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

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新和 著
图书标签:
  • 写作教育史
  • 现代文学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史学
  • 写作教学
  • 现代汉语
  • 文学史
  • 教育改革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ISBN:97875488249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402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5
字数: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不仅具有写作学研究的拓荒意义,具有学术研究导向意义。作者潘新和在许多人忙于横向引入,忙于建构新体系的大背景下,站在现代写作学的制高点上审视梳理传统,以期返本开新。《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以简要清通的文字疏通了中国写作教育思想的内在脉络,勾勒其演化轨迹,收到了以简驭繁之效,作为一部“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阅读与语文教育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原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现任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等。

目录

第一编 清末民初的写作教育
第一章 写作教育概观
第一节 八股文的写作规范、教学方法及其弊害
第二节 禁用八股程式与废除科举制
第三节 写作教育指导思想转向讲求实用
第四节 写作教育实际上仍继承八股的系统
第五节 写作课程名称与教法、教研概况
第二章 写作教学“章 程”与教学实践
第一节 清末教育法规中有关写作教学的规定
第二节 民初教育法规中有关写作教学的规定
第三节 旧式作文教法仍占主导地位
第四节 文选类教材和作文命题情况
第五节 专门的写作教材——《实用文章义法》
第六节 “教授法”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第三章 写作学研究述要
第一节 应以培养“切实应用之作文能力”为目的
第二节 顺应自然之趋势,适合学生之地位
第三节 借教授语言为教授文字之导线
第四节 作通人应作之文及其职业上所必作之文
第五节 以语言为标准的教授法及其他
第四章 写作学论著简介
第一节 蒋维乔的《教授法讲义》
第二节 来裕恂的《汉文典》
第三节 吴曾祺的《涵芬楼文谈》
第四节 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
第五节 林纾的《春觉斋论文》

第二编 五四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写作教育
第一章 写作教育概观
第一节 文学革命——白话文写作的兴起
第二节 教育革命——“国语统一”和“言文一致”
第三节 写作教学语体、文体并重
第四节 文选类教材白话、文言兼收
第五节 专门的写作教材异军突起
第六节 写作教学研究成绩斐然
第二章 写作“课程纲要”和教学实践
第一节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有关写作教学的规定
第二节 《作文法讲义》《文章 作法》等写作教材各具特色
第三节 写作教学实践较前略有改观
第四节 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法颇不一致
第五节 浙江一师和扬州八中的写作教改
第三章 写作学研究述要
第一节 黎锦熙、孟宪承和胡适的作文教学法研究
第二节 夏丐尊、刘薰宇的作文法研究
第三节 关于“口语作法”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作文训练的研究
第四章 写作学论著简介
第一节 高语罕的《国文作法》
第二节 叶圣陶的《作文论》
第三节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
第四节 张震南等的《中学国文述教》
第五节 梁启超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第六节 夏丐尊、刘薰宇的《文章 作法》
第七节 张须的《师范国文述教》
第八节 赵欲仁的《小学国语科教学法》
第九节 徐子长的《小学作文教学法》
第十节 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
第十一节 阮真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第五章 代表人物的写作教育观
第一节 黎锦熙
第二节 陈望道
第三节 梁启超
第四节 胡适

第三编 20世纪30年代的写作教育
第一章 写作教育概观
第一节 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讨论”
第二节 复古思潮与语、文论争
第三节 对白话文写作的再认识
第四节 写作教育在总体上有所进展
第二章 写作“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
第一节 小学国语“课程标准”有关写作教学的规定
第二节 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有关写作教学的规定
第三节 旧、新写作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并存和消长
第四节 “国文”教材写作教学意识增强
第五节 写作教材类别齐全,渐趋完备
第六节 权伯华和石昭蝗的写作教改
第三章 写作学研究述要
第一节 对国文科主要矛盾的认识
第二节 对写作教学本体的思考
第三节 对写作学习心理的研究
第四节 以日记代替作文的教改研究
第四章 写作学论著简介
第一节 施畸的《中国文体论》
第二节 夏丐尊、叶圣陶的《文心》
第三节 薛凤昌的《文体论》
第四节 张资平的《文章 构造法》
第五节 茅盾的《创作的准备》
第六节 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
第七节 叶圣陶的《文章 侧话》
第八节 夏丐尊、叶圣陶的《文章 讲话》
第九节 唐搜的《文章 修养》
第十节 魏应麒的《中学师范国文作文教学法》
第五章 代表人物的写作教育观
第一节 夏丐尊
第二节 阮真
第三节 鲁迅

第四编 20世纪40年代的写作教育
第一章 写作教育概观
第一节 对中学生国文程度的再认识
第二节 国文程度“低落”的原因与改进的意见
第三节 关于中学生文言写作的论争
第四节 对“大一国文”性质存在的不同看法
第五节 处于艰难之中的国统区写作教育
第六节 陕甘宁边区写作教育的初步发展
第二章 国统区写作“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
第一节 《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有关写作教学的规定
第二节 修正公布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有关写作教学的规定
第三节 部编“国文”教材质量低下
第四节 文、白分编教材的讨论和编写
第五节 写作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病
第六节 于在春的“集体习作”的教改实验
第七节 “大一国文”教材举隅
第三章 国统区写作学研究述要
第一节 《国文月刊》《国文杂志》的创办
第二节 对写作教学某些基本观念的认识
第三节 对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认识
第四节 对习作与批改方法的认识
第五节 对假想的读者与儿童写作心理的认识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的写作教育
第一节 写作教育在边区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第二节 《初中国文课程标准草案》有关写作教学的规定
第三节 边区写作教学的基本情况
第四节 边区写作教改经验和实验
第五节 边区写作学研究举要
第五章 写作学论著简介
第一节 裴小楚的《习作的方法》
第二节 蒋伯潜、蒋祖怡的《章 与句》
第三节 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
第四节 蒋祖怡的《文章 学纂要》
第五节 蒋伯潜的《文体论纂要》
第六节 刘兆吉的《初中作文教学法》
第七节 朱光潜的《谈文学》
第八节 平生的《写话教学法》
第九节 李广田的《创作论》
第十节 张粒民的《小学作文科教材和教法》
第六章 代表人物的写作教育观
第一节 朱自清
第二节 朱光潜
第三节 叶圣陶

精彩书摘

  《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
  (三)教学实践在总体上有所进展。
  虽然各地各校的教学情况不很平衡,也还有一些食古不化的教师,复古思潮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论》这类文题仍作为会考或其他考试的作文题,学生“是也论,不是也论;学生不得不论,于是有话说也论,没话说也要论,被认为沧得好,第一名毕业生,奴化教育成功万岁,论不好,不及格,‘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这一类情况还有相当的存在。但是从总体上看,写作教学还是有所改观,正_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据淮师附小采用“问卷法”对苏皖两省小学所做的调查,从搜集来的文题看,绝大部分文题都足较为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如《我的故乡》《风筝比赛记》《记大扫除》《淮阴市街的速写》《黄花岗七十二烈上纪念日演讲稿》《劝同胞储金救国》《拟运动会的开幕词》《约同学比赛拍球的信》《拟新民区区长就职宣言》等。
  ……
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 引言: 写作,作为人类思想交流、情感表达和知识传承的重要媒介,在文明的演进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写作教育,则是系统性地培养和提升个体写作能力,进而影响社会文化风貌的关键环节。本书《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自晚清以降,中国现代写作教育观念的萌芽、发展、变革与演变的历史脉络。它不仅仅是对一项教育实践的梳理,更是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与社会转型时期,对“何为好文”、“如何教文”的深刻思考与不懈探索的记录。我们将从历史的纵深和横向的视野,审视这一领域所经历的复杂历程,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思想潮流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教育范式。 第一章:启蒙的曙光——晚清期刊中的写作观念初探 1.1 历史的召唤: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与中国传统写作的困境 晚清,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既是民族危亡的深渊,也是思想解放的黎明。在这个剧变的年代,西方启蒙思想的涌入,特别是其强调理性、逻辑和个体表达的教育理念,对长期以来以儒家经典为圭臬的中国传统写作教育构成了挑战。传统的“文以载道”以及对辞章之美的过分强调,在应对现实社会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知识分子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写出真正具有生命力、能够唤醒民众、推动变革的文字。 1.2 期刊的舞台:新式写作观念的孕育与传播 作为晚清时期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各种新兴的报刊杂志,如《申报》、《时务报》、《译文丛报》等,成为了新式写作观念最早的试验田和传播阵地。在这些刊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西方修辞学、逻辑学等知识的介绍,对“切实”、“实用”文风的倡导,以及对“白话”作为一种新兴书写语言的初步探索。这些零散的讨论,虽然尚显稚嫩,却为后来的现代写作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1.3 变革的先声:从“文体革命”到“论说文”的呼唤 “文体革命”的呼声,是晚清期刊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梁启超等革新派文人,大力批判旧体文章的空洞繁琐,呼唤一种能够直抒胸臆、表达真知灼见的“新文体”。“论说文”的提倡,便是这种变革思路的集中体现。它强调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以说服读者、表达思想为核心目的。期刊上刊载的大量议论性文章,既是论说文的实践,也为论说文的教学提供了范例。 第二章:风起云涌——民国时期写作教育的多元探索 2.1 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白话文运动与写作的解放 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将中国现代写作教育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举“打倒孔家店”、“拥护白话文”的旗帜,彻底否定了文言文作为书写语言的权威性,大力推广通俗易懂、鲜活生动的白话文。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书写语言的面貌,更重要的是,它解放了思想,使得写作不再是少数文人的专利,而是普通民众表达心声、参与社会讨论的有力工具。 2.2 教育体制的重塑:中小学国文教材的变迁与写作教学的实践 伴随新文化运动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民国时期的中小学国文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旧式蒙学读物到以白话文写就的教科书,从注重字词训诂到强调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国文教材的设计越来越贴近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各地学校纷纷开展写作教学实践,涌现出各种教学方法和经验,如“命题作文”、“看图作文”、“记叙文写作”等,为现代写作教学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2.3 大师的足迹:不同流派写作教育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民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各种学术流派争奇斗艳,这也体现在写作教育领域。从注重语言文字功底的“国学派”,到强调思想解放和人文精神的“新文学派”,再到受到西方实用主义和教育心理学影响的“教育心理学派”,他们各自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写作教育主张。例如,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对人文通识教育的强调,钱玄同对白话文和逻辑学的推广,林语堂对幽默、闲适文风的推崇,都为中国现代写作教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2.4 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写作理论专著的涌现与写作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写作教育的深入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兴起。涌现出一批探讨写作原理、方法和技巧的专著,如叶圣陶的《文章论丛》、夏丐尊的《写作法》等。这些著作不仅系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更结合了当时最新的教育理论,为写作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在教学实践层面,教师们也不断探索创新,例如,叶圣陶倡导的“以读带写”、“注重生活体验”等方法,对后世的写作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转型与挑战——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写作教育 3.1 社会主义革命的洗礼:写作观的政治化与意识形态的重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深刻影响了写作教育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写作观成为主流,强调写作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服务于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建设。写作被视为“无产阶级武器”的一种,其首要功能在于鼓舞士气、动员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这种写作观的重塑,使得写作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2 时代的需求:工农兵写作的兴起与“创作革命”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倡导“工农兵写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写作理念。大量普通工农兵开始拿起笔,用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劳动,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创作革命”的口号一度被提出,鼓励人人写作,将写作视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然而,这种高度政治化的写作,也带来了对艺术性和独立思考的压抑。 3.3 课程体系的整合: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 在统一的教育体制下,中小学的国文课程 underwent. 编纂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力求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写作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教材内容侧重于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歌颂劳动人民,同时也包含了基本的写作知识和方法。然而,在强调统一性和政治性的同时,教材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受到一定限制。 3.4 理论的反思与调整:对过去写作观念的批判与初步的理论探索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政治化写作后,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家开始对过度政治化的写作观进行反思。尽管在公开场合的讨论受到限制,但一些学者在内部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开始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的写作学思想相结合,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对写作规律的回归,对语言文字的重视,以及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开始在一些角落悄然孕育。 第四章:复苏与勃兴——改革开放以来的写作教育新格局 4.1 思想解放的春风:写作观念的多元化与人文精神的回归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写作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春天。过去被压抑的多元思想得以重新活跃,写作观念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化。对人文精神的回归,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以及对语言艺术的重新审视,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写作不再仅仅是政治宣传的工具,更被视为个体思想表达、情感抒发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4.2 课程改革的深入:从“写作技法”到“综合素养”的转变 课程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写作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而是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写作素养转变。强调写作与阅读的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写作教学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鼓励他们写出真实、生动、有思想的作品。 4.3 教学方法的创新:活动化、探究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理念催生了新的教学方法。活动化教学、探究式教学、个性化教学等模式被广泛引入写作课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写作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参与各种写作活动,如征文比赛、主题写作、小组讨论等,提升写作兴趣和能力。 4.4 理论研究的深化:写作学研究的系统化与国际化视野的拓展 随着学术的复苏,写作学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写作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写作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涌现出大量关于写作心理、写作过程、写作教学模式、不同文体写作等方面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同时,中国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将中国现代写作教育的研究推向国际舞台。 4.5 技术变革的影响:信息时代下写作教育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写作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也对写作的载体和形式产生了影响。如何在这种变革中,引导学生掌握新媒体时代的写作技能,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同时也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如在线写作平台、数字图书馆等,丰富了教学资源和形式。 结论: 《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变迁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不仅梳理了自晚清以来的写作观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更深入地剖析了这些变革背后所折射的社会思潮、文化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深刻互动。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考证,清晰的逻辑梳理,生动的人物描绘,展现中国现代写作教育从萌芽到繁荣,从曲折到创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不仅是教育史研究者的宝贵参考,更是所有关心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关注青少年写作能力培养的读者不可错过的精彩读物。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对中国现代写作教育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启发,共同为推动中国写作教育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带有历史厚重感的深棕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整体呈现出一种典雅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质感。我特意在书店里把玩了很久,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气味,都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适中,行距宽松,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复印件,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文献性,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一些真实印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期待内容能与之匹配。初次翻阅时,这种对物理形态的赞赏占据了主导,它成功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实体书的魅力俘获了我,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文字的重量。

评分

初读此书的感受,最深刻的体验是作者构建的叙事框架的精妙与宏大。他没有将“现代写作教育”视为一个孤立的学术分支来审视,而是将其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社会乃至政治变迁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从晚清的开蒙教育向西方新式学堂的转型,到民国时期白话文运动的浪潮,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思想的几次重大调整,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位经验老道的历史学家,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推动教育范式转变的关键转折点。叙事节奏的把控堪称一流,时而舒缓地铺陈细致的史料考证,时而又猛然提升到对宏观历史哲学的深刻反思,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教育史研究变得引人入胜,迫使读者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问和批判性思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思潮的实践者,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学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在场”的细腻描摹。比如,书中对二十世纪初,几位先驱教育家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新式作文”的讨论,甚至是他们之间关于“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争论,都被还原得惟妙惟肖。这种微观史学的切入点,远比泛泛而谈的理论总结来得有力。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我能清晰地看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写作规范,其背后蕴含着多少先人的摸索、妥协与创新。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我们当前教学实践的一种温和的“溯源”与“校准”,让人在面对教学困境时,能够找到历史的智慧作为支撑。

评分

读罢全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复杂的情绪,那是一种对往昔努力的敬意,同时夹杂着对未来挑战的深思。作者在结尾部分对当前写作教育现状的审视,并没有落入简单的批判或赞扬的窠臼,而是采取了一种审慎的、面向未来的开放姿态。他清晰地指出了,在数字媒介日益主导表达方式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写作危机”本质上是历史脉络中断的体现。这种将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的笔法,使得全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史学著作”,而成为了一份极具前瞻性的“教育发展蓝图”的潜在起点。它留给读者的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现代”的写作能力,并将其有效地传承下去?这才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价值回响。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从其浩如烟海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就可见一斑,这对于任何一个追求深度研究的读者来说,都是莫大的福音。我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去查阅书后引用的那些一手资料,发现作者在材料的搜集和辨析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很多引文的出处都非常罕见,有些甚至是首次被系统性地引入到这个研究领域。这种扎根于原始文本的写作态度,使得全书的论断都显得掷地有声,极具说服力。它避免了那种浮于表面的、仅凭二手资料拼凑起来的空洞论述,而是真正建立起了一座坚实的史学大厦。每当书中抛出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观点时,读者都能很方便地追溯到其论证的基石,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安全感和信赖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