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探微

笔法探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谦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笔法
  • 技法
  • 理论
  • 艺术
  • 传统文化
  • 中国书法
  • 临摹
  • 字帖
  • 书法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52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609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书法爱好者

①本书是较早系统研究书法用笔的著作,有着深远影响。

②配图详细,便于理解其中的具体用笔方法。

内容简介

  《笔法探微》为徐谦执教于岭南大学所编授课讲义。鉴于当时传统书法技艺受到西方艺术冲击,且“古有言笔迹之书,而无言笔法之书”,“今人或有思创作者,又患不知笔法,信手涂鸦,徒成恶道。使笔法之微妙终无述焉,则书或几乎息矣”,徐氏因成是书。全书包括总论、执笔法、笔力及附录等部分,由梳理考辨传蔡邕著《九势》、卫铄著《笔阵图》等文献入手,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书法用笔之法。在今天看来,虽书中部分观点不无可商之处,然多数笔法解析依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徐谦(1871-1939),字季龙,晚年自署黄山樵客,安徽歙县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入翰林院仕学馆攻读法律。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司法部次长、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京政府司法部长。1927年3月,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同年6月,任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即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校长。晚年寓居香港,以律师为业。著有《徐季龙先生遗诗》《诗词学》《民法总论》等。
  徐氏颇善书法,日事临池。据云其时本拟为探花,因慈禧见其字过于道劲,度之必为龙锺老者,不堪任用,故将其移置二甲八名。《笔法探微》为徐氏执教于岭南大学所编授课讲义。鉴于当时传统书法技艺受到西方艺术冲击,且“古有言笔迹之书,而无言笔法之书”,“今人或有思创作者,又患不知笔法,信手涂鸦,徒成恶道。使笔法之微妙终无述焉,则书或几乎息矣”,徐氏因成是书。全书包括总论、执笔法、笔力及附录等部分,由梳理考辨传蔡邕著《九势》、卫铄著《笔阵图》等文献入手,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书法用笔之法。在今天看来,虽书中部分观点不无可商之处,然多数笔法解析依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沈序
总论
执笔法
用笔法
藏头
护尾
盈中
出锋
转笔
折笔
往复
啄笔
磔笔
趯笔
掠笔
勒笔
战笔
波动
摆笔
攫笔
换笔
滚笔
反笔

笔力
指力
腕力
肘力
腰力

附录 古人论书精语
后汉蔡邕九势
后汉蔡邕笔论
晋卫夫人笔阵图
晋王羲之题笔阵图后
晋王羲之笔论
唐李世民笔法诀
唐褚遂良论书
唐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唐人书诀
唐韩方明授笔法诀
唐卢携临池妙诀
宋欧阳修试笔
宋蔡襄论书
宋苏轼论书
宋黄庭坚论书
宋米芾论书
宋李之仪论书
宋晁补之论书
宋黄伯思论书
宋董迪论书
宋姜夔续书谱
元赵孟頫论书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前言/序言

  扬雄曰:“书为心画。”旨哉言乎!书之为物,岂日美术云尔哉。盖观其书而可以知其人焉。方今东西竟尚美术,而世俗实不知美术之价值安在。夫美术多矣,他不具论,惟书画乃超世之士所托,此岂金钱世界所可与语耶?美术,惟中国毛笔书第一,而画次之。西方无毛笔书,且无以书悬壁间为美观者,故西人已无第一美术,而亦不解第一美术为何物,有何美好。今姑就其所有者而言之,则画是也。画之为物,与书同源而异流,上古书画不分。洎乎后世,善书者乃以书作画,画中有书,此中国书法之所以为美,而画法亦迥非西方匠画所可比拟也。西方画一幅价至数十百万,吾乃以“匠画”二字目之,得毋过甚其词乎?恶是何言耶,美术岂以金钱论价值乎?画之妙亦在笔,试问西方画有一笔否?流俗所以震惊西方画者,以其有科学也。然则西方画纵赞美之,亦只是科学画耳,非美术画也。科学与美术截然二物,以科学为美术,如建筑,如雕刻,仍是匠人之事。至以科学作画,摄影家尽之矣,何画之足云。画者,其胸中所欲言也。故写生则是物而非物,写景是烟云、山水、木石而非烟云、山水、木石。惟其似也,所以为画;惟其似而不似,所以为笔端写出之画。此其妙,岂西方画所可语耶?吾非不重科学,独于美术则不少假借。吾甚惜吾国之人不能发扬中国第一美术,而求其次者又不知科学与美术之异,舍笔妙而求形似,此吾所以有《笔法探微》之作也。吾国近三百年无大书家,由笔法之不讲,以此傲睨西方,未免自愧。作书又不求笔法而事临模,则无书。作画亦然。今人知作画贵写生,比之临模,已进一步。惟书无生可写,除临模外无他事,故书自唐以后已罕创作。今人或有思创作者,又患不知笔法,信手涂鸦,徒成恶道。使笔法之微妙终无述焉,则书或几乎息矣。古有言笔迹之书,而无言笔法之书。近人所著《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等书,大抵各言其所好及临模之门径,未足为笔法之津梁。此又吾所以不得不有《笔法探微》之作也。或日:“子不云乎,书画皆为美术而非科学,而子乃欲以笔法传之,岂非欲以科学方法言美术乎?”日:“是不然。凡物之有法可求者,未有不可言者也。真能言者,必当如画家之白描,不得加以藻采。古今言笔法者,皆卖弄文字而无真知灼见。吾言笔法,非日能之,聊就四十年来研求所得,以白描法贡诸国人,或有异于文人之作耳。至由笔法而求笔意,一写其超世绝俗之奇气,此则存乎其人,非是书之所能言也。”民国十九年五月三十日,黄山樵人季龙徐谦。


《笔法探微》图书简介 一、本书概述:探寻书法艺术的形神之韵 《笔法探微》并非一部泛泛而谈的书法理论汇编,而是一部立足于实践、深入骨髓的技法解析专著。本书以中国传统书法的核心——“笔法”为切入点,旨在揭示古人笔墨间蕴含的无穷变化与内在规律。我们深知,书法之美,始于执笔,成于运笔,而笔法便是连接书写者精神与纸面墨迹的桥梁。本书摒弃了枯燥的口号式说教,转而采用精细入微的图解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带领读者层层深入,领略笔法中蕴含的筋骨、血肉与神韵。 本书的撰写历时数载,参考了大量的碑帖原拓、古代书论真迹,并结合当代书法教育的实践经验,力求在忠实于传统的基础上,提供更具现代人理解逻辑的阐释体系。我们相信,真正的“微”在于对细节的极致把握,而“探”则在于对规律的不断追寻与验证。 二、核心内容深度剖析 本书的结构围绕“点、横、竖、撇、捺、钩、折”这七种基本笔画展开,但每一章的深度远超基础教学的范畴。 1. 执笔与控笔:气机的源头 开篇即聚焦于“执笔之法”。我们不满足于介绍“二王”或颜真卿所提倡的几种标准执笔法,而是探讨不同执笔姿势(如实按、悬针、 তোলার笔等)如何影响中锋、侧锋的自然形成,以及如何通过指、腕、肘、肩的联动,实现“提按顿挫”的动态控制。书中配有高精度解剖图,详细标注了腕部肌肉群在行笔过程中受力的变化曲线,使读者明白,笔法的奥秘,先在人体的结构之中。 2. 基础笔画的“结构力学” 对于基础笔画的解析,本书采用了“形、势、力”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 “形”: 详细剖析了起笔(入笔)的“藏锋”与“露锋”在不同字体中的应用差异,尤其是在楷书的方劲与行书的圆融之间的转换技巧。 “势”: 强调笔画进行过程中的“提按”节奏。例如,对“横”的描绘,绝非简单的一笔划过,而是强调起笔的稳健、行笔中的微颤(即“意在笔先”)与收笔的蓄力回锋,形成了饱满的“蚕头燕尾”或内敛的“金刚杵”。 “力”: 这是本书的重点。我们探讨了“藏力”与“发力”的关系,如何通过改变笔锋与纸面的角度(侧锋的运用)来获得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线条的枯湿对比。书中专门有一节论述了“中锋”的层次性,即中锋并非僵硬地保持笔尖居中,而是在细微的“拂动”中实现线条的立体感。 3. 笔法在结体中的应用与延伸 笔法之精妙,最终服务于结体和章法的统一。《笔法探微》的后半部分,将笔法上升到结构层面进行探讨: 提按与空间关系: 阐述了如何利用笔画的粗细变化(提按的幅度)来调整字内各个部首的疏密关系,实现视觉上的平衡。例如,在“宝盖头”的覆盖下,内部的笔画应如何通过瘦劲的笔法来“透气”。 转折与连带: 详尽分析了楷书的方折、圆转与行书的飞白、牵丝的内在联系。转折处,是力与势最集中的体现。书中通过慢动作分解图展示了从“方”到“圆”的过渡——如何通过增加侧锋的接触面积和放缓提笔速度来实现过渡的自然。 行笔的“韵律”: 针对行草书的笔法,本书侧重于速度感和连贯性的营造。探讨了“墨的干湿”如何被笔法的快慢所主导,如何通过“牵丝”来建立字与字之间的气脉,使整篇作品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三、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极高的可操作性。我们选取了篆、隶、楷、行、草五体中,对笔法要求极为严苛的经典范本进行拆解分析,包括但不限于: 1. 楷书部分: 侧重于《九成宫醴泉铭》和《多宝塔碑》的结构笔画对比分析,突出欧阳询的“险劲”与颜真卿的“浑厚”在用笔上的分野。 2. 行书部分: 深入剖析了《兰亭集序》中“之”、“为”、“与”等高频字的书写方式,重点讲解其一笔书写中的提按转换节奏。 3. 草书部分: 借鉴了怀素、张旭的狂草章法,解析了“十八描”在快速运动中如何保持线条的“骨力”不散,并如何通过笔锋的侧转实现草书的“金蛇飞舞”之态。 四、本书的目标读者与意义 《笔法探微》适合所有对书法艺术有深入学习意愿的爱好者、专业学生以及一线教师。它不是教你“写什么字”,而是教你“如何用笔”——这是书法学习中永远绕不开的核心命题。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 打破技法瓶颈: 彻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笔画“没有力量”或“过于板滞”。 建立审美体系: 掌握辨别优秀笔法与平庸笔法的标准,提升对古碑法帖的鉴赏能力。 融会贯通: 深刻理解不同书体间笔法的共通性与特殊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笔法探微》力求成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陪伴每一位求索者,在方寸之间,真正领悟笔墨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有些“高冷”。我本来以为它会像那些畅销书一样,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生动的比喻来阐述核心理念,但它采取了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叙事方式。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导之上,参考文献和引证非常扎实,这无疑保证了其内容的权威性。然而,这种纯粹的理性输出,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情感上的共鸣相对较弱。我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那些抽象的概念模型,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它更像是一本放在案头,需要时随时查阅的工具书,而非一本可以让人沉浸其中、享受阅读乐趣的休闲读物。如果作者能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适当注入一些个人化的观察或行业内的趣闻轶事,想必会大大增强其可读性。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注重视觉的冲击力,留白得当,使得阅读时眼睛不容易疲劳。我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匠人的精神,对待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图例都一丝不苟。然而,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逻辑推进似乎有些跳跃。某一章节刚刚深入探讨完一个基础概念,下一章节可能又突然转向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应用场景,中间缺乏足够的过渡和桥梁性的文字引导。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需要来回翻阅,才能将前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我感觉它更像是一系列高水平讲座的笔记集合,而非一本经过精心打磨、层层递进的教材。它的知识密度极高,但组织上的连贯性有待加强,这或许是其在传播效果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评分

说实话,从包装和定价来看,这本书明显是定位高端市场的。印刷质量无可挑剔,纸张厚实,字迹清晰,那种触感让人觉得物有所值。但内容上,我总感觉它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为专业而专业”的怪圈。它似乎默认了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背景知识,从而直接跳入了高阶的理论探讨。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方法论应用到我自己的实践中,发现效果立竿见影,这证明了其方法论的有效性。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或者想要了解这一领域发展脉络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可能就显得过于晦涩难懂了。它更像是行业内的“圣经”或“内部参考手册”,而非面向大众的启蒙读物,内容上的“壁垒感”非常明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年代感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墨香的历史厚重。我特地挑了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安静的咖啡馆里翻开它。起初,我对内容抱有期待,毕竟封面设计已经足够吸引人,但翻阅几页后,我发现它似乎更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技法探讨,对初学者而言,门槛可能稍高。书中大量运用了专业术语,虽然这对于行家来说是严谨的表现,但对于我这种只是想略窥门径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起来需要频繁查阅资料,略感吃力。不过,那些精妙的图示和细致入微的步骤分解,即便是略懂皮毛的我,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用心良苦。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面向进阶者的深度指南,而非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我欣赏它的专业度,但同时也希望如果未来能增加一些入门引导性的章节,会更完美。

评分

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的“微观”二字去的,期待能看到一些前人未曾触及的细枝末节的拆解。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对于细节的把握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无论是关于材料特性的分析,还是不同环境光线下笔触效果的微小差异,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和论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维度”对效果影响的那一章,描述得极其细腻,让人仿佛能亲眼目睹一个动作从萌芽到完成的全过程。唯一的遗憾是,这种对“微”的深挖,有时会让我感到有些信息过载。在某些段落,我觉得作者似乎过于沉迷于细节的堆砌,而忽略了将这些细节整合到一个更宏观的框架下进行提炼,使得读者在消化完无数个“点”之后,反而有些迷失了“线”的走向。

评分

细心分析古人各种说法!理论性较强!

评分

不错,发货快

评分

搞活动的时候买的,比较换算。囤起来慢慢看。

评分

不错的艺术丛书,好好的读读吧!

评分

很好的,非常好的!!!!!

评分

京东给力 世界一流 哈哈

评分

包装好很好 物流很快 书很喜欢der........

评分

作者徐谦,这套书值得收藏。

评分

深入浅出,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