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社群O2O战略分析
丰富的社群营销手段
多元化的粉丝经济策略
从定位到建立再到丰富的社群建设阶段
从组织到策划再到开放的社群维护阶段
六个环节层层递进,营销从入门到精通
社群是网络营销未来的重要方向。从社交电商到社区O2O,互联网技术不断进化,社交属性也不断向互联网迁移,用户之间、用户与商家之间的关系网逐渐从线下向线上转移。人们在互联网中的关系越来越接近,黏性越来越强,社群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本书共9章,第1章和第2章,重点阐释什么是社群,对社群应该有个怎样的定位;第3章到第5章,重点讲述社群的建立;第6章到第8章,分别从活动组织、营销的策划、社群的开放介绍如何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第9章为全书的总结,通过成功和失败案例总结优秀的社群营销的成功之处。
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让商家能够了解社群的分类和职能,学习如何精准地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快速、有效地追踪产品和服务信息;能够学习怎么样去建立合适的社群,持续、有效地维护社群的活跃度和生命力,才能增强用户黏性,提高营销的效率。
第1章?到底何为社群营销 1
1.1?社交、社区、社群 2
1.1.1?社交是移动电商的根基 4
1.1.2?以兴趣爱好集结的社区 6
1.1.3?关系得到强化后的社群 8
1.2?社群营销的优因子 11
1.2.1?用户分类带来的精准化 12
1.2.2?粉丝活跃带来的参与感 13
1.2.3?信任交流带来的黏度 17
1.3?社群中的粉丝经济 19
1.3.1?从粉丝到用户再到发烧友 20
1.3.2?经营社群的目的是营销 22
1.3.3?盈利模式的关键在于人 25
第2章?网络社群基本特征 29
2.1?强关系网的建立 30
2.1.1?用户之间的信任感 32
2.1.2?线下活动绝不能少 35
2.1.3?【案例】社群,不赚钱究竟是为什么 38
2.2?高活跃度的保持 41
2.2.1?好主题保持存在感 43
2.2.2?专业分享多多益善 47
2.2.3?【案例】社群,边缘化到底应该怪谁 51
2.3?旺生命力的延续 55
2.3.1?进行有温度的沟通 56
2.3.2?满足诉求才是基石 59
2.3.3?【案例】社群,死得快犯了什么忌讳 61
第3章?社群的定位法则 65
3.1?按产品属性 67
3.1.1?快销品注重消费体验 69
3.1.2?耐用品主打售后服务 74
3.1.3?【案例】不同的产品戴不同的帽子 78
3.2?按用户特征 82
3.2.1?年龄差异影响消费观 83
3.2.2?职业区分决定关注点 86
3.2.3?【案例】百样顾客有百样喜好 88
3.3?按市场需求 91
3.3.1?供不应求打预售战争 92
3.3.2?供过于求玩价格策略 94
3.3.3?【案例】各地的市场有各地的规矩 96
第4章?社群的主要平台 99
4.1?用微信当阵地 101
4.1.1?公众账号入门须知 103
4.1.2?吸纳粉丝自有妙招 107
4.1.3?转化用户依靠软文 111
4.2?其他常用平台 116
4.2.1?社区论坛技术当先 117
4.2.2?微博群组可做跳板 119
4.2.3?弹幕乃是新兴力量 123
4.3?虚拟渠道串联 127
4.3.1?社群之间建立合作 128
4.3.2?跨界营销造第三方 131
4.3.3?联想诱导用户流量 133
第5章?社群立体化之路 136
5.1?用户分层之法 138
5.1.1?按活跃度奖励用户 140
5.1.2?在社群里发起众筹 144
5.1.3?核心用户先做闭环 149
5.2?社群O2O战略 152
5.2.1?适时开展线下活动 154
5.2.2?社群营销落地社区 159
5.2.3?二维码倒逼上社群 162
5.3?群管理结构化 167
5.3.1?社群群主建立威望 168
5.3.2?1对1、1对多都开展 172
5.3.3?核心用户成管理员 176
第6章?双线活动的组织 180
6.1?线上活动讲规律 183
6.1.1?在合适的时间发起 191
6.1.2?以宣讲的形式为主 197
6.1.3?【案例】线上活动要中心化 202
6.2?线下活动求效率 205
6.2.1?选择恰当的活动范围 212
6.2.2?引导用户相互交流 217
6.2.3?【案例】线下活动去中心化 220
第7章?社群的营销策划 224
7.1?常用的营销技巧 226
7.1.1?情感营销 228
7.1.2?奖励营销 237
7.1.3?内容营销 240
7.2?长期生存三原则 248
7.2.1?更新原则 249
7.2.2?领袖原则 257
7.2.3?盈利原则 260
第8章?从闭环走向开放 265
8.1?解锁部分用户群 267
8.1.1?核心用户变成开发组 269
8.1.2?深度用户当作营销员 274
8.1.3?边缘用户要继续培养 282
8.2?敞开社群变社会 287
8.2.1?贴上标签造就荣誉感 288
8.2.2?网络社群也能搞联谊 291
8.2.3?竞争压力能激发潜力 295
第9章?都是社群,你输在哪里 300
9.1?单线与O2O之差 302
9.1.1?【反案例】社群变“传销” 305
9.1.2?【正案例】现实和虚拟邻居 310
9.2?闭环与开放之差 316
9.2.1?【反案例】关门成一潭死水 318
9.2.2?【正案例】为有源头活水来 325
社群,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强关系的基础上的群体,是互联网社交的进一步扩大与强化。在一定程度上,社群甚至已经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电商和新营销的风口,越来越多的网络营销人员通过细分领域,构建强关系社群,玩转社群营销。
因此,有必要为关注社群营销的人们,如个体微商、触网企业,整理、归纳出关于社群建立、发展、运营和变现等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以期解决在社群营销的实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惑和困难。出于这种考虑,这才有了这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强关系社交宝典。
对于个体微商而言,出于对成本和规模的考虑,对营销的模式一般具有高敏感性。从发微博、刷朋友圈,再到自建公众号、加入移动社交平台,他们总是走在自媒体营销的最前沿。在不断强化的虚拟关系网中,他们是最渴望将粉丝的弱关系转化成强关系的群体。如何将粉丝经营成用户社群,怎样提高社群活跃度,关乎他们的生存大计。
对于触网企业来说,即便是再强势的企业,一旦进入互联网时代,也要从头开始学营销。想要突破传统模式束缚下的用户增长瓶颈,就要学会用互联网扩散品牌。已经拥有了固定粉丝群的企业,学会通过社群营销让用户向互联网的弱侧迁移,建立在粉丝强关系之上的社群,促进大数据精准营销,布局O2O战略,填补营销空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习惯通过互联网去了解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以期省时省钱。因此,进驻品牌论坛、用户群是其中大多数人的选择。身处用户群中,用户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也更利于维护自身利益。
本书由陕西科技大学陈晓暾和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史超超编著,其中陈晓暾编写第1章至第6章,史超超编写第7章至第9章,另外参加编写的还包括:陈志民、陈运炳、申玉秀、李红萍、李红艺、李红术、陈云香、陈文香、陈军云、彭斌全、林小群、刘清平、钟睦、刘里锋、朱海涛、廖博、喻文明、易盛、陈晶、黄柯、黄华、杨少波、杨芳、刘有良、刘珊、赵祖欣、齐慧明、胡莹君等。
作者
2017年5月
一直以来,我对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建立起有意义、有温度的用户连接感到着迷。《社群营销:强关系下的粉丝经济》这个书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的方向。我深信,在这个时代,真正能够赢得用户青睐的,是那些能够建立起“强关系”的品牌。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强关系”的内涵?它是否意味着不仅仅是简单的互动,而是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甚至是社群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而“粉丝经济”这个词,则暗示了一种更具潜力和生命力的商业模式。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如何通过精心的社群运营,将一次性的消费者转化为忠诚的“粉丝”,并由此构建一个持续为品牌创造价值的生态系统。或许,作者会分享一些关于社群构建、内容策略、用户激励等方面的实操经验,让我能够从中获得灵感,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我非常期待看到一些真实的案例,它们能够生动地展示,那些品牌是如何通过“强关系”驱动“粉丝经济”,最终实现商业上的成功。
评分最近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与客户建立深度连接,从而提升品牌的用户粘性,因此,《社群营销:强关系下的粉丝经济》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总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营销方式正在失效,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是那种基于情感和信任的“强关系”。这本书的标题就直指了这个核心问题。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和理解“强关系”的?它是否包含了一些超越物质回报的情感维系,比如共同的价值观、社群的归属感,甚至是用户之间的连接?而“粉丝经济”,这个概念更是让我期待。它是否意味着,通过经营好社群,能够形成一种能够持续产生价值的“粉丝生态”,让用户不仅购买产品,更能成为品牌的传播者和共创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让我能够从零开始,逐步构建起一个活跃且忠诚的社群。或许,书中会包含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那些成功的社群是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运营,将用户从“沉默的大多数”转化为“热情的拥护者”。我更希望它能告诉我,如何才能真正地实现“强关系”下的“粉丝经济”,让用户为品牌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特别是如何在商业领域实现这一点感到好奇。《社群营销:强关系下的粉丝经济》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个疑问。在我看来,成功的商业不仅仅是交易,更是情感的传递和关系的维系。这本书的标题中“强关系”三个字,让我产生了很多联想。它可能是在强调,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只有建立起足够牢固、足够深入的用户关系,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中脱颖而出。而“粉丝经济”这个词,则暗示了一种更加成熟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它不再依赖于一次性的销售,而是基于长期的用户忠诚度和持续的价值输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如何通过一系列精细化的社群运营策略,将潜在客户转化为品牌的忠实拥趸。或许,书中会提供一些关于社群搭建、内容创作、互动设计等方面的具体方法论,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社群营销的整个生命周期,并掌握其中的关键节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告诉我,如何才能真正地“赋能”粉丝,让她们感到自己是品牌的一部分,从而主动地为品牌发声和传播,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评分最近一直想学习一些关于社交媒体营销的系统知识,看到《社群营销:强关系下的粉丝经济》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被吸引了。我总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的广告轰炸已经越来越没用了,真正有价值的是那种能够深入人心的连接。这本书的标题里提到了“强关系”,这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不知道它会从哪些角度来阐述“强关系”的建立,是侧重于情感的连接,还是基于共同兴趣的社群凝聚力?或者,它会探讨如何通过个性化的沟通和用户画像,来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粉丝经济”这个概念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意味着一种可持续的、基于情感和认同的商业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粉丝转化为忠实用户的具体策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比如说,它会不会分享一些成功的社群运营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那些社群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壮大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管理社群氛围、如何激发用户参与度、如何进行有效的社群裂变等等。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衡量社群价值、如何将社群转化为商业利润的思路,那就更好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特别吸引我:《社群营销:强关系下的粉丝经济》。我一直对怎么和用户建立更深的联系,让他们从简单的消费者变成忠实的“粉丝”非常感兴趣。现在市面上的营销书籍很多,但很多都停留在“如何获取流量”的层面,缺乏深度。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怎么解读“强关系”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重复几次广告,或者提供一些小恩小惠吧?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社群运营的核心逻辑,比如如何通过有价值的内容、有趣的互动,甚至是共同的价值观,来逐步建立信任和归属感。而且,“粉丝经济”这个词也很有分量,它暗示着一种能够持续产生价值的模式,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推广。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能说明,是如何一步步从“陌生人”变成“粉丝”,再到“粉丝”能够为品牌带来实际收益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方法论,让我能够借鉴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比如,社群的搭建、内容的策划、用户的维护,以及最终的变现路径,这些方面会不会有详细的指导?我希望它能像一本操作手册,让我看完之后,脑子里有清晰的框架,手里有可执行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