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16)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兵 编
图书标签:
  • 新闻传播学
  • 中国新闻
  • 传播研究
  • 媒介研究
  • 媒体发展
  • 学术报告
  • 2016年出版
  • 中国传媒
  • 新闻传播
  • 研究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61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67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2
字数:70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和评介了2015年全国特别是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学研究的概况和成果,即该年度学者们发表的同新闻传播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及主要观点,出版的相关*作、教材和译作,高校召开的新闻传播学术会议,以向人们鸟瞰式地展示2015年中国(以大陆地区高校为主)新闻传播学研究全貌、代表性学术观点,以及研究者和编撰人员对它们的评价。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总报告
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研究报告(2016)
第二部分 新闻学研究
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史研究
新闻传播实务研究
舆论学理论与实务研究
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研究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研究
中国新闻教育研究
第三部分 传播学研究
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
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
公共传播与人际传播研究
全球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艺术传播与时尚传播研究
健康传播研究
广告学理论与实务研究
公共关系研究
第四部分 视听传播与编辑出版研究
电视研究
广播研究
广播电视主持人研究
摄影研究
编辑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
第五部分 媒介发展与管理研究
新媒体理论与实务研究
媒介融合发展研究
媒介经营管理研究
第六部分 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
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16) 内容简介 2016年,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继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并行。本报告全面梳理了2016年度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一份详实、客观的研究全景图。报告聚焦于当下中国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发展趋势,涵盖了理论前沿、媒介变迁、传播实践、受众行为、媒介伦理与法制等多个重要维度。 一、 理论前沿与学科发展 2016年,中国新闻传播学在理论建构上持续发力,既吸收借鉴了国际学界的最新研究范式,又着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化发展: 报告深入分析了在新的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与时俱进,如何指导新闻实践,如何回应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研究者们从媒介融合、议题设置、舆论引导等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 传播学理论的本土化与创新: 针对中国社会的具体语境,学者们在受众理论、媒介技术影响、文化传播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本土化研究。例如,在议题设置理论的研究中,更加关注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传播,以及新媒体背景下议题设置机制的复杂性。在受众理论方面,对中国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信息获取方式、意见形成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实证研究。 新兴理论与研究范式的引入: 报告也关注到诸如大数据传播、算法伦理、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等新兴研究领域。学者们开始尝试运用计算传播学、复杂系统理论等新的研究方法,来理解和解释日益复杂的传播现象。 二、 媒介变迁与生态重塑 2016年,中国媒介生态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边界日益模糊,融合发展成为主旋律。 传统媒体的转型与突围: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并未止步,而是积极探索转型之路。报告重点关注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再生产、用户连接、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例如,一些报社开始构建自己的新闻客户端,探索付费订阅模式,或将优质内容进行IP化开发。 新媒体的多元发展与挑战: 以移动端为核心的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在2016年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报告深入分析了这些平台在信息传播、社会动员、社群构建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关注到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虚假信息传播、内容审核机制等问题。 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 媒介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互联网”,而是朝着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迈进。报告详细梳理了中央级媒体、地方媒体在推进媒介融合方面的具体举措,包括组织架构调整、内容生产流程再造、技术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对媒介融合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技术瓶颈、管理挑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社交媒体的社会功能与影响: 社交媒体在2016年继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既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动员和公众参与的平台。报告分析了社交媒体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以及对社会情绪、公共舆论形成的影响。同时,也关注到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负面现象。 三、 传播实践与内容生产 2016年,中国新闻传播实践呈现出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特点。 新闻内容生产的创新与变革: 报告关注了不同类型媒体在新闻内容生产上的创新探索。例如,深度报道的回归与强化,数据新闻的兴起与发展,可视化新闻的广泛应用,以及针对特定受众群体的定制化内容生产。 媒体的议题设置与舆论引导: 在重大社会事件和政策发布过程中,媒体的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作用依然是研究的重点。报告分析了在复杂信息环境下,媒体如何平衡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如何回应公众关切,如何建构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 政务传播与公共关系: 随着政府透明度要求的提高,政务传播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报告探讨了政府部门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如何提升信息发布效率和透明度,如何与公众进行良性互动,以及公共关系在构建政府形象中的作用。 商业传播与品牌塑造: 广告、公关、品牌营销等商业传播领域在2016年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报告关注了数字营销、内容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等新模式的发展,以及品牌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传播和价值构建。 四、 受众行为与媒介消费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核心,2016年对中国受众行为的研究呈现出更加精细化的趋势。 媒介接触习惯的演变: 报告深入分析了不同年龄、地域、教育程度的受众在媒介接触习惯上的变化,尤其关注了移动端媒介消费的主导地位,以及碎片化、多屏化的观看模式。 信息获取与辨别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的信息获取策略和信息辨别能力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报告探讨了受众如何筛选信息,如何应对虚假信息和“后真相”现象,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参与式传播与用户生成内容: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受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报告关注了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生产、传播及其对信息生态的影响,以及受众在互动、评论、转发等参与式传播行为中的动机与特征。 特定群体受众研究: 报告也关注了对特定群体受众的研究,如青少年、老年人、农民等,分析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使用特点与传播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些群体的传播需求。 五、 媒介伦理与法制建设 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播活动的日益复杂,媒介伦理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新闻伦理的困境与应对: 报告探讨了在市场化、技术化、碎片化传播环境下,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传统新闻伦理原则面临的挑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加强行业自律、完善法律法规、提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等。 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 2016年,中国在网络传播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持续推进。报告梳理了与网络信息传播、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展,并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算法伦理与数据隐私: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算法伦理和数据隐私保护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告关注了算法在新闻推荐、信息过滤等方面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如何保障用户的数据隐私权。 媒介素养与法律意识: 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对于构建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至关重要。报告关注了相关研究和实践,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升公民在网络空间的辨别能力和守法意识。 总结与展望 2016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在理论创新、媒介变迁、传播实践、受众行为、媒介伦理与法制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报告的发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年度研究的“体检报告”,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中国新闻传播领域正经历的深刻变革和面临的重大挑战。 展望未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将继续聚焦于技术驱动下的媒介生态重塑,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传播格局的颠覆性影响;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理论如何回应全球性挑战,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传播学科;更加关注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和复杂媒介素养,探索更有效的沟通和连接方式;并持续深化媒介伦理与法制建设,为营造清朗、有序、健康的传播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报告的出版,旨在为所有关心和致力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研究视角,共同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持续发展和实践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但这种严谨并非僵硬刻板,而是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关切与回应。报告对“技术决定论”的警惕性值得称赞,它总是试图将技术置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之中进行考察,拒绝将媒介视为中立的工具。比如,在讨论短视频平台崛起时,它没有仅仅沉迷于其用户基数和时长数据,而是深入探讨了推荐算法背后的话语建构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了大众的认知图景和审美趣味。对我个人而言,书中对于传播伦理困境的讨论尤其触动人心,它直面了信息过载时代下“真实性”的危机,并提供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解决思路,这远比那些呼吁回归传统的口号来得更有力量和实践意义。

评分

这份年度总结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中国顶尖传播学者进行的深度对话。它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章节间呈现出显著的变化,有的部分极具理论思辨的穿透力,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剖析复杂现象;而另一些部分则采用了一种近乎口述历史的笔法,通过对关键人物和事件的追溯,展现了某一研究方向的演进轨迹。这种文体上的丰富性,有效地避免了学术报告常见的单调沉闷。尤其是在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上,报告不仅指出了当前教育体系的不足,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将批判性思维训练融入日常信息消费的实践路径。总而言之,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的答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和“我们应该如何做”的深刻思考,是任何关心中国传播未来走向的人士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这份期待已久的年度报告,如同一张详尽的地图,为我们勾勒出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在过去一年中的脉络与热点。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前沿的捕捉能力,那些关于媒介融合的深层探讨、算法权力重构下信息生态的微妙变化,以及受众行为模式的量化分析,都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敏锐度。它并非仅仅是对既有成果的简单罗列,更像是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对话平台,引导我们思考在快速迭代的技术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应如何坚守其核心价值。书中对新兴媒体现象的案例剖析入木三分,既有对自媒体爆炸式增长的现象描述,更有深入到内容生产机制和商业逻辑的解构。读完后,我感到知识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对于理解当下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具备了更扎实的理论支撑和更清晰的分析框架。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案例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学术探讨变得鲜活而富有启发性。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媒介产业动态的观察者,我发现这份报告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精细化测度。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试图量化那些以往难以捉摸的社会效应。例如,在对特定政策宣传效果评估的研究中,报告展示了一套严谨的评估模型,清晰地展示了信息从源头到受众心智的转化路径中的损耗与放大效应。这种务实的研究导向,对于政府机构、媒体机构的管理层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同时,报告对文化传播与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构建也有独到见解,它没有简单地批判文化霸权,而是探讨了在地文化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自我赋权和多元表达。整本书读下来,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学术健身,让人在思维的各个角落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之宏大,着实令人赞叹。它跨越了传统的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多个学科的边界,试图构建一个更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在公共舆论场域的变迁这一章节中,作者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网络民意”讨论上,而是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和符号学视角,对网络社群的极化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我注意到,报告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也值得称道,不仅仅是传统的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还引入了大数据挖掘和实验设计,这无疑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中国传播研究如何回应全球学术思潮的同行而言,这份报告无疑是一个绝佳的窗口。它清晰地展示了本土研究者如何在吸收西方经典理论的同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规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揣摩某些复杂概念的阐释,这正说明了内容的深度和密度,绝非肤浅的概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