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精神分析培训实务教程III:什么是精神分析

中法精神分析培训实务教程III:什么是精神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纪·勒-构菲(Guy Le Gaufey)著 刘 著
图书标签:
  • 精神分析
  • 心理学
  • 临床心理学
  • 心理治疗
  • 中法合作
  • 培训教程
  • 精神分析理论
  • 弗洛伊德
  • 心理动力学
  • 咨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592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03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3
字数:2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中国临床实践的全新演绎。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和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学院举办的“中法精神分析治疗连续培训”的实用教程,也是精神分析治疗理论和实践在中国临床一线的研究与尝试;其内容生动鲜活,但又不同于故事演绎;就像一次中法精神分析的原汁原味的对话。如果读者能静下心来阅读,您能感受到如临现场般的与老师和学员们在一起交流,因为老师不是在讲理论,而是将精神分析的态度融入细节之中,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无私地和大家分享。阅读中您会将遇到的问题的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也会激发出更多的问题。本书适合临床医生、心理治疗师、教师及精神分析相关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纪?勒-构菲(GuyLeGaufey)

  精神分析家,法国精神分析界临床与学术研究*。拉康嫡系弟子,法国“拉康精神分析学校”创始人之一并兼两任校长。


  姚洁

  精神分析师,临床心理师,巴黎七大精神分析学院临床心理学硕士(成人精神病理)、“医学与精神分析”深度研究硕士,博士在读。


  刘华清

  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主任,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研究预防与培训合作中心从事自杀、同性恋等项目研究。


目录

第 1讲 整体介绍 ……………………………………………………………11 个人经历(精神分析师与其所知关系的自身实例)…………………22 能指 /所指… ……………………………………………………………43 初始框架… ……………………………………………………………8
第 2讲 象征符号 ………………………………………………………… 121 荣格的“象征符号”………………………………………………… 132 琼斯和弗洛伊德的“象征符号”…………………………………… 163 拉康有关信号的概念… …………………………………………… 184 问题 1:“进入语言”………………………………………………… 205 问题 2:“语言”和“象征符号”…………………………………… 21
第 3讲 结构问题 ………………………………………………………… 221 9个点的连线游戏… ………………………………………………… 222 非欧几里得几何(“公理式”问题)… …………………………… 243 “数学基础危机”(能指 /所指脱离的问题) … …………………… 274 “象征维度”与“被划掉的大 A” … ……………………………… 285 临床上的几个坐标… ……………………………………………… 306 问题 1:病人的希望,是“船”还是“活着”?(自杀问题) …… 317 问题 2:为什么“不回应”会有“爱的效应”?(“万能”概念)…… 34
第 4讲 信号 … …………………………………………………………… 381 索绪尔的信号… …………………………………………………… 382 所指的存在… ……………………………………………………… 403 “事后”概念(精神分析的诞生)… ……………………………… 42 4 问题:“幻想”从何而来?………………………………………… 46

第 5讲 弗洛伊德的“我” ……………………………………………… 501 对比阅读的必要性(拉康研讨会文本的历史)…………………… 502 弗洛伊德的“意象”………………………………………………… 523 “我”… ……………………………………………………………… 544 “压抑”与“原始压抑”… ………………………………………… 57
第 6讲 拉康的“主体” ………………………………………………… 59
1 “镜像期”的历史…………………………………………………… 602 无知的主体与“被假定—知—主体”……………………………… 643 问题 1:什么是“切到一个好的位置”?… ……………………… 674 问题 2:“主体”这个词是不足的… ……………………………… 685 问题 3:中国主体… ………………………………………………… 696 问题 4:主体的两个维度… ………………………………………… 72
第 7讲 幻想与对“空”的恐惧 ……………………………………… 741 “幻想”在法国……………………………………………………… 742 “小他者”(克莱因的“类分裂—偏执位置”与“抑郁位置”)…… 763 “客体 a”与对空的恐惧… ………………………………………… 784 圣物与“接触”的逻辑… ………………………………………… 795 同属“事件”………………………………………………………… 81
第 8讲 菱形的价值 ……………………………………………………… 851 “幻想”公式中菱形的价值………………………………………… 852 问题 1:坠落的恐惧(晕眩、移情的症状)讨论… ……………… 883 问题 2:幻想是否是一种功能?(青少年及性问题) … ………… 904 问题3:大他者与小他者的区分… ………………………………… 94
目 录


第 9讲 进入倾听 ………………………………………………………… 97
1 什么是“冲突”?… ……………………………………………… 982 “职业秘密”与“私人秘密”… ……………………………………1013 普遍陈述与特殊陈述(从理论到精神分析实践的关系)…………1034 精神分析的“案例”…………………………………………………1055 问题 1:“我”的“*低痛感原则”与“快乐原则”………………1066 问题 2:主体与主观的探讨… ………………………………………1077 抑制的问题… ………………………………………………………110
第 10讲 什么是精神分析的临床案例 ………………………………1131 无名氏的历史故事… ………………………………………………1132 再述主体与案例… …………………………………………………1163 精神分析的理想案例… ……………………………………………1174 问题:评判性的吸收… ……………………………………………118
第 11讲 精神分析中的基本规则 … …………………………………1221 从催眠术到精神分析术… …………………………………………1232 决定性的宣布… ……………………………………………………1253 基本规则的复杂性… ………………………………………………1274 单复数的移情… ……………………………………………………1285 目标—意象… ………………………………………………………1306 问题 1:“分析结束”的探讨… ……………………………………1327 问题 2:关于“维持好分析师在话语中的位置”的探讨… ………134
第 12讲  现场提问互动——精神分析不同于心理治疗 的是什么? … …………………………………………………1361 问题 1: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 ……………………………………1362 问题 2:占星问题… …………………………………………………140

3 问题 3:传播精神分析的危险… ……………………………………1424 问题 4:禅宗之切… …………………………………………………144
第 13讲  关于“怎样成为精神分析师(第二基本规则) ”
的现场互动 … …………………………………………………1481 柏林模式… …………………………………………………………1492 分析终止的问题… …………………………………………………1513 拉康学校的经历… …………………………………………………1534 帕斯或“过”这个流程(La…passe) ………………………………1545 问题 1:为什么要这个靠“偶然”运作的流程?… ………………1586 问题 2:探讨“自己的标准” … ……………………………………160
第 14讲 精神分析的临床与实践 … …………………………………163
1 问题 1:“通关可有通过率”?… …………………………………1642 问题 2:收费问题的探讨… …………………………………………1653 问题 3:中学心理教师的自杀危机干预… …………………………169
第 15讲 不同群体的精神分析师 … …………………………………1741 Passe流程中的声望问题… ………………………………………1742 Le…Cartel:卡而代尔工作小组… …………………………………1753 小组人数… …………………………………………………………1764 问题 1:频率设置… …………………………………………………1775 问题 2:拉康“性关系不存在”之解… ……………………………1816 问题 3:小组人数… …………………………………………………1857 问题 4:Passe中路人的选定………………………………………1878 问题 5:网络可以做分析吗?… ……………………………………1889 问题 6:俄狄浦斯情结的效应… ……………………………………189
目 录

第 16讲 能说“不”,才算能会说“是” … ………………………191
1 问题 1:关于 GLG老师的两个私人问题… ………………………1912 问题 2:假期里病人怎么处理?… …………………………………1933 问题 3:精神分析师的离婚率的讨论… ……………………………1954 问题 4:分离焦虑… …………………………………………………1975 问题 5:丢钥匙的故事… ……………………………………………200
第 17讲 意思与涵义、适用问题 … …………………………………203
1 问题 1:弦外之音与庖丁解牛… ……………………………………2032 问题 2:“有语言”和“有话语”……………………………………2093 问题 3:作为客体的空… ……………………………………………2104 问题 4:意思和涵义发生在所指层面… ……………………………2125 问题 5:话语的音乐… ………………………………………………2136 问题 6:适应性问题… ………………………………………………215
第 18讲 诗的韵律、移情之爱 … ……………………………………2181 问题 1:诗的节奏算不算能指?… …………………………………2192 问题 2:关于“缝隙” … ……………………………………………2193 问题 3:事物与规律… ………………………………………………2214 问题 4:回到“切” … ………………………………………………2225 问题 5:督导与分析… ………………………………………………2246 问题 6:移情之爱… …………………………………………………2257 问题 7:两场分析之间,分析师怎样调整自己的状态… …………2288 问题 8:每场分析是否要做笔记… …………………………………230
第 19讲 出位、算命、撒谎 … ………………………………………2311 问题 1:有关“出位”(acting-out)………………………………2312 问题 2:关于给来访者“留作业” … ………………………………235
中法精神分析培训实务教程 III 什么是精神分析

3 问题 3:沉默的分析师如何能“承载”话语?… …………………2364 问题 4:“镜像是所有对象的原型”…………………………………2385 问题 5:借用易经做精神分析… ……………………………………2396 问题 6:我的学生撒谎了吗?… ……………………………………2407 问题 7:底线… ………………………………………………………243
附录1 偏执者所未成 ……………………………………………………2451 弗洛伊德,1938年… ………………………………………………2462 闪回… ………………………………………………………………2523 从移情到爱情… ……………………………………………………2594 单数移情的阳具价值… ……………………………………………263
附录2 闭幕式 … …………………………………………………………269

精彩书摘

  第1讲整.体.介.绍

  大家好,非常感谢!我们将在此共度五天的时光,对你们来说,可能会很长,对我就更长。真还没做过这样的事。(我)经常会做整个周末的讲座或研讨会,两天、两天半,都可能,但从没连着做五天的。我之所以会接受这样一个邀请,是因为自己的事业与人生进入了一个特殊阶段。

  你们看得出来我已不再年轻,但作为精神分析师,我接待*批病人的时候很年轻,才28岁。现在67岁,快40年了。40年来我所做的,就是接待病人,从周一到周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早先十年,也同时在精神病院工作,因为我对精神病始终很有兴趣。私人执业肯定不比在医院,遇到精神病病人的机会少得多。但我终究选择了私人执业,而且一直笔耕不辍,首先就是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

  我因此接受了这个五天的邀请,希望能简单明了地就这些年写下来的东西,做个部分整合的阐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得先简略讲讲我的个人经历。实际上,涉及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师,这里有个极为关键的要点:理所当

  然地,分析师应该知道很多事、很多理论,但比这远远重要得多的,不是他知

  道些什么,而是他与自己的所知保持着怎样的关系。我希望这一点,在座各位心里是清楚的,因为这绝对是基础——当一个人站到你们面前,泛泛地讲精神分析,维持不了多久,就会转成谎言。

  我因此将用这五天的时间跟大家探讨一些相互之间非常不同的主题。有些

  跟精神分析的实践直接相关,另一些却毫无关系。我希望你们不会对此感到失

  望。因为精神分析的临床,不单纯是用精神分析的知识来构筑的。

  举例来说,今天下午我会讲到数学史上的某个细节,乍一看,跟精神病、神经症毫无关系,但我们马上开始涉及的问题之一,就是有关“符号、象征”(symbole)的本质问题。

  有关这一问题,首先就是在数学界发生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之后才是所

  谓的“结构主义”。而结构主义对我年轻时所接触到的精神分析有过很大影响。

  这个精神分析,是我在实践中自始至终的依托。

  今天上午后半段时间,我都会讲象征符号,这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例子。我会兜个圈子,用这些并非精神分析所固有的东西,来更好地解释雅克·拉康(板书:Lacan)是怎样重新思考弗洛伊德的工作的。

  1个人经历(精神分析师与其所知关系的自身实例)

  拉康对弗洛伊德的重新思考,对我来说,是个关键。如果没有拉康,我可

  能不会从事精神分析,也就不会站在这里。

  是因为拉康带给精神分析一种特有的风格,才使我对这种事物本身产生了

  兴趣。这种风格非常尊重“是什么”,让弗洛伊德这样写,其表达却完全建立

  在另外的坐标体系中。

  值得重申的是,拉康从未以弗洛伊德的叛逆者自居。从1953—1980年的

  研讨会,他前十年所做的,主要就是点评他用德语原文念的弗洛伊德。晚年时,他曾揶揄说:“我是弗洛伊德派的,你们想做拉康派,是你们的事。”

  讲到我自己的经历,我开始从事个人分析是1971年,三年后以精神分析

  立业,是拉康1964年成立的巴黎弗洛伊德学校(板书“1964E.P.F.”:école

  FreudiennedeParis)成员。拉康自己在晚年把这个学校解散了。

  在我看来,那是个很明智的决定。我们当时被召集在一起,就这一决定做了两次投票表决。两次我都投了“赞成”。拉康从头到尾都是学校的校长,谁都不能取代他这个位置。取代没有任何意义。

  就这样,从1980年开始,本来隶属于这个学校的各个小组都各成一

  派。我和四个朋友做了*份拉康派的杂志,叫《滨海地带》(板书:1981

  Littoral)。——这个词本身不是精神分析术语,但它是我们用来表明立场的一

  种方式:我们在某个什么的边缘。我们用这一方式来支持精神分析本身:精神

  分析的实践,是一种“边缘”的实践。

  你们现在听我这样说,可能会觉得有点儿玄。希望五天之后,会明朗一些。

  做出这份杂志之后,我们五个又与走得比较近的,大致四十来人吧,共同创建了我们自己的学校。这是*家以“拉康”为名的精神分析学校,在1985年。(板书“1985E.L.P.”:écoleLacaniennedePsychanalyse,拉康精神分析学校。)

  现在,我想介绍一下这几天的大概计划,好让你们一路下来遇到术语的时候,不会感觉失落。

  我们每天会讲评一个重点术语。比方今天,我马上就会从“象征符号”的本

  ……


前言/序言

  精神分析”,缺乏真正可能的保证。

  就这样做做、停停。在北京和巴黎,在各自日常的工作与责任中继续着。要经过那样的过程和时间,“我们现在还听不到的是什么”才逐渐显现,并开始轮廓清晰地取代某些“怎么办”。真正的项目开始形成,已经是五年。

  这些实验性接触,是今天课程的来龙去脉;它们的调整还在课程过程及研讨中继续。计划三年,作为“培训与讲学”的*个“尝试”系列。

  三年,是为每位“受训”的学员,也有这个“做做、停停”的时间,愿季季花开的课程(声音、文字、图像所激发的象征与想象)能陪伴好每位学员的生活与实践,锻造出属于他(她)自己的“身体”:他(她)的临床实体,以及他(她)可以与人共弦的“乐器”。

  初次相遇,因此是这样一个开放的“问题”,一种临床的实情:它是承担起工作责任时,不可避免的*挑战;却很实际地,永远都是眼下要迈出的新一步,再日常不过的每一个时刻。

  在现场的内容设置上,我们以两条主线交错进行。而文字有自己的优势:念的人可以随时放下,在另外一个时间里再拿起来。

  纪·勒-构菲老师的培训现场是移情、是双方共振的珍贵结晶。所摘录的提问与交流部分只是文字所能记录的一个极小的部分。老师们感谢现场学员的充分参与,对现场提问的质量、积极饱满的工作状态,始终记忆犹新。

  已经有好友告诉我们说:有些篇章很难读。但这类文字,从来都是给人读读、放放,放放再读读的。这些文字能提炼出我们十几年、几十年的好东西。也许是我们这里唯一能说的。

  像所有具有实验性质的早期工作一样,本资料与我们的操作设置本身,必然同时暴露着我们的盲点。感谢来自全国的学员们如此投入于这样一个主客观条件均有局限的共同探索,相信诸位同行、病友及家属的指正、进一步的切磋与探讨,会给这些未及思考之处、尚未解决的难点和错误,写入真实而具体的


  开拓意义。我们始终幸运地得到诸位前辈、挚友,和我们家人如一的支持与理解。祈望工作的逐步进展,可以见证我们对他们的由衷感激。

  编译者2017年3月1日



《精神分析的基石:潜意识、梦境与自我》 序言 人类心灵的奥秘,历来是哲学家、艺术家、宗教家们探索的永恒主题。然而,正是二十世纪初一位维也纳医生的划时代理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系统性,揭开了潜意识的神秘面纱,构建了一个看待人类行为、情感和思维的全新框架。他,便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本书并非追溯精神分析的完整历史,也非详述其理论体系的演变,而是致力于深入浅出地阐释精神分析最核心、最根本的几个概念,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灵深处的大门。我们将聚焦于精神分析的“基石”——潜意识、梦境与自我的概念,力求在纷繁复杂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提炼出最精髓的部分,以便读者能够建立起对这一深刻而影响深远的学说的初步认识。 第一章 潜意识:冰山下的广阔世界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和意识到的,仅仅是心灵的浅层表面,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概念,则描绘了冰山那庞大而深邃的水下部分。它包含了我们遗忘的记忆、压抑的欲望、未被满足的需求、原始的冲动以及童年时期形成的性格特质。潜意识并非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通过各种间接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1.1 潜意识的运作机制 潜意识的运作遵循一种与意识完全不同的逻辑。它不受现实原则的束缚,追求即时满足,并倾向于以象征性的方式表达。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和欲望,并不会真正消失,而是以一种“潜伏”的状态存在,随时可能通过各种扭曲的形式浮现。例如,一个长期压抑愤怒情绪的人,可能在梦境中通过攻击性的形象来表达,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莫名其妙的焦躁不安。 1.2 潜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做出某些选择,产生某些感受,看似“无意识”或“一时冲动”,实则可能源于深层的潜意识驱动。童年时期的经历,尤其是与父母、重要他人的互动,对潜意识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防御机制,都会在日后的人际关系、工作选择甚至价值观形成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理解潜意识,意味着认识到那些“非理性”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合理(从潜意识的角度而言)原因。 1.3 潜意识与“失误性行为”(Parapraxis) 弗洛伊德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口误、笔误、遗忘、误读等一系列看似偶然的“失误”称为“失误性行为”。他认为,这些失误并非随机发生,而是潜意识冲突和欲望的“泄露”。例如,一个在会议上不小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失误,可能揭示了他对某个提议的潜意识反对。通过分析这些失误,可以窥探到个体隐藏的动机和冲突。 第二章 梦境:潜意识的皇家大道 弗洛伊德曾称梦境是“潜意识的皇家大道”,意指梦是理解潜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睡眠状态下,意识的防御机制有所减弱,潜意识的冲动和愿望便有机会以一种隐喻和象征的方式在梦中呈现。 2.1 梦的构成:显性梦境与隐性梦境 梦境并非是潜意识的直接呈现,而是经过了“梦工作”(Dream-work)的加工。弗洛伊德区分了“显性梦境”(Manifest Content)和“隐性梦境”(Latent Content)。显性梦境是我们醒来后能够回忆起的梦境内容,它往往是离奇、不合逻辑甚至荒诞的。而隐性梦境则是潜意识中真正被压抑的愿望、冲突和情感,它才是理解梦境的关键。 2.2 梦工作的机制:象征、凝缩与移置 梦工作通过一系列机制将隐性梦境转化为显性梦境。最主要的机制包括: 象征(Symbolization): 潜意识的元素被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例如,水可以象征情感,房屋可以象征身体。 凝缩(Condensation): 多个潜意识的意象、想法被合并成一个单一的梦境元素。一个人物可能融合了父母双方的特征,一个场景可能包含了多个过去的经历。 移置(Displacement): 重要的情感或冲动被转移到不那么重要或不那么令人不安的梦境元素上。例如,对某个重要人物的愤怒可能被转移到对一只不起眼的小动物的攻击上。 戏剧化(Dramatization): 抽象的想法和情感被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场景。 2.3 梦境分析的意义 通过分析梦境,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个体理解被压抑的愿望、未解决的冲突以及童年创伤对当下生活的影响。梦境分析并非简单的“解梦”,而是一个深入探索个体内心世界的协作过程。它要求分析师对象征、文化背景以及个体的个人史有深入的了解。 第三章 自我: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的互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Ego)是一个核心概念。它并非仅仅指我们日常理解的“我”,而是心灵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在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之间进行调解和互动。 3.1 自我的角色与功能 自我诞生于本我(Id)的原始冲动,并逐渐发展出与外部现实接触的能力。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自我认识到现实的限制,并学会延迟满足,寻找适合的方式来处理本我的冲动。 知觉与思考: 自我负责接收、处理和理解外部信息,并进行逻辑思考。 记忆: 自我存储和检索记忆,帮助个体学习和适应。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当本我的冲动或外部威胁给自我带来焦虑时,自我会启动一系列不自觉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例如压抑、否认、投射等。 3.2 自我、本我与超我(Superego)的结构模型 弗洛伊德进一步提出了心灵结构的三元模型: 本我(Id): 象征着原始的、本能的冲动和欲望,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位于潜意识中。 自我(Ego): 介于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遵循现实原则,负责协调本我的冲动,适应现实。自我包含意识、前意识和一部分潜意识。 超我(Superego): 代表了社会道德规范、父母的教导以及价值观内化而成的良知和理想自我。超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潜意识的。 这三个部分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复杂的人类心理动力。自我的健康发展,在于其能够有效地在本我的冲动、外部现实的限制以及超我的道德要求之间找到平衡。 3.3 自我发展与心理健康 自我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童年经历对自我的形成至关重要。当自我的发展受到阻碍,或者本我、超我之间产生过度的冲突时,个体就可能出现各种心理困扰。精神分析疗法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个体加强自我功能,增强对潜意识冲突的觉察,并发展出更健康的应对机制,从而达到心理的整合与平衡。 结语 潜意识、梦境与自我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理解人类心灵的基石。它们揭示了我们行为背后隐藏的动力,指出了我们情感体验的深层根源。理解这些概念,并非是为了给人的行为贴上标签,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性,理解个体的独特性,并为促进心理健康提供有益的视角。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简洁的导览,希望能激发读者对这一丰富而深刻的学说的进一步探索,并在自我认知和人际理解的道路上,开启新的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一种“遇见”。遇见那些让你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知识,遇见那些能够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思想。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次珍贵的遇见。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是精神分析”,而是通过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让我逐渐靠近那个问题的核心。我仿佛在一条蜿蜒的小路上行走,路边不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风景,一些引人遐想的景致。我看到了那些关于童年依恋的描绘,那些关于自我防御机制的分析,那些关于个体成长的种种阻碍。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内容作为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给我,而是将其融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中。我常常在阅读时,会陷入沉思,回想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个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决定,那个曾经让我痛苦不堪的经历,仿佛都在这本书的阐释下,渐渐找到了它们合理的解释。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一个精神分析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理解”精神分析是如何运作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原来在我们看似理性的思考和行动背后,隐藏着一股更加强大、更加深刻的潜意识力量。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那种在黑暗中找到方向的明亮感,是如此的令人欣慰。

评分

这本书的光辉,就如同在漆黑夜空中突然划过的一颗流星,绚烂夺目,却又转瞬即逝,留给观者的只是一片更加深邃的寂静。我曾以为,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精神分析的某些角落早已被无数先驱者犁过,留下清晰的航道,等待后来者循迹而行。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却仿佛踏入了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空气中弥漫着未知与神秘的芬芳。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那些看似抽象、难以捉摸的概念,巧妙地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的图景,让我不禁为之着迷。我反复咀嚼着书中的每一句话,试图从中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暗流。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是精神分析”,它只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引领我一步步走向那个问题的核心。它像一位智者,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激发我主动去思考,去探索。我看到了那些童年的创伤,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那些在梦境中翩翩起舞的意象,它们都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命体。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陷入沉思,回想自己的过往,那些被遗忘的记忆,那些被忽视的情感,仿佛都在这本书的照耀下,渐渐苏醒。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突然间,一丝微光穿透了云层,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心灵深处、解剖人类灵魂奥秘的学问充满敬畏。精神分析,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总让我觉得高不可攀,仿佛是少数天才的专属领域。而这本书,则像一位耐心而慈祥的导师,用一种极其亲切、贴近生活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精神分析的魅力所在。它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段段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书中描绘的人物就是我自己,或者是我身边熟悉的人。我看到了那个在童年阴影中挣扎的孩子,那个在关系中屡屡受挫的成年人,那个被内心矛盾所困扰的灵魂。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挣扎,以及他们内心深处对理解与救赎的渴望。我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那些莫名的情绪,都可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未被看见的角落。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自己,去审视他人。我开始意识到,在每一次的冲突,每一次的误解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一段未被抚平的伤痛。它让我明白了,理解比评判更重要,而自我觉察,则是通往内心平静的第一步。我不再将精神分析视为一种遥远的理论,而是将其看作一种理解人性、关照自我的有力工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回响”。仿佛书中那些被触及的灵魂,那些被探索的内心,都在我的生命中产生了共鸣。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是精神分析”,而是以一种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力量。我仿佛听到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在低语,那些被否定的欲望在呐喊,那些在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困惑,都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找到了出口。作者用一种极富诗意和哲思的语言,描绘了人类心灵的复杂与微妙。我看到了童年经历对成年人命运的影响,看到了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博弈,看到了我们在社会角色扮演中的迷失与挣扎。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我不再轻易地用好坏、对错来评价他人,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去探究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它让我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段不为人知的痛苦。这本书不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得以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看见他人。我发现,原来在那些看似混乱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种深刻而普遍的人性规律。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不在于记住多少概念,而在于它能否点燃你对未知的好奇,能否激发你探索的欲望。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直接告诉我“精神分析是什么”,而是通过一种引导性的方式,让我主动去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而书中提供的是一张张地图的碎片,需要我一一收集,然后自行拼凑。我看到了那些关于梦境的解读,那些关于潜意识的猜想,那些关于人际关系的动态。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内容作为独立的知识点来呈现,而是将它们融汇在一起,形成一种流动的叙事。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种种经历。那个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片段,那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人,仿佛都在这本书的照耀下,渐渐显露出它们背后的意义。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去思考”的书。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模式,让我开始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解释。我发现,原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自己的认识,都可能受到很多隐秘因素的影响。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顿悟”的喜悦,那种在层层迷雾中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是如此的令人振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