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
作者 罗伯特·麦基 |
译者 周铁东 十年好莱坞影视工作经验,从事电影进出口工作近三十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审,曾任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现任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大众电影》《中国银幕》专栏作家,兼职教授。出版作品《号脉电影——周铁东电影杂论》。 |
| 主编推荐 chief editor's choice |
2011年冬天,我得到了一本书,它被翻得破破烂烂的,书角都已经磨损,书名叫《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送书给我的朋友——作家寒川子,说:“我看完才发现自己这三十年写作都白混了,这本书,你一定要看。”我带着好奇与怀疑开始阅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书中所阐述的真理震撼。
“每隔十年左右,技术创新便能孵化出一批故事手法低劣的影片,其weiyi的目的只是为了开发奇观场景。”
“根据行家的经验,主情节的第d一个重大事件必须在讲述过程的前四分之一时段内发生。”
“zuidyouxiu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性格真相,而且还在其讲述过程中展现人物内在本性中的弧光或变化,无论变好还是变坏。”……
合上书页的那刻,我已经确定这是我一定要想办法出版的一本书,它具有永恒的价值,并且尤其会帮助当下的中国写作者。
2013年春天,敲开国际俱乐部酒店房间的门,我终于见到了麦基和他的夫人。在我那并不流畅英语的帮助下,我告诉了麦基先生我与《故事》的故事。畅谈一个多小时后,先生欣然同意由我再版这本经典著作。
经过一年多的重译、编辑、校对、设计,《故事》终于以它应有的姿态,出现在更多人的眼前。我满心欢喜,也期待更多的朋友来读这本伟大的著作。
——路金波
| 内容简介 Introduction |
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d一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yamaxunzuid畅销图书中的Top 1%。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本书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2014年《故事》中文版全新修订升级,译者周铁东拥有深厚的国内外影视行业实践经验,文风犀利。新增58条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注释,补充了未被原书整理进附录部分的剧作资料,同步更新458条所涉及影片、作品的中文信息,采用特殊开本和全新的封面材质。| 目 录 Table of Contents |
致中国读者
序言
PARTⅠ作家和故事艺术
CHAPTER01 故事问题
/ 故事的衰竭
/ 手艺的失传
/ 故事要领
/ 把好故事讲好
/ 故事与生活
/ 能力与天才
/ 手艺能将天才推向jizhi
PARTⅡ故事诸要素
CHAPTER02 结构图谱
/ 故事设计术语
/ 故事三角
/ 故事三角内的形式差异
/ 故事设计的政治学
CHAPTER03 结构与背景
/ 向陈词滥调宣战
/ 背景
/ 创作限制原理
/ 调查研究
/ 创作选择
CHAPTER04 结构与类型
/ 电影类型
/ 结构和类型的关系
/ 精通类型
/ 创作限制
/ 混合类型
/ 再造类型
/ 持之以恒的天赋
CHAPTER05 结构与人物
/ 人物VS人物塑造
/ 人物性格揭示
/ 人物弧光
/ 结构和人物的功能
/ 高潮与人物
CHAPTER06 结构与意义
/ 审美情感
/ 前提
/ 作为修辞的结构
/ 主控思想
/ 说教倾向
PARTⅢ故事设计原理
CHAPTER07 故事材质
/ 主人公
/ 观众纽带
/ 第d一步
/ 人物的世界
/ 鸿沟
/ 关于风险
/ 进展过程中的鸿沟
/ 从里面写到外面
/ 鸿沟内的创造
/ 故事的材质和能量
CHAPTER08 激励事件
/ 故事的世界
/ 作者资格
/ 激励事件
/ 故事脊椎
/ 求索
/ 激励事件的设计
/ 激励事件的定位
/ 激励事件的质量
/ 激励事件的创造
CHAPTER09 幕设计
/ 进展纠葛
/ 幕设计
/ 幕节奏
CHAPTER10 场景设计
/ 转折点
/ 伏笔和分晓
/ 情感转变
/ 选择的性质
CHAPTER11 场景分析
/ 文本和潜文本
/ 场景分析技巧
CHAPTER12 布局谋篇
/ 统一性和多样性
/ 进度
/ 节奏和速度
/ 表现进展过程
/ 社会进展
/ 个人进展
/ 象征升华
/ 反讽升华
/ 过渡原理
CHAPTER13 危机、高潮、结局
/ 危机
/ 高潮中的危机
/ 高潮
/ 结局
PARTⅣ作家在工作
CHAPTER14 对抗的原理
/ 将故事和人物带到线索的终点
CHAPTER15 解说
/ 展示,不要告诉
/ 使用幕后故事
/ 闪回
/ 梦境序列
/ 蒙太奇
/ 画外音解说
CHAPTER16 问题和解决方法
/ 兴趣问题
/ 惊奇问题
/ 巧合问题
/ 喜剧问题
/ 主观视点问题
/ 场景内的主观视点
/ 故事中的主观视点
/ 改编问题
/ 戏剧腔问题
/ 漏洞问题
CHAPTER17 人物
/ 心灵虫
CHAPTER18 文本
/ 对白
/ 描写
/ 形象系统
/ 片名
CHAPTER19 作家的创造方法
/ 从外到里的写作
/ 从里到外的写作
/ 银幕剧本
淡出
附录1:译注
附录2:文中涉及影片列表
| 在线试读 Online Previews |
故事要领
当我搬到洛杉矶后,就像许多人不得不靠写作糊口一样,我靠审读剧本为生。我为联美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工作,帮他们分析别人送上来的电影和电视剧本。在做完了前两百个分析之后,我觉得我可以事先写出一个通用的好莱坞故事分析报告,只需填上片名和作者姓名即可。我反复写出的报告大致如下:
描写精彩,对白可以演出。有一些轻松诙谐的场景,有一些感觉敏锐的场景。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文笔通顺、用词恰当的剧本。不过,故事却伤不起。前三十页一直拖着一个解释性大肚子吃力地爬行,余下的部分也一直未能站起来。主情节难以自圆其说,充斥着方便的巧合和脆弱的动机。没有明确的主人公。互不关联的紧张场面本可以编织成缜密的次情节,但作者却没有做到。人物塑造流于表面化,没有揭示出人物性格。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所处社会环境毫无洞察力。是对一系列可以预见的、讲述手法低劣的、陈词滥调的片断所进行的毫无生命力的拼凑,zuidzhong沦为一团了无头绪的雾水。不予通过。
但我从没写过这样的报告:
故事精彩动人!从第d一页开始便将我抓住,一直到zuid后都不忍释卷。第d一幕便营造出一个突发的高潮,并由此辐射出一张由情节和次情节编织而成的缜密而优美的网。人物性格深邃,揭示力透纸背。对社会具有惊人的洞察力。亦庄亦谐,悲喜交织。故事进展到第二幕,高潮迭起,动人心魄,似近尾声。然而,从第二幕的灰烬中,作者却放飞出一只涅槃凤凰般的第三幕,是那样的俊美,那样的矫健,那样的壮观,让人肃然起敬,不禁匍匐仰视。然而,这部长达二百七十页的剧本却充斥着语法错误,每五个字里必有一个拼写错误。对白是那样的拗口,即使奥利维尔也无法口齿伶俐地演出。描写夹杂着镜头方位、潜文本解说以及哲理性的评说。就连打印的格式也不规范。显然不是一个专业的作家。不予通过。
如果我写了这样的报告,那我肯定已经失业了。
办公室门口的招牌并不是“对白部”或“描写部”,而是“故事部”。一个好故事使一部好影片成为可能,如果故事不能成立,那么影片必将成为灾难。审看剧本的人如果不能把握这一基本要领,理应被解雇。事实上,一个手法精巧而对白粗劣或描写枯燥的故事,是非常罕见的。更多的情形是,故事手法越是精巧,其形象则越生动,对白也越尖锐。故事进展过程的缺乏、动机的虚假、人物的累赘、潜文本的空洞、情节的漏洞以及其他类似的故事问题,才是文笔平淡乏味的根本原因……
| 关于评论 Editorial Reviews |
无
作为一名影视行业的新人,我发现市面上很多“编剧秘籍”都过于注重技巧的堆砌,讲了一堆“套路”,但总感觉少了点灵魂。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套公式”,而是在教你如何“思考”。它深入挖掘了人类心理、戏剧冲突的本质,让你明白为什么某些结构能抓住观众的心,而另一些却显得矫揉造作。书中对“场景设计”和“动作与意图”的论述尤其令我受益匪浅。我过去常常陷入“写了很多对话,但感觉人物没干什么事”的困境。这本书强调,每一个场景都必须是人物为了达成某个明确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即使是看似平淡的对话,背后也必须有暗流涌动的动机。这彻底改变了我对剧本节奏的把控。它不仅仅是给编剧看的,对于导演、制片人乃至演员来说,理解了这种深层次的叙事逻辑,都能极大地提升作品的整体质感。我甚至开始抱着分析的角度重看过去喜欢的那些经典作品,以前只是享受故事,现在则能欣赏到其内在构建的精妙。
评分这是一部真正能让你坐下来,静下心来思考“何为好故事”的巨著。我习惯性地会去对比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但它们往往侧重于“剧作技巧”,比如如何写出精彩的开场白或者如何设置一个巧妙的反转。然而,这本书更像是哲学层面的探讨,它要求你先建立起坚固的理论基石,然后再去打磨技巧。对我这种已经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人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自省”的工具。每当我写出一个情节感到别扭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对应的章节来解惑——我的冲突是否足够强烈?我的高潮是否建立了足够的情感张力?我的结尾是否真正解决了开篇提出的疑问?它强迫你从读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沉溺于创作者的自我表达中。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用笔在关键段落做标记,很多地方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消化其深意,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读完的书,它需要时间和心力去“浸泡”。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叙事艺术理解的一扇全新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写故事就是天马行空地把脑子里的想法搬到纸上,最多也就是注意一下情节的起承转合。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背后蕴含着如此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心理学洞察。作者对于“人物弧光”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电影案例,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构建一个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主角。比如他分析某个经典场景时,会拆解到每一个镜头的暗示和对白的选择,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艺术处理,背后都有着精妙的“为什么”。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虽然是理论书籍,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更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在进行深度对话。尤其是关于“主题”的探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创作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意图。现在我明白,一个好的故事绝不只是好看,它必须拥有一个清晰、有力的核心精神,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共鸣点。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思维框架,让我在构思新项目时,能够从杂乱的素材中迅速提炼出故事的骨架。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工具书,但它的视野明显更为宏大和包容。作者并没有将戏剧结构局限在某种特定的文化或时间背景下,而是探究了人类叙事欲望的普适性原理。读到关于“高概念”和“低概念”区分的那一章时,我感觉自己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力都提高了。它不是教你如何去迎合市场,而是教你如何去创造真正有价值、能够引领潮流的故事。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失败”的探讨。很多教程只会告诉你成功的方法,但这本书坦诚地分析了为什么很多看似完美的剧本会胎死腹中,其中很多原因竟与作者对“内在逻辑自洽”的坚持有关。这让我明白,艺术的创造过程充满了试错,而理解这些“失败的陷阱”比盲目追求“成功公式”更为重要。整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每一观点都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战佐证,读起来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所有热爱影视和文学创作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的分量感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信息的密度上,更体现在它所传递的对待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上。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苛刻的精确性,他不会使用模糊的词汇来搪塞那些核心问题,而是直击痛点,用清晰、有力的语言阐述复杂概念。例如,关于如何处理叙事中的“悬念”与“惊喜”之间的平衡,作者的阐述非常到位,让我明白了好的悬念是基于人物的行动和观众的知识储备,而不是凭空制造的障眼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艺术语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满足于仅仅“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而是开始追求“讲述一个结构完美、情感饱满、主题深刻的故事”。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速成秘方,它提供的是一套系统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思维方法论,真正帮助创作者从“匠人”向“艺术家”迈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