海桑田、形勢驟變瞭:當時,蘋果公司發布瞭其筆記本電腦-MacBook,階梯教室裏便轉瞬被Mac們淹沒瞭。說它不那麼有趣,是因為對蘋果産品的消費與較好的傢庭社會經濟條件是緊密相連的。iPhone的價格並不便宜,每月的賬單也不是小數目;購人一颱MacBook的花費顯然就更加不菲瞭,拿買它的一半價錢,你就可以買一颱其他品牌的個人電腦。蘋果消費現象可能與哈佛學生中大多數來自高收入傢庭的事實相關。
啊,作弊。啊,高期望。這二者之間怎麼會沒有關聯呢?當你給自己許多壓力時,你會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地想要成功。
……
前言/序言
條條大路通羅馬
菲利普·J.斯通
即便已在哈佛任教多年,每次開研討課我還是會有新鮮體驗——在瞭解學生的過程中,逐步發掘其獨特之處,認識到他們每一位都是那麼不同於自己以前遇到的任何人。瞭解王可,就是這樣一個讓我獲得全新體驗的過程,如同你在閱讀她寫的書時,會不斷有新發現一樣。
自王可進入哈佛的那一刻起,理所當然地,所有大門都嚮她敞開瞭。呃,也不盡然。以我開的一門新生研討課為例,就有七十多名學生想坐上有限的一打席位,王可僅是其中之一。申請的學生需要以電子郵件的形式提交三篇短文,講講自己能夠給研討課帶來什麼,又希望從中獲得什麼。如此之多傑齣的學生申請瞭這門課,學校因而允許我超齣規定的名額上限,接收瞭14名學生,王可名列其中。
“人纔”還需“不拘一格”,沒有什麼比“多樣性”更能讓聰明睿智、能言善辯的學生凝聚成一個活躍的研討班瞭。正如王可所說,多樣性是人性的養分。我們研討課上的7名女生和7名男生來自美國的不同地區——包括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和王可所在的華盛頓州,中西部的威斯康星,南部的北卡羅來納、阿肯色,以及東部的馬薩諸塞、康涅狄格和紐約州,還有的來自保加利亞、韓國、斯裏蘭卡等國傢,以及加拿大的兩個極其不同的地區。他們中間,有的擅長體育,有的強項在數學、音樂、新聞和戲劇。就他們提交的申請短文來看,對於研討主題顯然也持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後來事實證明,這的確是一個活躍的研討班。
我認為,使哈佛學院的本科經曆與眾不同的,是那些學生們共同積極參與的活動,無論是研討課、運動隊,還是戲劇演齣。如果從繁忙的日程安排中抽齣些許時間,努力為自己創造機會參與其中,他們就可以從彼此身上學到許多。
經曆高中的輝煌後,來到哈佛或許像進入瞭可怕的“禁忌之地”:這是一個人人不在這兒就在那兒錶現齣過人纔華的地方。有些學生“隱姓埋名”,“避世”般遁入哈佛的講座“大班”,那裏甚至連親兄弟也注意不到你是否逃課。一些學生告訴我,到大四他們也沒在課堂上發過言。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運動場、學生報刊的辦公室纔是他們更願意接觸彆人並從彆人身上學習的地方。
當然,至少在某一方麵有特長——無論是運動、音樂、數學或者其他——都可以為你躋身哈佛增添勝算。為此,許多哈佛學生已經學會瞭去習慣並自律地保持這樣的狀態:練習,練習,練習。在我的應用心理學課上,曾讓二百多名學生記錄下好幾天的時間安排,交上來的很多日誌看上去就是周密的訓練日程。就對他們技能的挑戰性而言,每天的重頭戲不是在上午的課堂,而是在下午五花八門的活動上,其中最主要就是體育運動。
《教室的另一麵:一段關於成長、探索與自我發現的旅程》 這並非一本關於學術成就的流水賬,也不是一次對名校光環的簡單描摹。它講述的是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生動的故事——關於一個年輕人,在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環境中,如何掙紮、如何學習、如何蛻變。故事的主人公,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踏入瞭一個曾經隻存在於想象中的世界。然而,真實的生活遠比想象更加復雜,也更加引人入勝。 初抵這座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城市,撲麵而來的不僅是曆史的厚重,更是文化碰撞的火花。新鮮空氣中彌漫著一絲不安,也夾雜著無限的可能。在這裏,每一個角落都似乎蘊藏著故事,每一次相遇都可能開啓新的篇章。主人公的到來,就像投入平靜湖麵的一顆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也預示著一場深刻的內在變革即將展開。 在嶄新的環境裏,一切都顯得陌生而充滿誘惑。教室裏的知識固然重要,但真正塑造人的,往往是那些發生在課堂之外的點點滴滴。那些在深夜討論的哲學思辨,那些在街頭巷尾捕捉的市井百態,那些在陌生人身上看到的溫暖與堅韌,都如同細密的雨絲,悄無聲息地滲透進主人公的心靈,滋養著他的成長。 早期的日子,充滿瞭探索的興奮,也伴隨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莽撞。第一次獨立麵對繁重課業的壓力,第一次在陌生的社交場閤感到局促,第一次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中體會失落。這些經曆,如同煉獄般的磨礪,卻也鍛煉瞭主人公的意誌,讓他學會瞭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如何在挫敗中尋找力量。他開始意識到,學習並不僅僅是吸收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學習,如何獨立思考,如何質疑,如何在信息洪流中辨明方嚮。 他嘗試著走齣舒適區,去接觸那些他從未想象過的領域。或許是參與一場激烈的辯論賽,在唇槍舌劍中鍛煉邏輯思維和錶達能力;或許是加入一個充滿激情的學生社團,在團隊協作中學習領導與被領導的藝術;又或許是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街頭漫步,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每一次的嘗試,都像是在畫布上添上一筆色彩,讓主人公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和立體。 在與形形色色的人們交流的過程中,主人公的世界觀被不斷地拓寬。他遇到瞭來自不同國傢、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他們帶著各自的經曆、信仰和夢想,與主人公分享著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從一個嚴謹的理論物理學傢,到一個充滿激情的社會活動傢;從一個沉迷於古典音樂的藝術傢,到一個醉心於前沿科技的工程師。每一次的對話,都像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讓主人公有機會審視自己固有的觀念,也讓他學會瞭理解和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人。他開始明白,世界並非非黑即白,真相往往隱藏在復雜的細節之中。 孤獨感,也曾是他旅程中的一位不速之客。遠離傢鄉,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偶爾的寂寞是無法避免的。然而,正是這份孤獨,讓他有機會更加深入地審視自己的內心。他學會瞭與自己相處,在獨處的時間裏,去反思過往的經曆,去規劃未來的方嚮,去尋找內心的寜靜。他發現,真正的強大,源於內心的豐盈,而非外界的掌聲。 在學術的海洋中遨遊的同時,主人公也積極地投身於各種實踐活動。也許是參與一項具有挑戰性的科研項目,在實驗室裏度過無數個不眠之夜,為解決一個科學難題而絞盡腦汁;也許是組織一場公益活動,在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體會到付齣的快樂和責任的重量;又或許是抓住一個難得的實習機會,在真實的職場環境中,學習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這些實踐經曆,讓他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讓他對未來的職業選擇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更重要的是,這段經曆讓他學會瞭擁抱不確定性。大學的時光,仿佛是一場充滿未知數的冒險。計劃趕不上變化,設想中的道路可能突然齣現岔路,曾經堅定的目標也可能在新的認知麵前動搖。主人公學會瞭不再害怕變化,而是將其視為成長的契機。他開始理解,生活本身就是一場不斷適應和調整的過程,隻有保持開放的心態,纔能迎接每一個新的挑戰。 他記錄下那些動人的瞬間:一次深思熟慮的討論,一次意想不到的幫助,一次為瞭共同的目標而付齣的努力,一次在睏境中彼此扶持的溫暖。這些片段,雖然瑣碎,卻構成瞭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它們告訴他,知識的力量固然偉大,但人性的光輝,情感的連接,以及對世界的善意,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也經曆瞭迷茫和自我懷疑。有過對未來道路的猶豫不決,有過對自身能力的質疑,有過在眾多選擇麵前的無所適從。然而,正是這些掙紮,讓他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他學會瞭如何麵對內心的焦慮,如何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如何調整自己的期望,並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 這本書,就是對這段非凡旅程的忠實記錄。它不是關於畢業典禮上的鮮花與掌聲,也不是關於那些令人艷羨的成績單。它更像是一次誠實的自我剖析,一次對成長軌跡的深刻迴溯。主人公以坦誠的筆觸,分享瞭他在這個特殊環境中所經曆的心路曆程,包括那些榮耀與失落,堅定與搖擺,歡笑與淚水。 它講述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在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環境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突破自我,最終找到內心力量的故事。它關於如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裏,保持好奇心,保持求知欲,並最終學會如何去愛,如何去生活,如何在教室之外的世界裏,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這是一種關於成長、關於勇氣、關於堅韌、關於發現生命無限可能性的故事,獻給每一個正在追尋自己道路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