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論應用於中國臨床實踐的全新演繹。
本書是北京大學迴龍觀臨床醫學院和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學院舉辦的“中法精神分析治療連續培訓”的實用教程,也是精神分析治療理論和實踐在中國臨床一綫的研究與嘗試;其內容生動鮮活,但又不同於故事演繹;就像一次中法精神分析的原汁原味的對話。如果讀者能靜下心來閱讀,您能感受到如臨現場般的與老師和學員們在一起交流,因為老師不是在講理論,而是將精神分析的態度融入細節之中,把自己多年的經驗無私地和大傢分享。閱讀中您會將遇到的問題的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也會激發齣更多的問題。本書適閤臨床醫生、心理治療師、教師及精神分析相關人士閱讀。
紀?勒-構菲(GuyLeGaufey)
精神分析傢,法國精神分析界臨床與學術研究*。拉康嫡係弟子,法國“拉康精神分析學校”創始人之一並兼兩任校長。
姚潔
精神分析師,臨床心理師,巴黎七大精神分析學院臨床心理學碩士(成人精神病理)、“醫學與精神分析”深度研究碩士,博士在讀。
劉華清
主任醫師、教授,北京大學北京迴龍觀醫院心理科主任,曾在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危機研究預防與培訓閤作中心從事自殺、同性戀等項目研究。
第1講整.體.介.紹
大傢好,非常感謝!我們將在此共度五天的時光,對你們來說,可能會很長,對我就更長。真還沒做過這樣的事。(我)經常會做整個周末的講座或研討會,兩天、兩天半,都可能,但從沒連著做五天的。我之所以會接受這樣一個邀請,是因為自己的事業與人生進入瞭一個特殊階段。
你們看得齣來我已不再年輕,但作為精神分析師,我接待*批病人的時候很年輕,纔28歲。現在67歲,快40年瞭。40年來我所做的,就是接待病人,從周一到周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早先十年,也同時在精神病院工作,因為我對精神病始終很有興趣。私人執業肯定不比在醫院,遇到精神病病人的機會少得多。但我終究選擇瞭私人執業,而且一直筆耕不輟,首先就是為瞭理清自己的思路。
我因此接受瞭這個五天的邀請,希望能簡單明瞭地就這些年寫下來的東西,做個部分整閤的闡述。
為瞭達到這個目的,得先簡略講講我的個人經曆。實際上,涉及精神分析與精神分析師,這裏有個極為關鍵的要點:理所當
然地,分析師應該知道很多事、很多理論,但比這遠遠重要得多的,不是他知
道些什麼,而是他與自己的所知保持著怎樣的關係。我希望這一點,在座各位心裏是清楚的,因為這絕對是基礎——當一個人站到你們麵前,泛泛地講精神分析,維持不瞭多久,就會轉成謊言。
我因此將用這五天的時間跟大傢探討一些相互之間非常不同的主題。有些
跟精神分析的實踐直接相關,另一些卻毫無關係。我希望你們不會對此感到失
望。因為精神分析的臨床,不單純是用精神分析的知識來構築的。
舉例來說,今天下午我會講到數學史上的某個細節,乍一看,跟精神病、神經癥毫無關係,但我們馬上開始涉及的問題之一,就是有關“符號、象徵”(symbole)的本質問題。
有關這一問題,首先就是在數學界發生瞭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之後纔是所
謂的“結構主義”。而結構主義對我年輕時所接觸到的精神分析有過很大影響。
這個精神分析,是我在實踐中自始至終的依托。
今天上午後半段時間,我都會講象徵符號,這隻是其中一個很小的例子。我會兜個圈子,用這些並非精神分析所固有的東西,來更好地解釋雅剋·拉康(闆書:Lacan)是怎樣重新思考弗洛伊德的工作的。
1個人經曆(精神分析師與其所知關係的自身實例)
拉康對弗洛伊德的重新思考,對我來說,是個關鍵。如果沒有拉康,我可
能不會從事精神分析,也就不會站在這裏。
是因為拉康帶給精神分析一種特有的風格,纔使我對這種事物本身産生瞭
興趣。這種風格非常尊重“是什麼”,讓弗洛伊德這樣寫,其錶達卻完全建立
在另外的坐標體係中。
值得重申的是,拉康從未以弗洛伊德的叛逆者自居。從1953—1980年的
研討會,他前十年所做的,主要就是點評他用德語原文念的弗洛伊德。晚年時,他曾揶揄說:“我是弗洛伊德派的,你們想做拉康派,是你們的事。”
講到我自己的經曆,我開始從事個人分析是1971年,三年後以精神分析
立業,是拉康1964年成立的巴黎弗洛伊德學校(闆書“1964E.P.F.”:école
FreudiennedeParis)成員。拉康自己在晚年把這個學校解散瞭。
在我看來,那是個很明智的決定。我們當時被召集在一起,就這一決定做瞭兩次投票錶決。兩次我都投瞭“贊成”。拉康從頭到尾都是學校的校長,誰都不能取代他這個位置。取代沒有任何意義。
就這樣,從1980年開始,本來隸屬於這個學校的各個小組都各成一
派。我和四個朋友做瞭*份拉康派的雜誌,叫《濱海地帶》(闆書:1981
Littoral)。——這個詞本身不是精神分析術語,但它是我們用來錶明立場的一
種方式:我們在某個什麼的邊緣。我們用這一方式來支持精神分析本身:精神
分析的實踐,是一種“邊緣”的實踐。
你們現在聽我這樣說,可能會覺得有點兒玄。希望五天之後,會明朗一些。
做齣這份雜誌之後,我們五個又與走得比較近的,大緻四十來人吧,共同創建瞭我們自己的學校。這是*傢以“拉康”為名的精神分析學校,在1985年。(闆書“1985E.L.P.”:écoleLacaniennedePsychanalyse,拉康精神分析學校。)
現在,我想介紹一下這幾天的大概計劃,好讓你們一路下來遇到術語的時候,不會感覺失落。
我們每天會講評一個重點術語。比方今天,我馬上就會從“象徵符號”的本
……
精神分析”,缺乏真正可能的保證。
就這樣做做、停停。在北京和巴黎,在各自日常的工作與責任中繼續著。要經過那樣的過程和時間,“我們現在還聽不到的是什麼”纔逐漸顯現,並開始輪廓清晰地取代某些“怎麼辦”。真正的項目開始形成,已經是五年。
這些實驗性接觸,是今天課程的來龍去脈;它們的調整還在課程過程及研討中繼續。計劃三年,作為“培訓與講學”的*個“嘗試”係列。
三年,是為每位“受訓”的學員,也有這個“做做、停停”的時間,願季季花開的課程(聲音、文字、圖像所激發的象徵與想象)能陪伴好每位學員的生活與實踐,鍛造齣屬於他(她)自己的“身體”:他(她)的臨床實體,以及他(她)可以與人共弦的“樂器”。
初次相遇,因此是這樣一個開放的“問題”,一種臨床的實情:它是承擔起工作責任時,不可避免的*挑戰;卻很實際地,永遠都是眼下要邁齣的新一步,再日常不過的每一個時刻。
在現場的內容設置上,我們以兩條主綫交錯進行。而文字有自己的優勢:念的人可以隨時放下,在另外一個時間裏再拿起來。
紀·勒-構菲老師的培訓現場是移情、是雙方共振的珍貴結晶。所摘錄的提問與交流部分隻是文字所能記錄的一個極小的部分。老師們感謝現場學員的充分參與,對現場提問的質量、積極飽滿的工作狀態,始終記憶猶新。
已經有好友告訴我們說:有些篇章很難讀。但這類文字,從來都是給人讀讀、放放,放放再讀讀的。這些文字能提煉齣我們十幾年、幾十年的好東西。也許是我們這裏唯一能說的。
像所有具有實驗性質的早期工作一樣,本資料與我們的操作設置本身,必然同時暴露著我們的盲點。感謝來自全國的學員們如此投入於這樣一個主客觀條件均有局限的共同探索,相信諸位同行、病友及傢屬的指正、進一步的切磋與探討,會給這些未及思考之處、尚未解決的難點和錯誤,寫入真實而具體的
開拓意義。我們始終幸運地得到諸位前輩、摯友,和我們傢人如一的支持與理解。祈望工作的逐步進展,可以見證我們對他們的由衷感激。
編譯者2017年3月1日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迴響”。仿佛書中那些被觸及的靈魂,那些被探索的內心,都在我的生命中産生瞭共鳴。它沒有直接告訴我“什麼是精神分析”,而是以一種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讓我感受到瞭精神分析的力量。我仿佛聽到瞭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在低語,那些被否定的欲望在呐喊,那些在內心深處積壓已久的睏惑,都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找到瞭齣口。作者用一種極富詩意和哲思的語言,描繪瞭人類心靈的復雜與微妙。我看到瞭童年經曆對成年人命運的影響,看到瞭人際關係中的權力博弈,看到瞭我們在社會角色扮演中的迷失與掙紮。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我不再輕易地用好壞、對錯來評價他人,而是嘗試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去探究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它讓我明白,每個人身上都承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一段不為人知的痛苦。這本書不是一本提供解決方案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讓我得以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看見他人。我發現,原來在那些看似混亂的錶象之下,隱藏著一種深刻而普遍的人性規律。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知識,不在於記住多少概念,而在於它能否點燃你對未知的好奇,能否激發你探索的欲望。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直接告訴我“精神分析是什麼”,而是通過一種引導性的方式,讓我主動去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迷宮,而書中提供的是一張張地圖的碎片,需要我一一收集,然後自行拼湊。我看到瞭那些關於夢境的解讀,那些關於潛意識的猜想,那些關於人際關係的動態。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內容作為獨立的知識點來呈現,而是將它們融匯在一起,形成一種流動的敘事。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種種經曆。那個曾經讓我耿耿於懷的片段,那個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人,仿佛都在這本書的照耀下,漸漸顯露齣它們背後的意義。它不是一本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去思考”的書。它挑戰瞭我固有的認知模式,讓我開始質疑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解釋。我發現,原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對自己的認識,都可能受到很多隱秘因素的影響。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瞭一種“頓悟”的喜悅,那種在層層迷霧中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感覺,是如此的令人振奮。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心靈深處、解剖人類靈魂奧秘的學問充滿敬畏。精神分析,作為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體係,總讓我覺得高不可攀,仿佛是少數天纔的專屬領域。而這本書,則像一位耐心而慈祥的導師,用一種極其親切、貼近生活的方式,嚮我展示瞭精神分析的魅力所在。它沒有使用大量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一段段細膩的心理描寫,讓我感同身受,仿佛書中描繪的人物就是我自己,或者是我身邊熟悉的人。我看到瞭那個在童年陰影中掙紮的孩子,那個在關係中屢屢受挫的成年人,那個被內心矛盾所睏擾的靈魂。作者用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他們的痛苦,他們的掙紮,以及他們內心深處對理解與救贖的渴望。我發現,原來那些看似難以理解的行為,那些莫名的情緒,都可能源於我們內心深處那些未被看見的角落。這本書讓我學會瞭用一種新的眼光去審視自己,去審視他人。我開始意識到,在每一次的衝突,每一次的誤解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段被遺忘的故事,一段未被撫平的傷痛。它讓我明白瞭,理解比評判更重要,而自我覺察,則是通往內心平靜的第一步。我不再將精神分析視為一種遙遠的理論,而是將其看作一種理解人性、關照自我的有力工具。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學習,是一種“遇見”。遇見那些讓你眼前一亮、豁然開朗的知識,遇見那些能夠觸動你內心深處的思想。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次珍貴的遇見。它沒有直接告訴我“什麼是精神分析”,而是通過一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方式,讓我逐漸靠近那個問題的核心。我仿佛在一條蜿蜒的小路上行走,路邊不時齣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風景,一些引人遐想的景緻。我看到瞭那些關於童年依戀的描繪,那些關於自我防禦機製的分析,那些關於個體成長的種種阻礙。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內容作為枯燥的理論知識灌輸給我,而是將其融入到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中。我常常在閱讀時,會陷入沉思,迴想自己過往的經曆。那個曾經讓我睏惑不解的決定,那個曾經讓我痛苦不堪的經曆,仿佛都在這本書的闡釋下,漸漸找到瞭它們閤理的解釋。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為”一個精神分析師的書,而是一本讓你“理解”精神分析是如何運作的書。它讓我看到瞭,原來在我們看似理性的思考和行動背後,隱藏著一股更加強大、更加深刻的潛意識力量。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瞭一種“豁然開朗”的喜悅,那種在黑暗中找到方嚮的明亮感,是如此的令人欣慰。
評分這本書的光輝,就如同在漆黑夜空中突然劃過的一顆流星,絢爛奪目,卻又轉瞬即逝,留給觀者的隻是一片更加深邃的寂靜。我曾以為,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精神分析的某些角落早已被無數先驅者犁過,留下清晰的航道,等待後來者循跡而行。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時,卻仿佛踏入瞭一片未經開發的原始森林,空氣中彌漫著未知與神秘的芬芳。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將那些看似抽象、難以捉摸的概念,巧妙地編織成一幅幅生動的圖景,讓我不禁為之著迷。我反復咀嚼著書中的每一句話,試圖從中捕捉到那些細微的情感波動,那些隱藏在潛意識深處的暗流。這本書沒有直接告訴我“什麼是精神分析”,它隻是以一種隱喻的方式,引領我一步步走嚮那個問題的核心。它像一位智者,不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拋齣問題,激發我主動去思考,去探索。我看到瞭那些童年的創傷,那些被壓抑的欲望,那些在夢境中翩翩起舞的意象,它們都在這本書中找到瞭自己的位置,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構成瞭一個完整而復雜的生命體。我常常在閱讀中停下來,陷入沉思,迴想自己的過往,那些被遺忘的記憶,那些被忽視的情感,仿佛都在這本書的照耀下,漸漸蘇醒。這是一種奇妙的體驗,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突然間,一絲微光穿透瞭雲層,照亮瞭前行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