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比特的《课程》(The Curriculum)于1918年在美国出版,它是世界教育史上课程理论专著,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博比特在近一个世纪以前提出的课程理论,如今看来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他在本书中提出,课程应使学生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课程既要满足个人的需求,也要兼顾社会的需要;课程的编制应当以广泛的社会调研为基础,凡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用不上的东西,就不应被纳入课程。作为课程论的开山之作,本书的出版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
这是国内首次出版《课程》完整中译本,译文准确地再现了博比特的课程编制思想。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为中译本作万字长序,提供细致导读。
《课程/世界教育思想文库》于1918年在美国出版,由此诞生了“课程论”这一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课程/世界教育思想文库》的主旨是:课程应使学生为工业社会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课程既要满足个人的需求,也要兼顾社会的需要;课程的编制应当以广泛的社会调研为基础,凡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用不上的东西,就不应被纳入课程。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共21章。第一部分是课程的目的,是《课程/世界教育思想文库》的精要,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教育观和课程观;第二、三、四部分分别阐述了为使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公民社会、社会交往,应当如何编制课程。
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是美国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作家。他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
刘幸(译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博士候选人。
中译本序 博比特以及他所开创的现代课程理论(郑国民)
前言
第一部分 目的与过程
第一章 教育经验的两个阶段
第二章 游戏阶段的教育经验
第三章 工作阶段的教育经验
第四章 思想在工作经验中的地位
第五章 教育在什么地方可以实现
第六章 课程编制中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 针对职业效率而做的训练
第七章 职业训练的目的
第八章 专业技术的训练
第九章 集体工作者的专门训练
第十章 职业训练的社会层面
第三部分 公民教育
第十一章 好公民的本质
第十二章 启蒙的大团体意识的发展
第十三章 道德与宗教教育
第四部分 身体效率的教育
第十四章 身体训练的基本职责
第十五章 体育锻炼
第十六章 身体效率的社会因素
第五部分 休闲活动的教育
第十七章 游戏在人类生活中的功能
第十八章 作为一种休闲活动的阅读
第六部分 社会交际教育
第十九章 母 语
第二十章 外语的训练
第二十一章 一些结论
《课程/世界教育思想文库》:
拉丁文对拼写有一点细微的价值,虽然从整体来看,还是撒克逊单词最麻烦;但是倘若一个人连英语的拼写都记不牢,他怎么能保证自己记牢那些拉丁文呢?
还有人认为拉丁文能增加人们的英语语法知识,从而有助于人们练习句子结构和句内一致。毫无疑问这确实会有帮助;但是要改正二十五种英语常见错误,其实用不上多少拉丁文,为此而学拉丁文,代价实在太高。那些英语有严重缺陷,需要用拉丁文来补救的人,往往没什么机会学拉丁文;而那些能接触到拉丁文的人普遍成长于非常文明的语言环境中,想要达到上述目标往往很容易。
这一争论最后归为词汇量的扩充。一个人需要通过拉丁文、法语和盎格鲁一撒克逊语来了解人们最常用的五千个单词和阅读所需的一万五千个单词的词源。这当中有两个假说: (1)词源使我们懂得词汇的意义;(2)一个人学英语得从源头上学起,懂得词源才懂得英语。这里固然有些真理,但更多的是谬误。
人们必须留意扩充词汇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vocabulary—building)。最简单也最平常的扩充词汇的情形,是一个人遇到一些新的事物、行为、性质,或是关系;同时,他也知道了那个可以表达它的词语。每当我们遇上现实的一个新的方面时,在我们有一个必要的对此加以涵盖的词语之前,头脑里总是会有所不安。对现实的呈现需要词语。当这两者被结合到一起时,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熔铸成了一个概念(conception)。扩充词汇最基本的情形就是联系实际。如果一个人拥有广博而丰富的词汇量,那么一定是因为他与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事物建立了鲜活的联系,然后用词汇将这种经验加以描述。比如,如果一个人想要知道各类与汽车有关的词汇 豪华车、底盘、汽化器、整流器、差动齿轮、磁力发电机、消声器、变速器等等 那就让他驾驶一辆车,修一修,评判一下,参考一些手册上必要的信息,跟别人聊一聊,等等,这样,充足的词汇量就能轻易地自然成长起来,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学会了这些词汇。让经验成为核心,词汇量自己就能扩充起来。如果一个人想要知道农场、钢铁厂、医院、高尔夫球比赛、科学、宗教或者任何领域里的词汇,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词汇,这一条原理都适用。而让一个人学拉丁文学到心灰意冷,他会发现词汇学习就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糟糕而苍白的代替品。
……
第四篇: 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对“人”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组织和内容选择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塑造学习者主体性的深刻论述。作者用充满激情的笔触描绘了理想中的课程形态,那种尊重差异、鼓励探究、激发内在学习动力的课程蓝图,让人读后热血沸腾,充满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冲动。特别是关于课程评价的章节,它没有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而是提出了一套更具发展性、更富有人文关怀的评估体系。那种对“完整的人”培养的执着追求,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我感觉这本书像是为迷茫中的教育者点亮了一盏明灯,它提供的不是具体操作步骤,而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课程的终极目标永远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评分第一篇: 这本汇集了课程理论精髓的著作,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股清流。我原本以为探讨“课程”这一主题的书籍无非是罗列各种教学大纲和知识点的堆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课程背后的哲学基础、社会文化影响以及个体发展的内在逻辑。作者的论述结构非常清晰,从历史的演变到现代的争鸣,再到未来的展望,层层递进,引人深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隐性课程”的剖析,它揭示了学校环境中那些无声却有力的教育力量,这无疑为我们理解整个教育生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那种批判性的思维所吸引,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既有的理论,更是在引导读者去质疑、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课程观。对于任何一位致力于教育改革或希望提升自身教学实践深度的教育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将课程视为一个有生命的、动态的系统,而非僵化的教条。
评分第三篇: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富挑战性的,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耐心,因为其中不乏对复杂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如何渗透进课程设计的深入探讨。它没有回避课程背后的政治角力和意识形态斗争,反而坦然地将其置于台前进行审视。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教育学著作,更像是一部社会批判理论的教育应用指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谁的知识被纳入课程”这一核心问题的探讨,它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对知识选择的合法性。章节间的逻辑衔接严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论证步骤都建立在前文坚实的基础上。对于那些渴望从表象走向本质,探究教育系统深层运作机制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新世界的一把钥匙,读起来酣畅淋漓,每读一页都像是思维被拓宽了一寸。
评分第二篇: 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我就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教育类书籍那样追求快速见效的“干货”,而是耐心地构建起一个宏大而严谨的理论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流派观点时的中立与平衡,它没有强行推销某一种绝对的“最优解”,而是将各种主流与非主流的课程思想并置,让读者自行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找答案。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课程实践的比较分析,展示了课程作为文化载体的复杂性,这对于身处全球化浪潮中的我们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种细致入微的文献梳理和概念辨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彻底的“课程学”的头脑风暴,那些过去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锐利,对课程的理解也从“教什么”升华到了“为什么这么教”的哲学高度。
评分第五篇: 我向来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敬而远之,但这本书却以一种独特的节奏和散文般的叙事感吸引了我。它的语言风格兼具学者的严谨和思想家的洞察力,使得即便是探讨那些高深的元理论问题,读起来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文字的韵律和美感。书中对课程设计过程的“艺术性”的阐发,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课程实践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课程的构建并非纯粹的科学工程,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判断、取舍与创造性。这种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视角,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现有课程材料进行重新审视和创新的热情。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导师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每一次提问都精准地触及了我长期以来思考却未能解答的痛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培养了一种审视世界、构建教育实践的全新心智模式。
评分挺好的吧,凑单买的,不想多评价,就是在凑字数。。。。。下次有需要再买
评分不错,如果能包邮就更好
评分内容很棒,活动价格合适,送货快
评分一次购买不少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下次再来。
评分好深奥的书,随便看看
评分不错,如果能包邮就更好
评分特别喜欢的一本书,纸张不错,装订的也挺好
评分特别好,值得读!
评分书特别好,很喜欢,在京东买书很方便,而且常有活动很实惠,最近我们学校附近其他快递都闹腾投诉他们都没地儿,就京东最给力,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