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乃荣教授,上海人。
1945年生,1967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1981年复旦大学获硕士学位。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从事汉语语言学、方言学和海派文化研究。专著有《当代吴语研究》、《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老唱片(1903-1949)》、《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上海风情》、《上海话大词典》等40部;论文有200多篇。
《钱乃荣细说上海话》序
前言
“蟹”的巡礼
上海人眼睛里的颜色
手脚并用
“吃”的世界
饭碗头
语缀“头”
隑牌头
搭架子
七搭八搭
上海人的数字情结
形容心情的难受
形容感觉的难受
描写马虎不负责
表达厉害的词语
多姿多态的形容词
上海话中六个特殊的代句词
“脱”的妙用
拟声词的特点
上海话中的文读白读音
甜蜜之后留下的童趣
小菜卡上的“豆制品”
小菜烧法
小虫
“噱头”了不能“蹩脚”
极言
丰富的单音动词
“辣海”的历史
从“野”到“瞎”
论“笃”
同志、师傅、先生和朋友
花露水
说“咾”
形容认真
SOV的语序
V脱
拷贝式
上海方言的时态
上海话中的特殊“量词”
随带的口头语
勿字头
小儿科
死样怪气
烂糊三鲜汤
新流行语的幽默和童趣
无天野地
上海话里的感叹词
上海话里的“个”
上海话里的重叠助词
传教士撰写的上海方言著作
上海话中的是非问句
上海话人称代词的由来
上海言话的“言”
洋泾浜
特色人
上海话教我如何做人
《钱乃荣细说上海话》序
钱乃荣教授是个特别勤奋的学者,语言学和方言研究是他的专业。多年来,他广为调查,勤于蒐讨,恳苦著述,热心参与相关社会活动,在上海方言的研究、保存和推广上,真可谓硕果累累,功劳卓著。令人感动和敬佩的,不仅是他对学术的专注和学问的精深,更在于他对乡邦文化无限热爱和竭诚奉献的精神。前不久,因为他身体欠佳,我去他家看望。在一个多小时里,他谈病的时间很少,谈得最多最起劲的是他的工作,包括已完成的、正在进行的和计划要做的,洋洋洒洒,亹亹不倦。临行,他把他刚整理好出版的外国传教士当年所编“上海话读本”五种赠我——那是他从千辛万苦搜集来的四十多种同类著作中精选并全面校勘整理出来的。这些久已沉湮、几乎被遗忘的书,展现了上海开埠之初到上世纪30年代外国传教士学习、记录和传播上海话的实况,既保存了上海方言的历史,为研究上海话的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侧面,实在是很难得很珍贵的啊!就在我们握别时,他告诉我,他的一部有关上海话的文集即将杀青,出版前希望我能为之作篇序。我不禁有点惶恐。我从小生长在上海,上海话是会说的,可对方言研究一窍不通呀!但我看着乃荣兄期待的眼神、诚恳的表情,我怎么也说不出个“不”字。
距今半个月前,我在电脑上收到了乃荣兄邮来的《钱乃荣细说上海话》书稿。我打开读起来,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
这书稿由五部分组成,在“细说上海话”的总题下,列出五个既可独立、又有关联的标题:《上海话的前世今生》、《上海话的文化积淀》、《上海话的海派风情》、《上海话的五花八门》、《上海话的岁月寻踪》。每个标题下包含三五十篇数千字长短不等的文章,总共二百篇。这些文章根据内容不同,有的知识性颇强,其中最强的已经带点儿学术意味了,多数比较浅显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让我感到作者完全是以平等、自然、亲切的态度在与读者交谈,而绝无大学者居高临下传授或灌输知识的意味。
既然是“细说上海话”,这部书当然是以上海话,特别是它的词语为中心的,适当兼顾语音语法,而全书则由语词所承载的内容向四面辐射开去。首先是历史,从语言自身的历史到词语所体现或隐含的社会变迁史,到百年来的上海人生活史;大宗的是民俗风情,作者的眼光和笔墨触及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乃至平日或节庆、家里和家外的种种情事;再就是海派艺术,从沪语小说、沪剧、滑稽戏、说唱评弹、九腔十八调到各式各样的老唱片,乃至一年四季回响在上海街头巷尾的叫卖声。要说这书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小百科,应该不算太夸张。而这一切风趣动听的叙述,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对上海文化性格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揭示。因为商业社会发达和中西文化的互渗互动,上海人确有某些特殊的性格习气、作风原则和种种不成文的行为规矩章程,诸如“先小人后君子”的契约精神、海纳百川不惧异端的开阔胸怀和勇于创新追求完美的行事风格等等。作者怀着由衷的自豪自尊写出这些,同时又那样清醒、客观、辩证,简直称得上是代表上海人做了一次坦诚的心灵解剖,一次海派文化底蕴的反躬自省。
我想,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上海读了此书,大抵不免会有所触动,或者会心一笑,或者加以补充,当然也可能提出商榷讨论,绝不会无动于衷;如果是一位年轻的上海人或一位新上海人来读,则可能会感到惊讶、新奇和有趣——总之无论老少,都会有收获,从而加深对海派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或在今后的为人行事中有所取舍和借鉴。如果是一位来沪的旅游者读了,自然可在上海的自然景观之外,了解到更多的人文风情。至于对文化人类学者、民俗学者或历史学者、社会学者而言,本书的资讯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如此说来,我说钱乃荣教授的这部新书是老少咸宜、开卷有得,该是毫不过分吧。
以上是我初读《钱乃荣细说上海话》的感想,不知能否充当这本书的小序?
董乃斌丙申元月于海南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中透露出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书脊的烫金工艺到扉页的细微装饰,处处体现出一种精致感。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些老文献或民间俗语时,都做了详尽的标注和考证,这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虽然阅读体验很轻松,但内容本身显然经过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这种“轻松的表象下是扎实的内功”的特质,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肤浅的快餐读物,而是那种值得收藏、可以反复品味的深度之作。每读完一个小节,都会忍不住想去查证一下那些被提及的旧地名或旧事物,这种引发进一步探索的魅力是很多书所不具备的。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所探讨主题怀有的深厚情感。那种对城市变迁的眷恋,对传统文化消逝的惋惜,以及对新事物发展的客观审视,都以一种非常克制但又饱满的情感流露出来。这本书的价值不单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城市历史的独特视角。它没有刻意煽情,但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怀旧气息,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漫游。这种将人文关怀融入专业叙述的能力,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问,又有温度,非常耐人寻味。我确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书架上经常被取阅的一本佳作。
评分我尝试去阅读其中几章的开头部分,作者的叙事口吻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个资深的、健谈的老邻居在跟你娓娓道来。他总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文化现象或历史变迁解释得明明白白,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尤其是在描述某些社会习俗或者人情往来时,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简直令人赞叹,仿佛能嗅到当时空气中特有的味道。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状态,并从中获得乐趣。这绝不是那种“只能被专家欣赏”的著作,而是真正面向广大爱好者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色彩搭配既复古又不失现代感,封面上那几个熟悉的上海街景的剪影,一下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弄堂时光。我一直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深感兴趣,尤其是那些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淡出的市井生活气息,这本书的装帧似乎就想把我带回那个“老上海”的记忆碎片里去。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城市记忆的珍贵物件。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很棒,摸起来很舒服,那种微哑的光泽度,让文字看起来既清晰又柔和,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从包装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用心,这点真的非常加分。我立刻就翻开了扉页,想看看里面究竟藏着哪些迷人的故事和细节。
评分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份严谨又不失亲切的排版风格。字体选择恰到好处,既保留了传统学术书籍的清晰度,又融入了某种生活化的韵味,读起来非常流畅。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目录的编排,结构划分得非常清晰,看得出作者在梳理知识点时下了很大的功夫,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语言现象,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跟上思路。对于一个语言爱好者来说,这种清晰的逻辑架构是阅读体验的关键。而且,书中时不时穿插着一些老照片或者手绘的插图,这些视觉元素有效地缓解了纯文字阅读的枯燥感,让原本可能略显严肃的话题变得生动有趣起来。那些黑白照片里的老上海人,一个个仿佛都有故事要讲,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探寻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