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汇对比研究

汉英词汇对比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丰国欣 著
图书标签:
  • 词汇对比
  • 汉英词汇
  • 对比语言学
  • 英语学习
  • 词汇研究
  • 语言学
  • 翻译研究
  • 英汉翻译
  • 词汇教学
  • 语言差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512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64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7
字数:18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英词汇对比研究》以汉语字本位理论为基础,对汉英语词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共分为五章,分别对“对比的原理与方法论”、“词的本质”、“词的结构与定义”、“构词法”和“复合词”进行了探讨。本书立足语言事实,采用汉英对比分析的方法,试图对一些似乎有“定论”的基本问题形成一些新的认识。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i

前言 iii

第 1章对比的原理与方法论研究 1 11范式:语言通约之基石 1 111概述 1 112范式原理 3 113语言可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的最终统一 5 114结论 6 12对比研究:语言逻辑的剖析 6 121对比研究的三个维度及对比层面 7 122从对比研究中看语言的逻辑性 8 123结论 14 13语言不同层面的对比研究 14 131英汉对比研究三例 15 132讨论与结论 21

第 2章词的本质对比研究 23 21词的本质和编码机制 23 211概述 23 212词的构成与词的本质 24 213词的编码机制 26 214结论 32 22汉语词的约定性 32 221概述 33 222依据概念约定 34 223依据字组和韵律约定 35 224依据心理认证约定 37 225结论 38

第 3章词的结构与定义对比研究 40 31 “字”和“语素”之关系 40

311概述 40 312“字”与“语素”的关系再讨论 42 313语素与词素:汉语词剖析的困难 46 314结论 47 32字本位视角汉语“词” 的定义 48 321概述 48 322定义汉语“词”的困难 50 323字本位的汉语“词”本质 55 324总结与结论 62 33界定汉语词的三个内涵:字组、韵律、约定 63 331概述 63 332汉语词中的概念 64 333概念的合成形式:字组合和韵律 67 334约定性:形式和概念的心理认证 72 335结论 76

第 4章构词法的对比研究 78 41词缀法的汉英对比分析 78 411概述 79 412汉英词缀的对比分析 81 413总结和结论 89 42汉英转换构词法的理论缺陷分析 90 421概述 91 422英语转换法的理论缺陷 92 423汉语转换法的理论缺陷 94 424结论 96 第 5章复合词的对比研究 99 51汉英复合词的对比分析 99 511概述 100 512汉英复合词构词成分之间的关系 101 513汉英复合词内部关系的组合原理 105 514结论:汉英复合词的本质与构词原理 112 52汉语复合词的“位”“序”关系 113 521概述 113 522汉语复合词中“位”“序”互动原理 114 523“位”“序”互动的排异性 119 524结论 121 53汉英复合词成词条件对比分析 121 531概述 122 532汉英复合词成词条件对比 123 533结论 128 54复合词语义生成研究述评 129 541概述 129 542复合词语义生成的不同学科视角研究 130 543结论 138

参考文献 139

附录 1各章节英文概要 151

附录 2英文目录 155

前言/序言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书名“汉英词汇对比研究”中“词汇”指的是“词”,所以本书实际上是“汉英词的对比研究”。

  本书是笔者近几年对词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汉英对比研究的成果总结。把此作为研究对象,与笔者的工作有密切关系。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以汉语字本位理论为基础,为研究生开设“汉英对比语言学”这门课,教学相长,渐渐地对语言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因此萌发了一个想法,用字本位思想,系统梳理并阐述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其中对词的基本问题的探索就是这个研究工作的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笔者在这个领域里发表了系列论文,其中的一些观点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过,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笔者按照这些论著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其进行重组并修改完善,以期向读者展示一个完整的体系,方便查阅,更方便向同行专家学者请教。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 1章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对比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具体包括语言通约性的哲学讨论、语言逻辑剖析的方法和不同层面的语言对比研究。第 2章立足于汉语字本位理论,对汉英词的本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着重讨论了词的本质、编码机制和约定性。第 3章同样立足于汉语字本位理论,对词的结构与词的定义进行了对比研究,具体分析了汉语和英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差异,并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和英语词的内涵,特别是汉语词的内涵进行了探索。第 4章对构词法进行了汉英对比研究,一方面探讨了汉英构词法的非对应性;另一方面对有的构词法的认定提出了质疑,以此为切入点揭示汉语和英语的不同性质。第 5章对复合词进行了汉英对比研究,分析了两种语言中复合词构词的异同、汉语复合词结构成分相互制约机制以及汉语复合词成词条件,同时还总结了复合词研究的不同学科视角,试图为复合词的进一步研究明确方向。本书最后做了两个附录,分别是用英语表述

  的各章节大意和英语目录,为需要用英语表述的研究者提供方便。最后,特别感谢笔者的导师、著名语言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并对本研究给予的肯定;感谢湖北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对本研究的支持,感谢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对本研究的支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研究的出版给予的帮助。笔者还要特别感谢许多匿名审稿专家对本研究所提出的修改意见。

  丰国欣 2016年 9月 20日于湖北师范大学青山湖畔



《汉英词汇对比研究》:探索语言深度,洞见文化肌理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文化的镜子,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对不同语言之间细微差异的理解,尤其是词汇层面的辨析,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汉英词汇对比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深入探究汉语和英语这两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的语言,在词汇层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它不仅是一次语言学上的学术梳理,更是一次对两种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细腻解读。 本书的缘起与目标 作为一部系统性的汉英词汇对比研究著作,本书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作者对语言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深刻思考。在实际的语言学习、翻译实践以及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对等,实则内涵迥异的词语,或是某些概念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表达,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略显单薄。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理解语言的精髓,避免误解,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 本书的研究目标,旨在揭示汉英词汇在词义、用法、构词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从而: 提升翻译的精准度: 帮助译者更准确地把握源语词汇的深层含义,选择最恰当的译文词汇,避免“望文生义”或“以偏概全”的错误。 深化语言学习的认知: 为汉语和英语学习者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帮助他们理解目标语言词汇的独特之处,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词汇。 促进跨文化理解: 通过词汇的对比,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社会习俗,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丰富语言学理论研究: 为汉英语言学的研究提供实证材料和理论支持,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研究视角与方法 《汉英词汇对比研究》采取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视角,力求全面而深入地展现汉英词汇的对比图景。 词义的深度辨析: 本书不满足于表面上的词义对译,而是着重挖掘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下的语用意义。例如,对于“家”这个词,它在汉语中承载着深厚的亲情、归属感和文化记忆,而在英语中,“home”虽然也包含温暖和归属,但其侧重点与“家”存在微妙差异,本书将对此进行细致的阐释。 用法的细致考察: 词汇的生命在于使用。本书将结合大量的语料库和实际语境,考察汉英词汇在语法搭配、语体风格、情感色彩等方面的差异。例如,某些形容词在汉语中可以随意使用,而在英语中可能存在严格的搭配限制,或是某些词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用法差异巨大。 构词法的比较分析: 词汇的构成往往反映了语言的内在逻辑。本书将比较汉语和英语在词汇构成方式上的特点,例如汉语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复合词,以及英语的派生、复合、转化等构词法,并探讨这些构词方式如何影响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文化内涵的解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更是文化观念的缩影。本书将深入挖掘汉英词汇背后的文化根源,例如中国文化中的“情”、“义”、“礼”,以及西方文化中的“individualism”、“freedom”、“rationality”等,并将这些文化概念与相应的词汇进行关联分析。通过对“熊猫”(panda)和“龙”(dragon)等代表性词汇的对比,展现不同文化符号在跨语言传播中的演变和适应。 语用层面的互动: 语言的实际使用远比脱离语境的词汇列表复杂。本书还将考察汉英词汇在实际对话、交流中产生的语用效果,例如委婉语、俚语、习语等,以及它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核心研究内容与章节设计 本书的结构清晰,内容编排循序渐进,以确保读者能够系统地掌握研究的脉络。虽然具体章节标题此处无法一一列举,但本书的核心研究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基础概念界定: 对词汇、词义、语用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同义词与近义词对比: 重点分析汉英语言中那些看似相似但实际存在差异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如“高兴”与“happy”、“sad”与“悲伤”等,揭示其在语境、情感色彩、使用频率上的不同。 反义词与对立词分析: 考察汉英词汇在表达相反意义时的不同方式,例如“好”与“bad”、“good”的多种表达方式及其适用范围。 多义词与语境依赖性: 深入研究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演变,以及汉英语言中处理多义词的方式差异。 专有名词与文化特指词汇: 探讨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机构名等)的翻译原则,以及那些深深植根于某一文化、难以找到完全对等词汇的特指词汇的解读与处理,例如“麻将”(mahjong)、“功夫”(kung fu)等。 抽象词汇与具象词汇的比较: 分析汉英语言在表达抽象概念(如“爱”、“自由”、“正义”)和具象事物(如具体物品、动物、植物)时的词汇选择差异。 习语、俚语与惯用语: 重点分析汉英习语、俚语和惯用语的特点、翻译难点以及文化解读,揭示语言的非字面意义。 构词法与词汇生成: 比较汉语和英语的构词法,分析词汇的生成机制如何影响词义和用法。 词汇借用与文化交流: 探讨汉英语言之间的词汇借用现象,以及这种借用如何反映文化交流的动态。 应用性研究与案例分析: 结合翻译实践、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汉英词汇对比研究》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语言学著作,它更是一扇窗口,让读者得以窥见语言背后的文化世界。 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 本书将极大地拓展学习者的词汇视野,帮助他们摆脱死记硬背的模式,真正理解词汇的生命力,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 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实证材料,帮助他们更自信、更精准地完成翻译任务,跨越语言的鸿沟。 对于跨文化交流者而言: 本书将有助于消除因语言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隔阂,增进彼此的理解与尊重,促进和谐的跨文化对话。 对于语言学研究者而言: 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汉英语言学的比较研究提供宝贵的实证材料,并可能为相关理论的构建提供新的视角。 总之,《汉英词汇对比研究》是一部充满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著作。它通过对汉英词汇的深入剖析,不仅揭示了语言本身的奥秘,更折射出两种文明的独特魅力。我们相信,本书的问世,将为有志于深入理解汉英语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读者带来一次深刻的智识体验。它鼓励我们以更敏锐的触角去感受语言的脉搏,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文化的多元,最终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和谐共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理论探讨,它在实践应用层面的指导意义同样显著。书中提供的许多对比案例都极具启发性,它们不仅揭示了词汇在不同语言系统中构建意义的差异,还巧妙地指出了在实际交流中容易产生误解的“雷区”。对于正在努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份宝贵的“避坑指南”。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观察应用到我最近正在跟进的一个国际项目中,结果发现沟通效率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很多原本可能引发摩擦的小问题,因为事先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得以避免。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超越了纯粹的学术专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采用了柔和的米白色,配上简洁的黑色字体,整体风格低调而又不失品味。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很舒服,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踏实感,翻阅起来也不会觉得刺眼。排版布局非常考究,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尽管内容是学术性的,但作者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着实提升了整体的阅读愉悦度。我尤其欣赏封面上那个抽象的图形设计,它似乎在暗示语言的交织与碰撞,让人在正式阅读之前,就已经对这本书的主题有了一丝直观的感受。这种注重细节的设计,无疑为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息。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一场深入的智力冒险。作者的行文逻辑缜密,思路清晰,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有详实的论据支撑,读起来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尤其是他对特定词汇跨文化语境下意义漂移的探讨,视角独特而深刻,完全跳出了传统词典编纂的窠臼。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彩的分析段落,甚至会忍不住拿起其他语言材料与之进行印证。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读物,更适合坐下来,泡上一杯茶,细细品味,去感受作者构建起来的那个严谨而又充满洞见的知识体系。对于任何一个对语言现象抱有强烈好奇心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重塑了我对“翻译”这一行为的认知。过去,我总倾向于认为翻译就是词语的简单替换,但读完这本书后才明白,背后牵扯的是整个文化结构和思维模式的深度博弈。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潜台词是多么强大而微妙。这种“看见”了语言深层肌理的体验,是单纯背诵词汇表或学习语法规则所无法给予的。它让我对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全新的敬畏之心,也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更加审慎和尊重语言的独特性,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文化地图。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敬畏,但它的可读性却比我想象中要高得多。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来阐释复杂的语言学概念,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研究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节奏。当然,不可否认,某些章节对特定语法的深入剖析,仍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但整体而言,作者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门槛。这表明作者在写作时,不仅仅是写给同行看的,同时也心系着更广大的语言学习群体,希望能够普及这些前沿的认知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