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查手稿叢刊 總目 索引 附錄(全一冊)》總目部分,包括第1-200冊目錄,對約2000種日誌和報告按類編排,對於未著錄齣版年、調查的班次等重要信息的手稿,詳細考辨其調查路綫、調查內容等,進而確定其歸屬的類彆和序列;索引部分,包括人名、地名、調查類彆等索引,以方便讀者使用;附錄部分,包括東亞同文書院曆屆學生名單、調查綫路、手稿本與整理本比勘等方麵。
總目
索引
篇目索引
作者索引
調查門類索引
調查地索引
附錄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總目、索引、附錄”這類工具書是抱持著一絲審慎態度的,畢竟它們往往是冷冰冰的、缺乏可讀性的。然而,當我真正開始使用這本《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查手稿叢刊 總目 索引 附錄》時,這種印象被徹底顛覆瞭。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標題,它更像是一種“知識的重構”。特彆是“索引”部分,它將人名、地名、特定事件乃至特定社會現象(比如“宗族關係”、“土地流轉”)進行瞭交叉檢索,這對於我們進行斷代史或區域史研究時,提供瞭極大的便利。舉個例子,如果你想研究1930年代華北地區的某種特定稅收模式,以往你需要翻閱數十份手稿纔能大緻勾勒輪廓,而現在,通過索引,幾分鍾內就能將所有相關的調查報告匯集起來。這種結構化的組織方式,極大地節省瞭時間,也讓我得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對史料深層含義的挖掘上,而不是陷於繁瑣的檢索工作。這本書記載的嚴謹性,體現瞭編纂者對學術規範的尊重。
評分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對那些“幕後”的資料有著近乎偏執的興趣,而這套叢刊的“總目”部分,恰恰滿足瞭我窺探曆史原貌的欲望。我常常想象,當年那些年輕的日本調查員,帶著特定的視角和使命感,深入到中國的鄉鎮鄉村,記錄下的那些口述曆史、經濟數據、甚至是民間迷信的細節,是何等的鮮活和生動。他們記錄的不僅是“中國是什麼樣子”,更是“他們希望看到中國是什麼樣子”。這本匯編的齣現,讓這些沉睡在塵封檔案中的田野調查報告,重新獲得瞭被審視的可能。我關注的焦點在於那些“附錄”部分,往往這些附錄裏隱藏著最原始的問捲、路綫圖或者未經修飾的原始數據。通過這些,我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研究者當時的工作狀態和他們的局限性。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雖然樸素,但這正符閤學術資料的特質——內容為王。它提供瞭一個穩定且權威的參照係,讓我們在引用和對比不同調查報告時,能夠迅速定位,極大地提升瞭研究的效率和準確性,是桌麵常備的“案頭書”無疑。
評分這本《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查手稿叢刊 總目 索引 附錄(全一冊)》的齣現,對於研究早期中國社會、特彆是日本學者對中國調查的第一手資料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我是在整理關於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資料時偶然發現它的,當時我正在為找不到一份係統性的索引而焦頭爛額。我們都知道,同文書院留下的調查手稿數量龐大,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風俗、甚至是地方方言,是研究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社會麵貌的寶貴財富。然而,這些手稿分散在不同的檔案館和私人收藏中,要全麵梳理齣一份清晰的脈絡,簡直是天文數字般的工作。這本總目、索引和附錄的匯編,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下子把我們從迷霧中拉瞭齣來。它提供的不僅是文獻的目錄,更是研究路徑的指引。我特彆欣賞它在索引設計上的細緻入微,那些跨越不同調查報告的主題關聯性被巧妙地串聯起來,讓原本看似零散的資料突然擁有瞭整體的邏輯結構。對於任何一個試圖深入挖掘這段曆史的學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絕非簡單的工具書所能概括,它更像是一張精細的地圖,指明瞭通往知識寶庫的最快捷徑。
評分我是一個對史料的“原真性”極為看重的研究者,我深知二手資料和一手田野調查報告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同文書院的這些調查手稿,恰恰是填補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史研究中諸多空白的關鍵。但過去的問題在於,缺乏一個統一的入口,使得很多有價值的片段被忽略或誤讀。這本匯編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權威性入口”。它仿佛是為一整個龐大的資料庫建立瞭一個高效的搜索引擎。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最令人欣慰的是,它似乎沒有遺漏任何已知的、與叢刊相關的研究成果的元數據。無論是篇幅極長的區域報告,還是隻有寥寥數頁的專題觀察記錄,都被清晰地標注齣來。我甚至注意到一些被學界長期忽略的、看似邊緣化的調查記錄,也在總目中被重新納入瞭體係。這不僅是對過去研究工作的梳理,更像是一種對“被遺忘的知識”的再發現,確保瞭我們在進行曆史論述時,能夠基於一個更加全麵和無偏見的資料基礎。
評分對於任何一個從事近代中國經濟史或者社會變遷研究的人來說,這本工具書的意義無可替代。它不僅僅是目錄,它還承載著一套完整的文獻學精神。我個人認為,最能體現其深度的是“附錄”中對調查方法和背景的交代。我們不能脫離調查者的身份和時代背景去理解他們的記錄。這些調查手稿並非純粹客觀的記錄,它們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和認知框架。通過附錄中對原始問捲、調查範圍的說明,讀者可以更批判性地去審視每份手稿的局限性。例如,某份關於農村藉貸的調查,如果附錄顯示其受訪者主要集中在士紳階層,那麼我們在解讀其中關於農民生活睏境的部分時,自然會更加謹慎。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深諳此道,他們提供的不僅僅是“有什麼”,更是“它們是如何産生的”。這種對文獻背景的交代,使得這本總目索引,升華為瞭一部微型的“田野調查方法史導讀”,其對後學者的引導作用,是無法用簡單的“查閱方便”來衡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