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中国临床实践的全新演绎。
本书是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和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学院举办的“中法精神分析治疗连续培训”的实用教程,也是精神分析治疗理论和实践在中国临床一线的研究与尝试;其内容生动鲜活,但又不同于故事演绎;就像一次中法精神分析的原汁原味的对话。如果读者能静下心来阅读,您能感受到如临现场般的与老师和学员们在一起交流,因为老师不是在讲理论,而是将精神分析的态度融入细节之中,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无私地和大家分享。阅读中您会将遇到的问题的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也会激发出更多的问题。本书适合临床医生、心理治疗师、教师及精神分析相关人士阅读。
纪?勒-构菲(GuyLeGaufey)
精神分析家,法国精神分析界临床与学术研究*。拉康嫡系弟子,法国“拉康精神分析学校”创始人之一并兼两任校长。
姚洁
精神分析师,临床心理师,巴黎七大精神分析学院临床心理学硕士(成人精神病理)、“医学与精神分析”深度研究硕士,博士在读。
刘华清
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主任,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研究预防与培训合作中心从事自杀、同性恋等项目研究。
第1讲整.体.介.绍
大家好,非常感谢!我们将在此共度五天的时光,对你们来说,可能会很长,对我就更长。真还没做过这样的事。(我)经常会做整个周末的讲座或研讨会,两天、两天半,都可能,但从没连着做五天的。我之所以会接受这样一个邀请,是因为自己的事业与人生进入了一个特殊阶段。
你们看得出来我已不再年轻,但作为精神分析师,我接待*批病人的时候很年轻,才28岁。现在67岁,快40年了。40年来我所做的,就是接待病人,从周一到周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早先十年,也同时在精神病院工作,因为我对精神病始终很有兴趣。私人执业肯定不比在医院,遇到精神病病人的机会少得多。但我终究选择了私人执业,而且一直笔耕不辍,首先就是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
我因此接受了这个五天的邀请,希望能简单明了地就这些年写下来的东西,做个部分整合的阐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得先简略讲讲我的个人经历。实际上,涉及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师,这里有个极为关键的要点:理所当
然地,分析师应该知道很多事、很多理论,但比这远远重要得多的,不是他知
道些什么,而是他与自己的所知保持着怎样的关系。我希望这一点,在座各位心里是清楚的,因为这绝对是基础——当一个人站到你们面前,泛泛地讲精神分析,维持不了多久,就会转成谎言。
我因此将用这五天的时间跟大家探讨一些相互之间非常不同的主题。有些
跟精神分析的实践直接相关,另一些却毫无关系。我希望你们不会对此感到失
望。因为精神分析的临床,不单纯是用精神分析的知识来构筑的。
举例来说,今天下午我会讲到数学史上的某个细节,乍一看,跟精神病、神经症毫无关系,但我们马上开始涉及的问题之一,就是有关“符号、象征”(symbole)的本质问题。
有关这一问题,首先就是在数学界发生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之后才是所
谓的“结构主义”。而结构主义对我年轻时所接触到的精神分析有过很大影响。
这个精神分析,是我在实践中自始至终的依托。
今天上午后半段时间,我都会讲象征符号,这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例子。我会兜个圈子,用这些并非精神分析所固有的东西,来更好地解释雅克·拉康(板书:Lacan)是怎样重新思考弗洛伊德的工作的。
1个人经历(精神分析师与其所知关系的自身实例)
拉康对弗洛伊德的重新思考,对我来说,是个关键。如果没有拉康,我可
能不会从事精神分析,也就不会站在这里。
是因为拉康带给精神分析一种特有的风格,才使我对这种事物本身产生了
兴趣。这种风格非常尊重“是什么”,让弗洛伊德这样写,其表达却完全建立
在另外的坐标体系中。
值得重申的是,拉康从未以弗洛伊德的叛逆者自居。从1953—1980年的
研讨会,他前十年所做的,主要就是点评他用德语原文念的弗洛伊德。晚年时,他曾揶揄说:“我是弗洛伊德派的,你们想做拉康派,是你们的事。”
讲到我自己的经历,我开始从事个人分析是1971年,三年后以精神分析
立业,是拉康1964年成立的巴黎弗洛伊德学校(板书“1964E.P.F.”:école
FreudiennedeParis)成员。拉康自己在晚年把这个学校解散了。
在我看来,那是个很明智的决定。我们当时被召集在一起,就这一决定做了两次投票表决。两次我都投了“赞成”。拉康从头到尾都是学校的校长,谁都不能取代他这个位置。取代没有任何意义。
就这样,从1980年开始,本来隶属于这个学校的各个小组都各成一
派。我和四个朋友做了*份拉康派的杂志,叫《滨海地带》(板书:1981
Littoral)。——这个词本身不是精神分析术语,但它是我们用来表明立场的一
种方式:我们在某个什么的边缘。我们用这一方式来支持精神分析本身:精神
分析的实践,是一种“边缘”的实践。
你们现在听我这样说,可能会觉得有点儿玄。希望五天之后,会明朗一些。
做出这份杂志之后,我们五个又与走得比较近的,大致四十来人吧,共同创建了我们自己的学校。这是*家以“拉康”为名的精神分析学校,在1985年。(板书“1985E.L.P.”:écoleLacaniennedePsychanalyse,拉康精神分析学校。)
现在,我想介绍一下这几天的大概计划,好让你们一路下来遇到术语的时候,不会感觉失落。
我们每天会讲评一个重点术语。比方今天,我马上就会从“象征符号”的本
……
精神分析”,缺乏真正可能的保证。
就这样做做、停停。在北京和巴黎,在各自日常的工作与责任中继续着。要经过那样的过程和时间,“我们现在还听不到的是什么”才逐渐显现,并开始轮廓清晰地取代某些“怎么办”。真正的项目开始形成,已经是五年。
这些实验性接触,是今天课程的来龙去脉;它们的调整还在课程过程及研讨中继续。计划三年,作为“培训与讲学”的*个“尝试”系列。
三年,是为每位“受训”的学员,也有这个“做做、停停”的时间,愿季季花开的课程(声音、文字、图像所激发的象征与想象)能陪伴好每位学员的生活与实践,锻造出属于他(她)自己的“身体”:他(她)的临床实体,以及他(她)可以与人共弦的“乐器”。
初次相遇,因此是这样一个开放的“问题”,一种临床的实情:它是承担起工作责任时,不可避免的*挑战;却很实际地,永远都是眼下要迈出的新一步,再日常不过的每一个时刻。
在现场的内容设置上,我们以两条主线交错进行。而文字有自己的优势:念的人可以随时放下,在另外一个时间里再拿起来。
纪·勒-构菲老师的培训现场是移情、是双方共振的珍贵结晶。所摘录的提问与交流部分只是文字所能记录的一个极小的部分。老师们感谢现场学员的充分参与,对现场提问的质量、积极饱满的工作状态,始终记忆犹新。
已经有好友告诉我们说:有些篇章很难读。但这类文字,从来都是给人读读、放放,放放再读读的。这些文字能提炼出我们十几年、几十年的好东西。也许是我们这里唯一能说的。
像所有具有实验性质的早期工作一样,本资料与我们的操作设置本身,必然同时暴露着我们的盲点。感谢来自全国的学员们如此投入于这样一个主客观条件均有局限的共同探索,相信诸位同行、病友及家属的指正、进一步的切磋与探讨,会给这些未及思考之处、尚未解决的难点和错误,写入真实而具体的
开拓意义。我们始终幸运地得到诸位前辈、挚友,和我们家人如一的支持与理解。祈望工作的逐步进展,可以见证我们对他们的由衷感激。
编译者2017年3月1日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心灵深处、解剖人类灵魂奥秘的学问充满敬畏。精神分析,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总让我觉得高不可攀,仿佛是少数天才的专属领域。而这本书,则像一位耐心而慈祥的导师,用一种极其亲切、贴近生活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精神分析的魅力所在。它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段段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书中描绘的人物就是我自己,或者是我身边熟悉的人。我看到了那个在童年阴影中挣扎的孩子,那个在关系中屡屡受挫的成年人,那个被内心矛盾所困扰的灵魂。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挣扎,以及他们内心深处对理解与救赎的渴望。我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那些莫名的情绪,都可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未被看见的角落。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自己,去审视他人。我开始意识到,在每一次的冲突,每一次的误解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一段未被抚平的伤痛。它让我明白了,理解比评判更重要,而自我觉察,则是通往内心平静的第一步。我不再将精神分析视为一种遥远的理论,而是将其看作一种理解人性、关照自我的有力工具。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不在于记住多少概念,而在于它能否点燃你对未知的好奇,能否激发你探索的欲望。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直接告诉我“精神分析是什么”,而是通过一种引导性的方式,让我主动去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而书中提供的是一张张地图的碎片,需要我一一收集,然后自行拼凑。我看到了那些关于梦境的解读,那些关于潜意识的猜想,那些关于人际关系的动态。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内容作为独立的知识点来呈现,而是将它们融汇在一起,形成一种流动的叙事。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种种经历。那个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片段,那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人,仿佛都在这本书的照耀下,渐渐显露出它们背后的意义。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去思考”的书。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模式,让我开始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解释。我发现,原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自己的认识,都可能受到很多隐秘因素的影响。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顿悟”的喜悦,那种在层层迷雾中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是如此的令人振奋。
评分这本书的光辉,就如同在漆黑夜空中突然划过的一颗流星,绚烂夺目,却又转瞬即逝,留给观者的只是一片更加深邃的寂静。我曾以为,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精神分析的某些角落早已被无数先驱者犁过,留下清晰的航道,等待后来者循迹而行。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却仿佛踏入了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空气中弥漫着未知与神秘的芬芳。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那些看似抽象、难以捉摸的概念,巧妙地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的图景,让我不禁为之着迷。我反复咀嚼着书中的每一句话,试图从中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暗流。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是精神分析”,它只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引领我一步步走向那个问题的核心。它像一位智者,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激发我主动去思考,去探索。我看到了那些童年的创伤,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那些在梦境中翩翩起舞的意象,它们都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命体。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陷入沉思,回想自己的过往,那些被遗忘的记忆,那些被忽视的情感,仿佛都在这本书的照耀下,渐渐苏醒。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突然间,一丝微光穿透了云层,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一种“遇见”。遇见那些让你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知识,遇见那些能够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思想。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次珍贵的遇见。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是精神分析”,而是通过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让我逐渐靠近那个问题的核心。我仿佛在一条蜿蜒的小路上行走,路边不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风景,一些引人遐想的景致。我看到了那些关于童年依恋的描绘,那些关于自我防御机制的分析,那些关于个体成长的种种阻碍。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内容作为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给我,而是将其融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中。我常常在阅读时,会陷入沉思,回想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个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决定,那个曾经让我痛苦不堪的经历,仿佛都在这本书的阐释下,渐渐找到了它们合理的解释。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一个精神分析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理解”精神分析是如何运作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原来在我们看似理性的思考和行动背后,隐藏着一股更加强大、更加深刻的潜意识力量。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那种在黑暗中找到方向的明亮感,是如此的令人欣慰。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回响”。仿佛书中那些被触及的灵魂,那些被探索的内心,都在我的生命中产生了共鸣。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是精神分析”,而是以一种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力量。我仿佛听到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在低语,那些被否定的欲望在呐喊,那些在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困惑,都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找到了出口。作者用一种极富诗意和哲思的语言,描绘了人类心灵的复杂与微妙。我看到了童年经历对成年人命运的影响,看到了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博弈,看到了我们在社会角色扮演中的迷失与挣扎。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我不再轻易地用好坏、对错来评价他人,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去探究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它让我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段不为人知的痛苦。这本书不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得以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看见他人。我发现,原来在那些看似混乱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种深刻而普遍的人性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