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布依族“莫家话”调查研究

贵州布依族“莫家话”调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伍文义,吴启禄,龙建刚 著
图书标签:
  • 贵州布依族
  • 莫家话
  • 方言
  • 语言学
  • 少数民族
  • 布依族
  • 贵州
  • 田野调查
  • 语音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贵州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2697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25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字数:3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贵州布依族“莫家话”调查研究》选择能够反映“莫家话”全面的语言事实的五个调查点,结合有关史料详细系统地研究“莫家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并记录了“莫家话”的民歌与故事,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族内关系词比较研究”和“族际同源词比较研究”,认为“莫家话”是布依族中一种很有特点的语言分支,很可能就是布依语中的一个方言。

目录

凡例
导言
第一章 “莫家话”语音
第一节 五个调查点音位系统
第二节 音节结构
第三节 联音音变
第四节 历史音变

第二章 “莫家话”词汇
第一节 词的结构
第二节 五个调查点词汇综合表

第三章 “莫家话”语法
第一节 词类
第二节 词组

第四章 “莫家”民歌与故事
第一节 民歌
第二节 故事

第五章 “莫家话”与相关语言比较研究
第一节 “莫家话”与相关语言语音比较简述
第二节 “莫家话”与相关语言语法比较简述
第三节 族内关系词比较研究
第四节 族际同源词比较研究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贵州布依族“莫家话”调查研究 书籍简介: 《贵州布依族“莫家话”调查研究》并非一部描绘布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卷,也非一部记录他们传奇历史的史诗。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探针,深入到贵州布依族内部一个独特而又鲜为人知的语言分支——“莫家话”的腹地。这本书的视角并非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语言的细微之处,它所呈现的,是关于一种生存于特定地域、承载着特定族群记忆的语言现象的详细考察与深刻剖析。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莫家话”这一语言现象的系统性梳理与科学性研究。在广袤的贵州大地上,布依族作为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文化丰富多元。然而,在众多布依语支系中,“莫家话”因其地域分布的相对局限、使用人群的特定性,以及可能存在的独特语言特征,长久以来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本书正是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通过严谨的田野调查和系统的语言学分析,力求勾勒出“莫家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面貌。 本书的研究内容,首先会从“莫家话”的语音系统入手。语言的基石在于声音,而语音系统的研究则是理解一种语言最直接的途径。研究者将对“莫家话”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详尽的记录和分析,考察其与周边布依语支系乃至其他语言的关系,识别其特有的发音规律和语音演变痕迹。例如,是否存在独特的鼻化元音?某些辅音的发生部位或方式是否与标准布依语存在差异?声调的变化是否遵循特定的模式?这些都是本书语音章节将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对语音特征的细致描摹,我们可以窥见“莫家话”在历史长河中与其他语言接触、交流留下的印记,以及其自身独立演变的轨迹。 其次,本书将重点关注词汇系统的研究。词汇是语言的血肉,承载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在“莫家话”的词汇研究中,研究者不仅会搜集和整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更会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反映布依族特定文化、生活方式、生产活动以及社会习俗的词语。这些词汇可能是关于农作物、传统手工艺、祭祀仪式、节日习俗、家庭称谓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对于某种特定的农具,或者一种特殊的编织技艺,甚至是一种古老的歌谣,其在“莫家话”中的表述方式,可能与通用布依语有所不同,甚至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智慧和历史信息。本书将致力于收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代表性的词汇,并对其进行溯源和解释,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同时,对于一些可能已经濒临消失的词汇,本书也将给予特别的关注,以期将这些珍贵的语言遗产保留下来。 语法系统的研究则是本书的另一核心。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决定着词语如何组合成句子,表达更复杂的意义。在“莫家话”的语法分析中,研究者将重点考察其句子结构、词类划分、语序规则、时态体貌等方面的特点。例如,“莫家话”的语序是主谓宾结构,还是有其他变体?其形容词、副词的修饰方式有何特殊之处?动词的变形和助动词的使用是否存在独特性?这些语法特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莫家话”本身的结构逻辑,更能帮助我们将其与其他布依语支系进行对比,从而探讨其语言发展的演变方向和亲属关系。此外,本书还会关注“莫家话”中可能存在的特殊句式,例如疑问句、祈祷句、感叹句等的构成方式,以及其在实际交流中的运用情况。 除了上述语言学层面的核心研究,“莫家话”的历史渊源和地理分布也是本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莫家话”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它是如何从更广泛的布依语族群中分化出来的?其分布的地理范围有多大?主要集中在贵州的哪些地区?这些问题将通过历史文献的查阅、地方志的研究,以及对当地居民的访谈来尝试解答。研究者将尝试梳理“莫家话”形成和传播的历史脉络,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地理因素,例如山川阻隔、交通便利程度、与其他族群的接触频率等。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莫家话”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民族史和语言史的视野中进行考察。 更进一步,本书还将探讨“莫家话”的社会文化功能。语言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使用者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紧密相连。“莫家话”在布依族社群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如何在家庭、宗族、村落等不同社会单元中发挥作用?是否存在一些只有使用“莫家话”才能有效传承的民俗、传说、歌谣?例如,在一些特定的祭祀场合,或者在讲述古老的家族故事时,“莫家话”是否会发挥独特的作用?本书将尝试通过对实际交流场景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对相关文化活动的参与和分析,来揭示“莫家话”在维系族群认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区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同时,本书还会对“莫家话”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审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都面临着使用人口减少、语言活力衰退的困境。“莫家话”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其传承状况如何?年轻一代的使用情况如何?是否存在方言岛的现象?本书将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对“莫家话”的生存现状进行评估,并分析其面临的各种挑战,例如强势语言的挤压、教育体系的影响、社会经济变迁的冲击等。在此基础上,本书可能还会对“莫家话”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在语言保护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贵州布依族“莫家话”调查研究》不是一本关于布依族历史的通史,也不是一本描绘布依族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它所关注的是一个更加精细的学术领域——语言学。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莫家话”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细致的研究,涵盖了语音、词汇、语法等核心语言学要素,并拓展至历史渊源、地理分布、社会文化功能等多个维度。它旨在为语言学界、民族学界以及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研究成果,勾勒出“莫家话”的语言轮廓,揭示其背后的文化信息,并为其未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一个被忽视的语言细分领域的系统性呈现,在于其通过具体语言材料对民族文化深层逻辑的挖掘,在于其对语言遗产保护意识的唤醒。它是一项对语言生命力的追寻,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珍视,更是对人类语言学知识体系的补充和丰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这本《贵州布依族“莫家话”调查研究》,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于作者的耐心与洞察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并非那种平铺直叙的学术论述,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口述史家,娓娓道来。初读时,我有些不适应那种对语言现象的微观剖析,但随着阅读深入,我逐渐被那种对“失语”的敬畏感所感染。作者在描述语言现象时,总是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当地的民间故事和生活场景,使得那些抽象的语言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动词的语义演变分析,居然能联系到布依族传统的祭祀活动,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让人感觉手捧的不是一本研究报告,而是一件艺术品,体现了对所研究对象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死板地分章节,而是更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田野考察之旅。作者将理论框架巧妙地融入到实地考察的叙事线索中,使得读者在跟随作者“走访”不同村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关于“莫家话”复杂性的认知。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引用的那些口述材料,那些没有经过过多修饰的、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记录,非常有感染力,仿佛能听到说话者的呼吸和犹豫。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最吸引人的是它对语言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关于“词语怎么说”,更是关于“人们为什么这样说”,以及这种说法如何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社群世界观。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对人类学、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也为之驻足。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少数民族语言学研究这类题材并不太感冒,觉得可能会过于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行文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严谨。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最专业的知识,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语料时的态度——那种近乎虔诚的记录方式,仿佛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细微的音素变化。书中对“莫家话”在不同代际间的差异对比,清晰地揭示了现代社会冲击下语言的脆弱性。读完后,我不仅仅学到了关于布依族语言的知识,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化传承的紧迫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我们“莫家话”是什么,而在于它让我们思考,我们正在失去什么。它发出的警示意义,远超出了学术范畴,触及到了民族身份认同的核心问题。

评分

这本关于贵州布依族“莫家话”的调查研究,简直是语言学爱好者的福音。我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它严谨的田野调查方法所折服。作者深入到布依族最偏远的村寨,耗费了大量心血去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方言细节。书中对声调、词汇、语法结构的分析,细致到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对“莫家话”特有的一些表达方式的追溯,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当地族群的历史脉络。它不仅仅是一份冷冰冰的学术报告,更像是一部生动的文化活化石的抢救记录。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黔西南的山林之中,聆听着那些古老而独特的语调在耳边回响。对于任何想要了解西南少数民族语言变迁和保护现状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鲜活文化遗产的窗户,其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都值得我们深思与珍视。

评分

这份对贵州布依族方言的研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大气与细腻并存的研究气质。它没有过度渲染“边缘文化”的神秘感,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却又饱含温情的笔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语言生态图景。我惊叹于作者对文献的梳理能力,那种跨越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对比分析,显示出极高的学术功底。书中对特定词汇的词源学分析,常常能追溯到更宏大的汉藏语系乃至更远古的根源,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原来方言的变迁竟与我们想象中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是惊奇,再读是敬佩,最终留下的是一种对人类语言多样性无尽的感慨。它无疑是当代中国语言人类学领域的一部力作,为后续的研究设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