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分为两部分:季羡林谈人生和 季羡林忆师友。**部分季羡林先生结合自身九十多 年的生活体味和人生感悟,与青年一代分享了他关于 人生、命运、容忍、宽容、朋友、成功、知足、爱情 等的心得体悟。将日常中的小事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娓 娓道来,在诉说家常的同时将人生的智慧与感悟渗透 于字里行间,值得年轻人阅读并且能帮助年轻人走出 心灵的困惑。第二部分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对师友的回 忆和痛悼,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 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书中插入季老珍贵的书法作品,内容详实,编排 精心巧妙,是集阅读与收藏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人。上高中时即发表过数篇短篇小说。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其问发表散文和译文多篇。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被胡适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季先生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思而行“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季孙行父)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历代都得到了几乎全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一个是“君子之谋也,始衷(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这话虽为文子自己所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绝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c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傻瓜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我先把我的结论提到前面明确地摆出来,然后再条分缕析地加以论证。这有点违反胡适之先生的“科学方法”。他认为,这样做是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首倡的演绎法,是不科学的。科学的做法是他和他老师杜威的归纳法,先不立公理或者结论,而是根据事实,用“小心的求征”的办法,去搜求证据,然后才提出结论。
我在这里实际上并没有违反“归纳法”。我是经过了几十年的观察与体会,阅尽了芸芸众生的种种相,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后,才提出了这样的结论的。为了凸现它的重要性,所以提到前面来说。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有一些人往往以为自己最聪明。他们争名于朝,争利于世,锱铢必较,斤两必争。如果用正面手段、表面上的手段达不到目的的话,则也会用些负面的手段、暗藏的手段,来蒙骗别人,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结果怎样呢?结果是:有的人真能暂时得逞,“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大大地辉煌了一阵,然后被人识破,由座上客一变而为阶下囚。有的人当时就能丢人现眼。《红楼梦》中有两句话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话真说得又生动,又真实。我绝不是说,世界上人人都是这样子,但是,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现代,这样的例子还算少吗?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这些人都把别人当成了傻瓜。
我们中国有几句尽人皆知的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皆报。”这真是见道之言。把别人当傻瓜的人,归根结底,会自食其果。古代的统治者对这个道理似懂非懂。他们高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想把老百姓当傻瓜,但又很不放心,于是派人到民间去采风,采来了不少政治讽刺歌谣。杨震是聪明人,对向他行贿者讲出了“四知”。他知道得很清楚:除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外,不久就会有一个第五知:人知。他是不把别人当作傻瓜的。还是老百姓最聪明。他们中的聪明人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他们不把别人当傻瓜。
可惜把别人当傻瓜的现象,自古亦然,于今尤烈。救之之道只有一条: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
P57-60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关于“韧性”的理解被彻底刷新了。生活中的起伏跌宕,似乎在作者的人生轨迹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展现。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经历过大时代洪流的坚韧与从容。他处理困境的方式,不是抱怨或逃避,而是一种带着豁达的审视与接纳。这种境界,不是天生的,而是无数次与现实的碰撞、磨砺之后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知足”与“进取”之间平衡的探讨,这在当下这个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它教导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恰到好处的节奏,既不虚度光阴,也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漫长而富有回报的“精神远足”。它不适合匆匆翻阅,更像是需要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慢慢品味的佳酿。每读完一篇文章,我都会习惯性地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建起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心境,然后对照自己的生活进行一番自省。这种主动的参与感,让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变成了一种主动的自我对话与成长。它提供了一种处理复杂人世的“操作系统”,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能够多一份从容和定力。这本书的好处不在于它能立刻解决你眼前的所有问题,而在于它能提升你提问和思考问题的层次,引导你走向更深远的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文字的分量。封面那种淡雅的色调,配上隽秀的字体,初看就有一种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的肃穆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时光的痕迹。我特别欣赏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每次翻阅,都能从指尖感受到那种匠人精神,让人更加珍惜阅读的过程。这种用心的包装,无疑为内容增色不少,让我在阅读之前就对即将领略的智慧充满了敬意与期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对一代学人风骨的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如同一条清澈而深远的河流,看似平缓,实则暗流涌动,蕴含着无尽的哲思。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擅长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提炼出关于生命、关于世界的深刻洞察。他很少用激烈的辞藻来刻意渲染情绪,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不动声色地揭示事物本质的复杂与多面。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那种感觉不是被灌输,而是自己独立思考后茅塞顿开的喜悦。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极大地考验着读者的耐心和领悟力,但也正因为如此,一旦被其韵味所吸引,便会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它像一位和蔼的长者,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生的许多困惑找到了新的解读视角。
评分与其他一些人生哲理书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极强的“烟火气”与“书卷气”的完美融合。作者既是博览群书的大学者,也是一个真真切切生活过的人。他谈论学术研究时,那种严谨的逻辑和深厚的学养令人折服;而谈及家庭琐事、个人情怀时,又流露出无比的真挚与温情,毫无高高在上的架子。这种双重身份的展现,让他的智慧显得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他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成功学公式,而是展示了一种“如何做一个有尊严、有深度、有情趣的人”的生活范本。这使得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更像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而非空洞的说教,更容易在读者的内心激起共鸣和效仿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